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子頭溪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子頭溪橋
Remove ads

臺鐵縱貫線林子頭溪橋是位於中華民國台灣雲林縣斗六市的一座鐵路橋樑,跨越林子頭溪,連接雲林縣斗六市石榴車站斗六車站,現役橋梁採半半施工,1988年9月先完成一半,單側開通,1989年3月重建完成,同年5月雙線通車。

事实速览 林子頭溪橋, 坐标 ...
Remove ads

歷史與設計

第一代橋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除了改建原北部的清代鐵路以外,並自1899年起由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南部路線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打狗出張所從打狗往北鋪設[1],1903年路線推進到斗六以北,在跨越林子頭溪之處先建臨時便橋,便橋於1904年11月6日由鐵道部打狗出張所熊城鍾三郎技師主持試運轉,並隨著濁水停車場(縱貫線)至斗六停車場路段在11月10日通車而啟用[2][註 1]

在臨時便橋通車的前半年,永久橋(第一代橋)於1904年5月1日開工興建,原名「林仔頭溪橋」,原設計是15橋孔每孔跨度60呎長的鈑梁橋,後來變更設計,縮短為12橋孔,每孔跨度維持60呎,橋梁全長237.6公尺,橋墩以磚、石混砌,基樁深度僅4.6公尺,施工期間遭遇洪水襲擾與勞工不足等問題,在1905年3月26日竣工、4月12日試運轉列車[2][4]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一代橋在內的縱貫線彰化嘉義間完成電氣化通電啟用[5],本橋橋上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

第一代橋使用至1988年9月10日,因路線切換至第三代橋西正線通車後廢棄[註 2],並於同年11月拆除[4],目前遺留紅磚橋台與少數紅磚橋墩遺跡。

Remove ads

第二代橋

戰後中華民國時期之臺灣鐵路管理局自1967年9月起分階段將縱貫線彰化民雄間、嘉義新市間之單線鐵路擴建為複線鐵路[6],其中石榴斗六間路段利用第2批世界銀行貸款辦理擴建,於第一代橋下游側12公尺新建第二代橋,做為西正線(北上線)橋[4][7]

第二代林子頭溪橋為單線上承式鋼鈑梁橋,長237.6公尺,共12孔橋孔,每孔跨度19.8公尺,RC造橋墩,基礎採用松木樁,於1970年完工,同年6月隨石榴斗六雙軌化通車而啟用[4][8][9]。第二代橋通車後,原一代橋改做東正線(南下線)橋。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二代橋在內的縱貫線彰化~嘉義間完成電氣化通電啟用[5],本橋橋上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

二代橋使用至1989年5月30日第三代橋西正線通車後廢棄[4],目前河灘地尚遺留極少數舊RC橋墩殘跡。

水災

1988年8月13、14日臺灣中南部豪雨,林子頭溪溪水暴漲至橋梁底部0.8公尺,第一代橋(東正線橋)及第二代橋(西正線橋)第5號橋墩均傾斜,其中第二代橋傾斜較大,縱貫線鐵路交通中斷。8月14日傍晚18時45分,臺灣鐵路管理局先搶通受損輕微的第一代橋(東正線橋),暫維持單線雙向行車,直到8月23日14時25分始修復第二代橋(西正線橋),恢復雙線通車[4][10][11]

第三代橋(現役)

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戰後時期臺灣鐵路管理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除了已經重建完成者[註 3]之外,盤點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兩計畫[13],而林子頭溪橋以前者的工程計畫重建,為第三代橋。

Thumb
第三代林子頭溪橋。橋下殘存第一代橋(舊東正線橋)、第二代橋(舊西正線橋)橋墩及橋台遺跡。

第三代新橋建造於第一、第二代橋中間及第一代橋位置,超偉工程顧問公司設計、精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包建造,橋台為懸臂式,主橋下部結構為雙圓柱式門型(ㅠ型)構架橋墩及直徑1公尺場鑄式混凝土基樁、上部結構為上承式T型預力箱型梁,全長257.4公尺,計13孔橋孔,每孔跨徑19.8公尺。

由於新橋東半側位於第一代舊橋(舊東正線橋)位置,為了維持第一代舊橋通行,第三代新橋須採用半半施工,先施作新橋西正線,自1987年4月6日開工,1988年9月9日跨10日夜完成新西正線橋撥接通車(初期做為臨時東正線便橋),並立即拆除第一代橋(舊東正線橋),趕築新東正線橋結構,1989年3月主橋全部完成,較原訂工期提早2個月,4月14日跨15日夜南下列車由新西正線橋(臨時東便線橋)切換至新東正線橋行車,隨後5月30日跨31日夜第二代舊橋(舊西正線橋)路線撥接至新西正線橋通車,自此第三代新橋全面通車,第二代橋則廢棄拆除[4][10]

第三代林子頭溪橋橋面鋪設傳統道碴軌道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