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乌梁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乌梁海蒙古语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中蒙通用转写Uriyangxai卫拉特托忒文ᡇᠷᠠᡃᡊᡍᠠᡅ,转写:Uraːngxai阿尔泰语Ураҥкай罗马化:Uraŋk̂ay图瓦语Урааңкай/Урянхай罗马化:Uraaŋk̂ay/Urʸanxay布里亚特语Уряанхай转写Urʸaaŋxai雅库特语Урааҥхайдар罗马化:Uraaŋk̂aydar),不同时代译写为斡朗改嗢娘改兀良孩兀良合兀良合惕兀良哈乌梁罕五两案[1],历史上为对蒙古高原部族的一种泛称,辽代已见于史载。分二种,一种为蒙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部众为成吉思汗先祖敦必乃属民,蒙古开国名将者勒蔑、速不台等均出自该部;另一种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西的森林兀良哈部(又称槐因兀良哈,因居林中得名)[2],包括操突厥语图瓦人雅库特人等,有时也指操蒙古语的阿尔泰乌梁海人。

源流

早在尼伦时代,蒙古高原就有兀良哈部落,据传说也起源于额尔古纳昆[3]学者普遍认为《辽史》中出现的“嗢娘罕”即为“兀良哈”。乌梁海的名号源于战斗口号“uria”(乌拉)和头衔“khan”(),[3]在蒙古历史中,早年孛儿只斤的始祖孛端察儿曾征服一支以兀良哈自称的森林部落,亦被蒙古人列入迭列斤族裔之一,此为蒙古语族群中的兀良哈。此外,14世纪成书的《史集》记载,林中百姓之中亦有一个不同起源的部族被称为“森林兀良哈”,拉施德丁将其描述为极其孤立的西伯利亚森林民族,他们居住在桦树皮帐篷中,用滑雪板狩猎,尽管森林兀良哈与蒙古著名的兀良哈氏族在名称上相似,但拉施德丁表示他们之间并无关联。

16世纪达延汗中兴时期,蒙古本部六万户之中有“兀良哈万户”,分布于漠北,与漠南的兀良哈三卫同名但不同族。至17世纪初,“乌梁海”一词已成为蒙古语中对所有散居于蒙古高原西北部森林地带族群的统称,[4]无论其是萨莫耶德人突厥人蒙古人

明朝初期分立于鞑靼瓦剌之外的,位于蒙古高原东南部的兀良哈三卫(乌济叶特)亦因朵颜卫始祖者勒蔑来自乌梁海而得名,然而除此之外二者并没有直接关联。朵颜三卫与喀喇沁部融合后,其王公贵族因此也沿用“乌梁海”作为其姓氏,系以部为氏。清代八旗中亦有该姓氏,写作“乌朗哈”、“乌梁罕”、“乌朗阿”、“乌亮海”、“吴郎罕”、“吴兰汉”、“吴凌汉”、“吴郎阿”、“吴郎韩”等,出自喀喇沁及乌噜特地方。[5]

漠北的兀良哈万户后来被喀尔喀万户兼并,在喀尔喀阿拉坦汗失败后又被准噶尔部征服。[4]1757年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后,将其境内的乌梁海人分为三部: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

Remove ads

兀良哈万户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蒙古汗廷直属万户中有兀良哈万户(明朝史料称之为“黄毛达子”[6])。此肯特山斡难河的兀良哈成为达延汗时代的六万户之一,守卫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大汗陵墓大禁忌”。[1]达延汗将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原属卫拉特的部落纳入兀良哈万户,在达延汗死后,博迪阿拉克汗因兀良哈万户叛乱而进行了讨伐,并将其肢解,其地为喀尔喀万户吞并。[7]

清朝三部

满清时代将一些内属蒙古部落称为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分五旗:唐努旗、萨拉吉克旗、托锦旗、库布苏库勒诺尔旗、奇木奇克河旗,前五旗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哈苏特、沙尼克、尼巴吉、达瓦恩、乔杜贝子等佐领由外喀尔喀蒙古人负责。

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所属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及蒙古国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阿尔泰乌梁海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四旗:副都统旗、散秩大臣旗、二总管旗;右翼三旗:散秩大臣旗、二总管旗。

阿尔泰乌梁海其牧地位于今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以北、吉木乃县以西地方及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南部一带。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编为二旗四佐领,原头人管理。这部向清交貂皮纳贡。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其牧地大致相当于今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全境、阿尔泰边疆区东部及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东北一隅。

其他

雅库特人卡尔梅克人也有乌梁海部。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