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山背乐善堂
位於台灣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的佛道教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山背乐善堂,台湾新竹县斋教龙华派斋堂,位于横山乡丰乡村,主祀观世音菩萨和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前身“石峡庙”创立于1889年。2006年7月25日新竹县政府将其列为新竹县县定古迹。
沿革
清光绪15年(1889年),大山背居民蓝正然发现此地风景秀丽,因此独自出资,并由锺增录、叶娘水捐赠庙宇用地,建立了一座简陋的小庙,称为“石峡庙”。光绪21年(1895年),日军进攻并占领台湾,于明治29年(1896年),日军追击锺石妹等人入山时,采取“清乡”的威吓手段,过程中石峡庙亦遭到日军焚毁,之后由蓝正然与12位地方人士于明治35年(1902年)捐款修建,最终于明治38年(1905年)完工,并更改名称为如今的乐善堂,而蓝正然亦被推举为堂主,并组成管理委员会。[1][2][3]。
乐善堂所在的大山背地区,因位于大崎栋山背面得名,该地位于山区,旧时为台湾原住民活动地带而有“番仔林”之称。同治10年(1871年),广东来台的汉人钟增禄、钟石妹带领民众入山开垦,设立隘寮、辟地种植作物,并且开采樟脑炼制,大山背的聚落因此形成。锺石妹在清光绪20年日军登台时率众对抗,因不忍日军杀戮无辜因此归顺日军。日本政府十分看重锺石妹,并任命其作为树杞林辨务署参事,翌年授佩绅章,担任保正职。也因为锺石妹作风廉洁爱民,相当受到当地民众爱戴。钟石妹于大正14年(1925年)过世后,其牌位与同为抗日义士的姜绍祖一同被供奉于刚修建不久的乐善堂[1][2][4]。
2006年7月25日,新竹县政府公告将大山背乐善堂列为新竹县县定古迹,指定理由为:“建物历史悠久,构体与构造方式有一定匠艺水准。庙内彩绘、剪黏、木雕、石雕等具历史、文化艺术保存价值。”[5][1]
2009年,由乐善堂管理委员会出资委托林志成建筑师事务所进行修复设计。2011年因梁柱腐朽导致正殿崩塌,文化局紧急支撑防止损害扩大,并获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核定补助751万元,县配合款529万元,乐善堂管理委员会540万元自筹款,总工程经费共计1790万元对其建筑体进行修复工程[5]。
主祀神明
乐善堂主祀观世音菩萨和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并安奉太上老君、至圣先师、十八罗汉、伽蓝菩萨、韦驮菩萨,左右两厢敬奉三官大帝、文昌帝君、注生娘娘、义民爷、城隍爷、太岁星君,由于属于地方民间信仰庙宇,兼具佛教与道教信仰,堂内亦保存众多古文物[2]。
空间使用
大山背乐善堂为尚在使用的古迹,除了原先的祭祀作用,乐善堂还兼具大山背观光服务中心的作用,提供游客休憩。庙前广场亦提供游客聊天以及停车用途。假日于堂外广场亦有摊贩贩卖小吃及农产品,形成一个小市集[6]。乐善堂也会举办祭祀法会以及中元普渡。后期于乐善堂主庙旁亦兴建一栋三层龙建筑作为文物展览馆用途,于展览馆顶部设有一尊观音大佛,也成为横山地区的地标[3]。
周边地标
图辑
-
庙前菩萨
-
庙前关公像
-
观世音菩萨像
-
正脊
-
燕尾
-
庙前广场
-
侧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