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舞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舞狮是一种东亚民间传统技艺。一般由两人合作操作狮头与狮尾,模仿狮子形态,配合锣鼓节奏而舞动。其中,汉族的主流舞狮“北狮”及“醒狮”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比如马来西亚等地相当盛行。[1][2]英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华埠,每年节庆舞狮都是必备的节目。汉族舞狮的传播也能在印尼、菲律宾[3]华人圈找到,并且曾被当地政府禁止过[4]。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月6日) |
此外,汉族也有多种地方狮舞,如“闽南狮”、“客家狮”等;少数民族亦有“回族文狮舞”、“壮族舞狮”等。亚洲各地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亦具独特舞狮文化。
起源

历史上的中国本身没有狮子,由汉朝开始,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以贡品从西域传入,传说南北朝-北魏时期的胡人模仿狮子外貌、动作作戏;至北周时西凉胡人发展成舞狮,随佛教兴起而开始传播于各地民间。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叶德平引述典籍梳理了“狮子”神话在中国起源各种说法:
“狮子”即是“师子”,是一种来自古印度的神话生物,和“龙”、“麒麟”、“貔貅”一样是虚构的灵兽。传说“师子”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又称“虬首仙”或“青毛狮”,形似猛虎,头顶有独角,满身青色鬃毛,与“四灵”之一的麒麟一样,同是辟邪去恶的吉祥瑞兽。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后,“师子”神话结合舞蹈发展成民间宗教仪式,用以祈求神明庇佑。[5]
有关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初年。据《汉书·西域传》说,汉代文帝、景帝之时,天竺、狮子国的外使向汉室赠送异兽作朝贡,“狮子”、“钜象”、“汗血马”与“大雀”等动物都被视作奇珍异兽。“狮子”亦以传说瑞兽“师子”命名,而这些西域贡品都被“养食于外囿”(于宫庭外的园林里饲养),随之,汉室宫庭的艺术部门模仿真狮外形,创作各种艺术娱乐。其后的《后汉书》曾多次记录月氏、疏勒国等进献狮子。[5]
史书《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220年)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但未有详述艺人的表演方式。[6][7][8]
相传在北魏公元445年,魏太武帝征战西域俘虏大量胡人,之后下令他们献舞,俘虏们便用木头雕刻了两大五小的瑞兽狮子头部,然后三十余人披着兽皮,集八音,在殿前起舞,魏太武帝龙颜大悦,赐名“北魏瑞狮”,之后这种舞蹈形态便在北魏平城流传开来。
据北魏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47年)卷一记载,洛阳长秋寺的佛像出游时,狮子作为“辟邪”灵物,“导引其前”,为后面“吞刀吐火”的杂耍伶人及佛教仪队开路。然而却没有具体说明狮子以何种模式展现。[9]
北周武帝时期(543-578年)出现了一种类似今日舞狮的表演,名叫“太平乐”。“太平乐”又称为“五方师子舞”,在《旧唐书》卷三十三有详细的记载:人们会用兽毛编织成狮子的模样,然后居于其中,模仿狮子的跳跃起伏表演。同时,还会有两个伶人“持绳秉拂”逗弄狮子活动。这些道具、动作与逗弄者(类似今日的“引狮郞”或“大头佛”),正是现代舞狮的基本元素。[5] [10]
唐史书《通典》、《旧唐书‧音乐志》、《乐府杂录.龟兹部》都有文字描述。白居易《西凉伎》诗中有提及狮子舞是西凉舞种之一支。
时至明、清,这项表演艺术在华南地区经常与武术及武馆相联。表演者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在锣鼓音乐下,作出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避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舞狮分类
今天流行的汉族舞狮主要分“北狮”及“南狮(醒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在广东、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形象、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其次的汉族舞狮还有“闽南狮”、“客家狮”、“从化猫头狮”、“石泉火舞狮”、“五福舞狮”、“东昌青蛙狮”、“黎川舞白狮”、“柳山降舞狮”、“客家鸡公狮”、“中宁刘庙舞狮”、“甘肃硬狮子舞”、“崇明舞貊貔(鸭咀狮)”、“古陂席狮”、“赤溪青狮”、“三江舞虎”、“马桥手狮舞”、“广西博白独角狮舞”、“泉州刣狮舞”、“福州溪湖肥狮舞”、“绩溪舞犭回”、“江西定南瑞狮”、“傩狮舞”、“大足狮舞舞”、“邳州狮舞”、“廷庆猪鼻舞狮”和“豼貅舞狮”等。
中国少数民族的舞狮有河南沈丘的“回族文狮舞”、田阳的“壮族舞狮”、贵州的“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清远的“瑶族布袋木狮舞”、昆明的“彝族撒尼狮虎舞”、青海的“藏族新安舞狮”、湘西的“苗族舞狮”等。[11][12][13]
除了汉族的舞狮文化外,亚洲各地都有各自的舞狮文化历史,如日本、琉球、韩国、越南、印度、印尼、尼泊尔及西藏舞狮的外貌、形态、表演形式及信仰传统都有各自独特的诠译。
Remove ads
北狮

北狮又称“北派舞狮”。相传传承自北魏时期,由胡人自西域传入中原的“北魏瑞狮”。明、清时期演变成在宫廷、庙会及“街头走会串”的杂技表演,流行于黄河以北。[14]
现今北狮狮头多以玻璃纤维或木材制成,狮身覆以金黄、橙红等色长毛,栩栩如生。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15]

小北狮一人舞。大北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北派舞狮以“武狮”见长,在手持系有彩带狮球的“狮子郎”引领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舞狮前通常举行“点睛”仪式,由主礼嘉宾以朱砂点画狮眼,象征赋予生命与灵性。
北派舞狮可分约四十一个流派,各具造型与技艺。其中最著名的为“河北徐水舞狮”,以高桌杂技、梅花桩、踩球过桥及空翻下桩等高难度动作闻名,并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16] “河南小相狮舞”则以踩高空软索、七米高凳椅架与高台跳跃等杂技见长,2007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7]
其他北狮代表流派包括“宁海狮舞”、“山西天塔舞狮”、“北仓随驾狮”、“海原胡湾舞狮”、“南上官舞狮”、“甘水坊高空舞狮”、“唐家院舞狮”及“白纸坊太狮”等。
南狮(醒狮)
南狮,又称“醒狮”或“广东狮”,源起于清初,由北方的武师随着移民把北方瑞狮技艺带至广东粤语文化圈,再结合粤剧及南方武术文化演变而成。
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舞步功架及狮子脸部表情,有眨眼、摆耳、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
南狮狮头以粤剧戏曲脸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和耳朵都可动。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的狮头会有LED的装饰,可以随意开关。有说因为南狮来自年兽的造形,因此狮头还有一只角,早年甚至以铁制造,舞者身备利器,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
传统上,南狮又常以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为灵感,分为三种脸谱造型。
“刘备狮”(黄狮):常居中领舞。以黄脸、彩花白须为主要特征。狮头后方饰有三个金钱,象征王者“智、仁、勇”三德兼备,气度稳重,舞姿庄严端正。
“关羽狮”(红狮):特征为红脸黑须,脑后饰有两个铜钱,寓意“忠义双存”。
“张飞狮”(黑狮):黑脸黑须,脑后有单金钱,形象粗犷勇猛。象征“骁勇善战”。[19]


清初广东民间,狮子被视为驱邪镇妖的瑞兽,遂形成于新年、元宵及重大节庆舞狮的习俗,祈求吉祥平安。
农历新年时,舞狮队会在嘈吵的炮仗声中每门每户拍门求红包。舞动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传统上,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的舞动花样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表现自己的桩功,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扎扎实实的下盘功夫和熟练的配合。按传统习俗,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
“采青”是模仿狮子把一棵青菜(唐生菜)吃掉的表演。清末开始,华南舞狮庆贺店铺开张或者新年庆祝,采青是必备项目。表演可分为“地青”和“高青”。
“地青”用于民居或店铺庆祝仪式。为了增加娱乐性,而把生菜及红包于店内天花或者门上高高地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
“高青”即是高台采青,用于大型表演。舞狮队需要借助凳子或者椅子攀高采摘,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上大腿(狮头者站在狮尾者大腿上),夹腰(狮头者双脚夹在狮尾者腰间),上杆(爬上竹杆),但如电视台等在新年庆典则可能采用梅花桩替代凳、椅。
相传“采青”的源起是有“反清复明” 的说法。清朝初年,朝廷严禁武术,许多武师南下避祸,设立武馆授徒,暗中联合练武,图日后反清复明。他们把舞狮带到南方,以“采青”象征反清之志,并在生菜中藏信传递消息。“采青”与“踩清”同音,寓意践踏满清。[20]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因生菜的粤语跟“生财”谐音,象征带来财运,也有“生彩”生猛之意。采走生菜进入店铺,象征店铺自开张以后生意兴隆。
与此同时,在治丧的时候,同样可以舞狮拜祭先人,治丧之用的会称之为孝狮,又称“马超狮”。[21]在香港,只会在新界围村、社团、武术界或舞狮界有人离世时才会舞孝狮,一般是在地位较高的人离世后,弟子或后辈便会在逝者出殡时舞孝狮,表达最崇高敬意。孝狮有别于一般舞狮,孝狮的颜色以白色为主,舞狮队成员也需要穿上白衣白裤及黑鞋。在舞孝狮时,狮子亦不能像平日般昂首舞动,而是要演绎悲伤情绪,低头缓慢跪行至灵堂拜别及瞻仰遗容。[22]
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桩(梅花桩-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桩)狮艺的比赛。
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闽南青狮(闭口狮)

“青狮”又称为“弄狮”、“打狮”、“闽南狮”或“福建狮”,在台湾称为“闭口狮”。宋元时期,福建民间已流行有佛教色彩的“舞青狮”,其青绿色的外型是以文殊菩萨的座骑“青毛狮”作为蓝本,并有融合刀枪武术的“刣狮”表演。后来流传到包括台湾及东南亚的各个闽语系族群。
“青狮”文化历史悠久,当中以福建“泉州舞青狮”较知名。传承自宋朝“舞青狮”,后来由清朝南少林僧人“一元祖师”创立其“刣狮”表演。现代的泉州“刣狮”表演阵容庞大,通常由七十二人组成狮队,两人扮狮,其余数十位武者执刀枪剑戟,配合“绕龙门”“螺阵”等阵法变化,与狮子对打,展现刚劲有力的南少林武风。[23]
“泉州刣狮表演”于2007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Ⅵ-98)。[24]
其他中国的“青狮”文化还见于中国的福建、广东、江苏、湖南及安徽,各地有各自的造型及技艺特色。包括有“福州溪湖肥狮舞”、“赤溪青狮”、“连城舞青狮”、“江苏竹篑青狮”、“孟河固村太平青狮”、“大田白眉青面考狮”、“花垣笛族青狮”、“广州揭阳青狮”、“梅田青狮”、“安徽和田村青狮”等。

台湾的舞狮分为两大主流;台湾南部的“闽南狮”(闭口狮);台湾北部的“客家狮”(开口狮)。到近代亦有流行“广东狮”。
因为台湾的“闽南狮”不会像“客家狮”及“广东狮”般咀巴能开合,所以称为“闭口狮”或“合口狮”、又名“台湾狮”及“打狮”。常于台湾迎神庙会或喜庆节日时表演。由于狮头制作像笼,故又称为“茏狮”、“鸡笼狮”或“筛子狮”。台湾狮头用竹木编制,额上画有“王”字。而“刣狮”的表演也在台湾的狮子舞传统中保留下来。
“闭口狮”有十八式表演项目:“狮咬蚤”、“睡狮”、“狮翻身”、“踏八卦”、“狮过桥”、“宰狮”、“救狮”、“桌顶功夫”、“桌顶探井”、“狮切血”、“咬水果”、“抢金钱”、“咬青”、“狮接体”、“拜庙”、“四门到底”等。表演时用三七鼓伴奏,另有一人扮演“大头和尚”在狮前逗弄伴舞。 [25]
“中国青狮”及“台湾闭口狮”皆有各自的“刣狮”技艺,其又称为“杀狮/打狮”。起源自清初(1644年)反满清运动时期。清乾隆年间,清政府打压民间习武活动,泉州少林寺被焚,于是武僧改以舞狮形式隐习武艺,逐渐发展出“刣狮”武技。
表演“刣狮”的狮子为青绿色(在闽南语中,“青狮”这个词听起来与“清师”(即清朝的军师)相似)。表演中,舞者手持关刀与狮子共同演出,并以斩杀“青狮”作为压轴演出,暗喻杀灭满清军,因此舞青狮成为反满清运动借文艺之名练武的活动。
据说,1912年清朝灭亡后,武术大师干德源在泉州组织了一场表演,并将青狮肢解以象征已推翻了清朝。从那时起,青狮不再使用真刀刃,并且以社区文艺和祈福仪式用途进行表演。[28]
客家狮

客家狮是客家文化的传统舞狮,起源于清初。当时客家人因战乱由河北南迁广东、福建,为防御外敌组成壮丁团练武,并传承自宋朝舞青狮文化。随着时间发展,舞狮与福建南少林武艺及客家流民拳步法结合,形成“客家狮阵”及“打全棚狮”表演,并在客家文化圈内流传。
如今,台湾各地客家社群于文化庆典与庙会中常以舞狮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29]
客家狮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例如新北市、新竹县市、苗栗县、云林县、嘉义县、高雄县、屏东县及花莲县等处。狮头一般以木或纸造,有金色头或绿色头,额上画有“王”字,额后画有八卦图案,狮头制作成正方形,故又有人称为“盒仔狮”,“客仔狮”或“猪鼻狮”。狮子口有机关可作开合动作,因此客家狮又称为“开嘴狮”或“开口布狮”。
客家狮结合了客家流民拳的传统步法、蹲马步、走七星步,加上客家舞蹈和锣鼓音乐发展而成。表演时会有两位戴着面具的舞者扮作财神(大面)与吉祥猴(小面)在傍陪衬,财神摇著扇子在前面引领狮子,吉祥猴则作为丑角拿着木棒在后面逗弄狮子。
传统客家狮子舞在庙会表演开始前,会有一位武者先表演耍拳“请狮”,随后狮子起动,进行各种表演。例如“狮翻滚”,“咬脚虱”,“咬尾虱”象征驱除厄运;“拉草席”,“睡草席”,“卷草席”则寓意在草席上休息,四季平安;“咬钱”,“咬桔”,“放字联”则祈求发财顺利,如意吉祥。
此外,还有一个名为“打全棚狮”的环节,几位武者会先表演徒手对打,接着进行兵器对打,最终由戴着面具的沙和尚引领狮子出场,并与武者共同演出“打狮”,成为整场表演的高潮部分。 [30][31]
马来西亚舞狮与高桩醒狮竞技

马来西亚的醒狮文化源自清末时期,由中国华南移民传入。随着时间推移,在华裔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23%的马来西亚,醒狮技艺不仅蓬勃发展,还逐渐演变为竞技项目。
自1980年代起,大马狮艺前辈组织了狮艺总会,汇集各地狮队,研拟比赛规则,并自创不同款色的“高桩醒狮”——舞狮者在不同高度的木桩之间起伏跳跃,配合锣鼓节奏展现高难度动作,成为今日全球舞狮团体的重要学习典范。[32]
1983年,“雪隆龙狮联合会”主办的“吉隆坡舞狮观摩赛”,首次引入高桩醒狮比赛,掀起全国热潮。自此,大马舞狮活动蓬勃发展,舞狮比赛从1970年代不到十场,增加至现今每年上百场,显示其深厚的文化生命力。[33]
出生于吉隆坡的萧斐弘在高桩醒狮的改良与标准化上功不可没。他将舞狮表演从平地的单一移动模式,扩展至立体空间的高低跳跃,研究如何使狮子动作更灵动。同时,规范化的制定也有助于比赛评分的一致性与专业化。
萧斐弘在2009年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谦称自己不敢自称是高桩舞狮的创始人,但承认自己在推广高桩舞狮至国际舞台上确实付出许多努力。[34]自1970年代起参与狮艺活动的他,于1992年与麻坡关圣宫理念相同的伙伴携手,致力推广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高桩舞狮,容纳国内多元民族参与,推向国际舞台。[35]由此,高桩舞狮除了成为马来西亚国产文化名牌,也充分展现出华人文化道地化为国族文化的例子。萧斐弘在2009年被提名为国家文化人物,这是续继陈徽崇和沈慕羽后,第三名享有这项殊荣的大马华裔。[36]
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Genting World Lion Dance Championship)是由马来西亚云顶娱乐城和雪隆龙狮联合总会联合主办。自1994年开办,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世界性醒狮大赛。每一届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好手前来竞赛。
关圣宫狮队在国内外狮赛荣获多次冠军,有世界狮王的美誉。2015年11月1日,该队在雪兰莪州首府莎阿南市IDCC会展中心开幕仪式上以120米“高桩舞狮”表演,创造了世界最长高桩舞狮记录,并已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确认。[37]
关圣宫狮队随后系统化教材,向全球推广马来西亚高桩舞狮技术,在2010年成立国际关圣宫同盟会,会员狮团遍布东南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地。[38]
马来西亚政府于2007年,宣布高桩舞狮为“国家文物遗产”,鼓励及表扬国内的文化活动。[39] 大马多个国内组织积极申请高桩舞狮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包括麻坡关圣宫龙狮团,如今已在全球包括美国、英国、中国与菲律宾等国,取得百万个签名联署。[40]此外,槟威华团联谊会于2018年8月14日举办活动,推动大马高桩舞狮申请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41]
马来西亚舞狮也不局限于成人,包括中学及小学都有醒狮团
在2024年8月马来西亚善福宫文化局举办了“第一届善福宫杯校际传统狮王赛”,是第一届完全面对中小学醒狮团的比赛[42]
而在2024年9月北干那那谢港龙狮体育会所举办的“北干那那传统狮艺观摩赛”中来自柔佛州峇株巴辖的华仁中学醒狮团更是包揽了第一第二名。[43][44]
回族文狮舞

回族文狮舞是中国河南沈丘富有回族特色的传统舞狮,亦称“海狮子”,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过年、中秋节、开斋节,当地人会在沈丘槐店东关街一带表演。
回族文狮舞有狮子舞、麒麟舞和独角虎舞三大类型。文狮子舞的最大特色是以雌狮为主,表演过程中有“母狮产子”等动作,一人扮演成小狮子慢慢从雌狮跨下爬出来,其他狮子起舞鼓励初生幼狮站起,象征出母狮的慈爱与新生命和平诞生的希望。表演以打大鼓、大锣、堂锣、铙钹、中钹、钹、吹奏波斯螺号伴奏。文狮舞源自汉唐时期的西域舞蹈,结合回族古代图腾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45][46]
壮族舞狮

壮族舞狮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传统技艺。历史源远流长,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已有田州壮族人舞狮文化的记载。2011年,正式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田阳县流传的壮族狮舞主要分为“高空狮舞”与“地面狮舞”两种表演形式。其中,“高空狮舞”属于武派狮舞,特点是将武术与杂技融入舞狮动作之中,透过高台翻腾、爬刀刃梯和过跷跷板等惊险动作,展现高难度技艺与美感。相较之下,“地面狮舞”则属于文派狮舞,主要在节庆、拜年、婚嫁、集会与娱乐等喜庆场合中表演,舞步优雅且富有韵律。[47]
日本狮子舞

日本的舞狮名为“狮子舞”(日语:獅子舞/ししまい Shishimai),江户时代中期以前,狮子头主要作为武士阶级的避邪装饰品及传统技艺,到了幕末之后,狮子舞才逐渐普及于民间祭典。日本的狮子舞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种类多样,被认为是日本数量最多的民俗艺能。根据2000年代的调查,全国约有8000种狮子舞被确认存在,但由于乡村人口减少及关东大地震等因素,数量可能已经减少。日本的狮子舞主要分为两大类:神乐系及风流系。

神乐系狮子舞以西日本为中心分布在全国各地,一般以太鼓及篠笛伴奏。大致分为一人单手舞动小木偶狮子的“手狮子舞”、一人舞动的“中狮子舞”、二人舞动的“大狮子舞”、由多名舞者共同演绎一只蜈蚣形态的“百足狮子舞”,以及十数名舞者拖动轿车作巨大身躯的“屋台狮子舞”。
狮子头称为“狮之冠”,通常全木制,加上白色和纸作狮毛装饰,嘴巴可以开合,近代也有改用发泡胶制的狮子头。至于狮子的“胴幕”(覆盖身体的布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和式图案的布幔,另一类则以兽毛制作(比如:朝仓市的蜷城毛狮子)。现代的神乐师们通常会在街头到家户进行“灶祓”(即祈祷仪式)时舞狮,但在特定的村落镇守社境内,他们会表演称为“总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艺能表演。
神乐系狮子舞被认为源自中国大陆。《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二十年(612年),百济人味摩之来到日本,在奈良樱井地区集结当地青年人,教授他们伎乐舞蹈,并在奈良宫廷与寺院的法会中表演。到了奈良时代,伴随着唐乐、高丽乐及舞狮文化传入日本,结合日本神道教信仰,𧗠生出各地神社不同色彩的奏乐,故此称为“神乐”,后来发展出以神乐结合舞狮子的“神乐系狮子舞”表演形式。进一步到了平安时代,狮子舞乐成为佛堂与佛塔落成仪式“舞乐四个法要”中的仪式进行者,并流传于四天王寺的精灵会等仪式中,成为日本寺院传统的一部分。[48][49]

其中较独特的是“伊势大神乐”,1954年(昭和29年),被指定为三重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81年(昭和56年),被列为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点在于神乐系狮子舞融合了传统的“道化师(小丑剧)”及“放下芸(平衡之杂技)”表演。[50]
“三重の狮子舞”则于1964年(昭和39年)被指定为佐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佐贺县佐贺市诸富町的新北神社传承的狮子舞,每年10月中祈求五谷丰收的奉纳仪式。其特点在狮子背上站人(三段叠罗汉)的杂技元素。[51]

风流系狮子舞主要集中分布在关东和日本东北地区。风流系狮子舞被认为是日本本土起源的,主要分布于关东以北的东日本地区。通常是三个带着面具头饰的舞者为一组表演的,每一个舞者负责扮演一只动物,有的是三只狮子一组,有的是一只狮子加两只狐狸一组,或者一只狮子加两只鹿或两只野猪一组,也有的是三只老鼠一组,三个舞者会把太鼓捆绑在腰间,配合击鼓节奏起舞。
风流系狮子舞又称作“稻荷流狮子舞”,有稻荷神信仰色彩。根据在群马县甘乐町秋畑的传说,狮子原本生活在天竺(印度),以人为食。然而,随着天竺的人口减少,狮子决定前往大和国(日本)。察觉此事的日本神明便派遣狐狸前往天竺,对狮子说:“如果你愿意在大和驱除恶魔,将会受到供养,并被尊奉为驱魔之神。”于是,狐狸成为先导,引领狮子来到日本。[52]由于在表演时,通常会有狐狸角色引导狮子,因此此系统的狮子舞被称为“稻荷流”。[53][54]

冲绳琉球群岛各地均有流传不同的狮子舞文化,通常在丰年祭或御盆节(お盆/おぼん)上表演,由两个舞者操纵一头狮子,配合传统奏乐而舞动。与冲绳屋顶或门柱上作为护符的石狮子一样,狮子舞是为了驱逐邪灵,这种舞蹈还被认为能带来丰收和村庄的繁荣。
与日本本土不同,冲绳的狮子舞使用类似毛绒的身体,身体上编织着风车棕榈、香蕉或假荨麻的纤维,狮子头则是由刺桐树雕刻而成。舞者穿着与身体相同材料制作的裤子来表现腿部。冲绳有些地区会以三只狮子共同表演,还有一个舞者角色手持球来助兴,像是在训练狮子跳舞一样。有些地区则有一对雄狮和雌狮共同表演,白衣巫女伴舞。[55]
韩国舞狮


舞狮在韩国历史文献《三国史记》中被记载为“狻猊舞”(狻猊是古代对狮子的称呼)。在韩国,主要有两种舞狮传统保存至今:“假面戏舞狮”及“北青舞狮”。
舞狮表演是传统假面舞剧其中的一部分,假面舞曾经是韩国宫廷表演。“狻猊舞”由两个舞者操纵一头狮子,嘴巴会伸出舌头与其他表演者交流。著名的假面舞狮有“银率假面舞”、“凤山假面舞”、“水营夜游”、“统营五广大”等。当中银率假面舞被韩国政府指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61号。[56]

是农历新年驱邪祈福、保佑村庄平安的传统仪式,后演变为正月十四日晚的庆典。表演时,村民捐赠金钱与谷物,用于村内公共事业与舞狮活动。民间相信让孩童骑上狮背可长寿,剪取狮毛可带来好运。此传统可追溯至三国时代,起源于北青郡。朝鲜战争期间,舞者将传统带往南部,战后传入首尔,现被指定为韩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5号。[57]
舞狮活动自正月十四夜持续至十五日凌晨,结束后村民在书堂(서당)与都厅(마을公会堂)宴饮庆祝。之后舞狮队巡访各家,表演祈福并祭拜灶神与祖灵。[58][59]
传统表演分为三段:
- “哀怨之舞(애원성)”:戴着面具的“丑生(꺾쇠)”带领“两班(贵族)”登场。伴随笛鼓锣乐。
- “庭院之舞(마당놀이)”:两班进入庭院,召唤舞童、女艺人、佝偻舞者共舞,气氛热闹。
- “狮子之舞(사자춤)”:狮子登场进行高难度舞步后昏倒,两班诵念般若心经,但狮子仍无反应,于是由医生施针救治,丑生喂食兔子。狮子恢复体力起舞。两班欣喜,召唤另一只狮子及其他和尚共舞,最终以“新高山谣”结束。
现代版本多加入游行、刀舞、舞童舞、说唱与祭灵舞等,顺序可灵活调整。[60]
越南舞狮


越南汉喃文称作“𦨂狮子”(Múa sư tử),源自越南神话中的麒麟狮(kỳ lân),这与中国神话的麒麟相似。越南舞狮的造型鲜艳,狮头设计模仿中国的南狮,但头顶有“王”字及一对麒麟角,狮头和狮身都有麒麟的鳞片图案。在表演上与中国的南狮都有所区别,例如越南少数民族 Tày 和 Nùng 的舞狮,是一种宫廷版本的舞蹈,会在顺化皇家宫殿内的睿哲堂剧院上演,而且有时会加入舞老虎表演。[61]
越南舞狮主要在传统节日中表演,如农历新年(Tết Nguyên Đán)和中秋节(Tết Trung Thu),以及其他场合,如开业、生日和婚礼等。舞蹈通常伴随着武术家和杂技表演。“𦨂狮子”的一个特色是引舞尊者“Ông Địa”,即土地神,他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大肚子、广泛微笑的男子,手持一把棕榈叶扇,造型类似中国的大头佛。根据民间信仰,这位心地善良的神有召唤吉祥麒麟狮的能力,因此在舞蹈中,他领头为麒麟狮清理道路。[62][63]
藏族雪狮舞

雪狮舞是盛行于青海省及尼泊尔藏族地区的仪式表演,通常会在各种节庆中表演,例如跳神舞节庆和藏历新年。一般表演时一只雪狮由两名藏族武士舞动,并有两名戴着面具的引狮童在傍边舞动。雪狮被藏族人所崇拜,这种舞蹈同样可以在藏族流亡社群中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其他民族见到,例如尼泊尔、不丹、印度阿鲁纳恰尔邦的门巴族,以及锡金。
舞雪狮是藏传佛教的吉祥象征,同时也代表着西藏的雪山与冰川带来的力量、勇气、无畏与喜悦。在西藏,雪狮一般拥有绿色的鬃毛与流苏,而在锡金,雪狮的鬃毛则是蓝色。雪狮舞的藏文称为 སེང་གེ་གར་འཆམ(Senggeh Garcham),名称中的“Senggeh”源自梵语的“सिंह”(雪狮子),而“Garcham”则指的是佛教的仪式舞蹈。雪狮舞可以作为苯教僧侣进行的宗教仪式舞蹈,也可以作为世俗非教徒的舞蹈表演。[64][65]
印尼“巴龙狮舞”

在印尼,华人舞狮称为“巴龙赛(Barongsai)”,多于农历新年表演,主要源自中国南狮。[66]然而,印尼人也发展出本土风格的舞狮“巴龙狮舞”(印尼语:Barong Ket)。[67]
巴厘岛的“巴龙狮舞”(巴厘语: ᬩᬅᬭᬑᬂ)是印尼巴厘岛的传统舞蹈之一,展现巴厘印度教神话中具有超自然力量、能保护人类的神兽“巴龙”。传说巴龙形似狮子,满身披着镜片与珠宝,被视为善灵之王、正义之主,与恶魔女王朗达(Rangda)对立,象征善与恶的永恒斗争。巴龙狮舞起源于巴厘岛乌布地区,是著名的旅游与文化表演之一,常在“卡隆阿朗舞剧”中登场,表现巴龙与朗达的魔法对抗,以恢复世界平衡。
“巴龙狮舞”会在村落庆典、宗教仪式或儿童节庆中表演,配合传统乐队节奏舞动,并有祭司洒圣水祈福,由两只调皮的猴子逗弄巴龙,场面热闹而神圣。被认为能驱邪避灾、守护村庄。[68]
流行文化
二十世纪中后期,通过诸如香港邵氏电影“南北狮王”、少林小子、黄飞鸿等电影,以及舞狮的国际化而逐渐扭转其形势。不少香港、台湾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
2004年,国际龙狮总会第一副主席、马来西亚龙狮总会总会长梁溧棠受记者访问时称[69],该会正努力争取72个国家的代表认同将舞狮列入2008年的北京奥运项目,该会在2004年4月19日为止已经获得36个国家的支持。
国际龙狮总会的总会长张发强也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
在原神的活动中,角色嘉明的人设也采用了广东的醒狮。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