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劉厝」(位於湖內區劉家里,或稱小海埔),實際終點應為湖內區海埔里。
高3線由原高1線部份路線改編而來,暨有路線(高3線舊線)行經茄萣路一、二段路段,因路幅過於狹小已改為北向單行道,故需改行水道東側仁愛路之新線(高3線新線),里程僅為4.5公里。
高3-1線由原高1-1線線路線改編而來,路線定位高3-1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草子寮」(或草仔寮,位於湖內區西側忠興里),實際起點應為茄萣區白砂崙東側不遠處。
高4-1線因二仁溪堤防加高後已無法直通二層行橋(舊橋),此橋目前已列為危橋與暫定古蹟並不開放通行。
高10-1線由原高7-1線線及大社市區金平路(原稱一甲路及信義路)路線整編而來,路線定位高10-1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福安」(疑為路線中途經過的阿蓮區復安里復安),實際終點應為岡山區三和里山隙西側,華崗路、山隙路及中崙農路路口處。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南安」(位於田寮區南安里),實際終點應為岡山區大同里大崎頂西側,即在國道三號跨越橋東側大同路、南安路及平安路口處,附近有石頭公祠及大同社區活動中心。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五里林」(位於橋頭區東林里),實際終點應為橋頭區西林、芋寮里間。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福安」(疑指阿蓮區復安里復安),實際起點應為岡山區三和里山隙西側,山隙路及菜寮路路口處。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尖山」(位於燕巢區尖山里尖山),實際起點應為燕巢區西燕里,中興北路、工程路及紅山巷路口處。
高30-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30-1線/高市37線」─「青埔~甲圍」,高雄市楠梓區內約100公尺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橋頭區新莊里橋新六路、橋南五街路口~橋頭區新莊、甲北里明德路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30-1線」。原橋頭區青埔起點,橋南里橋南路、楠梓路、經武路路口~新莊里橋新六路、橋南五街路口經橋頭新市鎮都市計劃後應已解編,才可符合表列1.1公里的里程數字。
高30-2線為新編道路尚無確切路線資料,推測做為高雄捷運橋頭糖場站連外道路而編成,路線定位高30-2線。
高33線原有一支線高33-1線「九甲圍~援中港」,已先解編。高33線橋頭區路段(起點至區界)現已整編在新編高36-2線路線中。
高38線在國道三號陸橋北側七星路路段已用新線取代,里程應而略為縮短為9.0公里左右。
高45線在國道十號路段已建新跨越橋通過,里程應而略為縮短為3.6公里左右。
高46線原線全長為鳳山厝(燕巢區鳳雄里鳳旗路、鳳加路口)~三腳厝(大樹區大坑里竹腳寮東側大坑路岔路口;後來由大樹區三和里番仔坑順安橋以東的路線皆納編為縣道186號甲線後,里程應僅餘7.589公里。
高47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2線」─「楠梓~嘉誠」,嘉誠~大社路段改編為如今之高47線後,高市2線則改編為「楠梓~三奶壇」。高市2線原高雄市境內路段解編後,餘下的大社區三民路路段改編為如今的「高47-1線」。
高48線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鹽埕子」,或稱「鹽埕仔」、「鹽埕」,因位於大社區中里里南側丘陵邊水塘「鹽埕陂」而得名,與仁武區北側觀音湖相鄰。本鄉道路線根據里程及舊資料推斷,前段由中正路、中山路口起,至翠屏岩後轉入翠屏路108巷、鹽埕巷,在大濫陂與另一條鄉道高50線相接。由起點至翠屏岩路段納編為縣道186號甲線後,里程應僅餘1.8公里左右。
高52-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市高4線」─「竹仔門~烏樹林」,高雄市楠梓區稔田里約275公尺路段並未解編,與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竹後里水管路仁武橋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仁武區烏林里仁林路、水管路路口,全段改編為「高52-1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嶺口」(位於大樹區統嶺里嶺口),實際起點應為大樹區大樹里,中正一路、大樹路路口處。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鳳山」(位於鳳山區),實際起點應為鳥松區大華、鳥松里,本館路、青年路二段、澄清路路口處,路口西南側即跨入三民區。
高7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71線」─「山仔頂~昭明」,在小港區大坪里~大寮區義仁里路段大致在原高雄市、高雄縣縣市邊界處進出,由起點大寮區復興、山頂里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旁內坑路~終點大寮區義仁里鳳林一路、義仁里161巷路口,改編為「高71線」。
高74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市高14線」─「大坪頂~新庄」,原高雄市小港區境內約5.0公里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小港區大坪里高坪十五路、大坪路路口(鄰近原高雄縣、高雄市界)~大寮區新厝里鳳林二路、光明路一段、新厝路路口處,改編為「高74線」。
高81線未表列於交通部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中,疑為廢編或資料缺漏造成,里程3.500公里為地圖概估值。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新光里」(位於旗山區新光里),實際終點應為北鄰的旗山區南洲里。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五谷廟」(或稱五殼廟,位於美濃區中壇里南側),實際終點應更接近「五隻寮」(位於美濃區中壇里東側)。
高99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屏99線」─「美濃~堤防邊」,原屏東縣里港鄉境內約1.6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屏10-1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美濃區合和里成功路、中正路一段路口~美濃區吉洋里南側中正路三段縣市界處,改編為「高99線」。
高103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屏103線」─「美濃~堤防邊」,原屏東縣里港鄉境內約11.53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屏10-2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美濃區廣林里朝元寺前~美濃區龍肚里部份路段,改編為「高109線」,其餘由美濃區龍肚里龍東街、龍肚街路口~美濃區吉洋里南側土庫堤防旁縣市界路段,改編為「高103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訖點作「三張廍~龍肚」,這與高屏103線的命名規則中「高雄~屏東」的方向相反,因此應該更正為「龍肚~三張廍」。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橫溪」,疑為「橫山」地名的誤植。起點聚落稱為「龍背」,位於橫山(亦稱為蛇山或龍山)龍闕的西側。
高113線原先路線包括杉林區上平里湖底~月眉里月眉、月眉里月眉~月美里南山及旗山區東平里竹寮巷~旗尾三段路線組合而成,後來「湖底~月眉」路段解編為一般道路,「南山~月眉」路段仍為「高113線」,而「旗尾~竹寮巷」路段則改編為「高143線」。高113線及高143線比較特別的是路線方向是是由南往北。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仙林」(位於甲仙區大田里),實際終點應為旗山區圓富里的「口隘」。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頭社」(位於內門區溝坪里廣興),實際上應位於更南側的「溝坪」。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內湖」(位於內門區三平里),實際終點應為內門區石坑里東勢埔橋北側岔路口,往南過橋後即為內門區主市區。
高121-1線並非直接連接至台3線二層橋旁路口,而是往東繞經舊路彎後,連接到更東側的台3線岔路口終點。
高122線三灣終點處路口,往北行可連接南171線到達台南市左鎮區草山里境內,往南行則可連接南167-1線到達台南市龍崎區龍船里。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姑遠寮」,查無實際圖資相關資枓,實際起點為木柵里「中新」附近。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班芝埔」(位於甲仙區關山里東側山區),實際終點應為甲仙區關山里西側的「內芎蕉」。
高131線以Google Map實側里程約為11.1公里左右,但本線在八八水災後,水冬瓜~獅額頭中間多處臨溪路基流失、沖毀,北段路段呈現半廢棄狀態。
高134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嘉高133線」─「石硤內~三民」,嘉義縣大埔鄉境內約3.14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嘉133線」,但高雄市(原高雄縣)改編後的高134線路段,路線位置則無法確定,且尚且查無資料。
高138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南高159線」─「龜洞~新廍仔」,臺南市(原臺南縣)關廟區境內約1.6公里路段至西龜橋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田寮區西德里西龜橋前~田寮區西德里西德路路口,改編為「高138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山田」,實際終點應為田寮區西德里「新廍仔」。
高139線原為「縣道184號」阿蓮峰~西德路路段,在台28線/縣道184號改道北側外環道後,此路段新編為「高139線」。
高140線原為「縣道184號甲線」,在縣道184號升格為台28線後,此段縣道184號支線改編為「高140線」。
高14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南高165線」─「米市園~大坪」,臺南市(原臺南縣)龍崎區境內約3.54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南165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田寮區古亭里北側市界~田寮區古亭里古亭路路口,改編為「高141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大坪」,實際終點應為田寮區古亭里「水庫」。
高145線原為「台21線/縣道179號」佛光山~磚仔窯舊路線,在台21線改行市區外環新線後,將大樹區內部份路段新編為「高145線」,多數路段與台21線互有交錯及共線。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endpoint12”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kh142”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kh144”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