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說
以五行相勝之理,演王朝興替之變。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五德終始說,乃戰國陰陽家鄒衍所創之歷史循環論,以五行相勝之理,演王朝興替之變,為華夏古之政權彰其位正之器。其說熔天文、曆法、巫術於一爐,垂於後世兩千餘年。
淵源
五行生剋
源於《尚書·洪範》「水、火、木、金、土」五材說,鄒衍賦其道德歷史之性。
天文星象
觀熒惑守心、五星連珠等異象,附會人間興亡。
數術整合
融合《易經》卦氣說、《黃帝內經》五運六氣,構建宏大宇宙論。
要義
五德輪轉
每朝對一德,依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之序更迭。
• 黃帝土德(黃龍) • 夏木德(青龍) • 商金德(白虎) • 周火德(赤烏) • 秦水德(黑龍)
符應改制
實踐
秦始皇采水德說,建黑帝祠,更黃河名德水,以彰代周之正。王莽篡漢,造「漢為火德,新為土德」之讖,自稱土德聖王。武則天改唐土德為周金德,鑄九鼎銘五行,藉此正名。
流變
西漢劉向改相勝為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復生木),漢轉火德,衍生「赤帝斬白蛇」神話。曹魏土德以代漢火,蜀漢續火德。遼自居水德以克宋火,金承遼水為木德,形成多政權並行之五德體系。
評
• 歐陽修:「昧者之說」 • 王夫之:「五德之妖妄」 • 清聖祖:「五德之說,本屬漢人附會」 • 梁啟超:「此說如曆書,已過時效」
據
• 《史記》 • 《呂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春秋繁露》 • 《漢書》 • 《新唐書》 • 《正統論》 • 《讀通鑑論》 • 《廿二史劄記》 • 《黃帝內經》 • 《易經》 • 《尚書》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