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輻鰭魚
鱼类一总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辐鳍鱼,台湾作條鰭魚(英語:ray-finned fish)是硬骨魚的一大演化支,物种多样性占现生所有脊椎动物的一半以上,物种数量几乎占现存3万多种鱼类的99%,栖息地分布遍及淡水、半咸水与海水水体 ,是水域生态系统主流的自游动物类群,其中一些两栖物种甚至可以滞留在湿地和河岸带的陆地环境中栖息。辐鳍鱼主要分为腕鳍鱼纲(现仅存多鳍鱼)、软骨硬鳞亚纲(鲟鱼)和新鳍亚纲(冠群)三个演化支,后者进一步分为全骨下纲(弓鳍鱼和雀鳝)和真骨下纲(约95%的现生辐鳍鱼)两支,不同種類間的體型差异極大,從8毫米(0.31英寸)长的微鯉到11米(36英尺)长的皇带鱼和2.3公噸(5,100磅)重的翻車魚不等。
辐鳍鱼的主要特征为其魚鰭是由輻條狀舒展的骨质/角质棘刺支撐的折扇形皮膜,區別於肉鳍鱼由多关节附肢骨骼支撐或软骨鱼由软骨柱支撑的桨状肉質鰭,相比之下辐鳍的形变更为灵活且有着更高的推重比。在不同的分類系統中,輻鰭魚的分類層級從下綱、亚纲、纲到總綱不等。根據2010年代以來美国學者Richardo Betancur-R等人的意見,廣義上的輻鰭魚被歸為輻鰭魚總綱(學名:Actinopterygii[註 1]),將基群的腕鳍鱼纲囊括在內,而狹義上的輻鰭魚(软骨硬鳞亚纲和新鳍亚纲)则成为該總綱之下的輻鰭魚綱(學名:Actinopteri),與腕鳍鱼互為姐妹群[1][2]。
Remove ads
分類
依據 DeepFin 魚類分類學網站所采纳的分類方案(即2017年美国学者 Betancur-R 等人修订的硬骨魚系統發育分类),輻鰭魚總綱內部的整體分化關係如下[2]:
有颌下门 |
| ||||||||||||||||||||||||||||||||||||||||||
Gnathostomata |
基於以上分類系統,輻鰭魚總綱分為70個目,各目之間的演化關係如下[2]:
Remove ads
傳統上,輻鰭魚分為三個類群:軟骨硬鱗附類、全骨附類和真骨附類,幾乎所有的現生輻鰭魚都屬於真骨附類。有學者根據一些形態學證據,認為全骨附類是並系群,故應廢除。然而,近來的線粒體 DNA 分析卻傾向支持全骨附類的存在。
輻鰭魚總綱的下級分類按分化時間早晚羅列如下,許多傳統類群因存在並系問題而不再有效,符號 † 表示已滅絕:
- 腕鰭魚綱 Cladistia
- 鬚鰃總目 Polymyxiomorpha
- 鬚鰃目 Polymixiiformes
- 副棘鰭總目 Paracanthopterygii
- 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 鯔形目 Mugiliformes
- 銀漢魚目 Atheriniformes
- 鶴鱵目 Beloniformes
- 鯉齒目 Cyprinodontiformes
- 奇鯛目 Stephanoberyciformes
- 鯨頭魚目 Cetomimiformes
- 金眼鯛目 Beryciformes
- 燧鯛目 Trachichthyiformes
- 背棘鱼目 Notacanthiformes
- 海魴目 Zeiformes
- 刺魚目 Gasterosteiformes
- 合鰓目 Synbranchiformes
- 魨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 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 鮋形目 Scorpaeniformes
- 鲈形目 Perciformes
注:在傳統分類中,鲈形目是輻鰭魚里種類最多的一目,共有7800餘種,約占輻鰭魚全部種類的40%。
Remove ads
备注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