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行星2169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行星2169(2169 Taiwan),臨時名稱為1964 VP1,位於小行星帶的中心區域,是一顆碳質的阿斯特里德族小行星,直徑約17公里。它於1964年11月9日由中國南京附近的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發現[13]。它以台灣命名[2]。
Remove ads
Remove ads
軌道和分類
“台灣”是一個由近500顆碳質小行星組成的較小的小行星族,阿斯特里德族的成員。該家族位於最外層的中央主帶,靠近一個將小行星帶分為中央和外部,突出的柯克伍德空隙中,標誌著與木星的5:2的軌道共振[4][14][15]:23。
台灣每4年8個月(1,703日)繞太陽公轉一次,距離為2.7-2.9AU。它的軌道離心率為0.05,相對於黃道的軌道傾角為2°[1]。
物理性質
在2010年9月,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馬瞬變工廠的天文學家在R波段的光度測量觀測中獲得台灣的自轉光變曲線圖。由光變曲線分析給出的自轉週期為7.252小時,亮度變化為0.17 星等(U=2)[11]。
根據日本的AKARI紅外線太空望遠鏡衛星和美國NASA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的NEOWISE任務進行的調查,“臺灣”的直徑在16.52至19.263公里之間,其表面的反照率在0.042至0.085之間[5][6][7][8][9][10]。
“協作小行星光變曲線連結”假設碳質小行星的標準反照率為0.057,並根據絕對星等12.94計算出直徑為14.39公里[3]。
命名
内部连接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