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屏風樓

屏风楼或称屏风楼宇 (英语:wall effect buildings),是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数幢连在一起的建筑物,形状如屏风故因而得名,屏风楼的定义没有一定的标准。密集的建筑物阻挡光线及令风速减慢,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亦被称为屏风效应及热岛效应,这种现象在1990年代后期,城市规划失当和政府缺乏监管的高度密集的城市,如香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

Thumb
被指为屏风楼的屋苑之一──香港大围名城

影响

屏风楼引起的“屏风效应”并无划一及确切的科学化定义,屏风效应是指楼宇建筑犹如城墙,阻碍自然风进出,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景观及自然光,令相对内陆的地区的空气流动减弱,气温升高,加剧地区性的空气污染问题,令区内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例增加。此外,屏风楼也可能引致邻近较矮楼宇接收的电视信号较差。一直以来缺乏城市规划和监管的高度密集的城市,如香港;政府最初未有正视,任由屏风楼兴建,在环保团体和公众舆论炮轰下,认为政府当年规划失当,无视屏风楼问题,最终要自食其果[2]

香港屏风楼

Thumb
香港新界元朗十八乡居民抗议屏风楼标语
Thumb
1980年代初由和记黄埔发展的和富中心,亦被指为屏风楼

2000年代,香港的屏风楼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批评者认为,屏风楼在香港出现是因为政府缺乏城市规划和监管下,任由地产商任意兴建,一方面将新建的建筑物向高空发展,另一方面将大厦与大厦之间的距离缩至最小,形成屏风,使市区内部的旧区变得有如盆地一样。在香港,大围荃湾深水埗西九龙均正面对这个问题[3]。另外,也有意见认为屏风楼的出现,与旧启德机场搬迁,市区撤销对楼宇的高度限制有关[4]。曾在中国、新加坡及英美生活、研究城市建筑多年的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直指香港的城市设计是“为钱而非为人”,缺乏绿化、公共空间,比上海等地落后得多[5]

屏风兴建方式并非近年才出现,1980年代初期落成,由和记黄埔发展的和富中心亦被指为屏风楼,和富中心位于北角海旁,17座大楼紧贴式排列,而第6至12座甚至并排连接,犹如一堵巨大的石墙,屋苑后方不但景观受遮挡,空气流通亦大受影响,2007年9月,电视节目《新闻透视》探讨过和富中心屏风楼问题,发展商称设计只为求最多单位享有海景[6]

香港早年规划的街道并非为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而设计,比较纽约市曼克顿的建筑物高度虽然与香港的差不多,但“屏风效应”并不突显,是因为纽约市的街道一般都比香港的阔,加上当地不少的建筑均会作沿街后退的设计,令建筑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距及空间。纽约市对建筑物有街影投射管制,超高层建筑根本不会像长城连合起来,起不到“屏风”的效应。情况就如中环摩天大厦高耸入云,但不会被视为“屏风楼”[7]

个别定义

香港其中一个环保团体(环保触觉)对“屏风楼”的特征定义,针对私人发展项目为主。

以下为屏风楼宇的6个指标,如果满足2个或以上,便成为屏风楼宇:

  1. 发展项目内楼与楼之间没有足够距离(例如少于15米)
  2. 项目内的楼宇布局是接近“一”字排开
  3. 项目内各楼宇的平均高度(包括平台)超过25层
  4. 项目的位置是具影响性(例:海边、市中心、通风廊)
  5. 项目或楼宇的较阔一面是迎向盛行风
  6. 附近有比较低矮的楼宇

出现原因

  1. 董建华政府为解决香港人居住负担,推行八万五建屋计划政策,很多地积比大的项目成功过关。
  2. 政府批地面积越来越大,发展商将楼宇放在一边,另一边作会所及泳池。
  3. 发展商尽用楼面及豁免楼面面积,并将单位尽览海景。
  4. 政府过去没有规限楼宇布局(如楼与楼之间距离)[8]

责任

香港公民党梁家杰认为,彻底解决屏风楼在于制度,他说,如果是专业的城市规划师,或是民间社会上关注空气流通就不会规划密度过高的楼宇建设,但目前,“城规会由政府一手包办,而城规会的主席又是规划地政工务局的常任秘书长,城规会的秘书处是由规划处借调,所以是同政府一个鼻子出气”。[9]

香港建筑师吴永顺说,香港以前没有屏风楼这个字眼,在2000年代中期才出现。又指过屏风楼的出现,建筑师要负上责任,因为所有楼宇的设计都经建筑师。同时,政府也有责任,如果政府要卖地,首先要做足功夫,制定地契条款,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设计地积比率,并且设计地块的布局。[10]

团体倡议者

在香港众多环保团体中,目前只有环保触觉积极关注屏风楼问题。自2006年,环保触觉积极关注有机会出现屏风效应的勾地地皮,公开反对兴建令市民生活环境变差的屏风楼。该团体多次发起针对屏风楼的行动,并曾就屏风楼提出司法复核和在卖地场地抗议,反对拍售怀疑有可能兴建屏风楼的地皮[11][12]

环保触觉主席谭凯邦提出,在沿海地兴建一字排开式的屏风楼令香港居住环境差,建屏风楼的发展商需提高其建屋的道德水平,保持空气流通,顾及原区居民的健康。谭凯邦呼吁地产发展商,需有社会良心,不要参与可能引起屏风效应的地段的拍卖,成为屏风效应的帮凶。[13]不过有关行动并不成功。

本地传媒及政党早年亦曾积极关注屏风楼议题,但近年亦逐渐退出关注。

屏风楼列表

下列被环保触觉指为屏风楼的住宅楼宇,其中绝大部分屏风楼均是由港铁设计发展的铁路上盖发展项目。[14]

建筑中项目

各方意见

香港建筑师学会(节录):[15]

  • 应该抓紧机会,理性真诚及科学地检讨香港的长远规划理念。
  • 必须改善相关的审批机制。目前屋宇署地政署规划署运输署建筑署环保署康文署路政署等各自提出一套其署方认可的方法,去处理发展申请。发展申请审批有需要具实质协调能效的“一站式”处理,发展申请批准后,各部门应以协助的态度去帮助正面落实已获批准的发展项目,这才可减少不完善机制阻碍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指控。

公民党(节录):

  • 政府立即全面检讨目前各个大型面积发展计划的发展设计和规模,尤其在市区重建局及政府全资拥有的铁路公司车站上盖等重建/发展计划上起“带头作用”。
  • 就所有已审批但还未兴建的大型发展项目的设计作全面检讨,以便透过改善设计着手,如增加楼宇间的距离等。
  • 订定各区土地发展密度应是专业规划的决定而非财务上的考量。
  • 应全面检讨包括都会区新市镇的城市发展密度,避免出现屏风楼宇,尤其在城市通风位置上。
  • 修订现行法例,如《建筑物条例》第十六条,或通过作业指引,订定更客观的守则。

民主党(节录):

  • 运输署应设定高度限制及减低发展密度,避免过高及横向型的楼宇,阻碍通风效能,以减低对居民的影响;亦要对兴建“超高超大型建筑及屏风式楼宇”有更合理和完善的设计和审批。
  • 改革城市规划委员会,加强透明度及委任民意代表加入城规会,改善现时由地产商和政府影响城规会的问题,及在决定规划及土地运用时,更能反映市民的意见。
  • 应考虑加强区议会立法会在发展审批上的功能。
  • 在未能完成有关制度的改善之前,政府应就公众关注及没有进行空气流通评估的大型发展项目,进行城市设计和空气流通评估。

相关研究

2007年,根据香港无线电视新闻透视》节目委托香港科技大学的风洞实验室所做的简单实验和分析,越近屏风楼自然通风越受影响,但以整区去计算风速平均值,难以看见明显影响,该大学学者认为,量度屏风楼的实际影响有一定的困难[16]

自然光增加人们工作效率,减少人们压力,学生的出勤率和成绩更佳。屏风楼阻塞自然光,街道和住房单位变暗,光线不足对人的健康有负面影响。居住在围墙建筑物附近的人缺乏维生素D。居民会感觉到沮丧, 增加癌症的可能性[13]。另外,人们没有足够的情绪支持,可能有较高的体重指数。另一方面,屏风楼提高温度和能源使用[17]

改善

对于香港大众对城市面貌日益关注,市民对高层建筑和高密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有较深刻的感受。公众最为关注的是发展项目的设计、布局、密集程度、通透程度和对外的连接,以及休憩用地不足等问题,愈来愈多市民要求当局采取行动,制止进行会产生“屏风效应”的发展项目。2003年,政府咨询公众后,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加入“城市设计指引”。指引内载有城市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有关的考虑因素包括楼宇一般的密集程度和布局、为免山脊线和海港景观被遮挡而采用梯级式楼宇高度设计、提供通风廊、观景廊、在路面提供建筑线后移地带等。在规划新发展时,必须考虑到楼宇的设计和布局,以及对周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评估发展在景观质素和空气流通方面的影响[18]。不过有关的规划并不适用于铁路上盖发展项目,城规会亦只会从数据上去审视,引致屏风楼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2007年,香港牛头角上邨第二、三期的重建计划,采取了微气候分析,兼顾日照采光和通风的需要[19]。2008年11月,发展局港铁经过多年磋商后,决定降低西铁线南昌站元朗站上盖密度,双双减少两幢大厦,令发展规模分别缩减一成八及一成五,提供两至三道通风廊。不过,由于单位亦会因而减少逾两成,当局承认难免造成地价损失[20]

同月21日,土木工程拓展署规划署公布屯门东十四幅地皮规划最新建议,当中原定用作兴建公屋、发展密度较其他地皮为高的一幅公屋用地,建议改划为中、低密度私营住宅;另外会保留五幅土地作政府、机构及社区用途。区议员对发展计划持不同意见,有区议员对新方案表示欢迎,认为不再起屏风楼,正面回应区议会诉求;但也有区议员认为该处应该兴建居屋,供应区内居民[21]

成效失败新屏风楼继续出现

由于铁路上盖用地项目毋须经城规会审批,即使地皮规划为综合发展区,需经三星期收集的公众意见。城规会最终亦会以综合发展区容许较高的发展密度为理由,完全否决有关居民对屏风楼不满的声音。使有关项目最终能成功兴建。

另一方面,特首梁振英提倡增加公屋及私楼发展密度及高度。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2012年8月初在网志中表示,居民往往会担心新建的大厦会否成为屏风楼、阻挡景观、影响空气流通等。不过由于香港山多平地少及土地资源珍贵的情况下,政府有时未必能完全顾及所有附近居民的诉求。为了可以持续地满足不同阶层市民的住屋需要,这些取舍是必要的,希望公众可以体谅[22]

而近年香港市民对住屋需求殷切,要求在增加土地供应的情况下,预计香港将来会有更多屏风楼出现。

世界各地避免屏风楼的方法

上海在2003年通过《上海市城市规划管制技术的规定》,规定高度超过60米的大厦,最大连续展开面阔度不能超过60米,又规定楼高8层以下的楼宇,连续展开面阔也不能超过80米[23]

新加坡在1990年代重建新加坡河畔时,沿河岸设置梯级式高度限制,以新加坡河为辐射中心,分为3区;河岸区楼高不可超过4层,缓冲区楼高不可超过10层,外围区楼高不得超过35层。[24]

美国纽约市的Building Code, Title 27, Sub-chapter 4,当中亦设有高度和街影投射的限制。

其他

屏风楼的出现,亦可能与地产商迷信风水有关。香港的玄学家苏民峰曾在电视节目内指出:观塘区的山势本来是很差的,不过由于当地的公共房屋把原来难看的山势阻挡了,使新填海区再看不到原来的山势,反而只看到整齐的楼景。因此,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当地的工业大厦开始渐渐转型,改建为商业大厦,亦带旺了当地的风水[25]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