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部都会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部都会区(英语:Northern Metropolis,简称:北都)是香港政府推动的策略性区域发展计划,旨在于香港北部构建一个融合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与生态保育的综合都会区。该构想最早由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2021年10月6日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1],规划在20至30年内分阶段实施,打造香港未来经济增长与城市空间重塑的关键引擎。政府亦设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统筹跨部门协作与政策落实。

概述

北部都会区涵盖香港北区元朗区北部,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三分之一。该区域包括天水围、元朗、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新市镇,以及多个处于不同规划阶段的新发展区,并整合了部分原边境禁区土地。不同于传统行政区划,北部都会区是基于地理特征、产业政策和跨境协同等因素规划形成的综合发展区域[2]

政府指出,过往新市镇发展未能有效解决“职住失衡”问题,导致大量新界居民每日需跨区通勤至维港都会区,加重南北交通压力,亦限制新界潜力发挥。北部都会区的构想正是回应此一结构性问题,透过在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与职位的空间重组。[3]

规划理念强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育并重,重点发展创新科技、高端专业服务等产业,同时改善职住平衡问题,并强调与深圳的协同发展,通过7个陆路口岸和规划中的跨境交通基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2023年10月,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将区域划分为四大功能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及“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2025年财政预算案进一步明确,将优先投入资源推进创科用地、跨境铁路等重点项目。

据政府数据,截至2025年3月,区内已启动多个大型项目,总投资额达2,240亿港元,预计最终可容纳约250万人口,提供6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创科产业预计创造15万个职位,占总就业机会约23%。

Remove ads

发展区域

北部都会区开发之区域以香港北区(尤其是粉岭古洞罗湖),以及元朗区北部及洪水桥为主。并且致力于城乡共荣以及积极保育。预计会以双城三圈之计划实施。[3]

2023年10月,当局宣布将北部都会区分为四个大区域:[4]

当局指,北部都会区内也会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在洪水桥/厦村、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镇共预留超过60公顷用地,供专上院校发展校园。目前理大、浸大、城大、恒大等19间专上院校参与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咨询活动及提交建议书,其中,有院校希望把整个校园迁至北都,亦有部分院校计划在北都成立“卫星校园”。[4]2024年10月,政府发表施政报告,提到已在北部都会区预留至少80公顷用地,发展教育城。[5]

Remove ads

历史

  • 2014年,北环线开始被计划,原计划连结东铁线西铁线之用。
  • 2021年10月,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首次提出北部都会区之计划。但却获得不少人反对,更有人质疑表示这是悬浮半空。[6]不过政府仍表示有能力应付。[7]
  • 2022年4月,当时为特首参选人的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会继续北部都会区的计划。[8]
  • 于2022年度的施政报告中,特首李家超提到发展北部都会区的方案,当中包括建造中铁线(北环线之延伸)及建设北都公路
  • 2023年10月,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施政报告,称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会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指北部都会区将分为四大区域,由西至东分别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政府随后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 指北部都会区可提供约3000多公顷的新发展土地,当中大概1400公顷10年内可供发展,提供超过50万个新住宅单位,当局认为是香港未来房屋供应重镇。[4][9]
  • 2024年10月,施政报告提及会试行“片区开发”模式,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物色三个片区作试点,分别位于新田科技城、洪水桥/厦村和粉岭北三个新发展区,并由投得片区的发展商综合开发,公共设施建成后交回政府营运。2024年底前陆续为三个片区进行市场意向调查。[10][11]

实施

持份者反应

发展区居民

北部都会区发展区域的居民反应较为两极。部分人认为北部都会区有助提升当地经济,刺激北区楼市,也有利当区业主;亦有人担忧会造成负面影响,规划落实至少需要10到20年,且地铁、车站选址等仍存在许多变数,并担忧发展商、二手业主借机涨价,住房供应量远远赶不上楼价上涨,增加置业困难。[13][14]

赞成意见

民建联于2021年10月11日至18日期间,以实体及网上问卷形式进行,共访问939名现居于新界北部的居民。结果显示84%受访者支持政府提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66%受访者表示不认为北部都会区会影响政府财政,71%受访者认同北部都会区最多新增的50多万个住宅单位可帮助解决香港房屋问题;82%受访者认为将加快港深两地连接及紧密互动,对个人而言属好事;63%受访者认为自己或家人将受惠于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新增的65万个职位。[15]

反对意见

社民连形容建设“北部都会区”为超级世纪工程,涉及长时间及香港三分一人口和土地,或需动用兆计的资金,却未有经过社会讨论,政府亦未公开其研究方法、数据、可行性评估等资料。社民连又指,政府同时推进“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或会因此掏空库房,并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大幅上升及超支延误,表明反对两项工程。[16]

至于“北部都会区”发展所需成本,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强调“一造出有地就赚钱”,但表示未计过开发所需资金,强调历史上开拓土地必定赚钱,亦可提供更多就业和住房,指任何负责任政府都应该要发展。[17]此令部分人质疑 “未计过数便提出计划”是过于荒诞,有关长远愿景和构思离落实发展程序还有很长里程。[18]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