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法度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法度论》是犊子部的论书,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异译本有公元382年符秦鸠摩罗佛提等译的《四阿鋡暮抄解》,题为婆素跋陀(Vasubhadra)[1]造。慧远于《三法度序》称本论为山贤造,僧伽先(Saṃghasena)注释[2]

Thumb
初期佛教
经典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Remove ads

篇章结构

本论以三分法为主,分三品,每品三真度(犍度),共九真度。下表以《三法度论》译词为主,括号中为部分《四阿鋡暮抄解》对应译词。

德品 第一
真度
无量
无色
无恶 忍辱
多闻
不恶
(圣分)
真知识(善知识)
真御意(思惟)
真由
(得)

(等具)
善损
(等书)
粪扫衣
无事
乞食
伏根
近行禅
方便 第二
真度
上止
(息)
见地
修地
无学地
第三
真度
辟支佛
声闻 离欲
未离欲
阿罗汉
恶品 恶行 身恶行 第四
真度
口恶行
意恶行
第五
真度
无明 非智 有为不知 第六
真度
无为不知
不可说不知
邪智 身见
边见
盗见
惑智 宝不了
谛不了
定不了
依品 色阴 第七
真度
欲界 第八
真度
色界
无色界

(处)
细滑入
(更乐处)
近境界 第九
真度
不近境界
无境界
度入
(异学处)
一处因
不正因
无因
解脱入
(解脱处)
博闻
Remove ads

犊子部宗义

犊子部作为部派佛教最早的四大部派之一,在印度佛教灭亡之后,其理论只在汉译的《三法度论》(四阿含抄解)和《依说论》(《三弥底部论》)中有所存留。

补特伽罗论

《三法度论》记载:

不可说法

《三法度论》并举三世有为、无为和不可说的记载:

阿罗汉有退论

中阿含经·大品·福田经》记载:

《三法度论》记载:

Remove ads

第一义谛

《三法度论》记载:

二十七贤圣

《三法度论》详细解说了《中阿含经·大品·福田经》[8]的十八有学和九无学。

更多信息 信胜, 慧胜 ...
更多信息 钝根[6][21], 中根 ...

引用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