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一個國家的誕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一個國家的誕生》(英語:The Birth of a Nation,原名《同族人》(The Clansman)),是一部1915年上映的美國史詩劇情默片,由D·W·格里菲思執導,莉蓮·吉許主演。劇本改編自小托马斯·迪克逊於1905年的小說與舞台劇《同族人》,格里菲斯與法蘭克·E·伍茲共同編寫劇本,並與哈利·艾肯一同擔任製片。本片故事部分虛構、部分取材於史實,描寫南北戰爭與美國重建時期兩個家庭:北方支持聯邦的史東曼家族、與南方支持邦聯的卡麥隆家族間的命運交織與變遷,並在片中再現了林肯遇刺案。
![]() |
《一個國家的誕生》在電影史上被視為一里程碑之作,其技術革新廣受讚譽。[3][4][5] 全片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設有中場休息,是美國首部長達12卷筒的非連續劇電影,[6] 亦為首部為管弦樂團編寫配樂的美國電影。格里菲思在片中首創多種技術手法,如特寫鏡頭與淡出效果,並動員數百名臨時演員重現大規模戰爭場面。[7] 電影上映時還附贈13頁的紀念節目冊,[8]更是首部於白宮放映的電影,觀影者包括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與其內閣成員。
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誕生》片中對非裔美國人的刻畫極具歧視性,[5] 將黑人描繪成愚昧、暴力且好色,且多由白人演員以黑臉扮裝出演;三K黨則被塑造成維護白人至上與保護白人女性的英雄力量。[9][10] 電影上映後便在全美白人觀眾間引起巨大迴響,既反映亦強化了當時美國社會中的種族隔離現象,[11] 更被視為激發三K黨復興的重要推力。電影對黑人與南北戰爭歷史的描寫引發全美非裔社群強烈抗議。波士頓等地區的黑人領袖及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對此發起禁映運動,[12] 雖未成功,但電影仍在俄亥俄州與芝加哥、丹佛、匹茲堡、聖路易與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遭到禁映。這些審查與抵制行動激怒了格里菲思,促使他翌年製作旨在對抗審查制度的電影《忍無可忍》。[13]
《一個國家的誕生》自製片初期開始便爭議不斷,至今仍被認為是美國影史上最具爭議的電影之一,[14]:198 更被稱為「好萊塢歷史上最可恥的種族主義電影」;[15] 但它卻也在商業上取得空前成功,票房遠超當時所有電影,並深遠影響了美國電影產業與文化。按通貨膨脹調整後,該片仍是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1992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將此片列入國家影片登記表,認定其在「文化上、歷史上或美學上具重要意義」。[16][17]
Remove ads
劇情概要

北方史東曼家族的長子菲爾·史東曼在造訪南卡羅來納州的卡麥隆莊園時,與卡麥隆家的女孩瑪格麗特·卡麥隆墜入情網;而瑪格麗特的兄長班·卡麥隆則迷戀著菲爾的妹妹愛茜·史東曼的照片。當南北戰爭爆發時,兩家的年輕人分別加入南北兩軍,史東曼家的小兒子與卡麥隆家的兩位兄弟皆戰死沙場。期間,一支黑人民兵襲擊卡麥隆家,但被南軍趕走並救下家中婦女。彼得斯堡圍城戰中,班率領突擊隊英勇作戰,獲得「小上校」(the Little Colonel)之名,卻身受重傷被俘,送往華盛頓特區的北軍軍醫院。
在醫院中,班得知自己將被處以絞刑,而擔任護士的愛茜則發現他正是那位一直懷揣她照片的士兵。愛茜隨後安排班的母親前來照顧兒子,並帶她去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卡麥隆夫人成功說服林肯赦免班,然而林肯不久遇刺,他寬和的戰後政策也隨之消逝;愛茜的父親,眾議院領袖奧斯汀·史東曼及其他激進共和黨人則決定嚴懲南方。
Remove ads


奧斯汀·史東曼及與他的得意門生、黑白混血政客賽拉斯·林區前往南卡羅來納州,視察重建政策的推行情況。在選舉中,林區當選副州長——黑人選民大肆灌票,而許多白人被剝奪投票權。新組成的州議會幾乎全由黑人組成。班為了反擊而創立了三K黨,而愛茜因此與他分手。
某日,班的妹妹芙洛拉外出取水時,遭黑人軍官格斯追逐求婚。她拒絕後被一路追至懸崖邊,並在驚恐之下跳崖自盡。這一切都被班目睹,並悲痛地抱著她的遺體回家。格斯隨後藏匿於酒館,與鐵匠傑夫爭執並開槍擊傷對方後逃走。後來三K黨對格斯展開追捕,將他審判、定罪並私刑處死,最後把屍體送至林區家門口。
林區得知後下令鎮壓三K黨,並推動允許異族通婚的法案。班的父親卡麥隆醫師則因藏有三K黨服飾而被捕,罪名可判死刑。菲爾與幾位黑人僕人隨後協助他脫逃,並與瑪格麗特一同逃入森林,在兩名退伍北軍士兵的幫助下藏身山間小屋。
此時,奧斯汀·史東曼及為撇清與林區的關係而離開。愛茜得知卡麥隆醫生被捕後,前往懇求林區放人;林區卻垂涎她的美貌並企圖強迫成婚,迫使愛茜昏厥,並史東曼返回時暫囚她於另一房。起初史東曼聽聞林區欲娶白人女子而感欣慰,但當得知目標是自己女兒後怒不可遏。愛茜趁機打破窗戶呼救,引起潛伏在外的三K黨成員注意。
班率領三K黨衝入鎮中奪回控制權,並趕赴營救愛茜。林區被捕,他屬下的民兵則圍攻藏匿卡麥隆一家人的小屋。最終班率領的三K黨成功救出眾人。次日選舉,黑人選民清晨醒來見一排持槍騎馬的三K黨人守在家門外,因恐懼而放棄投票。電影結尾中瑪格麗特·卡麥隆與菲爾·史東曼成婚,愛茜·史東曼也嫁給了班·卡麥隆,兩對佳偶終成眷屬。
演員
- 瑪麗·奧爾登(Mary Alden)
- 艾爾瑪·克里夫頓(Elmer Clifton)
- 羅伯·齊克(Robert Cheek)
- 米麗亞姆·庫柏(Miriam Cooper)
- 約瑟芬·克羅韋爾(Josephine Crowell)
- 凱文·弗拉文(Kevin Flavin)
- 華特·朗(Walter Long)
- 山姆·德·格萊西(Sam de Grasse)
- 桃樂絲·吉許(Dorothy Gish)
- 莉蓮·吉許
- 羅伯·哈倫(Robert Harron)
- 梅·馬素(Mae Marsh)
- 華萊士·瑞德(Wallace Reid)
- 斯波蒂斯伍德·艾特肯(Spottiswoode Aitken)
- 阿爾瑪·魯本斯(Alma Rubens)
- 蘇泰文女士(Madame Sul-Te-Wan)
- 亨利·沃爾索(Henry B. Walthall)
- 約瑟夫·赫納貝瑞(Joseph Henabery)
- 蒙蒂·布魯(Monte Blue)
- 拉烏爾·沃爾什(Raoul Walsh)
- 唐納·克里斯普(Donald Crisp)
- 吉布森·高蘭德(Gibson Gowland)
- 尤金·佩里特(Eugene Pallette)
- 艾爾摩·林肯(Elmo Lincoln)
- 約翰·福特
- 維奧萊特·威爾基(Violet Wilkey)[18]
Remove ads
對原著的改編
全片是以湯瑪士·狄克森的兩部小說《同族人》和《美洲豹的斑點》為藍本。二月在洛杉磯克魯恩會堂(Clune's Auditorium)首映的片名仍是《同族人》,但由於作者湯瑪士·狄克森的建議,三週後(3月3日)在紐約時代廣場的自由劇院正式舉行東岸首映時,片名也隨之更改。[來源請求]
片名自「同族人」改為「一個國家的誕生」,反映了格里菲斯的信念: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只是一個由彼此敵對的各州所組成的鬆散聯合體,北方戰勝了南方分離的各州,則最終將聯邦各州結合於同一個國家權威之下。[19]然而,三K黨即使到了今日也以保衛「白人女性」的「隱形帝國」和「隱形國家」自命,因此也有些人將片名解釋為「一個隱形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Invisible Nation)。
Remove ads
製片過程

格里菲斯同意付給狄克森一萬美元,以購買其劇本《同族人》的版權,但金錢卻不敷使用,只能支付最初選擇權的2,500美元。為了抵償欠款,他同意給予狄克森電影紅利的百分之二十五。狄克森勉強接受,但電影史無前例的成功卻讓他一夜致富:狄克森的收益在當時創下了原作者自電影獲得的最高總額,多達數百萬美元。
格里菲斯的預算從四萬美元開始,但這部電影最終花了他十一萬美元[來源請求](相當於2007年的220萬美元)[20]。結果,格里菲斯不得不一再為電影尋找新的資金來源。該片二美元的票價(相當於2007年的40美元)[20]創史上新高,但它一直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電影,直到《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在1937年取而代之。
西點軍校的工兵為南北戰爭戰鬥場景提供技術指導,同時為格里菲斯帶來片中使用的大量火砲。[21]
此片於1915年2月8日在洛杉磯市中心的克魯恩會堂首映。
Remove ads
種族主義

此片由於對歷史的詮釋角度而倍受爭議。休士頓大學電影史學者史蒂芬·敏茲(Steven Mintz)將此片傳達的訊息概述如下:重建是一場大災難,黑人永遠不可能平等整合於白人社會之中,三K黨的暴力行為則被合理化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動。[22]此片將內戰後的南方描繪成因為南方的敵人(廢奴主義者、黑白混血兒、和來自北方的提包共和黨政客)操縱黑人對抗南方白人而岌岌可危,並暗示三K黨是重建秩序的一方。這也是當時美國白人歷史學者幾乎一面倒的看法,其中以唐寧學派最具代表性,但它也受到W·E·B·杜波依斯及同時其他黑人歷史學者的強烈批判,而唐寧學派對這些人完全不予理會。某些學者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還堅持這個觀點,例如E·梅頓·寇特(E. Merton Coulter)的《重建下的南方》(The South Under Reconstruction,1947年);直到1950和60年代的民權運動,才能讓新一代史家(如艾瑞克·方納(Eric Foner))重新思考重建時期,對那個時代產生不同的看法。[來源請求]
此片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的觀眾看來,似乎都是駭人聽聞的種族主義:片中的黑人色瞇瞇地尾隨着白種女人,黑人議員則在議事進行中大啖雞肉,還把鞋子脫掉。儘管此片用了幾位黑人演員飾演次要角色,但絕大多數的黑人或混血兒角色,都是由黑臉扮裝(blackface)的白人演員飾演。這是好萊塢當時的流行風尚,因為任何一個和白人女演員近距離接觸的角色,都必須要由白人男性飾演[來源請求] (例如卡梅隆家的女僕不僅是白人,而且明顯是男性)。
其中一段插卡字幕(intertitle)宣稱,接下來的場景來自於一幀州議會的真實照片;但這段字幕事實上被安插在一個空無一人的法庭場景,而後隨場景淡出,開始上演黑人的譁眾取寵鬧劇。這被認為是格里菲斯的掩飾手法;他實際上是以空無一人的法院照片作為場景來源,但卻以字幕的說法誤導觀眾。
Remove ads
儘管此片獲利豐厚,也獲得一些白人影評及廣大白人影迷的喜愛,卻也從上映開始就遭受黑人的強烈抗議。電影在各地的首映廣受新近成立的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抗議。[1]格里菲斯說,嚴厲的批判令他感到意外。[來源請求]
《一個國家的誕生》所表述的政見,使它一上映就引發對立。波士頓、費城及其他大城市都發生暴動,而芝加哥、俄亥俄州、丹佛、匹茲堡、聖路易、堪薩斯城和明尼阿波利斯則禁止此片上映。據傳,這部電影創造了一個鼓勵白人幫派攻擊黑人的氛圍。在印地安納州的拉法葉,一名白人在看完此片之後殺害了一個黑人青少年。[23]
原著劇本《同族人》的作者湯瑪士·狄克森曾是威爾遜總統的同班同學。狄克森在白宮為總統、部會首長和他們的家人安排了一次放映。據報導,威爾遜對電影的評語是「宛如以閃電刻劃歷史。我唯一的遺憾是,這一切竟是如此真實。」亞瑟·林克(Arthur Link)在《威爾遜:新自由》(Wilson: The New Freedom)一書中則引用威爾遜機要秘書約瑟夫·塔默提(Joseph Tumulty)的證言,否認威爾遜說過這些話,並宣稱「總統在放映之前對這部劇本的性質一無所知,並且從未對它表示讚許」。[24]這個在報章雜誌上一再重複出現的錯誤引述,顯然出自狄克森本人,他為了宣傳這部電影幾乎不擇手段,甚至以「聯邦政府認可」的名目進行推銷。然而,在此片引發的爭議擴大之後,威爾遜卻在私人通信中表示不贊成這一「不幸的產品」。[25]
幾位獨立的黑人製作者則發表了埃米特·史考特(Emmett J. Scott)導演的《一個種族的誕生》(The Birth of a Race,1919年),以回應《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描繪黑人正面形象的影片慘遭白人影評痛批,但黑人影評,以及前往種族隔離戲院觀賞的影迷們卻讚不絕口。[來源請求]身兼導演、製片人和作家三者的奧斯卡·米修(Oscar Michaeux)也以《在我們的家門裡》(Within Our Gates,1919年)回應《一個國家的誕生》,並以一個好色的白人侵犯黑人女性的情節,逆轉了格里菲斯片中的一個關鍵場景。
《一個國家的誕生》也和三K黨的復活密不可分,它在長期銷聲匿跡之後,於此片上映的同一年重振旗鼓;它還影響北方對於南方輿論的轉變。[來源請求] 即使已經過了半世紀,親邦聯的理想主義仍在南方流傳,並對國家意識形態的統一造成阻礙。[來源請求] 直到1970年代,三K黨仍將此片用作招募新兵的工具。
即使在上映將近一世紀之後,此片仍然充滿爭議性。2000年2月22日,《洛杉磯時報》編輯克勞蒂亞·考克爾(Claudia Kolker)在一篇名為《歷史學家正視國家血腥過往時的痛苦呈現》(A Painful Present as Historians Confront a Nation's Bloody Past)的報導中寫道:
一戰結束既帶來了經濟危機,也引發了一場影響遍及少數族群和工會團體的恐共熱潮。就在三年之前,死去多時的三K黨則在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幫助下借屍還魂。[26]
對電影史的重要性
此片於1915年問世,由於確立了劇情長片(feature-length film,長度超過60分鐘的電影皆屬之)的未來發展,同時落實了電影語言的運用而為人稱道。
它是當時收益最高的電影,據現有的謝巴德版(Shepard version)DVD封面所述,此片的門票收入超過一千萬美元(相當於2007年的兩億美元)[20]。
1992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認為此片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culturally significant),並選入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
美國電影學會曾分別在1998年、2007年評選百年百大電影、百年百大電影(10週年版)(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此片曾列在1998年的百年百大電影名單第44名,但是在新版退出前一百名之外。
儘管劇情充滿爭議,此片還是受到許多影評人的讚許。羅傑·艾伯特即表示:「《一個國家的誕生》並不因為主張邪惡而成為爛片。如同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勝利》,它是一部為邪惡申辯的偉大電影。瞭解它如何為邪惡辯護,不僅是學到更多對電影的知識,更能使我們對邪惡多了解一些。」[27]
電影史學者喬納森·萊柏(Jonathan Lapper)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主張此片不應該再被視為經典名作。他在《一個國家的迷思》(The Myth of a Nation)這篇文章中寫道:「大多數影評人(業已)對這部電影形成了一種延續至今的反應模式:讚美該片的技巧、譴責該片的內容、讓技術這張王牌壓倒內容,最後宣布它是傑作。」但他認為,將電影的內容和技術二分是偽善的作法。
Remove ads
續集
此片的續集於一年後(1916年)上映,名為《一个国家的衰亡》。該片由湯瑪士·狄克森執導,片名取自他的同名小說。電影分為三幕,還有一段開場白。[29]這部續集咸認已亡佚。[30]
備註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