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家繼承
國際法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家繼承(英語:Succession of states)在國際法上,是指某一個國家因為一定的領土被別國取去,因而導致該國在國際上的部份或全部權利、義務、地位等,被取去其領土的國家所取代。[1]取得該國權利、義務、地位的國家稱為繼承國,權利、義務、地位被取代的國家稱為被繼承國。國家繼承分為很多種,主要為權利繼承和義務繼承,或分為全部繼承及部份繼承。[2]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7月14日) |
原因
國家繼承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六種。[3]
當發生政權交替時,繼承國家便發生。
當一國與另一個轉讓或交換領土時,接受領土的國家便會繼承擁有該領土所得到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
當兩個或以上國家聯合或合併時,全部參與合併的國家所擁有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都會全部加進新成立的國家中。例如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後,繼承國葉門共和國便會同時擁有兩國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
當有領土從一個國家中獨立出來,繼承國便可能要繼承被繼承國的部份權利和義務,例如二十世紀下半葉,殖民地從宗主國中獨立。譬如印度獨立後繼承英屬印度的部分權利和義務。
繼承類別
全部繼承,即指繼承國完全繼承被繼承國一切權利和義務。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國家聯合、繼承國家和國家分立時。
部份繼承,即指繼承國只繼承被繼承國部份的權利和義務。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國家獨立、國家分裂、分離和轉讓、交換領土時。
權利繼承
權利繼承,即繼承國取得被繼承國的權利、待遇等。[4]
繼承國在取代被繼承國時,通常會繼承得被繼承國逾一半的領土,而且繼承國在這些領土上繼承被繼承國對之的絕對主權,而領土上的居民、建築,及領土下的天然資源,均其擁有權均會由被繼承國轉往繼承國手中。
繼承國在取代被繼承國時,能繼承一部份被繼承國的財產。而若被繼承國尚未滅亡時,則財產繼承通常為實物,如建築、遺留的文物等。而若被繼承國滅亡,則其庫房的財產,加上實物,都會由繼承國繼承。
繼承國在取代被繼承國後,若能得到國際普遍認可,便能繼承被繼承國的國際地位。通常而言,繼承國會繼承被繼承國的國力,其國際地位也會與被繼承國相近。因此,繼承國通常會繼承被繼承國的國際地位。例如俄羅斯聯邦在1991年繼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國際地位。
若被繼承國在某些國際組織中擁有成員資格,那麼當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後,若該國際組織同意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的成員資格,繼承國便能獲得被繼承國在該國際組織中的成員資格。
若被繼承國某些國家簽定條約,而條約是有利於被繼承國時,那麼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後,就要視乎繼承國的國力。若果繼承國能夠強迫或說服這些國家,繼承國便能享有與被繼承國相同的待遇。但是,若這些國家拒絕繼續條約,而繼承國無法說服這些國家,那麼繼承國便會失去這些待遇。
被繼承國在國際通用的縮名,在繼承國得到國際認可時,其縮名將會轉往繼承國。例如「利比亞」這個國家縮名已由繼承國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手中轉往繼承國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手中。
繼承國可以選擇是否繼承被繼承國的制度。例如俄羅斯聯邦不繼承前蘇聯的蘇維埃制度。
繼承國能繼承被繼承國遺留的檔案,而這些檔案包括典籍、歷史紀錄、文獻、論文等。但其他國家存放於此的檔案仍需歸還。
義務繼承
義務繼承,即繼承國要繼續進行被繼承國所肩負的義務。
若被繼承國某些國家簽定條約,而條約是有利於這些國家時,那麼繼承國取代被繼承國後,就要視乎條約內容。若果條約內容是關於政治的,那麼通常而言繼承國無需繼承條約。但是若條約內容是關於經濟的,那就要參考該條約的內容。而領土轉移條約多數要繼續履行。例如中華民國繼承大清後仍要繼續履行前朝與列強簽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繼承國取締被繼承國時,被繼承國的債務也會自動轉往繼承國,成為繼承國的債務。但是,繼承國有時候會拒絕還款。例如聯邦德國要繼承魏瑪共和國的戰爭債務。
被繼承國可能在國際間擔任一些職務、崗位。當繼承國取締被繼承國時,繼承國有義務繼續被繼承國的崗位。例如,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奪得利比亞後,仍要繼續輸出石油,繼續擔任被繼承國的石油輸出國崗位。
示例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