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宝积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宝积经》(梵文:Mahā ratnakūṭa sūtra),又称《宝积经》,为一百二十卷,唐朝菩提流志等译,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经》第十一册。此经主要讲述菩萨修行法门及授记成佛等,为大乘佛教宝积部经。“宝积”(梵语:ratnakūṭa ,藏语:དཀོན་བརྩེགས,转写:dkon brtsegs)为“积集法宝”意[1]。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7月30日) |
译本
全经计共收四十九会。前部二十三会,八十卷余,为魏晋南北朝等译师集合翻译,之后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为菩提流志翻译,所以本经即为新旧译之人共同合力编的本子。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文,彼此相互独立。当时玄奘从印度的天竺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译该经,但后来因玄奘译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后已经无力再译,而他所带回的梵本现今已不存于世上。
历史
大宝积经是一系列的大乘佛教经典的集合,其集成时间不一。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又名〈大迦叶品〉,Kāśyapaparivarta)是最古老的“宝积经”,本会内题“古大宝积经”。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八),称引为《宝顶经》。世亲或安慧所造《大宝积经论》专门解说此会。印度大乘空、有二宗,一致重视本经对菩萨行的解说。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玄奘归国后首译此经。此经总摄大乘的重要法门,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统摄大乘菩萨道。修阿兰若行和推崇在家菩萨行的《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郁伽长者所问经》,Ugraparipṛccha)被视为是涉及大乘佛教起源的早期文献[2]。
跟弥陀信仰有关的《无量寿如来会》、讲如来藏义的《胜鬘夫人会》和载菩萨忏悔文的《优波离会》,是大宝积经中常被诵读的部分。
Remove ads
目次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