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佳里兴震兴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佳里兴震兴宫(台湾话:Ka-lí-hing Tsìn-hing-kiong),初名清水宫,位于台湾台南市佳里区佳里兴,主祀清水祖师、雷府大将、李府千岁[1],为佳里兴聚落、信仰中心,也是佳里兴五甲十三庄大庙。1985年11月27日,经内政部公告指定为三级古迹。1997年《文资法》修法后,废除三级古迹,并成为台南县(市)定古迹。2010年台南县市合并升格后,成直辖市定古迹。
Remove ads
沿革
佳里兴为西拉雅族平埔人所居住地之一,自明郑以来,从中国来此开拓者愈多,清朝初期诸罗县署、北路参将营皆暂设在此,后才迁移诸罗山。随着先民来此开拓,于康熙年间随身携奉自福建安溪清水祖师渡海来台,逐暂供奉在公厝,供众人朝夕膜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公厝狭隘不敷使用,当地庄民650人集资时币500圆在原公厝址集资建庙,初名“清水宫”,[3]:285并加祀蔡姓武官献赠原于营盘地驻地雷府大将。
据学者石万寿1977年至1980年访问佳里地区时,曾在震兴宫神案下发现供奉壶、将军柱等物。又据佳里镇镇民代表主席蔡顺治所述的当地传说,当时汉人王、蔡、曾、黄、许五姓联合大败平埔人。五姓人为纪念此事,乃于震兴宫庙角处,竖“戆番抬庙角”,以表示已臣服平埔人。至于原有的阿立祖壶瓮、将军柱则移至桌下,自然不会再举行阿立祖祭典。[4]:74
Remove ads
同治元年(1862年)发生地震,庙身受损倾垣。地方仕绅庄新民、李乌狮、张春江、曾连陞、黄允、许光兴、罗和尚等人共同策动重修并扩大规模,募得时币一万圆,于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初十动工,历时一年五个月。于同治己巳年(1869年)八月竣工,并改庙名为震兴宫,确立了今震兴宫的庙貌。同年菊月(九月)庄新民、张春江、李乌狮和曾连陞共同献匾“共沐恩波”匾。[3]:287-288礼聘嘉义交趾陶名匠叶王主持,同年由南鲲鯓代天府分灵李府千岁,与清水祖师、雷府大将一并成为镇殿主神。[5]
光绪十五年(1889年),位于原诸罗县署东邻的文昌祠,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荒废。“登云诗社”征得震兴宫执事同意,乃将祀神文昌帝君迎请入祀于右(西)配殿。日治昭和九年(1934年),震兴宫诸执事有感于汉学衰微,为维护发扬固有传统文化。将右配殿的庙室空间提供给登云诗社,作为诗社讲习诗文学堂。[3]:285
昭和十年(1935年),震兴宫庙体略显陈旧,董理事代表黄乌龟等人共同倡议重修。[3]:285

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由于原土墙损坏,又有漏水现象。当时新任董事长蔡顺治乃倡议全面翻修。至民国五十七年(1968年)完工。蔡顺治率重修委员会诸仕绅献匾“神功浩荡”木匾。[3]:285礼聘王保原(汕头剪粘名匠何金龙传人)、蔡草如、陈任水等匠师前来,不但为震兴宫留下精美的门神彩绘与细致的木雕作品及剪粘装饰。
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11月27日,震兴宫保存许多珍贵文物,其中以叶王交趾陶最为丰富,极具历史、文化、艺术的地位与价值,经政府评定将震兴宫列入中华民国三级古迹。八十六年(1997年),《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废除一至三级古迹。震兴宫成为台南县(市)定古迹。至2010年台南县市合并升格后,成为直辖市定古迹。
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7月,震兴宫展开为期三年半的古迹整修。至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12月完工。为庆贺古迹完工,震兴宫特于民国九十二年(2003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初八日举办“癸末科护国庆成祈安五朝清醮”,绕境辖域。[3]:286今日之庙貌为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至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整修完成。[1][5]
2008年4月8日,庙内清水祖师、雷府大将与李府千岁,文昌帝君与注生娘娘等神像,因年代久远。“且具有因战争所遗留的修复痕迹,相当特殊,且制作技术稀有,具地方性”,依《文化资产保存法》第65条、古物分级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指定为“古物”类别。[5]
2023年11月,震兴宫适逢建庙300年,举行绕境活动。11月9日由担任总召集人的名誉主任委员许益齐、主任委员黄庆成率四顶大轿及宋江阵共两百余人前往北区开基玉皇宫领旨请兵,午后前往芦竹沟请水谒将。并有当地金唐殿、屏东潮州震雷宫、永康保安宫、营顶佳福寺、苏厝第一代天府真护宫等近二十家友庙参与绕境活动。[6]
Remove ads
主祀神祇

- 主祀:
- 清水祖师
- 雷府大将
- 李府千岁
辖境庙宇
- 东一甲(路东):东池宫
- 西一甲(头前许):头前许长兴宫
- 中甲(震兴宫周围):
- 六甲庄(震兴宫西北后壁曾、谢榜寮):
- 七甲庄(潭仔墘、葱仔寮):潭仔墘保兴宫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