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行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行(巴利語:सङ्खार,Saṅkhāra,梵語:संस्कार,saṃskāra),為十二因緣第二支,五蘊之一。
概論
在佛教中,行有廣義與狹義之區分,依不同脈絡而定[1]。
行(巴利語:Saṅkhāra)梵文中的字面意義是「被放在一起」,或「放在一起」。
行蘊種類
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
寻、伺、胜解、精进、喜、欲, 此等六法名为杂心所。
如是当知此等十三法名为通一切心心所。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
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炼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为遍一切净(善)心所。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法名为离心所。 悲、喜二法,名为无量心所。
若与慧根一起,则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当知为净(善)心所。
行蘊體性
十二因缘法中的行
为十二因缘之一,有两层意思,一为造作,二为迁流[6]。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行」(造作諸業)而產生「識」[7](業識)。
十二因缘中的行支,则是指由无明而生起的感召,能引起因果报应的身、口、意等“业”,亦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8]。十二因缘中的行,专指能感召罪福果报的善、恶业。
按照三世二重因果说,行是过去世的因。无明和行均为过去世的二因。有了此二重因,才造成现在世有情众生的果报。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