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光神星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光神星(66 Maja;/ˈmeɪə/)[21]是一颗来自小行星带中心区域的碳质背景小行星,直径约71公里。1861年4月9日,美国天文学家贺拉斯·塔特尔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天文台发现了它[22]。这颗小行星以希腊神话中的迈亚(Maia)命名[2]。
Remove ads
Remove ads
轨道与分类
光神星是一颗来自主带背景星群的非小行星族小行星[4]。它位于中央小行星带绕太阳运行,轨道距离为2.2至3.1天文单位(AU),每4年4个月(1,571天;半长轴为2.65AU)公转一周。其轨道偏心率为0.17,相对于黄道的轨道倾角为3°[1]。该天体的观测弧始于哈佛天文台,在正式发现该天体后的第二天夜晚[22]。
物理特性
在托伦分类法中,光神星属于一颗碳质C-型小行星[1],而在SMASS分类法中,它属于碳质小行星的“含水”亚型(Ch)[1]。
自1988年以来,人们通过光度观测获得了几份光神星的旋转光变曲线[8][9][10][12][13]。法国业余天文学家莫里斯·奥德热昂(Maurice Audejean)和热罗姆·卡隆(Jérôme Caron)在2011年2月对最佳光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出其自转周期为9.73509小时,亮度幅度为0.25星等(U=3)[3][10]。
2016年,基于多个光度数据库来源推导出了一份模型化的光变曲线,得出的恒星自转周期为9.73570小时,两个自转轴在黄道坐标分别为(49.0°, −70.0°)和(225.0°, −68.0°)[11]。
根据红外天文卫星IRAS、日本AKARI卫星以及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NEOWISE任务)的测量结果,光神星的直径在62.87至82.28公里之间,其表面反照率在0.03至0.0759之间[6][18][17][16][15][14]。
小行星光变曲线协作链接(Collaborative Asteroid Lightcurve Link)采用了IRAS得到的结果,即反照率为0.0618,基于绝对星等为9.36,直径为71.82公里[3][16]。
命名
这颗小行星由哈佛大学前校长J.昆西以希腊神话中的昴星团七姐妹之一的迈亚(Maia)的名字命名。迈亚是赫尔墨斯(墨丘利)的母亲,阿特拉斯和普勒俄涅的女儿。官方的命名引文出现在保罗·赫尔盖特1955年撰写的《小行星的名称》(H 10)中。[2]
小行星130、233和1051也以神话中的昴星团七姐妹命名。1861年,发现这些小行星的天文台台长乔治·菲利普斯·邦德曾提出了一个小小的担忧,因为这些名字已经用于金牛座昴星团中一些最明亮的恒星:迈亚、厄勒克特拉、阿斯忒罗普以及梅洛普。[2]
航天器访问
目前,尚无任何航天器造访过光神星。截至1988年,卡西尼-惠更斯号航天器的任务规划中曾包括在1997年3月离开内太阳系时飞越光神星。然而由于发啥计划的延误,卡西尼-惠更斯号的发射时间从1996年4月推迟到1997年10月,因而没有机会靠近光神星。卡西尼-惠更斯号于2000年1月23日飞掠了小行星2685。[23]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