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广陵琴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广陵琴派,或稱廣陵派,為古琴流派之一,形成於清朝早期,创始人為揚州徐常遇,因揚州古稱廣陵而得名。其特色為「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1]為近代最有影響力的琴派之一。[2]

事实速览 广陵琴派,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廣陵琴派傳承至今超過三百年,已有十二代以上。代表人物包括第一代的徐常遇徐褀、第二代的徐祜徐褘徐驥、徐俊、第四代的吳灴、第七代的秦維瀚、代數不詳的釋空塵、第九代的孫紹陶、第十代的劉少椿張子謙、第十一代的梅曰強成公亮林友仁戴曉蓮李鳳雲及第十二代的楊春薇楊秋悅等人。

代表琴譜為《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及《移雲齋琴譜》。[3]

代表琴曲則有老三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龍翔操〉)、四大操(〈漁歌〉、〈樵歌〉、〈墨子悲絲〉、〈佩蘭〉)及〈山居吟〉、〈梧葉舞秋風〉等曲。

Remove ads

歷史

起源

廣陵琴派起源於徐常遇及其子徐祜徐袆徐驥[4]徐常遇編著《響山堂琴譜》及《琴譜指法》,而其子於1702年將其重新編輯並校勘成書,是為《澄鑒堂琴譜》。《澄鑒堂琴譜》收錄了許多序跋,題跋者包含年希堯年羹堯方象璜宗室普照等人,題跋數量為歷代琴譜之最,其中年希堯讚美徐褘的琴藝「晉臣指法探微洩奧,極古人所未盡」。[5]

另外徐祺徐俊父子及其所著的《五知齋琴譜》則被視為廣陵琴派的另一個源頭。[4]

傳承

第三代

徐祜、徐袆曾於北京报国寺琴台角艺,因而名倾京都,被称为“江南二徐”,兩度在“畅春院”被康熙召见。其中徐褘曾教授年希堯年羹堯方象璜宗室普照等人彈琴,其子徐錦堂亦傳承了廣陵琴派。

第四代

徐锦堂专心授徒,傳沈江门吴重光王友衡曹礼周江丽田释宝月吴灴李廷敬乔钟吴张敦仁吴官心李光塽等,吴重光传吴文焕。徐錦堂一脈讲求演习,为广陵琴派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魯鼐則传马兆辰申涵诚鲁宗文鲁宗鲁蔡升元傅王露胡开今马文灏汪士鋐王弘陈瑨史顺吴观汪鹤孙等。此輩間,吴文焕著《存古堂琴谱》,吴灴著《自远堂琴谱》,吴官心著《吴官心谱》,李光塽著《兰田馆琴谱》,马兆辰著《卧云楼琴谱》,其中吳灴及其《自遠堂琴譜》對後世影響較大。另外,吳灴除了習琴於徐錦堂,也常與徐俊交流。[6]

第五代

吴灴传颜夫人(真名不详)、先机和尚,為俗、释两派之始。

第六代

俗家一派,由颜夫人传梅植之姚仲虞周璜符南樵等。释家一派,由先机和尚传明辰和尚(号问樵)、袁澄(道士)、逸梅和尚

第七代

梅植之傳薛介白王竹溪黄慎台沈战门任汉等。明辰和尚則傳秦維瀚。其中秦維瀚编著《蕉庵琴谱》4卷共32首琴曲。[7]

第八代

秦维瀚传孙檀生胡鉴赵逸峰(道士)、何本祖向子衡丁玉田解石琴徐北海乔子峰王素王耀先徐卓卿闻溪和尚海琴和尚及四大琴僧雨山莲溪皎然普禅

代數不詳

空尘和尚習琴於牧村和尚,並向趙逸峰、丁綏安、喬子衡等人請益,後於1893年刊行《枯木禅琴谱》,[8]对当今广陵琴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缓中有急、急中有缓”的琴曲处理方法产生很大影响。

空尘和尚傳肇慈印恒起海朱渚如恒钱鎬龄钱发荣朱兆蓉邵鼎黄勉之。黄勉之在北京興辦金陵琴社,自詡「廣陵正宗」,传賈闊峰杨宗稷史蔭美张之洞溥侗葉詩夢李濟桂伯鑄等人。[9][10][11]

第九代

胡鉴传胡滋甫;海琴和尚传王芳谷广霞和尚,广霞和尚传王艺之孙阆仙

辛亥革命前后,孫檀生之子孫紹陶师从丁玉田、解石琴,得广陵琴派之真传,琴艺一时称绝。1912年,以孙绍陶为首,与同好王方谷、胡滋甫、夏友柏高治平等创建广陵琴社,孙绍陶被推举为社长,主持琴社20余年。[12]

第十代

第九代的孙绍陶傳張子謙劉少椿、翟小坡、胡斗东、程孔阶、张伯儒、朱敬吾、仇淼之、吴小仙、施起之、林蕴如、武若渔等人。其中张子谦曾任上海民族樂團演奏員、上海音樂學院兼任教師,[13]刘少椿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古琴教师,[14][15]二人為第十代傳人。[16][17]

胡滋甫传胡斗东胡兰胥桐华陈泰芳姜育华

第十一代

第十代的劉少椿傳林友仁梅曰強、鄧文權等人,[15][18][19]其中梅曰強為第十一代宗師。[20][21]張子謙則有龔一成公亮戴曉蓮李鳳雲戴樹紅等學生。[13][22][23]

第十二代

梅曰強學生眾多,包括楊春薇楊秋悅、劉揚等人,其中楊春薇楊秋悅姐妹被梅氏指定為衣缽傳人。[24][25][26][27][21]

廣陵琴社

廣陵琴社成立於1912年,以孫紹陶為社長。1935年,社友由10余人发展到50多人。1936年秋,在孙绍陶的主持下,扬州广陵琴社在史公祠内梅花岭举行雅集,孙绍陶、胡滋甫、高治平、朱敬吾、张子谦、刘少椿、胡斗东和上海琴人查阜西仇淼之彭祉卿亦參與雅集。[12]

琴譜

最具代表性的琴譜:《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及《移雲齋琴譜》。[3]其它琴譜:《梅花仙館琴譜》、《存古堂琴譜》、《吳官心譜》、《蘭田館琴譜》、《臥雲樓琴譜》。[7]

重要曲目及錄音

雖然廣陵琴派的琴譜中有許多樂曲,但不少已失傳,現今廣陵派琴人最常彈奏的曲目如下:

其中〈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龍翔操〉又被稱作「老三曲」,流傳最廣,現今張子謙劉少椿及其傳人皆有錄音。[28]而〈山居吟〉、〈梧葉舞秋風〉、〈樵歌〉、〈墨子悲絲〉四曲只見於劉少椿梅曰強的傳承中。[29][30][31][32]另有一曲〈佩蘭〉僅有梅曰強的一次錄音。〈漁歌〉、〈樵歌〉、〈墨子悲絲〉和〈佩蘭〉由於曲子長、技巧難,被合稱為「四大操(曲)」,[33]能彈的人不多,梅曰強是唯一全四曲皆有錄音,收錄於《移雲齋心旨》。[30]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雨果唱片出版「廣陵琴韻」系列專輯,涵蓋了劉少椿、張子謙、成公亮、林友仁、梅曰強、戴曉蓮、李鳳雲等人的錄音。[34]

音樂風格

廣陵派的特色為「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1]其中「跌宕多變」意指節奏上常使用不規則的混合拍,「綺麗細膩」則是指吟和猱等左手指法的種類繁多。[35]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