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潟村
日本秋田縣的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潟村(日语:大潟村/おおがたむら Ōgata mura */?)是位於日本秋田县東北邊的村,隸屬於南秋田郡。轄區所在地原為日本第二大湖八郎潟,1957年日本政府為增加糧食生產量而在當地進行围垦工程,於1977年3月完工[1]。當地人口集中在東部被稱為「綜合中心地」的住宅區,其周圍則多種植松樹和杨树作為防風林[2]。村内坐落著海拔0公尺的人造山大潟富士[3][4]。
Remove ads
地理
大潟村境內約68.1%的土地為農業用地,僅1.4%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使用[5][6]。轄區地處男鹿半島的底部,其周圍坐落著作為調整池而留下來的八郎湖[2],並且以全長51.8公里的堤防作為區隔[6]。大潟村的整體海拔低於海平面[2],其圍墾面積中約80%為人工劃分而成的農地[2]。由於當地是由半鹹水湖的湖底圍墾而成的土地,因此其土質雖然肥沃但黏性較高,且排水性相當差[5]。而大潟村內也設有東部排水路和西部排水路[2]。
由於大瀉村內沒有自然形成的山岳,因此1990年代當地居民建造名為大潟富士的人造山作為大潟村的象徵[3][4]。大潟富士的相對高度為3.776公尺,其頂點的海拔剛好為0公尺[3][4][7]。
大潟村屬於日本海側氣候[6]。根據統計,1991年至2020年大潟村的年均溫為11.4℃,年均降雨量則為1446.6毫米[2]。春季至秋季,從鄂霍次克海上的冷氣團帶來的涼冷海風吹越西邊的奧羽山脈,並在當地引發焚風[2]。大潟村自12月上旬開始降雪,至隔年3月積雪才開始融化[6]。
歷史
大潟村的位置原本是名為八郎潟的潟湖。該湖泊在當時為日本面積第二大的湖泊[2],也是北緯40度和東經140度的交會點[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國內因糧食短缺而決定推動八郎潟的圍墾計畫[2][8][9][10]。昭和29年(1954年)和30年(1955年),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先後派調查團前來探勘,而調查結果支持當地進行圍墾事業的可行性[5][1]。
昭和32年(1957年),當地開始進行圍墾事業[10],並於昭和52年(1977年)3月完工[5][11]。整項圍墾工程的總耗資達到852億日圓[5][11]。圍墾期間當地向日本全國徵集村名,最終以「大潟村」作為當地的村名[1][5]。大潟村於昭和39年(1964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而當地最初的居民共有14人[1][5]。
昭和58年(1983年)的日本海中部地震使大潟村周圍約80%的堤防下沉或龜裂,下沉幅度最多達到2公尺[12][13]。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則在當地引發震度4的地震[13]。
行政
經濟
根據日本2015年的國勢調查統計,大潟村的就業人口中有77.1%從事第一級產業,1.5%的就業人口從事第二級產業,其餘的21.4%則從事第三級產業[16]。當地的農業以生產稻米為主[11],並且也生產大豆、甜瓜、南瓜等農產品[16][17]。而大潟村的第三級產業以零售業和醫療業等產業為主[16]。
由於大潟村内擁有大潟富士、圍墾博物館、圍墾紀念水位塔等景點[18][19],因此吸引許多遊客前來[16]。根據統計,2013年至2017年,大潟村每年約有82萬至115萬名遊客到訪[16]。
教育
大潟村内共設有1所小學校和1所中學校,秋田縣立大學的大潟校區也坐落於此[20]。根據2021年的統計,當地共有147名小學生和96名中學生[21]。
交通
大潟村内沒有任何國道或鐵路通過,僅透過3條縣道與鄰近的行政區連接,是當地的主要道路[6][20]。距離大潟村最近的國道和高速公路為轄區西邊的國道101號,以及東邊的國道7號和秋田自動車道[16]。距離當地最近的火車站是位於三種町,屬於JR東日本奧羽本線的鹿渡站;但當地的巴士路線大多往返村內和東南邊的八郎潟站[20][16]。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