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ㄍ
Remove ads

),注音符號聲母,表不送氣清軟顎塞音/k˭/,讀如「ㄍㄜ」(/kɤ/)或「ㄍㄛ」(/ko̞/)。注音字母苗文又以其表不送氣清小舌塞音/q˭/

More information 注音符號與相關變體, 聲母 ...

字源

形音取自「」,即「」之古字也。《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

變體

  • ),見於閏音符號,讀如「ㄍ」之濁音。表濁軟顎塞音/ɡ/臺灣方音符號則改作「ㄍ゙」()形。
  • ,見於方音注音符號粵語圓脣化/kʷ/,閏音符號視其為「ㄍ」與介音」之組合,然學界多視為獨立聲母,故方音注音符號增「」以示之。
  • ),見於臺灣方音符號,即小「ㄍ」。書於韻母後,表軟顎入聲/k̚/)。閏音符號則改作「」。

編碼與拼音

More information 字元, 圖檔 ...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