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念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四念住(巴利語:satipaṭṭhāna,梵語:smṛtyupasthāna)[1],又譯作四念處、四念止、四意止,為《阿含經》修行方法次第,也是毘婆舍那的修行方法[2]。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乃至於五蓋、五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諦等法,明瞭其實質為無常、苦、空及無我[3][4],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三十七菩提分法 | |||||||||
![]() | |||||||||
四念住 | |||||||||
四正勤 | 四神足 | ||||||||
五根 | 五力 | ||||||||
七覺支 | |||||||||
八正道 |
佛教認為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阿羅漢都必須修四念處等三十七道品,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空、無我,精進學習累積智慧,才能正道證悟四果、涅槃、斷除煩惱,脫離輪迴。不能如實修四念處等三十七道品,則無法證悟四果、涅槃、不能斷除煩惱,不能脫離輪迴。[5]
Remove ads
音義
satipaṭṭhāna 有兩種解讀:sati-paṭṭhāna,念之出發點,念之基礎,即念處[6];sati-upaṭṭhāna,念之現起,念之建立,即念住[7];傳統南傳論師多傾向前者,當代的菩提比丘等則傾向後者。
念即是八正道中正念[8]和七覺支中的念覺支[9]等的那個念[10];念能遍行,如守門者一樣,防護一切,捨不善法,修習善法[11]。
简介
在部派佛教的經藏中,四念住,是一乘道、善法聚和一切法[12],身、受、心和法,分别以食、触、名色和憶念为所缘[13];修習三妙行[14]和安那般那念[15]能令四念住滿足,修習四念住能令七覺支滿足[16]。
說一切有部修行者于五停心後修行四念住。依五停心安止修行者之乱心,即是奢摩他,依四念住開發修行者之观慧,即是毗婆舍那。按《大毗婆沙論》,以「勝解作意」[17]令所取相明了現前,稱為「念住加行」(念處方便),不淨觀、持息念、界分別皆是。以外所取相,置於內身,依自相、共相之「真實作意」[17]而觀察者,乃名入「根本念住」(根本念處)。並認為契經說持息念、不淨觀通四念住,是指能引發四念住而作此說[18]。
说一切有部把四念住,分“别相念住位”和“总相念住位”[19],是三賢位中的後二位。别相念住位(别相念處)是按身、受、心、法分别觀察,依其自相觀察,称“自相别观”:身自相是四大種及所造色,受自相,即三種受,心自相是六識,法自相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別相法念處是觀察前三念處以外的法,即:想、行、無為法各各法的自相[20];依照共相觀察,称“共相别观”,四共相是:非常、苦、空、非我。於身、受、心、法,或觀二境、三境之合緣,或總觀四境之合緣,稱為雜緣(舊譯:相雜、壞緣),唯法念住通於雜緣。於雜緣法念住(相雜法念處、壞緣法念處)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非我,為總相念住位(總相念處)[21]。總相念住純熟後,則是觀察四谛十六行相,入「順決擇分」煖、頂、忍、世第一法。
四念处是佛教根本的修行方法之一,根据佛教的說法,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可断三结、乃至断五上分结,从而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见《大念处经》等经典),可以疗愈疾病(见马哈希尊者著的《法的医疗》),可對治淨樂常我四顛倒[22]。即便未能當生证果,也能积累未来世的解脱因,积累了波羅蜜,也将会导向解脱。
如烦恼心太重、修行多障碍者,可修行四護衛禪、六念法、布施、持戒、誦護衛偈等方法作為正行前的加行,协助修行。
現代四念处修行的相关书籍,如馬哈希尊者著的《毗婆舍那讲记》、《内观要义》;慈濟瓦禪師著的《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班迪达尊者的《就在今生》;隆波帕默尊者的《唯一道》;帕奥禅师著的《正念之道》等。
Remove ads
内容
四念住最完整的闡釋,經藏中有《長部·大念住經》和《中阿含經·念處經》[23],論藏中有說一切有部《法蘊論·念住品》[24]和法藏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念處品》[25]。下面介紹以南傳《大念住經》為主幹。
第一念住为身念住,以身体為所緣,觀察思惟[26]。其下为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正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著。
- 入出息: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27]。
-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28]。
-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29]。
- 厌恶作意:思惟身体三十一个组成部分的影像[30],以克服對身體的貪愛[31]。
-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種[32]。
- 地:地界的特性是硬、軟、涩、滑、重、輕。
- 水:水界的特性是流動、黏結。
- 火:火界的特性是熱、冷。
- 風:風界的特性是支持、推動。
-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33]。
有时候会把九墓地分为九种不同的身随观业处,和其他五项合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入出息念、厌恶作意此两种为安止业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修习厌恶作意可以达到初禅。其余十二种为近行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
Remove ads
第二念住为受念住。佛陀指导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捨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捨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捨受)[34]。
观察感受,感受就是苦乐的感觉,快乐从痛苦的因缘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乐,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所以观受为苦[35][36]。
第三念住为心念住,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37]。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解說心念住中的心為二十種:貪,離貪,有瞋,離瞋,有癡,離癡,略,散,下,舉,掉,不掉,寂靜,不寂靜,定,不定,善修,不善修,善解脫,不善解脫[38]。
第四念住为法念住,說一切有部的要項為三:五蓋、內六處和七覺支[41][42],南傳上座部的要項為五:五蓋、五取蕴、六內外處、七覺支、四聖諦。
-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43]、瞋恚[44]、昏沉与睡眠[45]、掉举和追悔[46]、疑[47]。[48][49]
-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色為物質,其他四者為心靈)[50]。
- 六內外處(十二處),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51]。
-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捨[52];
- 四聖谛:即苦、集、滅、道[53]。
註釋與引用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