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元

元朝结束后的流亡割据政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元
Remove ads

北元(1368年9月14日-1388年11月1日[註 1]),是明朝建國後漢文典籍對於元朝主力北遷撤回蒙古草原殘存政權之稱,[註 2][5]也被称为残元故元[6]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走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北岸),與明朝繼續對抗。[7]北元始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終於元天元帝天元十年(1388年),為韃靼瓦剌所取代(蒙古人将明代蒙古诸部合称为「四十四万蒙古」[註 3][8][9])。

事实速览 大元, 京城 ...
更多信息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
Thumb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国 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諸汗國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華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派遣徐達領兵進攻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妥懽貼睦爾被迫放棄大都,北走上都[7][10]因國號仍稱「大元」,以其地處塞北,故稱之為「北元」。[11][12]此時的北元仍控制著中書省西部地區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陝西行省,以及位於西南飛地雲南行省等省份,仍保有一定的力量,其「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也。」與明朝南北對峙,可視作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南北朝時期。[13][14]

經過與明朝的幾次戰爭,北元先後失去幾十萬兵力,再也無力南下與明朝相爭,元順帝試圖恢復中原故土的企圖徹底失敗。[15]元順帝病重時,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腊已總理軍國重事,並在元順帝死後即位,是為元昭宗。而在即位的隔年(1371年),元昭宗建年號「宣光」,立意仿效周宣王姬靜漢光武帝劉秀等中興帝王一樣中興大元,恢復元朝在中原的統治。[16]宣光八年四月十三日(1378年5月10日),元昭宗去世,其弟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繼位,繼續和明朝對抗,屢次進攻明朝邊境。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1388年11月1日),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殺害元天元帝,廢除大元國號,國號復稱「蒙古」(明朝稱之為「韃靼」),蒙古北元時期結束。[2][17]其對於明朝而言是失去了政治上的敵人,蒙古已經成為了「邊患」,而不再是前一個中原王朝的殘餘勢力。[18][19]

自天元十年(1388年)也速迭兒殺害元末主篡位稱汗之後,蒙古開始逐漸分裂為東部韃靼(蒙古本部)、西部瓦剌诸部(四衛拉特),[20][3]另有兀良哈哈密等其他部落暂时臣服于明朝。[21][22]明正統三年(1438年),瓦剌部脫歡扶植大汗脫脫不花擊敗同時並立的大汗阿岱,統一了蒙古諸部。[23]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脫歡之子也先入侵明朝,俘虜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堡之變[24]1453年,也先舉行祭天大典,正式稱「大元田盛大可汗」,第二年去世,瓦剌後逐漸衰微。蒙古本部的達延汗中興,在15世紀末重新統一各部。[25]達延汗以萬戶的名義分封汗國於其兒子與親戚,導致了蒙古大汗統治的權力下放,[26]但是達延汗與蒙古貴族之間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孛兒只斤家族的內鬥並不嚴重,直到林丹汗統治期,蒙古在內部的紛爭中削弱了自身的力量。[27]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林丹汗之子額哲向當時的後金統治者皇太極投降,元太祖建立的蒙古帝國的正支汗统歷經430年之後正式宣告滅亡。[4][28]

Remove ads

國號

定義

1368年后的蒙古政權有多種名稱,其中包括「北元」,[29]但北元一词之所指存在争议。與元朝一樣,「大元」國號在1368年至1388年之間正式使用。元天元帝死後,「大元」國號與中國皇帝尊號被篡位的也速迭兒廢除,因此「北元」這個名稱一般在使用上僅指代1368至1388年,而不是从1368年至17世纪[30]。「北元」的「北」用於區分1271年建立的元朝和1368年以後的政權。一些學者認為「大元」國號在达延汗統治期間短暫重新啟用,其汗號「達延」來自「大元」的音譯,[31]然而此說存在爭議,其他觀點認為明朝通事的翻譯有誤,[32]蒙古語中的Dayan有「全體」之意,應翻譯為全國的可汗。[33][34]此外有證據表明,脫脫不花也先在統治期間也曾經重新啟用「大元」國號與漢制稱號。[31]

爭議

在中外蒙古史學者的論著中,屢見「北元」一詞,但是長期以來,對於這一史學概念的使用範疇卻眾說不一。爭論的焦點就是「北元」是指1368年-1388年這20年間的蒙古還是指1368年-1635年這268年間的蒙古。依《明史》傳統說法是1402年鬼力赤殺害坤帖木兒,為北元時期結束的時間。[3]關於這個問題,蔡美彪曹永年曾作過深入探討,認為「北元」應適用於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敗亡而止,即1388年,此後大元國號已取消,仍稱蒙古。[35][36]大元國號的廢棄一定意義上意味著蒙古政權放棄爭奪中原的目標,轉為立足於蒙古本身。[37]

「北元」僅指1368年后蒙古政权的一個階段,其根據是:

  1. 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敗亡後,蒙古語文獻中不再見大元國號的使用。[38]
  2. 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敗亡後,元朝傳統的帝號、謚號、年號均不再見(也先[39]時期除外)。[40]

「北元」(1368年-1388年)僅代表一個時期的結束,其後進入《明史》所說的韃靼時期(為明朝一方所稱,蒙古方面一直以蒙古自稱)。[41]但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大蒙古國」政權仍然繼續,韃靼政權長期沿用元朝時代的漢制職官(如也先的官職為太師淮王[42]),至達延汗時才基本取消。[43]大蒙古國政權汗统延續至1635年察哈爾部為滿洲的後金所滅亡。[4][28]

在英語中,对应「北元」的「Northern Yuan」一詞通常用於涵蓋1368年至1635年的整個蒙古歷史。不过,自脱古思帖木儿之后,蒙古政权就逐渐恢复到先前的游牧状态,许多从中原汉地学来的东西,逐渐地或者放弃,或者保留但变了样,其中就包括大元国号。是否继续高举大元国号的旗帜,对蒙古人来说既不那么重要,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除了1388年之前與大元天圣汗也先統治期間称「大元」之外,蒙古人仍然繼續稱作「大蒙古國」。故中文学界认为用明代蒙古来称呼这整个时期的蒙古要比「北元」更为合适,毕竟这个时期的蒙古和明朝的起始时间(1368-1644年)大体相同,而且当时的蒙古与明朝南北对峙,双方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交往。“明代蒙古”指明朝同時代的蒙古,其中的“明代”是时代的符号,表示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时间概念,故“明代蒙古”即指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蒙古歷史,而不表示“明朝的蒙古”[44]

故1206年至1635年的蒙古政权依照其中文名稱,可劃分為蒙古(1206年-1271年)、元朝(1271年-1368年)、北元(1368年-1388年)、韃靼(1388年-1635年)。[45][46][47]有時「元朝」可泛指從1206年(泰和六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到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元順帝妥懽貼睦爾撤離大都,長達162年的這段「蒙元時代」。[48]而按照大蒙古国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蒙古帝国初期”(也称“前四汗时期”,1206-1260)、“蒙古帝国解体时期”(归属元代历史的“元朝时期”,1260-1368)、“后蒙古帝国时期”(1368年之后的蒙古历史,包括北元短暫的20年,或统称为明代蒙古)。[49]

歷史

退居草原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南方,令徐達北伐中原,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50][51]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9月9日),元順帝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順帝在清寧殿,召集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一同提議撤退北走上都失列門及知樞密院事黑廝、宦者趙伯顏不花諫言不可行,元順帝不聽,趙伯顏不花慟哭勸諫:「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元順帝依然不聽諫。夜半,開大都的健德門北走上都,率三宮後妃、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以及群臣扈從者左丞相失列門、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哈刺章、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住、參知政事哈海、翰林學士丞旨李百家奴觀音奴等百餘人撤離大都。[52][53]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軍從大都的齊化門攻城而入,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朴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人拒絕投降而殉國,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回到本土蒙古草原。[52][54]

元順帝撤離大都後,繼續使用「大元」國號,當時高麗人稱作「北元」。[9][11][12]這時候,元朝除了據有嶺北等處行中書省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等行省之外,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等元朝將領還武裝控制著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中書省的西部地區(今山西省),在西南雲南等處行中書省仍奉北元正朔。[13]此外,北元仍與高麗國保持了宗主國與藩屬的政治關係,也透過回回畏兀兒商人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亞細亞等地保持著經濟上的聯繫。[55]

Remove ads

中原盡失

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順帝到達上都[56]至正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1368年11月8日),明將常遇春攻陷保定,再攻陷真定。至正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1368年11月13日),明將馮勝、湯和攻陷懷慶澤州潞州也相繼被攻陷。[57]至正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1369年1月9日),明將徐達攻陷太原,擴廓帖木兒敗走甘肅行省;至正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369年3月3日),常遇春攻陷大同,元朝失去中書省的西部地區。[58]

至正二十九年三月初六日(1369年4月12日),明將徐達攻陷奉元,改奉元為西安,元將張良弼敗走;至正二十九年三月十二日(1369年4月18日),明將常遇春攻陷鳳翔,陝西行省平章李思齊敗走臨洮[59][60]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初一日(1369年5月7日),晃火帖木兒也速分成二路以大都為目標進軍。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初七日(1369年5月13日),也速進攻永平失敗。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十一日(1369年5月17日),明軍攻陷鞏昌,總帥汪靈真保等人投降,忽都帖木兒留守上都。至正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1369年5月19日),李思齊投降。[61]

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初五日(1369年7月8日),也速與明將常遇春於全寧開戰,也速最後戰敗。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二日(1369年7月15日),明軍攻陷大興,中書右丞脫火赤被俘虜。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軍逼近上都,元順帝撤離上都,當天到達應昌。河南王普化、中書平章政事鼎住等人留守上都。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369年7月18日),晃火帖木兒率領的元軍於新開嶺一戰敗於明軍,晃火帖木兒戰死。至正二十九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將常遇春攻陷上都,河南王普化、中書平章政事鼎住等人殉國。[62]至正二十九年七月十九日(1369年8月21日),擴廓帖木兒的手下將領韓札兒攻克原州,又攻克涇州,想要藉此救援慶陽。明將馮宗異驛馬關率領明軍迎擊,韓札兒的元軍敗退。[63][64]至正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1369年9月22日),徐達攻陷慶陽,元將張良臣戰死,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失陷。[65]

至正三十年正月初三日(1370年1月30日),明太祖發動第一次北伐,派遣明將徐達、李文忠、湯和分成三路來犯,三寶奴持元順帝的詔書徵召擴廓帖木兒。[66]至正三十年(1370年)二月,明將李文忠攻陷興和,進軍察罕腦兒,平章政事竹貞戰敗被擄。[67][68]至正三十年四月初七日(1370年5月2日),擴廓帖木兒與明將徐達於沈兒峪交戰,擴廓帖木兒戰敗而退走哈拉和林 ,其麾下元軍盡皆投降明朝。[69][70]

至正三十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元順帝因痢疾在應昌去世,享年51歲。[71]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皇位,是為元昭宗,並於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初九日(1370年6月3日),太尉蠻子、平章政事沙不丁朵兒只八剌等人率領的元軍敗於明將李文忠開平丟失,平章政事上都馬等人投降;太尉買驢落馬河與明將孫興祖一戰,兵敗戰死。[72]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將李文忠攻陷應昌,元昭宗之子買的里八剌與后妃皆被明軍擄獲,元昭宗撤至哈拉和林,擴廓帖木兒在不久之後也到達哈拉和林,元昭宗於國事上重用他,並堅持抵抗明軍。[71][72]

宣光元年二月二十八日(1371年3月15日),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派遣右丞董遵、僉院楊賢投降明朝,進獻降表、遼東地圖及所屬兵馬錢糧的數額,明朝控制遼東地區(今遼寧省南部)。[73][74]然而之外的遼陽行省仍由元朝太尉納哈出控制,納哈出屯兵二十萬於金山(今遼寧省昌圖金山堡以北遼河南岸一帶),自恃畜牧豐盛,與明軍對峙了十幾年,多次拒絕明太祖的招撫。納哈出知兵善戰,在他統治下,遼陽行省長期保持穩定,成為北元政權的重要支柱並保證了北元與高麗的聯系。[75]

鎮守雲南行省昆明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在元朝對中國的統治結束,退居蒙古草原後依然繼續忠效北元,前大理國王室後裔段氏則據有大理,處於半獨立狀態,與梁王政權之間不時發生武裝衝突。宣光元年(1371年),明太祖派湯和等人領兵攻滅據有四川的明玉珍的明夏政權,西南地區僅剩雲南未歸附明朝,之後多次派遣使者前往談判,均被殺害,導致日後決定用武力統一雲南。[76][77]

Remove ads

中興之勢

漢名王保保的蒙古人大將擴廓帖木兒仍然在漠北多地與明將徐達等人作戰。明太祖曾多次寫信詔降,但擴廓帖木兒從不理會,被明太祖稱為「當世奇男子」。[78]宣光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372年3月1日),明太祖發動第二次北伐,徐達從雁門出發進攻哈拉和林,負責中路;李文忠則是從居庸出發,經應昌進攻哈拉和林,負責東路;馮勝從蘭州出發攻取甘肅行省,負責西路。[79][80]宣光二年三月二十日(1372年4月23日),擴廓帖木兒先是與明將藍玉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一戰佯敗,誘敵深入。[81]宣光二年五月初六日(1372年6月7日),擴廓帖木兒的元軍於嶺北行省大破明軍,負責中路的徐達的明軍陣亡萬餘人。[82][83]元朝太師哈剌章土剌河與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一帶與負責東路的明將李文忠交戰多日,哈剌章的元軍於宣光二年六月二十九日(1372年7月29日)這天敗退。[84]李文忠的明軍追至稱海時,各路元軍會合之後又發動攻勢。李文忠認為無法取勝,雖未像中路的徐達一樣慘敗,但是明將曹良臣等人也戰死沙場,損失慘重,就決定撤兵而回,只有負責西路的馮勝的明軍連戰連捷。[85][80]宣光二年六月初三日(1372年7月3日),元軍在瓜州沙洲兩地敗於馮勝,元朝被明朝奪取甘肅等處行中書省[86]自此之後,明軍十幾年不再進攻漠北。[83]

宣光三年二月初三日(1373年2月25日),元昭宗派遣伯都帖木兒玉山不花出使到訪高麗國,以璽書(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賜高麗恭愍王王顓:「頃因兵亂,遷於北。今以擴廓帖木兒為相,幾於中興。王亦世祖之孫也,宜助朕復正天下。」二人剛入境時,恭愍王想要派人殺害伯都帖木兒等人,群臣阻攔,於是北元使團被送到高麗國首都開城。宣光三年二月初六日(1373年2月28日),恭愍王在夜裡會見伯都帖木兒,說自己有眼疾,不能見太陽,只能待在夜裡,其意思是害怕明朝知道此事。宣光三年二月十三日(1373年3月7日),兩人只能返回北元,恭愍王也向北元獻上苧布(苎麻所织成的布料)。[11][87]

宣光八年四月十三日(1378年5月10日),元昭宗去世,其弟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於宣光八年四月十六日(1378年5月13日)繼位,明年六月改元天元,其屬下丞相驢兒哈剌章,國公脫火赤,平章完者不花乃兒不花,樞密知院愛足等元軍將領聚眾於應昌與哈拉和林二地,對於明太祖的招降都堅持不從,繼續和明朝對抗,屢次進攻明朝邊境。[88][89]

Remove ads

大元終局

天元二年(1380年)二月,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領上萬元軍於哈拉和林屯紮,得知此事的明太祖發動第三次北伐,派遣沐英率領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的明軍進攻北元。[90]天元二年三月二十一日(1380年4月26日),脫火赤、愛足的元軍於亦集乃與沐英的明軍交戰,最後在哈拉和林被擊敗,脫火赤、愛足被俘虜,其麾下元軍投降。同年冬季,平章完者不花也被明軍俘虜 [91][92]

天元三年正月初二日(1381年1月27日),乃兒不花率領元軍進攻明朝邊境。明太祖發動第四次北伐,派遣徐達、湯和、傅友德率領明軍迎擊。[93]天元三年四月十五日(1381年5月9日),徐達率領明軍分東西兩路出擊,灰山的元軍被傅友德的東路明軍夜襲而敗,人畜皆被奪取。北黃河(今西遼河)的元軍聞訊之後落荒而逃,明軍追擊,平章別里不花、太史文通等人被俘虜。[94][95]知院李宣與其部眾則是被從古北口出發,直搗高州嵩州全寧諸部,渡過臚朐河(今克魯倫河)的沐英的西路明軍俘虜。[96]北元因此丟失全寧四部。[94]

天元三年九月初一日(1381年9月18日),明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南征雲南行省。[97]天元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382年1月2日),司徒平章達里麻的十餘萬元軍在曲靖白石江敗於明將傅友德,達里麻被俘虜。天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382年1月6日),認為局勢已經無法挽回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來到晉寧州忽納寨焚燒龍衣,並帶著妻、子於滇池自殺殉國,左丞達的、右丞驢兒也一同自殺殉國。[98][99]天元四年閏二月二十三日(1382年4月7日),明將藍玉、沐英攻陷大理,元朝大理總管段世投降明軍,至此明軍平定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全境,元朝在雲南的統治結束。[100][101]從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大理國,到1382年明軍擊敗元軍奪取雲南,元朝統治雲南地區長達128年。[102]

天元九年(1387年),這時擴廓帖木兒已逝世,元軍也大多被消滅或投降明朝,唯獨納哈出仍擁有二十萬元軍駐軍於金山,數度窺伺遼東地區。[103]天元九年正月初二日(1387年1月21日),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發動第五次北伐,目標是攻占納哈出的金山。[104][103]經過多次戰爭,天元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387年7月14日),納哈出投降藍玉,元朝失去遼陽等處行中書省。[105]納哈出的投降對於北元而言不僅是一記沉重的打擊,也切斷了北元與高麗國之間的聯絡。[106]更使北元朝廷在軍事、經濟方面遭受了巨大損失,因為失去了東部屏障,以呼倫貝爾克魯倫河一帶為政治中心的北元朝廷直接暴露在大寧明軍的兵鋒之下。[75]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明將藍玉率領明軍十五萬發動第六次北伐,明軍從大寧出發,穿越過戈壁沙漠到達草原東部的慶洲[107]天元十年四月十二日(1388年5月18日),藍玉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附近大敗元軍,俘虜元天元帝次子地保奴及妃主五十餘人、渠率三千、男女七萬餘,馬駝牛羊十萬;元天元帝與長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走。[108]元天元帝打算與丞相咬住和林會合,行經至土刺河(今土拉河)時,遭遇其部將也速迭兒襲擊,與捏怯來等十六人逃走,元天元帝與咬住、太尉馬兒哈咱會合,前往投靠人馬眾多的闊闊帖木兒,後來因為大雪三日而不得前進;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1388年11月1日),元天元帝與長子天保奴被也速迭兒派遣的大王火兒忽答孫、王府官孛羅擄獲,最後被用弓絃縊殺;國公老撒、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派遣右丞火兒灰、副樞以剌哈、尚書答不歹等人率其部屬三千人投降明朝。[109][110]也速迭兒奪走了元天元帝的印璽,並廢除大元國號,在哈拉和林自立為蒙古可汗,明朝稱韃靼可汗,也不再使用帝號、年號,北元滅亡。[2][17]

Remove ads

更國號後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从元世祖开始传承的元朝廷瓦解,北元的忽必烈直系子孙已经灭绝,由其他成吉思汗家族出身的王族继承了大汗之位,但势力薄弱,反复不断地遭臣下废立。[111]蒙古诸部也随之分裂,恢复了游牧汗国的形态,被蒙古史学家称为「四十四萬蒙古」時期。因大多数情况下不使用「大元」国号,在中文史学中不被称为北元而称为明代蒙古[112]

疆域

元皇室北迁后,初期尚能保持元朝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和南方的云南行省,但随着明太祖北伐,1382年云南被攻占,元梁王自尽,1387年辽阳北方的纳哈出投降明朝,[113]北元仅剩漠北草原,并于次年灭亡。[17]

政治制度

北元保留了元朝的汉式制度,皇帝使用年号庙号等称谓,官员也多保留了元朝的丞相太尉知院平章等称呼。[114]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定边左副将军亲王成衮扎布的部下,于乌梁海巡查卡伦之际,在鄂博处捡到一方铜制八思巴文「太尉之印」,[115]另有「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印」「甘肃省左右司之印」等官印,[116][117]表明北元仍有「中书省」「礼部」「甘肃省」等机构。

外交

北元与元朝驸马国高丽通使多次,「北元」的称谓即出自《高丽史》。顺帝在逃往上都的途中,曾计划向高丽征兵。“八月初九日,车驾至中都。以李钟时为兵部尚书,征兵于高丽”;到达上都后,顺帝再一次“诏高丽王发兵至上都,听候调遣”。然而高丽恭愍王在北元和明朝之间周旋,并停用元朝年号使用干支纪年。1374年9月,恭愍王遇弑,“(李)仁任率百官遂立(王禑),年十岁”。权臣李仁任(1312—1388)一反恭愍王的亲明政策,转而亲元,实行两面外交,高丽与明朝的关系日趋恶化,在1374—1378年间,两国之间没有任何使臣往来。[113]

作为对比的是,在1374—1380年间,高丽与北元的交往颇为紧密。1377年,高丽正式接受北元册封,改行北元“宣光”年号;下令“中外决狱,一依《至正条格》”,甚至推倒了明朝使臣祭祀高丽山川时所立的石碑。直到纳哈出降明,北元接近灭亡之时双方才断绝来往。[118]

明太祖朱元璋在吊祭元昭宗的祭文中称「曩者君主沙漠,朕主中國,因君與羣臣固執天命不移,特以彼是我非,是有鄰邦之好不修」,[119]表示明朝要求与蒙古沿戈壁沙漠为界,但北元并无意愿「致边警数兴」,[120]才导致明军北伐。

軍事

明太祖北伐多次,与王保保等人率领的北元军队互有胜负,其中第六次北伐导致北元皇室被重创,逃亡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随后被阿里不哥后裔弑杀,北元不复存在。[109][121]

社會

蒙古人撤回蒙古高原,幾乎又恢復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君臣各據一方,失去凝聚力。由於受自然條件制約,君臣有各自的游牧區,君臣異處。於是諸王、權臣各自擁兵自重,北元初期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已經很難繼續維持。[122]元军逐渐演化为后来蒙古的各部落。以游牧社会为主的北元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的东察合台汗国有一些贸易往来,黑城遗址出土了北元时期的相关文物。[123][6]

君主列表

  生前合法在位的北元皇帝(共3位)
更多信息 肖像, 廟號 ...

註釋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