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南东岳殿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東嶽廟,主祀東嶽仁聖大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南東嶽殿map
Remove ads

台南八协境东岳殿,俗称岳帝庙,是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东岳庙[2],主祀东岳仁圣大帝,创建于明郑时期,由郑经于明郑永历二十七年(1673年)正式建造[3][4],为台湾最早奉祀东岳大帝之首庙,亦为昔日台湾府城七寺八庙、府城八协境庙宇之一。于1985年11月27日指定为台南市市定古迹

事实速览 台南东岳殿, 别称 ...
Thumb
台南东岳殿正殿
Remove ads

沿革

Thumb
日治时期岳帝庙三川殿正面
Thumb
日治时期的钟楼,今不存

创建

东岳殿起源于明郑时期在山川台扎营的官兵将岳帝爷香灰袋挂在附近一棵松树下朝日祭拜,信者日众,于式于今日东岳庙附近搭建草庵供奉东岳大帝,并将香灰装入小袋中当作护身符以求去病消灾。 据考证,当初建供奉岳帝爷之草厝,即今之府前路一段六十八巷五十七号一带。明郑永历二十七年(1673年)时,时值三藩之乱郑经欲西征而在当年九月将庙宇迁建至现址,以求出师顺利,或言是为了提升己方地位,好与位处西边的三藩比肩[3][5]:117

清领时期

入清之后,康熙年间有三次修建,依《福建通志.卷十一祠庙》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湾知府蒋毓英捐俸重修该庙;八年之后依《台湾府志.卷二坛庙》所记台厦道道台高拱干又发起重修,此时仍维持明郑时的样貌[3]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时由乡人鸠资修建,增建左护龙。之后依《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志》中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举人许志刚(生卒年不详)等人发起重建,大抵完成全貌,至今东岳殿旧构件大多是此次工程所留存。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再次整修[3]。庙内悬挂“帝出乎震”匾额上记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时增建了钟鼓楼,为此庙规制较完整的包含三进两护龙与钟鼓楼的全盛时期[3],其后咸丰元年(1851年)、同治二年(1863年)又有整修[3]

日治时期

大正三年(1914年)重修,昭和十七年(1942年)[3]因拓宽庙前的岳帝庙街(此街可达大东门城[5]:120)为9米而拆毁钟鼓楼与前殿[6],将三川门内移到四垂亭作为拜殿,移走门前石狮座,使该庙正殿前缺乏天井,改变甚多[3]

民国时期

1979年又拓宽庙前之建国路(今民权路一段)为15米,使得拜殿遭到拆除,庙门移到正殿处[6],全庙仅余两进[7]。1994年重修后整体格局恢复三进,但庙门依然紧临马路[7]。该庙古时部分仅存过去的正、后二殿及左护龙,此外还留有清康熙时的神像及乾隆、嘉庆时的石作、木雕[3]。1995年起建五朝祈安清醮建醮。2001年邻近之“元会境火王爷神明会圣炉因成员凋零而入祀该庙。[8][9]

祭祀

祀神[10]

祭仪

而除了建筑等古物外,东岳殿亦以举行各种,民俗法事而闻名[6],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打城”[7]

打城是“攻打枉死城”的意思,是一种令亡魂脱离枉死城的法事[7]。这种法事多半是因为家中不宁、诸事不顺等,而在经乩童尪姨指点后举行,好让亡者得到安息[7],通常需要以此种法事来超渡的亡魂为未婚男女、流产堕胎的婴儿、难产妇女和枉死[7]。此外由于进行这种法事需要向东岳大帝求旨,所以只能在供奉东岳大帝的庙宇举行[7]

目前在台南东岳殿举行此法事的步骤如下,完成一次需时约大半天[7]

更多信息 顺序, 名称 ...
Remove ads

建筑与文物

建筑

旧貌

尚未因市区改正而遭部分拆毁前,东岳殿原有三进,包含钟鼓楼、三川门、天井及左右过水廊、正殿(前方可能有四垂亭拜殿),后天井及过水廊和后殿。面对岳帝庙街(现府前路一段90巷),前临横向岳帝庙前街(现民权路)。

岳帝庙原有的钟鼓楼位于该庙左、右前方,面对岳帝庙街而立,[11]型制相仿,皆为两层砖木混和建筑,平面为方形,第一层在岳帝庙街侧开长方形砖门,石条门楣,无屋檐,仅有灰泥砖砌的叠涩线脚装饰分格第二层;二楼安置钟鼓,灰泥白墙,东西两面各开一开砖拱门,朝岳帝庙侧开圆窗,采复合式重檐攒尖顶,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型,葫芦结顶,两层高度紧贴,此型式极为罕见,惜已不存。

三川门今不存,原为三开间,开三门,重檐假四垂顶,即下檐为硬山顶,上檐为歇山顶,下檐硬山顶,其中下檐中港间(明间)又作断檐升箭口提高高度,形似南屯万和宫,如此组合为全台湾孤例;两层中间有类似日治时期溪底派网目斗拱的看架,并有剪黏在屋脊、排头甚至屋面排列,整体结构繁复、华丽异常。立面有两细瘦古朴龙柱,莲花型吊桶,步口外的内侧身堵有博古瓶花交趾陶,水车堵剪粘饱满繁杂超出框架外,墙面并疑似铺有磁砖。

东岳殿两侧有护龙,今日只剩下左护龙,及部分右护龙,而日治时期疑似就仅存左护龙,原本护龙山墙下水车堵有剪粘,两侧护龙与中路正身间皆有狭长天井分隔。今日尚可以在民权路上看到原本连接右护龙的过水廊。

Remove ads

今貌

Thumb
台南东岳殿中殿

东岳殿今有三进,第一进“前殿”为原本正殿,第二进“中殿”为原后殿,第三进则为新建的混凝土结构“后殿”,以及“偏殿”。

Thumb
台南东岳庙偏殿

前殿与中殿结构墙体均采砖石造,建筑构造为抬梁式构造及硬山搁檩承重墙系统混合,前殿与后殿皆面宽三开间,屋顶采双坡水硬山单檐翘脊式屋顶。[12]最前方有拜亭式的狭窄骑楼结合前殿步口,有两拱门。前殿身兼正殿及三川门,开三门,空间紧凑,因而显得阴暗。因原为建筑内部正殿,明间宽广,而次间狭窄。深进11架,前后共用4柱,点金柱栋架架内采三通五瓜叠斗式,牌楼面用木雕,绘门神,有古朴螺纹石球[注 1]一对。正殿神龛左、右后各开一砖拱门通往中殿。中殿前有天井两侧有过水廊,中殿则作不装设门扇之敞厅式[12],较为明亮,前后用4柱,点金柱栋架架内采二通三瓜叠斗式,全部进深共9架,殿前山墙左右各开一门,神龛左右后各开一门。后殿为混凝土建筑,空间高敞,两侧山墙有壁画及十殿阎王石雕。

文物

庙内现存的文物包含如: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帝出乎震”匾额[11]:7、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造型古朴的石质香炉、清嘉庆十四年 (180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匾额数帧,和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艋舺营守备罗胜标敬献的“善恶有报”匾。[1]

其他

  • 清领时期原有岳帝庙街,以本殿而得名。即现今府前路一段90巷北段。
  • 日治时期原订在此设立“岳帝町”,即取自本殿名称,唯最后以高砂町定案,属三丁目。
  • 战后颁布新道路名称,国民政府不查“岳帝庙”而以为祭祀岳飞,便将殿前道路错误命名为武穆街(武穆为岳飞谥号)。之后改名为建国路,于1980年代再整并为民权路一段至今。

交谊境

八协境东门大人庙八协境市仔头福隆宫、开台圣地三老爷宫、顶大道祀典兴济宫台湾府城隍庙、九六新村庆安宫、四安境顶太子沙淘宫四安境南厂保安宫八吉境五帝庙、下林建安宫、六合境油行尾福德爷庙六合境仁厚境福德祠大铳街元和宫全台白龙庵祀典武庙南势街西罗殿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