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流亡政府
国家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流亡政府是主張為某國家或地區的合法政府,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執行法律權力,而駐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临时性政治組織[1]。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4年4月22日) |
概論
流亡政府經常發生於戰時的佔領,而有時亦是內戰、革命、軍事政變,或廣泛相信某執政政府為非法的後果。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擴張期時,眾多歐洲政府和君主被迫在英國尋求避難而避免被納粹德國所摧毀。流亡政府的效力主要依靠它所能獲得的外國政府支持,及其國家本身的人口。某些流亡政府可以發展成強大的力量,對實際掌握國家的競爭對手構成巨大的挑戰,其它一些則主要維持一種象徵性的姿態,實際作用微小。
流亡政府的現象早於術語產生。在君主政府時期對應的是君主流亡并成立流亡朝廷,如先遭克倫威爾驅逐,后又在光榮革命中遭到驅逐,丧失王权的斯圖亞特王朝,以及在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波旁王朝。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發展,流亡政府開始包括君主及首相二者。
流亡政府的運作,通常假設有一天將回到它們的國家並重新掌權。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设在倫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它們與殘存國家的區別是,殘存國家仍控制原先領土的最少一部份[2]。相反地,流亡政府已喪失它的全部領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卢森堡全部領土被德國佔據。
Remove ads
現存的流亡政府列表
流亡政府經常未獲其它國家承認,或僅有極少數國家承認。
更多信息 名称,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称 | 开始流亡年份 | 控制该政府所主张之领土的国家 | 注释 | 主張疆域 |
---|---|---|---|---|
![]() |
1919 | ![]() |
总部位於加拿大渥太華。[3] | ![]() |
![]() |
1975 | ![]() |
1975年印度發動政變、吞併錫金後,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流亡美國,拒絕放棄王位,並主張印度對錫金非法佔領;繼位者仍不承認其吞併之合法性至今。 | ![]() |
![]() |
2021 | ![]() |
緬甸前國會議長曼溫凱丹與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大部分資深幹部一起逃亡。由遭罷黜緬甸國會議員組成的「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任命曼溫凱丹為代理副總統,以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內閣為平行文人政府[4][5][6]。 | ![]() |
![]() |
2021 | ![]() |
緬甸前國會議長曼溫凱丹與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大部分資深幹部一起逃亡。由遭罷黜緬甸國會議員組成的「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任命曼溫凱丹為代理副總統,以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內閣為平行文人政府[4][5][6]。 | ![]() |
关闭
更多信息 名称,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称 | 开始流亡年份 | 控制该政府所主张之领土的国家 | 注释 | 主張疆域 |
---|---|---|---|---|
![]() |
2024 | ![]() |
2023年9月19日,2023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爆發。次日,阿尔察赫共和国政府同意解除武装,并与阿塞拜疆政府就该地区與阿塞拜疆的一体化進程进行谈判。[7]从9月24日开始,大批原本居住在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出于对种族清洗的担忧,开始出逃[8]。
2023年9月28日,阿尔察赫共和国总统山姆威尔·沙赫拉马尼扬签署命令,宣布阿尔察赫共和国将于2024年1月1日停止存在。[9]到2023年10月1日,该地区几乎所有人口都逃往亚美尼亚[10]。2023年10月15日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访问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并在以前用作阿尔察赫总统府的建筑上正式升起阿塞拜疆国旗[11]。2023年12月22日,阿尔察赫共和国流亡总统宣布,廢除了9月28日下達2023年底前解散政府的命令,暗示共和国可能继续作为流亡政府。在2023年9月19日阿塞拜疆发动袭击后,阿尔察赫最初同意在 2024年1月1日之前解散。[12] 然而,阿尔察赫政府非但没有解散,反而在埃里温建立了流亡政府。目前该流亡政府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活动。此后,亚美尼亚总理尼科尔·帕希尼扬一直强烈反对流亡政府在亚美尼亚的存在。[13][14] |
![]() |
关闭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名称,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称 | 开始流亡年份 | 控制该政府所主张领土的国家/政權 | 注释 | 主張疆域 |
---|---|---|---|---|
![]() |
1949 | ![]() |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軍事接管臺灣。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華民國政府在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事中逐漸失利,中共並在1949年另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認繼承中華民國法統;中華民國政府於同年由南京輾轉播遷臺北,1955年大陳撤退後僅維持對臺閩地區的實際控制至今,惟仍主張領土範圍及於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政府不自認為是流亡政府,但被一些中國近代史描述者和臺灣獨立或臺灣主權未定論支持者表述或認為類似流亡政府(参见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15][16][17][18][19][20][21]。該理論係基於日本投降後臺灣主權尚未經合法移轉予中華民國[22],而據此中華民國政府並非設於其領土上,故符合其定義[23];進而亦有中華民國“殖民臺灣”的說法。但中華民國除尚有主權爭議的臺灣外,仍實際控制少部分領土,是否完全符合流亡政府定義仍存有爭議。此論點不被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接受,差別在於中華民國政府認為臺灣主權在二戰結束後已被合法地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認為其繼承了前項中華民國獲得的臺灣主權,並否認中華民國之存續正當性。 | ![]() |
![]() |
1976 | ![]() |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政府目前的行政中心在阿尔及利亚西部廷杜夫省的撒哈拉难民营內,其總部設於廷杜夫省南部。臨時首都設於提法里提,另外亦有些其他政府機關駐於西撒哈拉東部的「自由区」内的幾個由波利薩里奧陣線控制的城鎮。
雖然該政府實際管理區域包含其控制下的西撒哈拉部分領土及位於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的撒哈拉難民營,但其所宣稱的領土範圍並不包括後者。 |
![]() |
![]() |
2000 | ![]() |
参见:第二次車臣戰爭 2000年俄羅斯全盤佔領車臣,2007年10月,克里亚车臣共和国流亡政府总统多卡·烏馬羅夫另外建立高加索酋长国,但这一行为造成了车臣独立运动的分裂。流亡政府总理艾哈迈德·扎卡耶夫成为了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事实上的元首。目前只有烏克蘭承認該政權。[24][25]
|
![]() |
![]() |
2021 | ![]() |
阿富汗全国抵抗阵线欲維持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的法统延续,持有聯合國阿富汗代表席位,擁有部份國家阿富汗駐外使館;原共和國總統阿什拉夫·加尼·艾哈邁德扎伊流亡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继2021年8月15日喀布尔陷落后,许多阿富汗执政官员已经逃离该国。副总统阿姆鲁拉·萨利赫自行就職為代理總統並领导北方联盟的一群前成员组成反塔利班联盟,试图恢复对国家的统治[26][27]。目前未有證據證實共和國當局尚駐在國內抑或國外[28]。 |
![]() |
关闭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名稱,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稱 | 开始流亡年份 |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 注释 | 主張疆域 |
---|---|---|---|---|
![]() |
1949 | ![]() |
包括咸镜北道、咸镜南道、黄海道、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 大韩民国总统亦指派5道的知事,但实际上并未治理北方五道。設于韩国首尔。 |
![]() |
![]() |
1993 | ![]() |
总部位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 ![]() |
![]() |
2008 | ![]() |
总部位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 ![]() |
![]() |
2008 | ![]() |
总部位于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 ![]() |
![]() |
2014 | ![]() |
總部原駐烏克蘭赫爾松,2022年赫尔松战役后未知其駐地。 | ![]() |
![]() |
![]() | |||
![]() |
2022 | 总部未知。 | ![]() |
关闭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名稱,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稱 | 开始流亡年份 |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 注释 | 主張疆域 |
---|---|---|---|---|
![]() |
1979 | ![]() |
36个伊朗反对派政治组织组成的松散政治联盟,由禮薩·巴列維領導;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 | ![]() |
![]() |
1981 | ![]() |
5个伊朗反对派政治组织组成的松散政治联盟,其中最大的组织是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 | ![]() |
![]() |
1991 | ![]() |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海姆。 | ![]() |
![]() |
2003 | ![]() |
总部位於美国俄勒冈州格雷沙姆。 | ![]() |
![]() |
1993 | ![]() |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大都会区。 | ![]() |
![]() |
2003 | ![]() |
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 | ![]() |
![]() |
2017 | ![]() |
2017年7月21日,委內瑞拉反對派主導的人民代表大會依法選出33名法官,組成委內瑞拉最高法院[29]。 | ![]() |
自由朝鮮 | 2019 | ![]() |
2019年3月1日,在第二次美朝首腦會談談判結束之後,該組織宣布成立朝鮮流亡政府 | ![]() |
![]() |
2021 | ![]() |
![]() | |
![]() |
2022 | ![]() |
2022 年11月5日由俄羅斯國家杜馬前議員伊利亞·波諾馬廖夫成立 | ![]() |
![]() |
2020 | ![]() |
2020年6月4日由郭文貴和史蒂芬·班農成立,目前其总部设于美國紐約 | ![]() |
![]() |
1959 | ![]() |
通称“西藏流亡政府”,总部位于印度达兰萨拉。 | ![]() 藏人行政中央主张的大藏区 |
![]() |
2022 | ![]() |
此議會由香港議會選舉籌備委員會籌備組建,籌委會於2022年7月2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宣佈成立。 | ![]() |
![]() |
2025 | ![]() |
是一个于2025年4月15日成立的苏丹对立政府,旨在管理第三次苏丹内战期间由快速支援部队及其盟友控制的地区,并对抗由过渡主权委员会任命的苏丹过渡政府[33][34][35]。 | ![]() |
![]() |
2025 | ![]() |
伊朗反对派团体于2025年2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成立。由伊朗王储礼萨·巴列维领导。 | ![]() |
关闭
Remove ads
意图另立国家并草创政府架构的分离主义组织
更多信息 名称,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称 | 开始流亡年份 | 控制该政府所主张领土的国家/政權 | 注释 | 主张疆域 |
---|---|---|---|---|
![]() |
1950 | ![]() |
总部位于荷兰。 | ![]() |
![]() |
1959 | ![]() |
通称“西藏流亡政府”,总部位于印度达兰萨拉。 | ![]() 藏人行政中央主张的大藏区 |
![]() |
2004 | ![]() |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 |
![]() |
1975 | ![]() |
总部位于法国巴黎。 | ![]() |
![]() |
1998 | ![]() |
[36] | ![]() |
![]() |
1999 | ![]() |
[37] | |
![]() |
2005 | ![]() |
总部位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 ![]() |
![]() |
2006 | ![]() ![]() |
总部位于印度。[38] | ![]() |
![]() |
2007 | ![]() |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39] | ![]() |
![]() |
2010 | ![]() |
[40] | ![]() |
![]() |
2017 | ![]() |
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41] | ![]() |
![]() |
2025 | ![]() |
2006年8月,強硬派俾路支民族主義者開始公開要求將俾路支省從巴基斯坦聯邦中分離出去[42]。2025年,支持独立的极端组织俾路支解放军制造了多起针对联邦政府的恐怖袭击事件。[43][44][45][46] | ![]() |
关闭
Remove ads
历史上的流亡政府列表
更多信息 名称,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称 | 开始流亡年份 | 结束流亡年份 | 控制该政府所主张领土的国家 | 注释 | 主張疆域 |
---|---|---|---|---|---|
![]() |
1555 | 1559 | ![]() |
意大利锡耶纳城败在马西亚诺战役中并吞并托斯卡纳大公国后,700多个锡耶纳家族没有承认失败,在蒙塔尔奇诺建立政府,并宣布自己是锡耶纳的合法共和政府,直到1559年图斯坎部队吞并蒙塔尔奇诺。 | ![]() |
![]() |
1622 | 1648 | ![]() |
在三十年战争的早期阶段,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当选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占领普法爾茨,并被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授予選帝侯銜。1622年底和1623年初,弗里德里希五世在海牙组织普法爾茨流亡政府,由路德维希·卡比鲁斯(英语:Ludwig Camerarius)领导,並為约翰·约阿希姆·鲁斯多夫于1627年接任。弗雷德里希在流亡中去世後,其次子暨继承人卡爾一世·路德維希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將選侯國一分為二之后重新奪回下普法爾茨。 | ![]() |
![]() |
1649 | 1660 |
|
政府改组期间的总部设在西属尼德兰,由查尔斯二世领导;该枢密院积极支持查尔斯对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王位的主张。 | ![]() |
![]() |
1870 | 1929 | ![]() ![]() |
在罗马城于1870年9月20日被意大利王国攻陷之后,教宗庇護九世开始以梵蒂冈之囚(義大利語:prigioniero del Vaticano)自称。罗马城的陷落宣告了教宗对意大利中部及周邊地區的近千年世俗统治的结束,教皇国滅亡,罗马也由此成为意大利的新首都。1929年,《拉特兰条约》订立,今日的梵蒂冈城国由此建立,“梵蒂冈之囚”时期至此结束。 | ![]() |
![]() |
1893 | 1895 | ![]() |
夏威夷王國政府在1893年夏威夷政變后流亡,在1895年的叛亂(英语:1895 Wilcox rebellion)後因利留卡拉尼女王被迫退位解散。 | ![]() |
![]() |
1914 | 1918 | ![]() |
夏爾·德·布罗克维尔领导的两届比利时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比利时期间曾作为流亡政府,至比利时恢复主权后,因与德国停战而解散。1914年10月以后,他们驻扎在法国北部的勒阿弗尔。流亡的比利时王國唯一仍控制的地区是伊塞尔阵线后方的極小部分领土。[47] | ![]() |
![]() |
1920 | 1992 | ![]() ![]() ![]() ![]() |
在俄罗斯内战期间苏联占领乌克兰后形成流亡政府。1992年,其末任流亡總統米科拉·普拉維克(英语:Mykola Plaviuk)移交其法統予烏克蘭總統。 | ![]() |
![]() |
1921 | 1954 | ![]() |
在1921年苏联入侵格鲁吉亚之后形成流亡政府;总部设在奥尔日河畔勒维尔。 | ![]() |
![]() |
1924 | 1931 | ![]() ![]() |
前清遜帝溥儀在馮玉祥發動的甲子政變中被逐出殘存的遜清小朝廷原居北京紫禁城後,攜前清遺老、皇族逃亡,于中国天津日租界復號還宮,再圖重祚。1931年因溥儀離津潛赴長春籌組滿洲國而結束。 | ![]() |
![]() |
1939 | 1990 | ![]() ![]() ![]() |
1939年波蘭戰役後,波蘭全境淪陷。流亡政府总部曾短暫駐於法国巴黎、昂热,後常駐英国倫敦;1990年波蘭第三共和國成立後,其末任總統雷沙爾德·卡丘羅夫斯基移交法統象徵予新政府。 | ![]() |
![]() |
1939 | 1945 | ![]() ![]() |
在遭納粹德國及蘇聯占領的波蘭國土上以武裝鬥爭作為效忠波蘭流亡政府的抵抗運動組織,並繼承波蘭第二共和國之法統[48]。 | ![]() |
![]() |
1939 | 1945 | ![]()
|
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及英国伦敦。 | ![]() |
![]() |
1940 | 1945 | ![]() |
荷兰战役战败後,荷蘭女王威廉明娜在英国成立流亡政府[49]。德國自1940年5月17日起占領該國直至戰敗投降[50]。 | ![]() |
![]() |
1940 | 1944 | ![]() |
在利奧波德三世於1940年比利时战役中投降及被俘後,首相于貝爾·皮埃洛率領比利时流亡政府繼續抵抗,其总部曾設於法國波爾多,後遷英国伦敦。 | ![]() |
![]() |
1940 | 1944 | ![]() |
在1940年比利时战役中投降後,卢森堡被纳粹德国所吞并,在女大公夏洛特及首相皮埃爾·迪蓬的領導下成立流亡政府,位于英国伦敦。 | ![]() |
![]() |
1940 | 1945 | ![]() |
在1940年挪威战役中戰敗后,挪威被纳粹德国所吞并,尼加茲沃德內閣與國王哈康七世率領政府流亡於英国伦敦。 | ![]() |
![]() |
1941 | 1944 | ![]() ![]() ![]() |
在雅典和克里特相繼陷落於德國入侵後,國王喬治二世率希臘政府逃往埃及,並宣布成立流亡政府。初设於埃及开罗,后駐英国伦敦。 | ![]() |
![]() |
1939 | 1977 | ![]() |
初设於墨西哥合众国墨西哥城,后遷法国巴黎。 | ![]() |
![]() |
1943 | 1945 | ![]() |
設於仰光,后駐於布莱尔港。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受日本帝國扶植,领导流亡的臨時印度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失败后,於1945年解散。 | ![]() |
![]() |
1953 | 1992 | ![]() |
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该政府不承认苏联占领爱沙尼亚,1992年恢复法统。 | ![]() |
![]() |
1919 | 1945 | ![]() |
大韓民國的法统前身;该流亡政府不承认日韩合并及其条约的合法性,遂建立临时政府抗日恢复国家主权。总部先後位于中華民國上海市、杭州市、重庆市等多处。 | ![]() |
![]() |
1940 | 1943 | ![]() ![]() |
初設英國倫敦,後陸續播遷法屬赤道非洲法屬剛果布拉柴維爾、法屬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1942年因而在法理上結束流亡,1944年還都巴黎後改組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 ![]() |
![]() |
1944 | 1944 | ![]() ![]() |
1940年7月1日,贝当政府迁到维希。1944年维希政府遷往德國的錫格馬林根並被軟禁,次年因錫格馬林根被法國第一軍團佔領而自然垮台。 | ![]() |
![]() |
1941 | 1945 | ![]() ![]() |
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1942年11月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阿夫诺伊为最高权利机关,选里巴尔为大会主席。一年后召开第二次会议,确认阿夫诺伊为最高立法机构,剥夺王国流亡政府权力。不久,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流亡政府解散。 | ![]() |
![]() |
1942 | 1944 | ![]() ![]() |
日军占领菲律宾群岛后,由曼努埃尔·奎松领导的菲律宾联邦流亡政府設于1942年5月至1944年10月从美国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区。[51] | ![]() |
![]() |
1944 | 1945 | ![]() |
1941年二战期间,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後意希战争中意大利侵略希臘失利,促使納粹德國决定協助其盟友並对巴尔干地区进行干预,保軍隨德意匈三國联軍入侵南斯拉夫并另外组织政府,4月德意佔領希臘,保加利亚獲得了希臘的馬其顿地區,在5月底德意部队攻占希腊克里特岛后,成功迫使同盟国军队撤退。1944年苏联反攻时,联系保加利亚共产党,策畫并发动了政变,使得保加利亚王國向盟軍及蘇聯投降並退出軸心國;1946年在蘇聯扶植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君主制被廢除,保加利亞王國宣告滅亡。 | ![]() |
![]() ![]() |
1948 | 1959 | 全巴勒斯坦政府於1948年9月在加沙宣告成立,但由於擔心以色列發動進攻,不久遷至開羅。儘管埃及有能力控制加沙地帶,但全巴勒斯坦政府被迫流亡開羅,並被逐漸剝奪自治權利,直到1959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將其解散,併入納賽爾時期埃及共和國。1967年六日戰爭,加沙地帶全境被以色列佔領。 | ![]() | |
![]() |
1948 | 1949 | ![]() |
此臨時政府由印尼民族主義者在獨立戰爭期間建立,首都武吉丁宜市,主席為沙弗鲁丁·普拉维拉内加拉[52]。1948年荷兰發動乌鸦行动,占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首都日惹,俘虜蘇卡諾、穆罕默德·哈達等共和國政府成員,原經濟部長沙弗鲁丁根據战略委员会制定的应急计划和蘇卡諾先前指示[53],在武吉丁宜成立流亡政府,自任主席[54]。为避免被荷兰人逮捕、流亡政府的领导层在西苏门答腊省频繁转移。1949年年初,流亡政府与位于爪哇的印度尼西亚抵抗力量和六个正在爪哇逃亡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部长接触。
自7月13日起,所有荷兰部队均应根據作為談判與協商結果之一的鲁姆-范·罗延协议(英语:Roem–van Roijen Agreement)撤出共和国領土,同时,所有被捕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领导人应立刻释放。沙弗鲁丁在當天解散紧急政府,移交政權於共和國总统苏卡诺[54][55]。 |
![]() |
![]() |
1956 | 1977 | ![]() |
總部位於日本東京,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期,是主要的海外台獨運動組織之一。 | ![]() |
![]() |
1971 | 1972 | ![]() |
普遍被称为穆治那加政府(Mujibnagar Government), 是孟加拉人在孟加拉国解放战争时在印度加尔各答设立的流亡政府。临时政府成立于1971年4月,并确立了早前孟加拉国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在3月26日于东巴基斯坦的独立宣言。谢赫·穆吉布接着被西巴基斯坦扣留,而由孟加拉国人民联盟(Bangladesh Awami League)领导的孟加拉国解放运动在巴基斯坦陆军的殘酷鎮壓下从达卡逃离。[56] | ![]() |
![]() |
1970 | 1975 | ![]() |
1970年,西哈努克於中國北京成立。1975年4月共和國垮台,聯合政府真除。 | ![]() |
![]() |
1975 | 1992 | ![]() |
1975年11月11日,安人运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什蒂纽·内图任总统。安解阵和安盟则在万博另外建立了一个“政府”,得到了当时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和美国的支持。但由于在苏联的支持下,古巴军队和安人运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安解阵和安盟的联盟很快就破裂了。其后的安哥拉内战中,与苏联、古巴支持的安人运一党制政府作战的是美国、南非和中国等国支持的安盟反政府武装,而安解阵几乎没有参与之后的内战,最终甚至直接销声匿迹了。罗贝托在巴黎定居多年,而且安解阵的一些领导人,如约翰尼·爱德华多、皮诺克·爱德华多和恩里克·瓦尔·内托等,都转投了安人运政府一方。1980年代末,安人运政府宣布要在安哥拉建立多党民主制度,并要在1992年举行安哥拉首次多党选举(英语:Angolan general election, 1992)。为参与选举,安解阵改组为政党。流亡政府解散。 | ![]() |
![]() |
1966* | 1989° | ![]() |
在反对种族隔离的南非对西南非洲的行政管理(由联合国裁定为非法)后成立;1990年,纳米比亚在南非边境战争后获得独立。 | ![]() |
![]() |
1982 | 1992 | ![]() ![]() |
在联合国及主要会员国拒绝承认越南支持的政府的情况下成立。 1993年的选举使流亡政府重新融入新近重建的柬埔寨王国政府当中。 | ![]() |
![]() |
1990 | 1991 | ![]() |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成立了一个伊拉克的傀儡政权,已逃亡到沙特阿拉伯建立流亡政府的埃米尔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被受支配的临时政府宣布为非法政权,不日被伊拉克宣布为科威特省,1991年复国。 | ![]() |
![]() |
1990 | 2012 | ![]() |
總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羅克維爾。1990年12月18日全国民主联盟与缅甸联邦的其他反对党,推举昂山素季的堂兄昂山溫博士为缅甸联邦国家联合政府的总理。 | ![]() |
![]() |
1995 | 2013 | ![]() |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和得克萨斯州密苏里城。 | ![]() |
![]() |
2013 | 2025 | ![]() |
是一个由叙利亚反对派政治联盟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成立的临时政府,总部设于土耳其加济安泰普。2025年1月30日,該政府首腦阿布杜拉赫曼·穆斯塔法祝賀沙拉就任敘利亞過渡總統,並宣布將其人員併入過渡政府[58]。 | ![]() |
关闭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名稱, 开始流亡年份 ...
名稱 | 开始流亡年份 | 结束流亡年份 | 控制該政府所主張領土的國家/政權 | 注释 | 主張疆域 |
---|---|---|---|---|---|
![]() |
1862年 | 1865年 | ![]() |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肯塔基州部分支持南方邦聯的居民自發組建的影子政府,肯塔基州邦聯政府中止運作的確切時間缺乏文獻記載,估計該政府是於內戰結束之際解散 | ![]() |
![]() |
1950年 | 1955年 | ![]() |
該省省会一直在浙江省杭州;1937年12月因日军攻袭杭州,省政府迁至金华。翌年初又迁永康方岩。1942年夏迁云和。1945年10月,省政府隨抗戰勝利迁回杭州。1949年5月3日杭州为解放军佔領,省政府迁至舟山岛北部的干𥗽,并繼續統治浙江沿海诸岛。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驻舟山各机构及大量人员随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湾,省政府於遷臺短暫流亡後撤銷。 | ![]() |
![]() |
1950年 | 1992年 | ![]() ![]() |
長期被中華民國地方軍閥實質統治至新疆易幟後,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另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代;而中華民國新疆省則於1949年前後遷至台北市繼續辦公,1992年裁撤其省政府編制。 | ![]() |
![]() |
1955年 | 1970年 | ![]() |
金门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定行政区之一,辖区与中华民国所统治的金门县范围重合。由于第二次国共内战以来的海峡两岸分治格局,该规划停留于法定设置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持续宣称拥有此地区的主权,然從未實際管轄。国共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未能攻占金门岛,因此福建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中的“金门县”从未实际运作。1955年5月,设立金门县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大嶝公社。1970年12月金门县人民政府撤销,1971年3月,大嶝公社改隶同安县。 | ![]() |
![]() |
1994年 | 2021年 | ![]() |
总部位于阿塞拜疆巴库。 | ![]() |
![]() |
1997年 | 1997年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滿彭定康政改方案,故放棄末屆立法局議員全數過渡成為特區首屆立法會議員的「直通車」協議,並單方面成立臨時立法會[59]。根據正式紀錄,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英国保證香港回歸前不會有兩個立法機關在英屬香港平行運作[為何?][60],因此臨時立法會才會在1997年7月1日前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會議,直至當日子夜才移師香港。 | ![]() |
![]() |
2008年 | 2013年 | ![]() |
塞爾維亞政府承諾,如果利普連被停職的塞族監獄工作人員離開他們所在的科索沃機構,就會向他們支付金錢,所以他們這樣做了。然而他們從未收過錢,因此在格拉查尼察繼續封鎖協調中心。他們聲稱,貝爾格萊德,特別是科索沃部,沒有向他們支付承諾離開科索沃機構的錢[61]。科索沃塞族人團體也作出了回應,成立自己的議會,以示不承認科索沃獨立的事實。 |
关闭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