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濂
中国明朝初年思想家、文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4日),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諡文憲(私諡淵穎),浙江浦江县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學家。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明太祖謫死蜀地。
Remove ads
生平
宋濂生于元朝至大三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公元1310年11月4日)。宋濂出身贫寒,但自幼十分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1]“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2]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学。[3]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洪武三年二月,以失朝参,降编修。洪武四年,升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官安远知县,不久召为礼部主事。洪武六年(1373年)纂修《大明日历》、洪武七年(1374年)纂修《皇明宝训》。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闭户纂述。[4]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县)。[5]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宋濂死於夔州(今重慶奉節),年七十二。有史料显示其为病逝,也有史料表示其为上吊自尽[6]。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一个多世纪后,弘治九年(1496年),明孝宗下令为宋濂平反,追复官职,赐春秋祭葬。正德年间,明武宗为其上谥文宪。[7]
一說宋濂於洪武四年因獻詩「自古戒禽荒」一語激怒朱元璋,導致此禍。[8]
Remove ads
文學作品和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啓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亦與劉基、方孝孺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9]且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10]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宋廉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傳記用筆細膩而簡煉,較著名所知的作品有《王冕傳》、《李疑傳》及《秦士錄》;[11]散文或质樸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另一方面,宋廉一生為盛名所累,長期寫應酬文章,他不得不喊道:“呜呼,予为文所累几欲燔毁笔砚!”[12]著有《宋学士文集》。[13]
方孝孺少時師從宋濂,一生為其執弟子禮。宋濂死後,方孝孺每次路过夔州,必定前往扫墓,並親撰祭文:“公之量或者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识或者鉴一世,而舉世不能知公之为人。道或者陶冶造化,而不获事实正寝;德或者涵濡万类,而不获盖其后昆。”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