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投公园
臺灣台北市的公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投公园,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的一座露天温泉公园。[2]范围是由中山路、光明路所围绕之区域,位于地热谷景观公园旁。乃继圆山公园和台北新公园(现今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之后,台北市的第三座公园,亦为台湾第一座温泉公园,其面积约3.98公顷。[3]
因日治台湾时期兴建新北投铁路是为便于旅客前往泡汤,北投公园也因此别称新北投公园,[4][5]现在其管理单位为阳明山公园管理所。[6]
Remove ads
沿革

1901年,由于台北与淡水间的铁道通车使前往北投的游客剧增,1911年,北投公园依台湾总督府的“公园管理规则”所设立,由台北厅下街庄共同经营,公园规划设施包含:铺设水道、喷水池及公共浴场。[3][7]
1913年6月17日,北投公园开园,北投温泉公共浴场于此时建立,该浴场由台北厅公共卫生单位管理经营,工程总花费五万六千日圆。[4]同时,这项改建工程也将附近环境整建。[4]1916年4月,由北投车站分歧的新北投线完工,系便于汤客前往北投温泉而兴建。[4]公园内设有圆环与植树,以及水池、小桥、喷水池等造景,并广设长椅供游客休息。并种植各项植物,包括檬果[8]、龙眼树[9]公园周围则聚集座落山脚的温泉旅馆、料理屋、俱乐部等娱乐设施,[10][11][12]使该公园成为奠定北投温泉胜地的核心区域。[13][14]
1933年9月,北投公园进行布道修复工程[15],1934年,为了表扬井村大吉对北投温泉的贡献,台北州与地方人士选在公园内建造一座胸像来纪念,并于4月7日举行“除幕式”。[16]。[4]
Remove ads
在台北市政府的城市规划之中,北投公园由北投1、2、4、54、55号组成。[6]园内除了保留温带、亚热带及热带等多样性的植物样貌,并有一座是唯一完整良好的石桥,为日治时期所兴建的古桥,其余的桥梁皆受到拆除而改建成现代化水泥桥[5]。由于北投公园的位置座落在台北捷运新北投车站出口处,其距离仅跨过马路即可抵达,因此在公园的门口可看见喷水池。[17],1999年12月,修复工程告一段落后,北投公园重新取为“北投温泉亲水公园”开放民众参观。[18]
2009年,北投公园兴建“跳泉”,能配合灯光、音乐做出韵律的水舞[19]。公园内尚有北投图书馆、温泉博物馆、梅庭、北投溪[20]等景点;在图书馆前的喷水池在电影《向左走、向右走》曾被入镜,为该部电影的男女主角初遇之地[19]。此外,由于原本“北投温泉亲水公园”名称太长,公园所在地的温泉里长许智全、长安里长陈章生及中心里长叶家和则希望恢复原名“北投公园”,反对擅自帮公园取新名称。[21]
2016年8月,手机游戏《精灵宝可梦GO》开放台湾下载体验,由于游戏内设定此公园中有大量的宝可梦,因此成为众多玩家争相前往的热门地点[22][23][24][25]。
2020年,北投公园以“北投公园暨周边景观(含儿童乐园)”为名义,登录为台北市文化景观。[26]
设施

北投温泉浴场建于1913年6月17日,是仿照日本静冈县伊豆山温泉的方式兴建而成,是当时台北州规模最大、最华丽的公共浴场之一。该建筑物占地约700坪,采用两层楼的仿英式砖造建筑,一楼为砖造浴池,二楼则是木造的休息区,还设有娱乐室等设施。浴场由台北厅的公共卫生单位负责管理和经营。[27][28]
1997年2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将这座建筑物指定为三级古迹(后来根据文资法修正为市定古迹)。随后,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对建筑进行整修工程,将其改建为北投温泉博物馆。[29][30]

该园区又称“千禧汤”,于1999年12月开放。是一个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温泉浴池。其设施以仿日式的建筑设计为主,使用原石、木材等自然材质,而票亭和厕间屋顶则采用黑色文化瓦。
为确保泡汤环境的安全卫生,现场设有公告板张贴著泡汤守则,并规定入汤者必须穿着泳装,先淋浴后才能进入汤池。每天开放六个不同时段供人使用。[31]
2022年,露天温泉浴室进行局部整修,更新汰换原有老旧扶手栏杆、不平整的地坪、池水过滤系统、浴间门片及温泉区遮阳网等设施。[32]

该建筑为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其中一座分馆。早期曾作为阳明山管理局所设立的局立图书馆,后于1963年转移到台北市立图书馆系统中。然而由于馆舍的海砂和混凝土强度不足,于1987年重新开馆后,并于2002年拆除重建。[33]
目前的馆舍于2006年年底重新启用,其建筑设计以与公园的自然环境融合为主,同时考虑到北投特殊的硫磺气地理环境而采用木结构,此外,建筑充分利用大片的落地窗来收集自然光线。该图书馆自完工后被视为台湾首座绿建筑图书馆,更获得了钻石级绿建筑标章的认证。[34][35]

梅庭建于1930年代末,占地约300坪。该建筑为木构架结构,具有和洋混合风格且根据地形而建。正面是地面层,墙面采用防潮隔间灰浆墙,外观则由石砌台基、鱼鳞墙板、黑瓦和木隔棂组成。下层为钢筋混凝土构造,设计为防空避难室,并可直通至后院。
战后该建筑于1954年交由阳明山管理局管理,并转为私人住宅,建筑入口柱上刻有于右任题字的“梅庭”二字。1997年因公告拆迁“梅庭”建物,公园处和住户达成补偿协议,后考量建物具有历史性保存价值而核准保留,并进行整建规划设计。当前该建筑经过修复和整建,于2006年被列为台北市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参观。[36]

在日本时代,北投公园除了提供娱乐休憩功能外,还具有防灾的意义。其中公园入口处草原被视为重要场所,经常用于防灾演练、活动集会等用途。战后初期,政府于公园入口处增建了喷水池和时钟等设施。该结构最初是由两层同心圆喷水池组成,周围种植了许多龙柏树,池中还饲养著鱼。当时的入口大门是以水泥仿木材的形式建造,并题有“北投公园”四字。[37][38]
1998年规划亲水公园后,北投公园就陆续被改造,2010年,喷水池进行修复工程,其中时钟则在2009年的改建陆续拆除,将喷水池改建为凹陷式的水舞喷水池,为了追求开阔透光的效果,龙柏树被移走,公园入口则改为广场空间使用,标志也改为石刻招牌。
2019年,公园再度经历了大规模的整修,喷水池进行重新设计。

圆形喷水池于1910年设立。现位于图书馆前,为当时所兴建北投水道,为了改善温泉饮用水而建立的自来水系统,该水道起始于凤梨宅的水源地,经过汴头泉、卫戍医院北投分院、北投温泉公共浴场,最后沿着温泉路经过温泉旅馆与北投市场,终点位于北投车站对面的喷水池。整条水道设计采用重力流,园内的圆形喷水池则为水道的最低点,具有泄压功能,后则沿用作为景观喷水池使用。[39][40][41]

该喷水池又称小铜鸭喷水池[42],同为1911年北投水道兴建时的设置物之一。该设施元作为水道的泄压孔设施使用。1913年改建公园时,为美化空间则将泄压孔改造成喷水池。同时在泄压孔的顶端加上了精致的雁鸭铜雕装饰。[43]
2005年,鸭铜雕喷水口却遭窃,吴思瑶则与北投文史团体搜集老照片要求市府打造复刻版本,共同寻找在地艺术家协助重制。2013年6月14日,象征北投人共同记忆的喷泉再次启动。[44][45][46]

北投石造拱桥为至今园区仍存的日治时期结构,该桥梁设计采用了特殊的筑工法。其中最关键的是在桥中央设置了一块拱顶石,以自身的结构来固定石块,不需使用钢钉等其他固定材料。
上野池为1913年,台北厅长井村大吉将日本上野恩赐公园不忍池的景观复制到台湾的典型日式园林与人工水池,该池塘旁种植了热带棕榈科植物,以及假山、流水、水泥栏杆椅和石桌等园林景观物件。由于上野池恰好位于地下水流出的方向,将水汇集起来,避免旁边的草地潮湿无法使用。
2006年,由于北投空中缆车的开挖工程,上野池遭受了严重破坏,该工程停工后,原有的园林变成了积水的草地无法使用。仍能看到残余的部分物件。2012年起,在地社区图体借助旧有照片,上野池恢复了类似过去的利用景观样貌。[49]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因应溜冰运动盛行,北投公园引入了溜冰场设施,最初的溜冰场是一个圆形水泥溜冰道,周围环绕着环形通道,并在一角添加了两条分岔的滑道,其中一条是平面形式,另一条则有高低差。
溜冰场后进行改建,现并改为磨石子地面加上铁栏杆,在1990年代,溜冰场的范围比现在大约多了1.5倍。在2006年北投缆车的开挖工程,溜冰场,被挖掉了近一半的范围,后因工程停工,在社区居民要求恢复周围环境后,溜冰场因而复原貌。唯范围受到破坏面积影响而变更,活动空间变得较小。[50]
圆形喷水池旁曾设有一座造型简单的四方型凉亭,该结构中间柱子与喷水池的喷水台造型做对应。该建筑现已拆除。
此外,园区内仍存一座钢筋水泥结构之凉亭,并设有磨石子座椅,当前该建筑除了屋顶被添加瓦片,整体大致维持原貌。
1934年,众人集资在北投公园的重要喷水池广场上沿座喷水池中线位置竖立井村大吉的半身像纪念碑,纪念碑底座使用大理石,然而,不久后铜像却神秘失踪,仅留底座。战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则在这座底座上放置了不同的纪念物。最初立了“光复纪念碑”[51],后在1960年代期间改成孙中山胸像。[52]
2013年6月15日,时值北投公园百年之际,台北市政府选在天狗庵旧址邻近处,设立井村大吉先生纪念碑,纪念其对于北投公园的开创工作,井村大吉的后代也特别从日本远道而来参与盛会,一同见证北投公园百年来的发展。[53]
参见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