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鄠邑区
西安市的一个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朝为“有扈氏”部落。这是鄠邑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地名的由来,夏朝的重要事件甘之戰和甘誓都發生在鄠邑区附近。商时设“崇国”;周时,作“丰邑”;秦代改“扈”为“鄠”;西汉时设“鄠县”。历代延续。1964年9月10日,因鄠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原隶属于咸阳地区行政公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同周至县一起,划归西安市管辖。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户县撤县改区,恢复鄠字,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3]。2017年9月9日,鄠邑区举行撤县设区揭牌仪式[4]。
气候与资源
鄠邑区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好地区。区境内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新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区,贯通南北,涝河北流入渭河,其余三大水系汇入沣河。
肥沃的土地是鄠邑区的资源,耕地总面积55万亩,林地面积52.4万亩,木材蓄积量311万立方米。鄠邑区已发现矿藏地及矿藏线索30余处,以大理石储量最大。鄠邑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秦岭山前地带地下300—500米深处还有40度左右的热水。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其中包括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羚牛,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长尾雉。药材有340种,药用价值和产量大的有菖蒲、乌药、柴胡、天麻、金银花、贝母、五味子等,鄠邑区是陕西省乌药主产地之一。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甘亭街道、余下街道、玉蝉街道、五竹街道、大王街道、秦渡街道、草堂街道、庞光街道、祖庵镇、蒋村街道、涝店镇、甘河街道、石井街道和渭丰镇。
人口
西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鄠邑区常住人口为459417人[7],男性人口占比52.37%,女性人口占比47.63%,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4.29%,15-59岁占比64.89%,60岁以上占比20.82%,65岁以上占比14.46%。
全区总人口近57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84%。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等16个少数民族千余。
文化
鄠邑区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这里有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宏大的汉代“国家铸币厂”——钟官城遗址;世界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埋藏唐玄奘法师遗骨的紫阁寺。还有草堂寺、重阳宫、公输堂等古迹。高冠瀑布、紫阁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名篇佳作。
自1970年代以来,鄠邑区以其秀美的山川景色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名闻遐迩的“户县农民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李凤兰、潘晓玲等著名农民画家;而鄠邑区,也以农民画乡而饮誉海内外。
交通
经济发展
直到1950年代,鄠邑区才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1970年代中后期,在时任中共户县县委书记苏耀先的领导下,户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园田化”建设。新修并拓宽道路、绿化街道、打建饮水设施等。目前鄠邑区已经形成了以制药、造纸、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工艺铸造等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
健康卫生
原户县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传统疫区,该区出血热病例报告与其他地方相比较多[8][9]。1956年出现首例病人后,疫区不断扩大,涉及全县所有乡镇。在1974年秋冬户县宋村等地就爆发过出血热,短短几个月累计284人发病,仅宋村就死亡20个壮劳力[10]。在1970~80年代,这里的冬春季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高,伤亡也重[11]。2010年统计发病282例,死亡6例,发病率48.34/10万,病死率2.13%[12]。
特产
户县葡萄、户县黄酒: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