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密

佛教密宗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密
Remove ads

唐密,又稱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剛頂宗大日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佛教密宗流派,發源於印度,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716年-720年)傳入漢傳佛教中,主要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為主,稱為二部純密。唐朝之後,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在中國失傳,外傳至日本,現代日本所傳的東密台密二個流派皆是源自於唐密。宋代之後,仍有一些屬於雜密的密宗修行方式流傳,如蒙山施食放焰口等,但已不被視為是獨立流派。

事实速览

中國佛教密宗祖庭為大興善寺青龍寺曾是密宗傳法之所,寺宇於北宋時被毀。高野山真言宗總本山寺院金剛峯寺京都東寺同為日本真言宗之聖地。

Remove ads

歷史

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雜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傳入中國,最早見於三國黃龍二年(230年)竺律炎譯出《摩登伽經》,支謙譯《華積陀羅尼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

公元8世纪唐玄宗時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善无畏一行协助下,於洛阳大福先寺译出《大日经》,成為胎藏界密法傳入中國的開始。

开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南海郡广州抵達洛阳,傳入金剛界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四部。

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在普賢阿闍黎座下受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灌頂。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十一部,計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

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因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縝密壇城布置與繁複儀軌教授的唐密傳承遭到斷絕,僅留大悲尊勝準提穢跡等較簡明之獨部密法為大眾知悉。詳細儀軌在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出家眾中隱密傳承下來。另外未受法難影響之唐密教法在日本以東密台密傳承保存至今日。

清末民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成前,大陸密宗轉復興盛。不少佛教人士赴東洋取經,重新學習東密台密法門返華復興,包括有純密、顯蔭、慧剛、談玄、曼殊揭諦、又應、默禪、海印、悟光、持松大勇[1]等僧人,以及桂伯华、王弘願、程宅安、顧淨緣、江味農、陳濟博[2]、黃邦輝等居士。[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87年於陝西省法門寺地宮出土包含唐密在內之唐朝文物,以致近代唐密熱潮興起,以持松法師的武汉宝通寺爲主要弘法道场。

香港有寶霞法師早年得福建僧人穢跡金剛法門秘法灌頂,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香港北角英皇道設立金霞寺作爲道場弘揚密法[4]寬濟法師于公元2007年赴日高野山金剛峰寺獲得東密真言宗傳承,定期于青山莲池净院道場[5]。 開設结缘灌顶法会。

Remove ads

經典

纯正密典的代表作,历代有“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

更多信息 经典名称, 全称 ...
Remove ads

教義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

唐密的特色在於揉合胎藏界與金剛界兩個密宗流派為一體,傳統上,以開元三大士傳入的胎藏界《大日經》,與金剛界《金剛頂經》合稱二部大法,稱為「純密」,而稱以前所譯出的為「雜密」。「純密」與「雜密」的區分,見諸弘法大師空海的「三學錄」。主要的道場包括長安的大興善寺青龍寺和扶風縣的法門寺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

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6],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印度宗教對密宗的影響甚鉅,例如「阿闥婆吠陀經」的咒術有治病法、長壽法、增益法、贖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羅門法。後來,密宗的《苏悉地经》和《大日经》的增益、降服、息災三法,不但與「阿闥婆吠陀經」咒術的名稱相同,內容也無差異。《金剛頂經》又加入敬愛法與鉤召法,成為五種法。

密教的戒律稱為三昧耶戒[7]。“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三昧耶戒之含义(见《大日经·具缘品》、《大日经疏》卷九、胎藏入理钞)
平等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本誓 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除障 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惊觉 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舉的四種重戒。

更多信息 名称, 解释 ...

此后,四重禁戒又發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經典里有不同的說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更多信息 《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 ...

  总摄上说,漢傳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歸納為如下十戒条文:

(一)不退菩提心。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
(二)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三)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
(四)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五)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六)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摄众生戒
(七)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八)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九)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十)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在《大日经疏》 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真言宗三大重罪
罪名 行为
退三昧耶 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破三昧耶 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
越三昧耶 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Remove ads

代表人物

唐密以開元三大士為開宗者,三大士中,以不空的弟子最多,影響力也最大。

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辩弘、日僧空海等。[8]

唐密東傳日本真言宗(東密)以空海為開宗祖師,此外,又有最澄開創台密。

民國後多位大師前往日本學習東密,傳入中國大陸後亦或稱之為唐密,由此傳承的代表人物為持松大師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