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頓號

标点符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頓號)是現代漢語中的標點符號之一,用來標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同一符號在日語中為讀點(とうてん),用法等同于中文的逗號。

事实速览 、, 一般标点符号 ...
Remove ads
Remove ads

用法

顿号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用途:

  1. 分隔同類的並列的事,通常是單字、詞語或短句,當中的停頓較逗號短;
  2. 分隔汉字序号和內文,如:“一、……二、……三、……”或“甲、……乙、……丙、……”。

中國大陸官方標準指明,頓號用於「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1]台灣教育部指明,頓號「用在平列连用的单字、词语之间,或标示条列次序的文字之后」[2]。頓號示意的停頓短於句號問號嘆號冒號分號逗號的停頓[3]

在打印排版上,頓號佔一字之寬[3],在中國大陸,橫排時居於左下,直排時居右上[1],在台灣則不論橫直,都放在字格中間[2]

连词前不加頓號

在“和”、“与”、“或”等连词前不应使用顿号[4],例如:

Red XN「人体由头部、颈部、四肢、和躯干组成。」
Green tickY「人体由头部、颈部、四肢和躯干组成。」

概數

若要表達大概的數字,可在兩個數字之間加上頓號稍作停頓。例如:「李太太家養了四、五隻貓。」但數字之間的頓號并非必要,可因作者習慣喜好決定應否使用頓號[5]

其他語言

日語的「」稱為「讀點」(読点 とうてん),相當於中文的逗號。在日語中,與頓號功能相似的標點符號是「中黑」()。

大部份西方語言不使用頓號,对应頓號的功能由逗號兼替。

電腦應用

Unicode 字符是 U+3001:

  • 標準為置中,如「、︁」,直排時皆然
  • 中國大陸日本標準為靠左下,如「、︀」;直排時靠右上,Unicode 4.1 增加配合中國大陸寫法之「直排頓號(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IDEOGRAPHIC COMMA),U+FE11」「[6],以兼容 GB 18030
  • 另有「小頓號(SMALL IDEOGRAPHIC COMMA)」「」在 U+FE51,源自 CNS 11643Big5;此外還有「半形頓號(HALFWIDTH IDEOGRAPHIC COMMA)」「」在 U+FF64,源自 JIS X 0201 編碼。

輸入方法

微軟新注音輸入法的輸入方式為依序按下`'鍵(或使用組合鍵Ctrl+')。在無蝦米輸入法中,可使用'加上    ,或是vv加上    輸入。

歷史

頓號在中文已使用逾1500年,在《儀禮》已見使用頓號[7]。「頓號」一名稱則最早出現於1922年陳望道的《新式標點》[4]

用于区分非漢名的音界號(间隔号)曾被視為一种顿号[8]。在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在1987年之前一直將逗號和頓號歸類為「點號」,直至該年修訂《標點符號手冊》才識別為不同的標點[3]

另見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