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祷告

行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祷告
Remove ads

祷告,或称祈祷祈求祈愿,是主动和神灵灵性的个体沟通,来赞美、忏悔、感谢、祈求等表达自己或别人的思想或愿望,所做的行为或仪式。人主观认为透过祷告能达成所想所思、或者某种方式的回应。

Thumb

祈祷是一种通过有意识的交流,试图与崇拜对象建立联系的呼求或行为。狭义而言,该术语指向上帝或神化的祖先所进行的恳求或代祷行为。更广义上,祈祷也可用于表达感恩或赞美;在比较宗教学中,祈祷常与更为抽象的冥想形式以及符咒或法术密切相关。

祈祷可采取多种形式:它既可以是既定礼仪或仪式的一部分,也可以独自进行或集体举行。祈祷的形式可以是一首赞美诗、咒语、正式的信条宣言,也可以是祈祷者自发的言语表达。

早在五千年前的书面文献中,就已有关于祈祷行为的记载。如今,大多数主要宗教都以某种方式包含祈祷;有些宗教将祈祷仪式化,要求严格遵循特定动作顺序,或限制有资格祈祷者的身份,而另一些宗教则教导人们可在任何时间、由任何人自发地进行祈祷。

关于祈祷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它对病人或伤者康复的影响上。众多研究对祈祷在信仰治疗中的功效进行了评估,但所得结果相互矛盾。

Remove ads

词源

Thumb

英文术语“prayer”(祈祷)源自[precaria] 错误:{{Langx}}:无法辨识私有标签 medieval(帮助[1] 《武加大译本》(Vulgate)中的拉丁语词为oratio,该词用于翻译希腊语προσευχή[2],而该希腊语词本身又是《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对《圣经希伯来语》תְּפִלָּה “tĕphillah”的翻译。[3]

祈祷的行为

各种灵性传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敬拜行为。其中包括晨祷与晚祷、餐前餐后感恩祷告,以及表达敬意的身体动作。一些基督徒低头并合十双手;一些美洲原住民则将舞蹈视为一种祈祷形式。[4] 印度教徒则诵念咒语(mantras)。[5] 犹太人的祈祷可能包括身体前后摇晃和鞠躬。[6] 穆斯林的祈祷包含鞠躬、跪拜和叩头,而某些苏菲派信徒则通过旋转舞进行祈祷。[7]

基督教界常参考弗里德里希·海勒(Friedrich Heiler)的系统性著作《祈祷类型学》(Typology of Prayer),其中列举了六种祈祷类型:原始型、仪式型、希腊文化型、哲学型、神秘型和先知型。[8] 某些形式的祈祷要求事先进行仪式性的洁净或净化,例如伊斯兰教中的大净小净[9]

祈祷可以私下单独进行(有时称为“情感式祈祷”(affective prayer)),[10] 也可以集体进行,由信徒共同分享,或由某人代表特定信仰传统乃至更广泛人群的信众代祷。[11] 祈祷也可融入日常的“思想生活”中,使人持续不断地与神交流。有些人会在一天中随时祈祷,并在事情进展中寻求指引。这种做法被若干基督教派视为一项要求。[12] 对于祈祷可能得到多种不同的回应,正如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也可能有多种解读方式一样——前提是确实有回应出现。[12]

一些传统区分了“默观式”(contemplative)与“默想式”(meditative)祈祷。[13] 默观是天主教信仰中一种基础性的祈祷形式,但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祈祷,如默想。默想是运用理解力和理性能力,以更深入地认识上帝的启示;而默观则是通过想象力来达成同样的目的。[14]

伴随祈祷的外在行为包括:用油膏抹[15] 敲钟;[16] 焚烧或纸钱;[17] 点燃一支或多支蜡烛;朝向特定方向(例如朝向麦加东方);[18] 以及划十字圣号。与祈祷相关但较不显眼的一种行为是禁食[19] 祈祷时可采取多种身体姿势,通常每种姿势都带有特定含义(主要是表达尊敬或崇拜):站立、坐姿、跪姿、俯伏于地;睁眼或闭眼;双手合十或交握;双手高举;与他人手牵手;按手礼等。祈祷文可凭记忆背诵、从祈祷书中朗读,或即兴自发地“临时”创作。[20]祈祷可以是口述的、吟诵的,或歌唱的;可能伴有音乐,也可能没有音乐伴奏。在进行默祷时,外在可能有一段静默的时间。通常,还有针对特定场合的祈祷,例如餐前祝谢、亲友的出生或逝世、信徒生命中的其他重大事件,或一年中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日子。与各具体传统相对应的细节将在下文详述。[20]

Remove ads

起源与早期历史

从人类学角度看,祈祷的概念与顺服恳求密切相关。 中世纪欧洲传统的祈祷姿势是跪姿或仰卧,双手合十;而在古代,更常见的姿势则是双手高举。早期基督徒的祈祷姿势是站立、仰望天堂、双臂张开、头部不戴任何覆盖物。这种姿势源自基督教之前的异教祈祷姿势(唯独“头部不遮盖”这一点例外:《哥林多前书》11:4 规定男性祈祷时不可蒙头;而在罗马异教中,祈祷时则必须遮盖头部)。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出土的一些青铜时代晚期的人像,双臂高举,被解释为正在祈祷的崇拜者。他们的姿势类似于“飞翔”姿势——一种蹲伏、双手高举的姿态,与普遍存在的“举手投降”手势相关。而双手合十的跪姿,似乎直到中世纪盛期才开始出现,很可能借鉴自封建效忠礼中的致敬姿势。[21]

尽管在字面意义上,泛灵论中并不使用“祈祷”一词,但与灵界沟通却是泛灵论生活方式的核心。这通常通过一位萨满来实现:萨满通过进入出神状态,进入灵界,并将灵体的意念传达给族人。其他接收灵界信息的方式还包括使用占星术,或请教算命者和治疗师。[22]

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有些本身就属于祈祷性质,例如《基什神庙颂歌》(约公元前26世纪),其内容是向神明献上的礼仪颂词,因此从技术上讲属于“祈祷”。大致同一时期的埃及《金字塔铭文》也包含大量向诸神诵念的咒语祝词。人类学家如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Sir Edward Burnett Tylor)和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爵士(Sir James George Frazer)认为,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祈祷可视为一种人类文化普世现象,它源于行为现代性出现之初,表现为巫术思维泛灵论的结合。[23]

关于铁器时代多神教宗教,我们拥有可靠的历史记录,其中尤以古希腊宗教最为显著,它对古罗马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宗教传统直接承袭自更早的青铜时代欧洲宗教。 当时的礼仪性祈祷高度程式化且严格仪式化[24][25]

在古代多神教中,祖先崇拜与对神的崇拜并无明确区分(另见欧赫迈罗斯主义)。 祖先崇拜的遗迹至今仍以不同程度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现代宗教传统中,尤以日本的神道、越南民间信仰以及中国民间祖先崇拜最为显著。神道祈祷的实践深受佛教影响;反过来,日本佛教也深受神道的塑造。神道祈祷通常以向“神明”祈求愿望或恩惠为主,而非冗长的赞美或虔敬之词。还愿供奉的做法具有普世性,至少可追溯至青铜时代。在神道中,这种供奉形式体现为一种名为“绘马”(ema)的小型木制牌匾。[26] 伊特鲁里亚语(Etruscan)的祈祷文在伊特鲁里亚语早已成为死语之后,仍在罗马世界被占卜官及其他神谕者所使用。《阿瓦勒颂歌》与《萨利安颂歌》是两份部分保存下来的祈祷文样本,其文字充满古语形式与艰涩段落,甚至连抄写它们的文书也似乎无法理解。[27]

罗马人的祈祷与献祭被视作神明与崇拜者之间的一种法律性契约。罗马人的原则表述为“do ut des”:“我给予,以便你给予。”老加图所著的农事论著中保存了许多传统祈祷文的例子;其中一则记载了一位农夫向一处可能神圣的树林中未知的神明祈祷,并献上一头猪,以安抚该地的神祇,并恳求其允许砍伐林中部分树木。[28]

凯尔特日耳曼斯拉夫诸教的记载,相较于古典古代宗教而言,出现得更晚,且更为零散。尽管如此,它们仍与铁器时代那些记载更详实的宗教显现出显著的相似性。就日耳曼宗教而言,祈祷行为确有可靠记载,但早期(罗马时代)并未留下任何实际的礼仪文本。一份古诺尔斯语(Old Norse)的祈祷文以戏剧化形式保存于吟唱诗中。该祈祷文见于13世纪编纂的《诗体埃达》所收录的早期传统诗歌《西格德里法之歌》第2与第3节,其中女武神西格德里法在被英雄西古尔德唤醒后,向诸神及大地(earth)祈祷。[29]

沃尔松格萨迦》第2章提及了一篇向奥丁的祈祷,其中国王雷里尔祈求子嗣。诗歌《奥德伦恩哀歌》第9节中,亦有一段向“仁慈的灵体、弗丽嘉(Frigg)与弗蕾亚,以及众多神明”的祈祷。[30] 在《约姆斯维京萨迦》第21章中,为扭转希尤龙加瓦格战役的战局,哈康·西格德松最终得到女神索尔盖尔德·霍尔加布吕德与厄尔帕的回应。[31]

中世纪时期的民间宗教产生了前基督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融合现象。例如11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咒语《田地修复咒》,用于祈求土地与作物丰产;又如医疗咒语《治刺痛咒》。[32] 8世纪的《韦索布伦祈祷文》曾被学者视为基督教化的异教祷文,并与异教诗歌《女占卜者之歌[33] 以及《梅尔泽堡咒语》相比较;后者虽记录于9或10世纪,但其传统渊源则古老得多。[34]

澳大利亚原住民

在传统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宗教与神话中,诸如与土地的联结以及对图腾祖先神灵的认知等文化价值观,对于人类在该大陆上超过65,000年的生存与繁衍至关重要。这种知识与力量通过口述故事、艺术、仪式表演以及部落长老的启蒙传承下来(其中最为精通的治疗者或巫师分别被称为clevermen(聪明男人)和clever women(聪明女人),或“库尔代查”)。[35] 被认为赋予他们力量的神圣物品包括楚伦加(tjurunga)和maban[36] 在当代澳大利亚,原住民与土地的联结体现为对原住民圣地日益增长的认可、尊重与保护,以及将海外博物馆所藏原住民遗骸归还并在其故土重新安葬的努力。[37][38] 这种联结也通过诸如欢迎仪式烟熏仪式等礼仪表达出来,这些仪式常在市政及其他公共活动开始时举行。

北美洲

北美洲的普韦布洛(Pueblo)印第安人以使用祈祷棒而闻名,即在木棒上附着羽毛,作为恳求性的供奉。霍皮(Hopi)印第安人也使用祈祷棒,但他们会在棒上附加一小袋神圣的玉米粉。[39]

祈祷的方式

直接祈求

祈祷有多种形式,其中之一是直接向神明祈求,恳请其应允自己的请求。[40] 有人将这种方式称为祈祷的“社会性途径”。[41]

无神论者对祈祷的批评主要针对“祈求式祈祷”(petitionary prayer)。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认为,祈求式祈祷可能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使人不再感到有必要采取实际行动。[42]

这种潜在弊端在某些极端案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基督教科学派(Christian Scientists)信徒仅依赖祈祷,而不为家人寻求针对本可轻易治愈的疾病进行医学治疗,最终导致死亡。[43]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2012年)指出,向一位全能且全知的神祈祷是一种僭越之举。例如,他引用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对祈祷的定义并解释道:“祈祷之人,正是那个认为上帝把事情安排得一团糟,却又觉得自己可以指导上帝如何纠正错误的人。”[44]

Remove ads

教育性途径

在此观点下,祈祷并非一种对话,而是旨在培养祈祷者特定的态度,而非试图影响神明。在犹太教传统中,拉比努·巴希亚(Rabbenu Bachya)、犹大·哈列维(Yehuda Halevi)、约瑟夫·阿尔博(Joseph Albo)、萨姆森·拉斐尔·希尔施(Samson Raphael Hirsch)以及约瑟夫·B·索洛维切克(Joseph B. Soloveitchik)均持此立场。拉比诺森·谢尔曼(Nosson Scherman)在《阿茨施罗尔祈祷书》(Artscroll Siddur)导言(第XIII页)中也表达了这一观点。

在基督教神学家当中,爱德华·麦肯德里·邦兹(E.M. Bounds)在其著作《祈祷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Prayer)的每一章中都强调了祈祷的教育目的。《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等祈祷书既是这一途径的产物,也是对其持续践行的劝勉。[45]

Remove ads

理性主义途径

在此观点下,祈祷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哲学与理智沉思(即〔冥想〕)来训练人专注于神性。这一途径由犹太学者兼哲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46]及其他中世纪理性主义者所采纳。[47] 它曾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知识分子圈中广受欢迎,但在这些宗教的普通信众中,从未成为对祈祷最主流的理解。[48]

在理性主义途径中,祈祷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逻各斯〕(logos)”,即发送者所持有的“理念”;第二是“〔瑞玛〕(rhemata)”,即表达该理念所用的言语;第三则是“瑞玛”与“逻各斯”所指向的对象(例如上帝、〔安拉〕(Allah))。因此,祈祷并非与上帝或耶稣的对话,而是一种单向指向神圣存在的行为。[49] 在〔亚伯拉罕诸教〕(Abrahamic religions)中,〔伊斯兰教〕(Islam)、〔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和〔哈西德派犹太教〕(Hasidic Judaism)最可能遵循这一概念,部分原因在于它排斥次级神话体系,其精神根源可追溯至〔希腊化哲学〕(Hellenistic philosophy),尤其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思想。[50]

同样地,在〔印度教〕(Hinduism)中,不同的神祇被视为独一神的不同显现形式,相应的祈祷也与此观念相关联。然而,许多印度人——尤其是印度教徒——相信神可以显现在人身上,包括低种姓人士,例如〔萨杜〕(Sadhu)苦行僧。[51]

总结
视角

体验式途径

在此途径中,祈祷的目的在于使祈祷者能够直接体验祈祷的对象(或在特定神学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接近直接体验)。这一途径在基督教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犹太教中也广泛存在(尽管在神学上不那么受欢迎)。在〔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中,这种途径被称为〔静修主义〕(hesychasm)。它在〔苏菲派〕(Sufi)伊斯兰教以及某些形式的〔神秘主义〕(mysticism)中也十分普遍。该途径与理性主义途径有一定相似之处,因为它也可能包含〔默观〕(contemplation),但这种默观通常并不被视为理性的或智性的。[52]

基督教及罗马天主教传统也在〔神圣阅读〕(lectio divina)实践中纳入了祈祷的体验式途径。历史上这是一种〔本笃会〕(Benedictine)的修行方式,其步骤包括:朗读一段简短的圣经经文;通过默想,运用心智将聆听者置于与经文的关系或对话之中;诵念一段祷文;最后以〔默观〕(contemplatio)结束。[53]

《天主教教理》对祈祷与默想的描述如下:

默想调动思想、想象、情感与欲望。这种官能的调动对于深化我们的信仰信念、促使内心皈依、并加强我们追随基督的意志是必要的。基督徒的祈祷尤其致力于默想基督的奥迹,例如在神圣阅读或〔玫瑰经〕(rosary)中。这种充满祈祷的反思形式具有极大价值,但基督徒的祈祷应更进一步:达致对主耶稣之爱的认识,并与祂合一。

在〔否定神学〕(Apophatic theology)的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中,对上帝的体验与“体验性宗教”或〔宗教体验〕(Religious experience)的概念形成对照。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诸多作者在描述与神圣相遇的经验时,都将上帝视为不可知、不可言说的;此类思想的语言虽可被悖论式地称为“体验性的”,却并不依赖于通常意义上的经验现象。[54]

在18、19及20世纪,多位历史人物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宗教及其信仰可以植根于经验本身。〔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道德义务〕(Moral obligation)的经验可为宗教信仰提供正当性;而〔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除强调个人道德努力外,还认为〔卫理宗运动〕(Methodist movement)中的宗教体验(与〔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相呼应)是宗教委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基础。[55] 根据〔天主教神学〕(catholic doctrine),卫理宗缺乏仪式性和理性的祈祷方式,而是依赖个体化、道德化的敬拜形式,直接与上帝对话。这一途径被大多数〔正统宗教〕(Orthodox religion)所拒绝。[56]

〔韦恩·普劳德富特〕(Wayne Proudfoot)将“宗教体验”这一概念的根源追溯至德国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后者主张宗教基于对无限者的感受。施莱尔马赫与〔阿尔布雷希特·里奇尔〕(Albrecht Ritschl)使用“宗教体验”这一概念,以抵御日益增长的科学与世俗批判,并捍卫这样一种观点:人类(道德与宗教)经验可为宗教信仰提供正当性。然而,这种宗教经验主义后来被视为问题重重,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被〔卡尔·巴特〕(Karl Barth)明确拒斥。[57] 在20世纪,以宗教及道德经验作为宗教信仰之依据的观点仍具影响力。持此〔自由派基督教〕(Liberal Christianity)神学立场的一些重要现代学者包括〔查尔斯·雷文〕(Charles Raven)以及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兼神学家〔查尔斯·库尔森〕(Charles Coulson)。[58]

“宗教体验”这一概念被许多宗教学者采纳,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59][a] 然而,“体验”这一概念也遭到批评。[61] 罗伯特·沙夫(Robert Sharf)指出,“体验”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术语,经由西方影响而进入亚洲宗教语境。[61][b] “体验”这一概念引入了“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的虚假二元对立,而见性(kensho)的本质恰恰在于领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不二性”。“纯粹体验”并不存在;一切体验皆由智性与认知活动所中介。特定传统中的具体教义与修行甚至可能决定某人拥有何种“体验”,这意味着这种“体验”并非教义的“证明”,而是教义的“结果”。通过“清洁感知之门”(cleaning the doors of perception)所达到的无概念纯粹意识,[62](〔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写道:“若感知之门得以净化,万物将向人显现其本然之无限。因人已将自己封闭,仅透过洞穴狭缝观照万物。”)若真存在,也将是缺乏连贯性的感官输入之混沌洪流。[61]

Remove ads

亚伯拉罕诸教

希伯来圣经

在《希伯来圣经》中,祈祷是一种与上帝互动的不断发展的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自发的、个人的、非制度化的祈求和/或感恩形式。像今天这样的标准化祈祷在当时并不存在,尽管从《申命记》开始,圣经已为有组织的祈祷奠定了基础,包括基本的礼仪指导;到了圣经后期的书卷中,祈祷已演变为一种更为标准化的形式,尽管仍与现代犹太人所实践的祈祷形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63]

《塔纳赫》(Tanakh)对个人祈祷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仅描述某人进行了祈祷并获得了结果,但未提供关于其祈祷内容的进一步信息。在这些例子中,如以撒[64]摩西[65]撒母耳[66]以及约伯[67],祈祷被表现为一种改善处境的手段。

第二种描述方式则是完整呈现祈祷场景,详细记载某人的具体祷词。许多著名的圣经人物都有此类完整的祈祷记载,从哈拿希西家等主要人物皆是如此。[68]

新约

在《新约》中,祈祷被呈现为一项积极的命令。[69]上帝的子民被鼓励将基督教祈祷融入日常生活,即使在婚姻的繁忙与挣扎中也不例外[70],因为祈祷使人更亲近上帝

耶稣鼓励他的门徒在私人房间里暗自祈祷,使用主祷文,以此谦卑地回应法利赛人的祈祷方式——新约作者认为法利赛人的祈祷行为是不虔诚的。[71]

对于福音派及其他基督教派而言,祈祷被表明是上帝所指定的、我们领受祂所赐予之物的方式。[72]此外,《雅各书》指出,生活中缺乏祝福是因为人没有祈祷。[73]耶稣通过祈祷施行医治,并期望他的追随者也如此行。[74]使徒保罗写信给帖撒罗尼迦的教会,嘱咐他们“要不住地祷告。”[75]

犹太教

Thumb

虔诚的犹太人每日祈祷三次:沙哈尔it(晨祷)、明哈(午祷)和马阿里夫(晚祷);在特殊日子,如安息日(Shabbat)和犹太节日,则有更长的祷告,包括穆萨夫附加祷告以及诵读妥拉(Torah)。西杜尔(Siddur)是全世界犹太人使用的祈祷书,其中包含每日祈祷的固定次序。犹太祈祷通常被描述为具有两个层面:“卡瓦纳”(kavanah,意为“意图”)与“克瓦”(keva,指仪式性、结构性的要素)。[76]

集体祈祷优于个人独自祈祷,正统犹太教(Orthodox Judaism)认为,进行某些集体祈祷必须有十位成年男性组成的法定人数(即“米尼安”,minyan)。此外,犹太人在一天中还会进行许多其他仪式性祈祷,例如:吃面包前洗手、早晨醒来后洗手,以及餐后诵念谢恩祷文(Birkat Hamazon)。[77]

理性主义进路

在此观点中,祈祷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哲学与理智沉思,训练人专注于神性。这一进路由迈蒙尼德(Maimonides)及其他中世纪理性主义者所采纳。拉比史蒂文·韦尔(Rabbi Steven Weil)——他于2009年被任命为正统联盟(Orthodox Union)执行副总裁——曾指出,“prayer”(祈祷)一词源于拉丁语“precari”,意为“乞求”;而希伯来语对应的“tefilah”(תפילה)及其词根“pelel”(פלל)或反身形式“l’hitpallel”(להתפלל),则意指“自我分析”或“自我评估”。[78] 这种进路有时被描述为祈祷者与上帝之间的对话或交谈。[79]

教育进路

在此观点中,祈祷并非一种对话,而是旨在向祈祷者灌输特定态度,而非为了影响(神)。这一进路由拉比努·巴希亚(Rabbenu Bachya)、犹大·哈列维(Yehuda Halevy)、约瑟夫·阿尔博(Joseph Albo)、萨姆松·拉斐尔·希尔施(Samson Raphael Hirsch)以及约瑟夫·多夫·索洛韦奇克(Joseph Dov Soloveitchik)等人所持。拉比诺森·谢尔曼(Nosson Scherman)在《阿特斯克罗尔西杜尔》导言(第XIII页)中表达了这一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谢尔曼随后也肯定了卡巴拉进路(见下文)。

卡巴拉进路

卡巴拉(Kabbalah)运用一系列“卡瓦诺特”(kavanot,即“意图方向”),以明确祈祷在与上帝对话中上升的路径,从而提高祈祷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卡巴拉主义者赋予祈祷更高层次的意义:其目的无异于直接影响现实本身的结构,以真实的方式重组并修复宇宙。在此观点中,每段祷词中的每个字,甚至每个字母,都具有精确的含义与确切的效应。因此,祈祷实际上会影响宇宙的神秘力量,并修复创造的结构。[80]

基督教

Thumb

基督教的祈祷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可以完全是即兴自发的,也可以完全照读文本,例如英国圣公会的《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基督徒中最普遍的祈祷是《主祷文》(Lord's Prayer),根据《福音书》的记载(如马太福音 6:9–13),这是耶稣教导其门徒如何祈祷的方式。[81]《主祷文》为基督教中颂赞、认罪与祈求类的祈祷提供了范式。[81]

在公元二世纪的《使徒传统》(Apostolic Tradition)中,罗马的希波吕图斯(Hippolytus of Rome)指示基督徒应在七个固定的祈祷时刻祷告:“起床时、点晚灯时、就寝前、午夜”,以及“白天的第三、第六和第九小时——这些时辰与基督的受难相关。”[82][83]东方正统基督徒(Oriental Orthodox Christians)使用如《谢希莫》(Shehimo)和《阿格佩亚》(Agpeya)等日课经(Breviaries),面向东方进行这七个日课时辰的祷告。[84][85]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祈祷文(尤其是《Paternoster》)常被用作医学和烹饪食谱书中计量时间的单位。[86]

基督徒通常向神祷告。部分基督徒,如天主教徒、路德宗信徒、东正教徒和卫理公会信徒,会为亡者祈祷(pray for the dead);[87][88] 罗马天主教徒还会请求已在天堂、“在基督里”的义人,如圣母玛利亚或其他圣人,代为向上帝转求(即圣人代祷,intercession of saints)。

许多基督教宗派(如路德宗和天主教)在祷告结束时使用固定结语,例如:“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你的圣子,祂与你及圣神共融,永生永王,世世无穷”,或“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89]

基督徒习惯以“奉耶稣的名,阿们”结束祷告,或更常见的是,在诵念三一公式(Trinitarian formula)的同时划十字圣号(sign of the cross)。[89][90] 基督教中最常用的祷告结束语是“阿们”(Amen),该词源自希伯来语副词,表示肯定或赞同,通常译为“诚心所愿”或“但愿如此”。

天主教拉丁礼教会中,最普遍的祈祷形式可能是《玫瑰经》(Rosary);而在东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内的东方礼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中,则是《耶稣祷文》(Jesus Prayer)。《耶稣祷文》也常作为东方基督教静修主义(hesychasm)默想实践的一部分被反复诵念。[91]

拉丁天主教传统还包括特定的祈祷与敬礼,作为补赎善工(acts of reparation),这类祈祷并非为生者或亡者代求,而是旨在弥补他人所犯之罪,例如为他人所犯的亵渎罪(blasphemy)而进行的对耶稣基督的补赎善工(Acts of Reparation to Jesus Christ)。[92]

五旬节派

Thumb

五旬节派(Pentecostal)的聚会中,祈祷常常伴随着说一种未知的语言,这种做法如今被称为方言(glossolalia)。[93] 五旬节派方言实践者可能声称,他们在祈祷中所说的语言是真实的外语,并且这种能够自发说出这些语言的能力是圣灵所赐的恩赐。[94][95][96]

然而,该运动之外的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看法。乔治·巴顿·卡滕(George Barton Cutten)认为,方言是一种精神疾病的征兆。[97] 费利西塔斯·古德曼(Felicitas Goodman)则认为,说方言者处于一种催眠状态。[98]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习得行为。[99][100] 据称,其中一些观点已被驳斥。[101][102]

基督教科学派

Thumb


基督教科学派(Christian Science)教导说,祈祷是对思想的属灵化,或对上帝及其背后属灵创造本质的理解。信徒相信,这能带来医治,因为祈祷使人更清晰地聚焦于属灵的实相,并将其带入人类经验的视野中。感官所感知的世界被视为属灵理念世界的扭曲版本,而祈祷可以疗愈这种扭曲。基督教科学派信徒认为,祈祷并不会改变属灵的创造本身,而是使人更清晰地看见它;其结果则在人类经验中表现为医治:人的境况随之调整,更贴近神圣的实相。[103]

基督教科学派不实践通常意义上的代祷(intercessory prayer),并且通常避免将祈祷与医疗治疗结合,因为他们相信这两种做法往往相互抵触。祈祷通过(love)发挥作用:即认识到上帝的创造是属灵的、完整的,并且本质上是可爱的。[104]

伊斯兰教

Thumb

阿拉伯语中“祈祷”一词为“萨拉赫”(salah)。每日的主命拜共同构成伊斯兰教五大支柱中的第二项,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三次[105][106]或五次。《古兰经》中多次命令履行这种仪式性礼拜。礼拜者需面向麦加的克尔白(Kaaba)进行祈祷。有“唤礼”(宣礼,adhan),由穆安津(muezzin)召唤所有信徒共同站立进行礼拜。

礼拜包括一系列动作:站立时赞颂和赞美真主(例如念诵“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诵读《古兰经》章节(如开篇章“法谛海”(Al-Fatiha))、鞠躬(Ruku)并赞颂真主、叩头(prostration,即苏朱德(sujud))后再一次赞颂真主。礼拜以“愿平安与真主的慈恩降临于你们”(السلام عليكم ورحمة الله)结束。在礼拜过程中,穆斯林不得说话或从事任何其他事务,只能专注祈祷。

一旦主命拜完成,信徒可为自己所需向真主献上个人祈求或恳求,称为“杜阿”(dua)。伊斯兰传统中有许多标准的阿拉伯语祷词,用于不同场合(例如为父母祈福)和特定时刻(例如礼拜之后),并配有相应的礼仪规范(例如饭前念诵)。穆斯林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话语向真主倾诉任何事项,期盼真主应允其祈祷。[19]

某些什叶派(Shi'a)教派将每日五次礼拜合并为一天中的三个时段进行,并引述若干圣训(Hadith)作为依据;[107] 然而,根据什叶派伊斯兰教(Shi'a Islam)的教义,在五个规定时间分别礼拜也是允许的。[108]

曼达安教

Thumb

曼达安教的每日祈祷(Daily prayer in Mandaeism)称为“布拉卡”(brakha),由一套固定祷文组成,每日诵念三次。[109] 曼达安信徒在诵念每日祷文时面朝北方站立。[110] 与伊斯兰教和科普特正教不同,曼达安教不实行叩头(prostration)。[111]

曼达安祭司(Mandaean priest)每日三次诵念拉赫玛(rahma)祷文,[112][113] 而平信徒(laypeople)则每日诵念《鲁舒玛》(Rushuma,意为“划记号的祷文”)和《阿苏特·马尔基亚》(Asut Malkia,“诸王的医治”)。[109] 曼达安教的三个祈祷时段为:[114][112]

  • 黎明(日出)
  • 正午(“第七时辰”)
  • 傍晚(日落)

巴哈伊信仰

Thumb

巴哈欧拉(Bahá'u'lláh)、巴孛(the Báb)和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撰写了大量供普遍使用的祷文,以及用于特定场合的祷文,包括祈求团结、超脱、灵性提升、医治等。巴哈伊信仰的信徒每天还必须诵读巴哈欧拉所启示的三篇义务祷文(Obligatory Baháʼí prayers)之一。信徒在诵读义务祷文时,须面向基卜利赫(Qiblih)方向。

最长的义务祷文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诵读;中等长度的义务祷文每日诵读三次,分别在早晨、中午和晚上;最短的义务祷文则可在正午至日落之间的任何时间诵读。此外,巴哈伊信徒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会诵读并默想经典经文。[115]

东方宗教

佛教印度教中,曼怛罗(mantra,咒语)的重复诵念与西方宗教中重复性祈祷的实践(如玫瑰经耶稣祷文)密切相关。但佛教徒并不向更高位格的神明祈祷。许多流传最广的印度教和佛教曼怛罗最初都是对神祇的呼请,例如献给萨维特尔(Savitr)的伽耶特黎曼怛罗(Gayatri Mantra)、献给苏摩·帕瓦玛纳(Soma Pavamana)的帕瓦玛纳曼怛罗(Pavamana Mantra),以及许多佛教的陀罗尼(Dhāraṇī),其起源都是对神祇名号或属性的列举诵念。大多数较短的佛教曼怛罗最初也是对特定神祇或菩萨(bodhisattva)名号的呼请,例如“唵嘛呢叭咪吽”(Om mani padme hum)最初即是对一位名为“摩尼宝莲”(Maṇipadma)的菩萨的呼请。然而,从很早时期起,这些曼怛罗便被置于神秘主义的语音象征(sound symbolism)语境中加以诠释。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是“”(om)音节,早在《爱达罗耶梵书》(Aitareya Brahmana)中,它就被宣称等同于整部吠陀(Vedas,即仪式颂歌的汇编)。[116]

佛教

Thumb

在最早的佛教传统——上座部佛教(Theravada),以及后来的大乘佛教(Mahayana)中的禅宗(Zen,或称,Chán)传统中,祈祷仅起辅助作用,主要是一种仪式性的表达,用以祈愿修行顺利,并祈愿利益一切众生。[117]

方便”(Upāya,梵语:upāya)中的“回向”(pariṇāmanā,梵语:pariṇāmanā)是一种祈请(evocation)与祈祷。此外,无数已觉悟的佛陀居于“觉者之境”(awoken-fields,即净土,梵语:buddha-kshetra),可供信徒祈请代祷。[118]

觉者之境的“应化身”(nirmānakāya,梵语:nirmānakāya)通常即被认知和理解为一种曼荼罗(mandala)。曼荼罗(梵语:maṇḍala)之环的开启与闭合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祈祷。所谓“主动的祈祷”,乃是一种正念(mindfulness)的实践——在此活动中,佛教中的正念(Mindfulness (Buddhism))不仅被培养,而且“即是”正念本身。[119]

一段常见的佛教祈祷文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普愿诸众生,冤亲诸债主,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120]

藏传佛教(Tibetan Buddhism)传统强调修行者与上师之间具有指导性与虔敬性的关系;这可能包括被称为上师瑜伽(guru yoga)的虔修实践,此类修法与祈祷相契合。藏传佛教似乎也承认各类神祇的存在,但该传统的究竟见地认为:这些神祇或“本尊”(yidam)的存在性或真实性,并不比修行者、环境与行为三者之相续(梵语:santana;参见心识之流(mindstream))更为实在。然而,修行者如何与本尊或守护神(tutelary deities)互动,则取决于其所修持的层次,更准确地说,是其所处的“”(yana,梵语:yana)。在某一层次,修行者可能以较卑下的姿态向神祇祈求保护或帮助;在另一层次,则可能以更平等的地位召唤神祇;而在更高层次,修行者会有意修习“自身即为本尊”的观想,同时了知其终极本质乃是“空性”(śūnyatā)。对于未具直接体验与灌顶(empowerment)者而言,这些密续乘(esoteric yana)的见地是难以通达的。[121]

净土宗(Pure Land Buddhism)则强调信徒反复诵念类似祈祷文的曼怛罗(mantra),这种实践常被称为“念佛”(Nembutsu)。[122]:190 据称,从某一层面而言,诵持这些曼怛罗可确保修行者在肉身消亡后往生至“报身净土”(Sambhogakāya land,梵语:buddha-kshetra)——此净土乃佛陀菩提心(Bodhicitta)之觉悟愿力自然共显之清净境域。据亲鸾(Shinran)——即在美国流传最广的净土宗传统的创立者[122]:193[123] 所言:“长远而言,无有任何法门能比念佛更为有效。”[122]:197[124] 从另一层面看,此修持亦是一种旨在证悟实相的禅修形式。[125]

印度教

印度教(Hinduism)融合了多种类型的祈祷(梵语:prārthanā),从以火祭为基础的仪式(yajna)到哲学性的沉思。诵咒(chanting)涉及按照规定逐字背诵永恒的经文,或带有特定节奏与音调的经句;而印度教中的禅定(Dhyāna in Hinduism)(dhyanam)则指对所崇奉的神明进行深度冥想(无论时间长短)。这些祈祷既可为满足个人需求或追求解脱(moksha),也可为他人祈福。仪式性的祈请(invocation)是吠陀宗教(Historical Vedic religion)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因此渗透于其神圣经典之中。事实上,印度教最高圣典《吠陀》(Vedas)本身就是大量曼怛罗(mantra)与祈祷仪轨的汇编。

印度的印度教徒拥有众多虔信运动(devotional movements)。祈祷所指向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可能是被称为“提婆”(devatas)的神祇、三相神(trinity),或是这些神祇的化身,甚至也可以是古代圣贤所修习的无相冥想(formless meditation)。印度教徒可向至高无上的绝对者“梵”(Brahman)祈祷,但更常见的是向其三种显现形式祈祷:创造之神梵天(Brahma (god))、守护之神毗湿奴(Vishnu),以及毁灭之神湿婆(Shiva)——毁灭是为了让创造循环得以重新开始。再下一层级,则可向毗湿奴的化身(即神在人间的显现)罗摩(Rama)和克里希那(Krishna),或其他众多男神女神祈祷。通常,印度教徒祈祷时双手合十,称为“普拉南”(pranam)。[126]

锡克教

阿尔达斯”(Ardās,旁遮普语:ਅਰਦਾਸ)是锡克教的一种祈祷,通常在执行或完成任何重要事务之前或之后进行;在每日诵读完“巴尼”(Banis,即日常祷文)之后;或在完成诸如“帕特”(Paath,经文诵读)、“基尔坦”(kirtan,圣歌咏唱)或其他宗教活动之后举行。在锡克教中,用餐前后也会诵念此祷文。该祷文是信徒向上帝祈求支持与帮助,以顺利完成即将开始或已经完成之事。[127]

“阿尔达斯”通常以站立姿势、双手合十进行。其开头部分由第十代锡克上师古鲁·戈宾德·辛格(Guru Gobind Singh)严格规定。祷文结尾时,信徒会使用类似以下的话语:“瓦海古鲁(Waheguru),请赐福于我,助我顺利完成即将开始的任务”;或“阿卡尔·普拉赫(Akal Purakh),在完成圣歌咏唱之后,我们祈求您继续赐予恩典,使我们能时刻铭记您、忆念您”等。

“阿尔达斯”(Ardās)一词源自波斯语“Arazdashat”,意为请求、恳求、祈祷、请愿,或向上级权威所作的陈情。[128]

阿尔达斯是一种独特的祷文,因其是锡克教中少数广为人知、却并非完全由上师(Gurus)撰写的祈祷文之一。《古鲁·格兰特·萨希卜》(Guru Granth Sahib)中并未收录阿尔达斯,因为它是一篇不断演变的虔敬文本,随时代发展而更新,以涵盖历代锡克人的功绩、成就与情感。综合“阿尔达斯”一词的多种词源含义,该祷文的基本目的在于:向上帝瓦海古鲁祈求护佑与慈爱,为全人类祈求福祉与繁荣,并表达锡克人对瓦海古鲁所赐一切恩典的感恩之情。[129][130]

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徒相信,自然元素是纯净的,而火象征着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即上帝)之光或智慧。[131] 琐罗亚斯德教的崇拜实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随着时间推移,琐罗亚斯德教徒逐渐形成了在庙宇中敬拜的概念,这类庙宇有时被称为火庙(fire temple)。[132] 当然,这里是您提供的文本的精确中文翻译,并完全保留了所有内部链接和引用格式:

新兴宗教运动

威卡教的祈祷可以包括冥想、仪式和咒语。威卡教徒将祈祷视为与神和女神沟通的一种形式。这种沟通可能包括为艾斯巴特萨巴特庆典、为晚餐、为黎明前的时刻、为自己或他人的安全、为疗愈或为死者所做的祈祷。[133]

雷尔运动中,仪式和实践从入门仪式到感官冥想各不相同。入门仪式通常涉及一位雷尔主义者将水放在新成员的额头上。此类仪式在雷尔历法中的某些特殊日子举行。[134] 感官冥想技巧包括呼吸练习和各种形式的性爱冥想。[135]

埃坎卡中,祈祷的基本形式之一包括吟唱"HU"(发音如"hue"),这是上帝的一个圣名。埃坎卡信徒可以在闭眼或睁眼、出声或默念的情况下进行。修行者可能会体验到神圣的ECK或圣灵。[136]

神术西方秘教的修行者可能会实行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同时使用预先认可的祈祷文和上帝之名,以及"发自内心"的祈祷,当两者结合时,能让参与者灵性提升,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诱发一种出神状态,从而认知上帝或其他灵性存在。与赫密特卡巴拉和正统卡巴拉非常相似,人们相信祈祷可以影响物质和非物质世界。[137]

泰勒玛(包括有神论和无神论修行者)中, adherents 共享许多作为个人祈祷形式的实践,包括基础瑜伽;(体式和调息);各种形式的仪式魔法;自行设计的仪式(通常基于宗教融合或西方秘教,例如五芒星小驱逐仪式和星芒红宝石);以及执行 Liber Resh vel Helios(又名 Liber 200),其中包括每日四次对太阳的崇拜(通常包含四个手/身体姿势和背诵一首记忆中的赞歌,通常是念诵, addressing 与太阳认同的上帝的不同形态)。[138]

虽然泰勒玛内部没有教条阐明选择执行"Resh"的个体 aspirant 背后的目的,但需注意"Resh"的实践不是对太阳的简单祈求,也不是崇拜我们称之为太阳的天体的一种形式,而是利用那个作为我们星球生命之源的光体的位置,以及利用那种太阳力量的神话意象,使得个人能够进行祈祷,可能促进与太阳的自我认同,从而"通过迫使他采取不同的视角,通过诱导他'从太阳的观点看事情',Liber Resh 崇拜的重复应用扩展了个体的意识 [...]"。[139]

祈祷治疗

祈祷常被用作信仰治疗的一种方式,试图利用宗教灵性手段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140]

关于祈祷使用的科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对病人或伤者康复的影响上。已进行的元研究显示,证据要么表明没有效果,要么表明可能存在微小效果。例如,2006年一项针对14项研究的元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没有明显效果";而2007年一项关于代祷研究的系统性综述报告了不确定的结果,指出17项研究中有7项显示出"微小但显著的效应量",但该综述指出,方法学上最严谨的研究未能产生显著发现。[141][142] 一些研究表明,接受祈祷的组别比未接受的组别出现更多医疗并发症。[143][144]

向神灵祈祷以求身体康复的请愿效果已在许多其他研究中得到评估,结果相互矛盾。[145][146][147][148] 对于这些研究的进行方式也存在一些批评。[144][149]

有些人试图通过祈祷、精神实践、灵性洞察或其他技术来治疗,声称他们能为病人祈求神圣或超自然的干预。其他人则主张病人可以通过自己进行祈祷来实现康复。[150] 根据实践者的不同信仰,据说信仰治疗可以逐渐缓解疼痛或疾病,或者带来突然的"奇迹治愈",并且它可以替代或与传统的医疗技术结合使用,以减轻或治愈疾病。信仰治疗受到批评,理由是使用它的人可能会延迟寻求可能具有治愈效果的传统医疗护理。当父母对孩子使用信仰治疗技术时,这个问题尤其严重。[151]

总结
视角

祈祷治疗的效果

1872年,弗朗西斯·高尔顿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统计学实验,以确定祈祷是否对外部环境产生物理影响。高尔顿假设,如果祈祷有效,英国皇室成员应该活得更长,因为每个周日都有数千人为他们的健康祈祷。因此,他将英国皇室成员与普通人口的寿命进行了比较,但没有发现差异。虽然该实验可能旨在讽刺,并且存在许多混杂变量,但它为一系列不同研究开创了先例,而这些研究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145]

有两项研究声称,被祈祷的病人康复得更快或更频繁,尽管批评者声称这类研究的方法存在缺陷,并且在控制条件收紧时,所感知的效果就消失了。[152] 其中一项发表于1988年、采用双盲设计且每组约500名受试者的研究表明,重生基督徒的代祷对冠心病监护病房的病人群体产生了统计学上显著的积极效果。[146] 批评者认为该研究存在严重的方法学问题。[149] 哈里斯等人报告了另一项类似研究。[147] 批评者还声称,1988年的研究并非完全双盲,并且在哈里斯的研究中,如果排除在祈祷开始前就离开的两组病人,祈祷组病人的实际住院时间更长,[153] 尽管哈里斯研究确实表明,被祈祷的病人平均获得了更低的病程评分(表明恢复更好)。

规模最大的随机、盲法临床试验之一是由莱博维奇在以色列进行的一项远程"回溯性"代祷研究。该研究使用了1990年至1996年间的3393份患者记录,并盲法地将其中一部分分配到代祷组。祈祷组的住院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更短。[154]

几项关于祈祷效果的研究得出了无效结果。[148] 2001年梅奥诊所的一项双盲研究发现,被(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分配到有人为其祈祷的组别的人与未被分配到此组别的人之间,康复率没有显著差异。[155] 类似地,杜克大学进行的MANTRA研究发现,祈祷对心脏手术的结果没有影响。[156] 在2006年发表于《美国心脏杂志》的另一项类似研究中,[144] 发现基督徒按照脚本进行代祷对心脏手术患者的康复没有影响;然而,该研究发现,知道自己被祈祷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略高于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祈祷或没有接受祈祷的患者。[143][144] 另一项2006年的研究表明,祈祷实际上对心脏搭桥手术患者的康复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导致接受祈祷的患者死亡更频繁,恢复时间更慢。[144]

许多人认为祈祷可以助益康复,并非由于神圣干预,而是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益处。也有人提出,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被祈祷,可以振奋精神、提高士气,从而有助于康复。(参见主体期望效应。)许多研究表明,无论一个人向哪个神或众神祈祷,祈祷都可以减轻身体压力,这出于许多世俗原因可能是真的。根据Centra State Hospital的一项研究,"祈祷的心理益处可能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更积极的心态,并增强生存意志。"[157]

其他人则认为,进行祈祷实验的概念反映了对祈祷目的的误解。前面提到的发表在《美国心脏杂志》上的研究指出,一些参与其中的代祷者抱怨强加给他们的脚本化祈祷方式,表示这不是他们通常进行祈祷的方式:[144]

在本研究开始前,代祷者报告说,他们通常会接收关于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进展的报告;与家庭成员或患者交谈(不是通过第三方传真);使用他们自己选择的个性化祈祷文;并根据患者或家属的请求祈祷可变的时间长度。

一场科学运动试图通过神经科学来追踪祈祷的物理效应。这场运动的领导者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安德鲁·纽伯格。在纽伯格的脑部扫描中,僧侣、牧师、修女、姐妹和古鲁都表现出异常集中的注意力和同情心区域。这是大脑额叶参与的结果(纽伯格,2009)。纽伯格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练习连接到超自然领域。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从与形而上的连接中受益。纽伯格还指出,人类对形而上学关系需求的进一步证据是,随着科学的进步,灵性并未减少。纽伯格认为,在18世纪末科学方法开始占据人类思维时,宗教本可能消失。然而,两百年后,灵性感知在许多情况下似乎正在增强(2009)。纽伯格的研究还提供了祈祷和冥想与健康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宗教体验和实践期间大脑的工作方式,纽伯格的研究表明,大脑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从而可以理解宗教如何影响心理和生理健康(2009)。例如,冥想期间的大脑活动表明,经常进行祈祷或冥想的人血压更低、心率更慢、焦虑和抑郁程度减轻。[158]

另一个研究范式回归到普林斯顿工程异常研究实验室(1979-2007),该研究为心物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解释模型。雅恩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正常路径(通过这些路径,像祈祷这样的意图可以改变祈祷者的情绪和行为)和异常路径(异常路径可以通过隐缠序轨迹,经由量子非定域性机制影响他人)来解释意识的局部和非局部效应。[159]

为健康祈祷的普遍性

一些替代医学的模式会使用祈祷。2004年5月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在2002年,有43%的美国人为自己的健康祈祷,24%为他人的健康祈祷,还有10%的人为自己的健康参与祈祷小组。[160]

祷告形式

不同信仰传统有不同祷告形式,例如早祷晚祷、谢饭祷和相关的身体姿势。华人民间传统会叩拜、念诵、敬香。基督徒会低头合手。印第安人跳舞。苏菲派穆斯林旋转。印度教徒诵唱。正统犹太人摆动身体。贵格会会员缄默。这些不同方式反映对祷告理解。人类学家相信早期智人从事我们会称为祷告的活动。

  • 有限物能与无限者实质接触。
  • 无限者有兴趣和有限物接沟通
  • 祷告是会被聆听虽然不一定有反应。
  • 祷告是去培养人某些态度而不是影响接收者。
  • 祷告是透过让人放下哲学和知识执著来训练人集中于接收者。
  • 祷告能使人直接经验无限者,是超乎眼耳感官的直接体验。
  • 祷告对现存世界有影响。
  • 接收者期望或欣赏祷告。

基督教的祷告

基督徒的信仰中,祷告(祈祷)是与上帝沟通(部分基督徒称之为“交通”),可以是赞美、祈求、忏悔或者仅仅是表达自己或别人的思想或愿望。

原因

  • 圣经显示上帝鼓励信徒祷告。圣经指出:“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161]
  • 经常祷告可以增进和上帝的友谊。基督徒认为,上帝应当是基督徒的好朋友,不会只在需要帮忙时才交谈,倒会互相关心,无拘无束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忧虑和感受,这样友谊就更牢固。上帝是个实在的个体,是有思想和感情的,可以通过祷告向天父诉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信徒和上帝的关系更亲近。[162]

目的

基督徒相信经常祷告是与神保持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祷告与得永生并没有直接关系。在圣经中记载,喜欢在大街上公开祷告的法利赛人有大部分最后并没有得永生。部分基督徒相信可以借着祷告来获得上帝的力量。

祷告具体的目的有:颂赞上帝和向上帝谢恩;向上帝祈求事物(可以为自己求,也可以为别人代求)和求赦;与上帝沟通。

要求

基督徒认为祷告是信徒与上帝之间的直接接触,所以需要虔诚而严肃。他们认为基督徒祷告必须遵守奉耶稣的名以及用心诚实,同时要有信心,毅力和爱心,在遇到重要及困难的事,感觉祷告无力,可以加上禁食,但不是必需的。

对象

耶稣教导门徒,要向“我们在天上的父亲”祷告。[163]所以我们应该只向耶稣所指代的天父耶和华上帝祷告。但是,上帝也要求承认耶稣基督的地位。耶稣被差派到地上来,牺牲生命作为赎价,救赎人类脱离罪和死亡。[164]他是上帝委任的大祭司和审判者。[165]因此,圣经显示,要通过耶稣向上帝祷告。耶稣自己也曾说过:“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166]因此祷告的对象应当是圣父耶和华,并通过他圣子耶稣祷告。

姿势

旧约圣经里,耶和华没有规定,祷告时手要怎样摆,身体要有怎样的姿势。圣经的记载显示,人祷告时无论坐着、站着,还是面伏于地、双膝跪下,各种姿势都是可以的。[167]现今双手合掌的祈祷姿势是模仿欧洲封建制度领主宣誓顺从国王的动作[168]天主教会东正教会、部分新教教会会在祷告前后画十字圣号。真正要紧的,不是外在的特定姿势,而是内在的正确心态。事实上,不管平时还是紧急关头,都可以就地向上帝默祷。即使周围的人完全看不出我们在祷告,耶和华也会听见我们的默祷。[169]

内容

圣经说:“我们按照上帝的旨意,不管求什么,他都听我们。”[170]因此,凡是合乎上帝旨意的事都可以求,包括:

  • 个人的忧虑或难题。大卫王在诗篇里说,向耶和华祷告就像跟密友说话,大可以向上帝倾心吐意,畅所欲言。[171]
  • 祈求圣灵,因为圣灵能帮助人做对的事。[172]
  • 指引作明智的决定,赐给力量去忍受逆境。[173]
  • 假如犯了罪,就应该恳求上帝本着基督所献的赎价宽恕。[174]
  • 为其他人祷告,例如家人和其他崇拜耶和华的人。[175]

时长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祷告,圣经都没有规定祷告应该多长。祷告可长可短,短的如吃饭前的祷告,长的如向上帝倾心吐意的祷告。[176]不过,耶稣曾谴责一些自以为义的人,他们故意在别人面前作冗长的祷告,好引人注目。[177]重要的是,必须衷心地祷告。因此,正确的祷告可长可短,视乎情况和需要而定。

频度

圣经鼓励基督徒“不断祷告”,又说“祷告要坚持不懈”。[178]圣经不是说要每时每刻不停地祷告,而是要经常祷告,常常感谢,向他寻求指引、安慰和力量。

圣经中的祷告

  • 撒母耳的母亲在圣殿里做了很长的祷告,以致祭司认为她睡着或者酗酒。[179]
  • 但以理对抗尼布甲尼撒的命令坚持每天三次面向耶路撒冷祷告。[180]
  • 尼希米在要求返回以色列时做了一个十分简短的祷告。[181]
  • 门徒请求耶稣指导祷告,耶稣便教导他们一个模范祷告,被称为主祷文,或称天主经。[182]
  • 时时在里祷告,并尽力坚持,在这事上儆醒,且为众圣徒祈求[183]
  • 你们要坚定持续的祷告,在此儆醒感恩[184]
  •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185]
  • 况且,那灵也照样帮同担负我们的软弱;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代求。那鉴察人心的,晓得那灵的意思,因为祂是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代求。[186]

代祷

根据圣经,基督徒不旦可以为人代祷,还建议彼此代求。[187]

犹太教的祷告

犹太教徒每天至少祷告三次,在一些特别的节日,例如安息日,会增加祷告的次数。

全世界的犹太教徒祷告都使用统一的祈祷书(siddur),祈祷书包含了一系列日常祷告内容。

犹太教最重要的祈祷仪式是示玛立祷

伊斯兰教的祷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