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土派 (香港)

政綱以香港人利益為出發點,強調香港本土和主體意識的政治派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土派 (香港)
Remove ads

本土派(英語:Localist camp),泛指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強調香港的主體性和香港文化[2]政治派系。本土派認為香港人的定義為擁護香港、守護共同的核心文化、價值身份認同,對抗港中融合及中國共產黨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政治干預。[3][自述来源][4]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部分視為民主派成員,而修憲派則從本土派分裂出來發展。

事实速览 本土派, 其他組織 ...
Remove ads

沿革

香港在1841年開埠後到1997年主權移交前稱為英屬香港,期間香港企業家、社會運動人士馬文輝創設了聯合國香港協會香港民主自治黨兩個組織,以推廣由中華民國法國蘇聯英國美國所簽訂的《聯合國憲章》所標舉的人權平等自決自由民主等價值原則,並響應促使香港在列之「非自治領土」獨立自治的呼籲。雖然馬文輝沒有拋棄其中國人的身份,但他指出香港華人並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所接受,是不可識別的「無國家身份」,香港人應「生於斯、長於斯,而且死於斯」,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自治政體。這番言論被認為是香港政治史上首個具本土意識與身份認同論述[5]

本土派人士認為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間接使中聯辦港澳辦的關係出現裂痕,其後的中共內部鬥爭更令到香港權力出現分化,宣稱把香港社會視為犧牲品[6],又認為中共中央利用政策手段使香港出現產業空心化問題,習近平在2002年任浙江省代省長[7]時推行發展上海經濟的政策,令大量香港資金受到後來人民幣匯率改革[8]影響而流入上海,誘使不少外省人口湧向上海定居以賺取利潤,變相令香港製造業的前景陷入低迷。在此之前,1978年改革開放後,到1992年鄧小平在九二南巡期時中共中央在深圳採納主政廣東習仲勳的建議,決定創辦深圳經濟特區[9],促使香港的物質生產和資本迅速往深圳轉移。

批評聲音認為,香港在主權移交後遭到「赤化」,尤其是中國政府鑑於2003年的民意反撲,未能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而使中聯辦加速透過香港政府建制派在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上干預香港,通過單程證引入新移民和大量中國大陸自由行旅客來港,企圖實施同化政策去改變香港社會的面貌,破壞香港本土的文化和核心價值[10]。香港議員江貴生認為,當港中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本土意識和香港人身份認同逐漸抬頭;加上泛民主派支持由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所衍生出的民主回歸,而被指多年來抗爭成效未見理想[11],促使本土派的崛起,並與激進民主派區分。[12]

批評聲音指出,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執政後不斷濫權,指示中聯辦、港澳辦等中共部門繼續利用港中融合論述滲透主流社會,破壞香港優良傳統及繁榮穩定之基石,並蠶食香港的核心價值,致使捍衛香港法治自由的本土派開始興起[13]。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過程中,有報導質疑中聯辦為確保新界東選區的容海恩和新界西選區的何君堯成功當選,指派職員跟蹤本土派人士梁天琦[14]並要脅建制派自由黨候選人周永勤棄選,[15]以及出現2016年香港立法會參選確認書風波等,意圖干預選舉及損害香港的法治與自由,可會令本土派的勢力日益壯大。[12]

反送中運動以及港版國安法的影響下,朱凱迪黃之鋒岑敖暉何桂藍張崑陽袁嘉蔚自決派人士組成抗爭派,於202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初選中與本土派結盟,挑戰傳統民主派的溫和路線。最終,抗爭派候選人與傳統民主派候選人各佔名單一半。

在2019年後,本土派建立一種具革命意識的保守主義,從而對後現代主義作出批判。也認為現在香港今天面對的問題是泛民主派因為希望政府解決問題而主動為政府充權的結果,故此間接增加了政府權力引致的買辦尋租行為。有評論認為泛民主派的港同盟支聯會應對香港今日政府擴張與制度崩壞的局面負上最大責任。

Remove ads

政治理念

本土派主張以香港人的利益作為本位,認為政策應以香港人的利益為依歸,香港人應平等享有各種權利,反對給予新移民特權。[16] 本土派支持主權在民,按照在香港主權上的不同主張及路線可細分為多個分支。[12]

本土派提倡實行「港中區隔」[12][16]來抵制港中融合,先以族群矛盾切入,再以族群鬥爭為綱,從而達到捍衛香港獨特性的效果。本土派宣稱民主回歸經已破產[17],宣稱「香港族群」被受中共政權「殖民統治」,因此主張香港人應反抗被中共控制的香港政府,並有權決定自己的前途[18][19]。本土派人士孔誥烽宣稱,又中共採行「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意圖壟斷香港一切生活所需,[20]正如弗里德里希·海耶克引用托洛茨基所言由「不勞動者不得食」改變成為「不服從者不得食」,將會通往奴役之路。亦有評論引述《经济学人》指香港是裙帶資本主義最嚴重的地方,而裙帶資本主義會帶來權力尋租與腐敗,本土派的思想具有公共選擇理論的特色。[21]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認為,中國大陸紅色資本在香港的滲透危害自由市場體系,甚至出現壟斷情況(自由市場屬於競爭模式,裙帶資本主義屬於壟斷模式,兩者並不相容),[22]本土派希望能夠減少香港在經濟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利用「去中國化」的方法[23]保護經濟自主,以維護香港獨立自主與港中區隔之傳統。

香港保留很多英治時期的特色,反映出部分香港市民懷念英治時期傾向。在1989年支聯會成為「建設民主中國」在香港的最大推手,一般而言本土派指的「大中華膠」泛指中國民族主義的信仰者,而現時民族主義已變成中國民族主義的代名詞。

有評論認為,在本土派崛起後,香港政治格局大概有三類取向:由泛民主派所代表的民主回歸派、由建制派所代表的中共專制支持者,以及有反殖民傾向的香港民族主義本土派。[12]香港民族主義是指具香港人身份認同傾向的民族主義者,因其獨特理念引起香港與國際社會廣大關注。一般而言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義並非今日所說的中國民族主義,而傾向於民族自決中國民族主義提倡所有在大清帝國治下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原有的民族主義提倡大清帝國解體後各民族都有獨立自決的權利。因此中國民族主義理念並不相容於主流本土派中,本土派認為「大中華膠」屬於偽民族主義者,他們一般會打著血濃於水,大愛包容等旗號掩飾他們對中國「帝國主義」的雙重標準,為中國殖民侵略香港打開大門。而他們的行爲最終會加速中國「殖民主義」對香港的侵略,本土派認為他們是出賣香港的人。[24]

本土派在社會及政治層面的立場都與泛民主派和中間派存在分歧,例如對港中關係的理解,以及思考六四事件。部分泛民主派因為受中國民族主義影響,認為主張爭取香港民主的同時必須與中國溝通並關注中國的民主及人權狀況;而本土派則認為香港沒有責任及義務去推動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25]

部分本土派並不認同香港民族主義,認為抗爭對象是中共政權而非人民,反對歧視其他居住在香港的族群(包括中國大陸新移民),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因此被質疑有關主張與民主派的主張沒有分別,形同「左膠」。有本土派評論指源自反高鐵反國教的香港眾志土地正義聯盟等人惡意改造本土自決派(現稱「抗爭派」)路線為民主自決,即是刪除「民族」二字,從而經過政治投機騙取選票。自決派中華民族主義的思想殖民行為大張其鼓,對本土派內部進行分化與打擊。左翼自決派因而被指是寄生於本土派的理念和路線之中的一個異構物。自決派因其與泛民主派的裙帶關係下,為國際所知悉。然而,這一種透過裙帶關係所產生的國際知名度不良地影響了國際社會對於香港本土派之觀感,直接結果就是使本土派思想被邊緣化。長遠而言,這一群政治投機的左翼自決派理念對於香港民主運動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也有一些比較熟悉歷史的本土派精英,採用「焦土政策」、「攬炒」,被稱為「焦土派」。他們採用焦土戰略以瓦解中國民族主義與採用歷史修正主義的學術立場,這一種本土派割裂古代名人是中國人民族主義的認同。例如:稱唐朝為李唐帝國,稱屈原為楚國人等。部分本土派認為以中聯辦為轄下的三中商經壟斷香港的教育制度,再利用教育制度以高壓方式進行統戰工作,惡意削弱香港學生的競爭力,使高官子女較容易獲得海外名校學籍。這導致香港社會各階層反彈與增強香港「反共共同體」的政治地位。有評論指這個「反共共同體」具有深厚的先秦道家文化的特質,例如:上善治水、以柔制剛、受邦之垢、有無相生、陰陽一體。「香港共同體」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經濟歷史學派奧地利學派為「黃色經濟圈」的基礎,提倡「經濟民族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以「對內放任、對外干預」的模式建立完整工業體系。

Remove ads

主要派系

本土派包括多個政黨、政治組織及一些獨立人士,現時或曾經在本屆區議會擁有議席的主要包括屯門社區網絡天水連線半島連線將向天晴東九龍社區關注組將青力天民台北區連線長社力九龍角落等,但自從區議員辭職潮及超過50名區議員因拒絕宣誓或宣誓無效被DQ後,大部分目前已處於低調運作或解散的狀態。

港獨派

主張利用不同途徑包括武裝革命來逼使中共放棄對香港主體性的管治,繼而讓香港取得完整主權並達致香港獨立

民族自決派

提倡以公民民族主義建構香港民族,並行使《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賦予的權利,舉行香港前途的民族自決公投,由香港人決定維持一國兩制或更改香港政體,而香港獨立將會是必定出現的選項。[12]民族自決派的ALLinHK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活動減少、保持低調。現時本土民主前線的多個主要人物在監獄服刑或者在外國受政治庇護,主要職位皆從缺,但組織仍然在網絡低調運作,未有解散。

歸英派

制憲派

主張「全民制憲,重新立約,實現真正『港人治港』」;曾於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熱血公民香港復興會組成熱普城選舉聯盟,以「五區公投,全民制憲」為競選綱領。

相關人士

曾任區議員

過去本土派連同自決派在6個區議會中共有15個議席,議員包括:

組織成員

香港民族黨(已解散)
召集人
發言人
香港獨立黨
秘書長
香港台灣靖國神社崇敬奉贊會香港李登輝之友會
代表
科大行動
召集人
  • 林衍希
我是香港人連線
聯絡人
天水連線 (已解散)
代表
調理農務蘭花系
主席
普羅政治學苑(已轉為有限公司)
主席
保守黨香港歸英運動
召集人
  • 賴綺雯
青年新政
召集人
代表
東九龍社區關注組 (已解散)
發言人
代表
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 (已解散)
發言人
長沙灣社區發展力量(已解散)
代表
慈雲山建設力量(已解散)
屯門社區關注組(已解散)
召集人
  • 韓禮賢
本土民主前線
發言人
召集人
代表
鍵盤戰線
發言人
屯門社區網絡(已解散)
召集人
北區動源
代表
沙田社區網絡 (已解散)
主席
代表
埔向晴天
代表
荃灣社區網絡 (已解散)
總幹事
筲箕灣民生關注組 (已解散)
代表
將軍澳青年力量 (已解散)
代表
南區社區網絡 (已解散)
代表
  • 葉昊明
香港效益主義黨
主席
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
發言人
港人自決、藍色起義
發言人
Remove ads

社運人士

評論人

相關媒體

相關書籍

陳雲[註 1]
  • 身土不二──中港超限戰
  • 城邦主權論
  • 香港城邦論
  • 《香港遺民論》
  • 《中文解毒》
  • 《旺角街頭種高樑—香港風俗拾零》
李怡
  • 香港思潮──本土意識的興起與爭議
學苑
  • 香港民族論
  • 香港青年時代宣言──我們的二零四七
黃毓民
  • 本土、民主、反共──黃毓民政論集
青永屍
  • 墳場新聞政論集──香港的命運
羅永生
  • 殖民家國外
城大編委
  • 告別中國立足本土
  • 告別運動革命抗赤
徐承恩
  • 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龔祖兒
  • 《香港真是提款機》、《香港今非昔比》、《香城六記》、《香港就快香》。

標誌性行動

Thumb
港獨集會情況
更多信息 行動, 日期 ...

選舉

立法會選舉

更多信息 界別, 選區 ...
Thumb
2016年新界東補選參選人梁天琦在各區議會分區的得票結果
更多信息 選舉, 地區直選得票 ...

區議會選舉

更多信息 區議會, 代號 ...
更多信息 區議會, 代號 ...
更多信息 選舉, 民選得票 ...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