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喀喇沁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喀喇沁部(蒙古语:ᠬᠠᠷᠠᠴᠢᠨ,中蒙通用转写:Qaracin,西里尔字母:Харчин),又译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亲,是历史上的一个蒙古部落,从元朝初年的蒙古帝国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清代的喀喇沁由东迁的喀喇沁余部和朵颜-兀良哈人混居而成。[1]
族源
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认为,13世纪、元朝大臣班都察、土土哈父子为喀喇沁部之祖。学术界广泛接受和田清的观点[2]:23,但对喀喇沁部更早的族源分歧较大[3]:34。
有学者总结,关于族源的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山川按答罕山部族”。第二种说法,“土土哈的氏族为伯岳吾氏”,究其“起源应在东方源出额尔古纳河的迭列列斤蒙古”。这两种说法,都认为土土哈所出部族源出于东胡系诸族。第三种说法,《史集》中的“合剌赤”即喀喇沁,形成于7世纪、游牧于中亚草原的乌古斯人。实际上,认为喀喇沁部先人为回鹘(畏兀儿)人。后来,库莫奚人土土哈不知于何时因何成为合剌赤部的领主。第四种说法,喀喇沁部名称源于元朝的“哈剌赤”。“哈剌赤”与钦察人有密切关系[3]:34。
而学者曹永年指出,“哈剌赤”是蒙古帝国时代对牧马人的通称。元朝初年以钦察人为骨干的“哈剌赤军”逐渐壮大,明朝初年“哈剌陈”在北迁的蒙古诸部政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成祖第一次北征时见诸记载。此后“哈剌嗔”在脱欢时期再次出现,哈剌嗔先后流散在蒙古各部之中,并在明朝中后期南下漠南。[4]
Remove ads
历史
15世纪前半叶,喀喇沁属孛来。15世纪末为亦卜剌统领的永谢布部十营之一。1510年,达延汗击败亦卜剌,喀喇沁分七鄂托克(鄂托克为万户之下的军事行政单位),成为组成六万户之中的右翼永谢布万户的部落之一。此时喀喇沁主要在河套地区活动,后由达延汗之孙昆都力哈统领从滦河上游向东扩展,牧地由明朝独石口边外开平(元上都旧地)附近东扩至朵颜卫所属地区(在今赤峰市和承德市、北京市北部),[4]二者遂相混合,此后朵颜卫也袭用喀喇沁之名。一说者勒蔑七传至和通(即花当)时,始号所部曰喀喇沁。朵颜首领因是者勒蔑的后裔,故姓兀良哈。[5]
1628年,察哈尔万户林丹汗于土默特“赵城”(召城,今呼和浩特)大败喀喇沁所属的永谢布万户,喀喇沁部溃散,残余被各部瓜分。喀喇沁之名此后便被朵颜-兀良哈人冒用。[6]
后金天聪初年,朵颜首领苏布地偕弟、叔率部归附皇太极。清崇德年间编喀喇沁为二扎萨克旗,即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康熙年间,从右翼旗增编一旗,即喀喇沁中旗,三旗均属卓索图盟。[7]:35现代仍有地名以喀喇沁为名,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有喀喇沁旗,辽宁省朝阳市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在2006年时,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总人口为33.3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4万人。蒙古族人口来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朝初年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另一部分是明朝末年从鄂尔多斯东迁来的喀喇沁部蒙古人。而清代的喀喇沁右翼旗逐渐演变为今喀喇沁旗[2]:23。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