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女 (臺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女,是指在臺灣沿海近岸地區,以無裝備的潛水方式,採集海中水產維生的文化。因為海岸漁村男性多乘坐漁船出海捕魚,女性除了輔助漁業與家務以外,為貼補家用則會在沿海近岸採集水產,但也有男性參與其中。[1][2]

歷史

海女文化是台灣本土文化的一環,已有上千年歷史。尤其在東海岸,在當地的生活習俗中,兩性在漁業的社會分工上,男生用竹筏出外海捕魚,女生則多為海女。當時海女文化是在無水肺潛水等裝備下,倚靠一口氣的空氣量,潛入海中三到五公尺深的海水中,採捕海中生物維生的文化,海女從小就在海岸邊跑跑跳跳就可以練平衡感跟觀察力,從十多歲時就開始學習游泳與潛水到海中採捕,資深的海女有五十年以上的海女經驗,母系社會的環境下加上年齡階層制度的滋養下,甚至使他們得以發展處出海女的組織,由年長的海女技藝傳承給年輕的海女。[3]

臺灣日治時期日本傳來潛水採補龍蝦、石花菜、珍珠珊瑚等技術流傳至今,當時的海女由基隆水產株式會社發放「石花菜採取證」才能下海採捕海物。

日本韓國等地區有專屬職業海女,在台灣的海女文化則以副業較常見。[1]

工具

海女文化使用簡易裝備潛水,包括面罩、蛙鏡、手套,木柄尖尾槌、蚵刀,收集用的畚箕,採補網或塑膠桶,防滑草編鞋或膠鞋,以前的海女在冬天需要忍耐酷寒潛水,現在海女可以加穿防寒背心潛水來禦寒。[1][2][4]

水產種類

石花菜海帶笠螺八角螺藤壺海蜈蚣九孔螃蟹龍蝦鮑魚章魚海膽等生物。[1][3]

在東北角的石花菜全年可見,但盛產季在每年的農曆三到六月底的期間採補,平均每年約可收穫新台幣十萬元左右,是沿海地區主要收入之一。[2]國曆8到10月採集頭髮菜,10到11月時期採集紫菜[5][6]

地區

台灣北海岸、基隆東北角、東海岸,尤其宜蘭花蓮台東,以及澎湖縣七美蘭嶼等地。[1][2][3][5][7][8]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