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雍正帝

中国清朝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雍正帝
Remove ads

雍正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氏,名yìnzhēn满语ᡳᠨ
ᠵᡝᠨ
转写In Jen),法号破塵居士圓明居士[3],中国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于公元1722年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诚宪皇帝,通称世宗宪皇帝满语ᡧᡳᡯᡠᠩ
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šidzung temgetulehe hūwangdi)。

事实速览 清世宗, 清朝皇帝 ...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汉语 ...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登基(1722年12月27日)[4]。雍正帝的風格是著名的勤勞親為,亦狠辣果斷,絕不心慈手軟,因此对内政和民生的問題均進行強力手段的鐵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设置軍機處密摺制度来加強皇权,在地方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改土归流、打擊貪腐王公官吏和廢除賤籍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清朝的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透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加強對西藏的控制。其在位期间正值壯年,能對時弊做出較為果斷的處置,把康熙帝留的問題加以整頓,由此盛世得以延續,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統治,有助於清朝不至於及早滅亡,使其主導的改革多被後世所肯定。

Remove ads

人物生平

Thumb
年輕時的胤禛

出生与早年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于紫禁城永和宫,為康熙帝第四子,母親是孝恭仁皇后。康熙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胤禛性情急躁剛烈,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帝巡历四方。

储位斗争中的角色

皇子時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封胤禛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鈕祜祿氏生下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黜允礽,此時不再立皇太子。因此爭奪儲位鬥爭更加激烈。

即位後的處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登基為雍正皇帝。

Thumb
雍正便服,手持如意

雍正繼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馬齊和隆科多總理事務。[5]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至二月起,雍正帝對以往在康熙時期奪嫡氣勢高漲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治罪,除去他們的爵位及宗室籍,並令其分別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Thumb
雍正帝朝服立像

去世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夜子時圓明園病逝,享年58歲,葬於清泰陵[註 1]

为政举措

政治

加强专制

  • 军机处雍正八年,成立軍機處[5],當時主要为了緊急应对西北军情,协助辦理皇帝处理对准噶尔用兵的各種軍務。而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皇亲国戚中担任。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大臣雍正時期,依然是並存的,並且雙方職責各不盡相同,共同點皆需要處理軍務。只是1792年乾隆當政時,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以军机处為主要專一事權。例如雍正時期的首席軍機大臣:怡親王允祥、大學士鄂爾泰。在正式官僚體制外,設立以皇帝親近成員組成的決策集團可謂為「中朝現象」,屬專制君主絕對權力之表現。[6]
  • 密摺制:雍正还在中央进一步完善密摺制度来監視臣民。
  • 整肅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詔訓飭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惡;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遠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廢太子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義為髒的豬),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5]。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胤祥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5]
Thumb
雍正帝戎装像

整顿吏治

康熙帝在位晚年,清朝吏治腐败,官风松懈。雍正帝登基后第一项举措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帝在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7],登基一年时又说:“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8]。同时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密折制度,注重官员、民众的思想道德教化,树立反腐典范[9]

在整饬吏治的同时又打击朋党势力,他看到朋党之间各抒政见,妨碍皇帝坚持既定的政策,认为“朋党最为恶习”[10],因此宣称“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11],“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12]

秘密立储

改善祕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皇位继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不過此制僅乾隆咸豐兩帝即位時施行過。

用人方法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隆科多。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銜;雍正四年正月削職;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獄,永遠禁錮;雍正七年六月,死於禁所[5]。其較為寵信的四位臣工:李衛江苏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卫和张廷玉為漢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以民族分,漢族佔了四分之三,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也重用漢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陝西、四川均攤丁銀入地併徵;謝濟世劾田文鏡,被褫職,發赴阿爾泰軍前效力,陸生楠亦以黨援同時遭遣[5]

整顿旗务

清兵入关以后,国家承平日久,军备废弛。而作为大清军队主力的八旗兵也是丧失斗志,特别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雍正帝对于此情此景对八旗旗务进行了一些整顿,例如:给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农具,让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线参战等[13]

雍正八案

九子奪嫡胤禵软禁、年羹堯案、曾静吕留良案、隆科多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貴妃死;十二月斬《西征隨筆》作者汪景祺[5]。雍正四年三月,錢名世以曾投詩年羹堯獲罪,雍正親書「名教罪人」懸其家門,又命文臣作詩文刺惡他[5]。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謗訕下獄,五年五月死,戮屍[5]。雍正七年五月,曾靜供稱因讀呂留良書而有謀反;十年十二月,治呂留良罪,與兒子呂葆中、門人嚴鴻逵一同戮屍,斬另一兒子呂毅中與門生沈在寬[5]。雍正七年九月,頒行《大義覺迷錄[5]

军事

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堯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護康熙帝遺體;五月,生母仁壽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曆上諭於正大光明匾後;十月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5]。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進年羹堯為一等公[5]。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詔斥責年羹尧,四月調為杭州將軍,六月削太保銜,七月黜為閑散旗員,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賜死,斬其子年富[5]

经济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贪污成风,加上诸王皇族同官僚结党营私,致使财政经济从中央到地方混乱不堪,“积弊甚大”。仅户部就亏空白银二百多万两[14]。面对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稅制上推動“摊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一系列改革。

同时,设会考府,清查亏空[15]。推广养廉银制度,养廉银不但是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清朝前期整顿制度的一项综合改革措施[16]

Thumb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祭先农坛图

文化

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对科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创考差先例,改革选派考官制度;变更考的试内容和重点;增设考试科目,考生的资格限制有所放宽;还创行“朝考”、翻译翰林“大考”等复试制,变通一试而定终身的制度;调整用人政策,数途并用,以抑科甲。这些措施的实行力剔积弊的施政作风[17]

蒙古与藏族

雍正二年(1724年)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办事大臣衙门最初设于察罕托洛亥(青海湖东南),后改驻西宁,故乾隆以后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

雍正五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西南各族

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發的流官,史稱“改土歸流”,派遣官吏統治,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

社会

清朝自雍正帝在位期间起实施“废除贱籍”這一项改革。雍正帝下令为賤民开豁为民(又稱開豁為良),编入正户,准許置產定居、考試,宣示廢除賤民階級,但影響有限,未能改變社會大眾的歧視風氣,賤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墮民等群體較明顯存續到清末,及所謂發功臣暨披甲家為奴或辛者庫。[18][19][20][21]

外交

  • 严厉禁止天主教傳教
  • 俄罗斯帝国訂定《恰克圖條約》,还曾派遣正式使团前往莫斯科,1731年1月26日,托时使团在克里姆林宫,觐见俄国女皇安娜一世恭贺其登基,德新使团还于次年访问了彼得堡[22]
  • 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地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廣東人移民台灣,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雍正严禁中国商人出海经商,还设置各种障碍,并说道“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虽放宽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盘剥。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23]

陵墓

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盛京三陵。清入关后,从顺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东边的遵化县马兰峪皇家陵园,即清东陵。雍正帝另选北京西边的易县开辟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紀年對照

更多信息 清世宗, 雍正元年 ...

家族

更多信息 雍正帝家族 ...

后妃

更多信息 封號、諡號, 備註 ...

子女

雍正帝親生的兒女中,共有10個兒子、4個女兒,其中只有4个儿子、1个女儿活到成年,即共計14個子女中有9個早夭,幾乎三分之二。

皇子

此處按照出生順序排序。共計10個兒子,其中6個序齒(即參與排序、有「皇〇子」稱號),4個活到成年。並非所有的兒子都序齒,唯有活到成年的兒子(4個)以及2個因為各種原因而例外的早夭兒子才有,故共有6個排序的兒子。其子皆從“弘”、“福”,與雍正帝不同,其繼任乾隆帝即位後並未讓其兄弟改名。

更多信息 姓名, 皇子 ...

养子

更多信息 封號、諡號, 生父 ...

皇女

雍正帝的女兒皆短命,4個女兒中3個皆早殤,唯一活到成年的次女沒過幾年也離世,彼時雍正尚未登基。

更多信息 次序, 生年 ...

养女

雍正年间有永和宮公主及永和宮格格等稱,由於當時雍正帝親生女兒皆已離世,此時居住在六宮區域的公主應為其養女。

更多信息 封號、諡號, 生父 ...

評價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於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於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26]

《清世宗实录》: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濬发,立就万言。书法遒雄,妙兼众体。毎筹度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27]

李氏朝鲜君臣受儒家正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对清国以及清国皇帝的态度多持批评态度,甚至有妖魔化倾向。朝鲜人毫无忌讳地记录康熙帝的“雌雄眼”容貌,还认为雍正帝贪财爱银[28]。但是朝鲜使臣李樴亲见雍正“气象英发,语言洪亮”[29]

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兩代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滿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评价雍正:“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值。而批臣下之折,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珍认为雍正是一位善于观察与思考者,其思想的敏锐性以及思维广度与深度,都超过允禩允禵等人[31]

中國歷史學家钱穆認為:「雍正是有名能专制。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國歷史上,康熙也算是一個好皇帝,至於雍正便太專制了。我們現在看他的硃批上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統制中國的。在當時,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大概全國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因此許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親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一切奏章,他都詳細批。他虽精明,同時是独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聰明,中外事,無論大小,旁人還不知道,他已經知道了。……不能說皇帝私下決定了,不再給政府行政長官預聞就可辦。這決不能說是一種制度,也不能說它是習慣法,只能說它是法術。為什麼?因為這是純粹出之於私心的。而私心則決不能形成出制度。」[32]:123[33]

冯尔康在《雍正传》中评价:总之,雍正勇于革新,解决或试图解决历久相沿的弊政,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成吏治的相对澄清,造成国力的强盛和国家政局的安定,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以说他是奋发有为的、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他的自视高明,比诸汉唐宋明的有为之君,基本上是可以允许的。[34]

争议

即位之谜

從古至今民間多年來有「十改于」和「十改第」的說法,指因為「于」字和「第」字在構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遺詔上「傳位十四子」一句改為「傳位于四子」或「傳位第四子」,進而把皇位繼承權從身為康熙帝第十四個兒子的允禵手上奪去。[35][36]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跟当时受顾命的汉大臣王掞有关。因王在康熙驾崩、雍正登基之际,由于年老和紧张,把要传皇位给“第四子胤禛”误听误记成“十四子胤祯”,导致后来王掞在雍正统治期间下场不太好,而且连累到其子,其误听误记遗诏的情节成了日后民间流传雍正篡改遗诏登基的起源;尤其朝鲜著名学者朴趾源在其所著《热河日记》第55卷有提到——

...及康熙大渐,汉阁老王掞同承顾命,误认禛字为祯字,第四为十四。掞被罪,而允祯为逆魁,改祯为禵。

[37]

「十改于」和「十改第」這兩個說法已被中央研究院的人員加以否定。[38]他們說清朝時代的官方文書裡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書裡一定會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間的排名與名字完整列出。[38]根據中央研究院現在保存的康熙遺詔,雍正在遺詔上被稱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39]如此類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屬意讓允禵繼位的話,那文書裡則會把允禵寫成「貝勒皇十四子胤禵」,寫法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遺詔亦以滿文和蒙文書寫與中文一同的內容。滿文裡,「于」和「十」兩字的寫法完全不同,並沒有矯飾可能。[35]亦有觀點指出「于」字是簡體字,等於繁體字裡的「於」字。因為「於」和「十」寫法差別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會有難度。[35]

康熙帝傳位雍正帝之徵兆

  •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佈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佈,易生事端。
  •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禵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雍正時期大興文字獄,是為了打擊全國各地對雍正皇帝和朝廷散布不實謠言的逆黨,此事件甚至波及多位雍正的親兄弟、雍正重臣隆科多年羹堯等多人。

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5]。康熙帝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顫抖」,也有人說是「刺傷人的野豬」),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5];後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5]。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死因之谜

民间流傳著各種雍正皇帝死因的野史

  • 病死:有人认为雍正帝“是中风死去的”[40]
  • 丹药中毒:近年来由于对清代的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也有很大可能[41],而乾隆帝即位后,马上将圆明园内的炼丹道士和民间术士全部赶出[42]。某些近年與雍正帝有關的電視劇集(例如後宮甄嬛傳)都根據此說法而描述雍正之死因。
  • 遇刺:传说吕留良之孙女(一说女儿)、“江南八侠”之一的吕四娘为报文字狱灭门之仇,借选妃之机名混进皇宫,在雍正帝召其侍寝时用从粘竿处诈取的血滴子成功行刺割颅而走。随后新登基的乾隆帝并命工匠刻了一个黄金头颅代替入殓。

轶事典故

个人信仰

雍正帝篤信佛教,熱衷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密宗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禪宗,精通《金剛經》,並著作佛學書籍數部,為章嘉活佛認可其參透三關,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認為已覺悟的皇帝。雍正帝也喜歡道教,常常服食道士金丹。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稱雍正禁教

喜爱装扮

雍正皇帝委託宮廷畫師郎世寧,創作一幅《雍正行樂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顯示雍正喜愛打扮成不同年代的各式人物。

早期未即位前(九子奪嫡時期),就曾委託畫師給自己家人畫《春耕圖》進獻給康熙皇帝以表明無爭位之心,後來的乾隆皇帝也有相似的喜好。

影視作品

註釋

参考文献

研究書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