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边境禁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边境禁区(英语:Frontier Closed Area)是香港深圳边界在香港一侧的禁区,其中包括北区的沙头角市及乡郊、罗湖、文锦渡、部分打鼓岭地区及元朗区落马洲及支线范围。范围最广时期达约2,800公顷,至2016年缩减至约400公顷[1],不少沙头角周边村落、打鼓岭周边村落、马草垄一带、沙岭一带以及新田部分地区被释出禁区。

罗湖村的大部分范围并不属禁区,但进村的道路属于港铁及边境部门共同管理的封闭道路,而该村被险要的山岭包围,因此必须持有禁区许可证方可进入。
另外,莲麻坑村情况亦相似。纵使该村不属边境禁区,但由于进村唯一道路属边境禁区,而且该村亦被陡坡包围,因此循一般道路进入该村必须持有边境禁区许可证,否则须于莲麻坑警岗调头。由2025年1月24日起,政府豁免乘搭专线服务公共小巴经横沥至莲麻坑村村口的一段边境禁区路段往返莲麻坑村的任何人士,无须申请禁区通行证。[2]
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花20年时间构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3万公顷)的“北部都会区”,现存以及被释出的边境禁区均纳入该发展区范围内。[3]
Remove ads
历史

1898年中英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深圳河为界,自此形成深港边界。但根据《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深港边界“任两国人民往来”,双方仅在交通要道设立哨位进行观察和海关缉私活动。
1938年10月,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后进攻广州,并且进驻深圳封锁中港边境,截断陆路及九广铁路运输,阻止援助中国的物资经陆路及铁路由香港输入中国境内。香港由于日军压境,驻港英军在边境加强部署,因此在1941年12月爆发香港保卫战之前,中港边境已处于封锁状态[4]。在香港日占时期,日军在香港边界设置哨站,监视边境活动[5],由于香港的基本民生物资如粮食等均供不应求,日本占领地政府采取驱逐政策,不但禁止中国居民跨境进入香港,更有在香港的难民,甚至居民,被日军以归乡为名强行递解到中国[6]。至1945年8月香港重光,居民才得以自由流动。第二次国共内战引发大批中国居民迁徙到香港避难,国共军政人员混入香港[7],边境罪案增加,香港警方在边境修筑麦景陶碉堡加强防范。
1949年6月解放军迫近边界,港英政府开始在边界设防。中共建政后,于1951年2月15日正式实施边境管理,结束自由来往[8]。
由于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边境的非法入境及走私活动频繁,跨境罪行日趋恶化,香港政府根据《公安条例》于1951年6月刊宪设立香港边境禁区,目的是提供一处缓冲区,以方便保安部队能够维持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边界完整,及促进打击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行[9]。
1962年,香港政府将边境禁区范围扩大[9]。此后又因应落马洲管制站(皇岗口岸)和新界东北堆填区的建成而小规模修改禁区范围。
1967年香港左派团体响应中国文化大革命发起六七暴动,由于中国政府支持这场左派暴乱,香港边境形势日趋紧张,7月8日有大批中国武装人员入侵香港边境[10],引发沙头角枪战[11],中国军队曾经架起机枪越境扫射香港境内的建筑物[12],事件共造成6死20伤,这次流血冲突促使港英政府扩大边境禁区的范围[13],驻港英军接替香港警队驻守边界[14],提升边境的防务[15],警方加强管制边境禁区,限制禁区的人员流动[16],进入或在边境禁区内逗留需要先申领俗称“禁区纸”的边境禁区通行证[17]。
1967至1992年,香港边境由驻港英军驻防[18],1993年起香港警方逐渐接替驻港英军驻守边界,1997年香港回归后,继续维持边境禁区制度,禁区的界线在2012年修订禁区范围前亦没有任何改动,禁区范围包括元朗区东北部和北区北面,总面积约为2,800公顷[19]。
Remove ads
2005年10月,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发表《2005至2006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当中首次建议缩减香港边境禁区范围,旨在将香港边境禁区缩减至维持公共秩序所需要的最小范围,使到居民及其他香港市民可以自由进出开放地区。
2006年9月,保安局和房屋及规划地政局经过近一年时间研究后,订立出新边境界线禁区范围,建议将范围由约2,800公顷缩减至约800公顷,保留了涉及多个边境出入境管制站[19]。当时,约70%边境禁区属于政府土地,约30%为私人土地,其中800至900公顷属于可以发展平地,包括落马洲河套区、香园围、莲麻坑、缸瓦甫及沙头角(一号闸前)等,其余为湿地、山丘、乡村及坟地等。
香港政府经过广泛咨询后,于2008年公布将香港边境禁区的陆地范围由原来约2,800公顷,分为三个阶段逐步缩减至约400公顷[20]。
香港政府于新的边境禁区界线附近兴建了一道长35公里的辅助边界围网,以确保边境禁区的完整。2012年2月15日香港时间0时0分,新的边境禁区范围正式生效[21],释出逾740公顷土地,开放了包括沙头角和米埔等地方[22]。由于在被剔除的区域内不用执行边境禁区通行证的规定,因此有逾半在当地居住的人士不再需要使用禁区通行证进出,例如担水坑、塘肚、山咀(上村)、香园围、竹园、打鼓岭、沙岭、罗湖、料壆和下湾村等;其他现时不能够进入该区的人士,日后亦无需要申请禁区通行证出入。
2013年4月3日,保安局公布第二阶段落马洲边境管制站至梧桐河段的边境禁区范围缩减,于同年6月10日生效[23],届时将会释出逾710公顷土地[24],而《2013年边境禁区(修订)令》于同日生效,6条乡村因而受惠,包括得月楼村、料壆村、信义新村、马草垄村、落马洲村及下湾村。为了确保边境禁区的完整,有关香港政府部门将会沿着边界巡逻路兴建一道辅助边界围网。
2013年4月17日,保安局就修订《边境禁区令》和《边境禁区(准许进入)公告》提交予香港立法会审议。随着次阶段边境禁区范围缩减,在该范围内曾经作为反偷渡功用的围网及警岗陆续被拆卸[25]。
第三阶段缩减边境禁区范围涵盖梧桐河至莲麻坑段,已于2016年开放[26][27][28]。2015年11月6日,保安局公布第三阶段梧桐河边境管制站至莲麻坑段的边境禁区范围缩减,于2016年1月4日生效,释出了逾900公顷土地,而《2015年边境禁区(修订)令》于同日生效。为了确保边境禁区的完整,有关香港政府部门将会沿着边界巡逻路兴建一道辅助边界围网[29]。
为了进行平原河桥双程化工程,政府修订禁区范围,将新旧桥之间的范围剔除出禁区。
2022年6月,政府宣布开放沙头角码头予旅行团,并计划于2024年1月有限度开放沙头角墟,并预计于2026年至2027年完全开放。
2024年1月1日,沙头角正式有限度开放,每日游客名额包括700名旅行团旅客及300名个人旅客,市民和访港旅客皆可免费申请[30]。经网上申请许可证后,可以进入除中英街以外的整个沙头角游览。
相关区域
要前往以上地区,都必须申请边境禁区通行证(禁区纸)。
海面边界

香港英国殖民地时期之海面边界根据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全境图,包括整个深圳湾及大鹏湾;为了方便珠江口船只行驶,大屿山西南之边界为退潮线对开200英尺处[31]。香港回归后,深圳湾及大鹏湾北面划予深圳,大屿山、索罟群岛西南以及蒲台岛以南海域则有所增加。
轶闻
继1967年“沙头角枪战”四年后,再发生一宗闻名的港中军事冲突事件。1971年5月18日,当时一辆驻港英军军车由香港边境误入中方边界,随即被当时中国大陆民兵包围,并且扣留武器及军人,其间驻港英军需要向中国官方签署文件以承认非法闯入中国领土。事件扰攘了18小时后,驻港英军车辆、武器及军人等获释放,返还香港边境[32]。
沙头角
回归后沙头角居民积极争取开放禁区,但沙头角墟内的中英街,是香港境内唯一没有边境管制设施但容许人货跨境活动的地方。因此,当局从边境保安的角度考虑,沙头角墟有需要继续实施边境禁区管制。不过,沙头角墟已于2024年1月起,接受旅客申请禁区纸进入。
参见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