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峦大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巒大山map
Remove ads

西峦大山布农语:Ludun hunul,Utava[1]),也称峦大山,位于台湾南投县信义乡双龙村,为台湾知名山峰,标高3,081米,山顶有森林三角点。西峦大山被评选为台湾百岳之一,高度排名第91,也是七峭之一。

事实速览 西峦大山, 最高点 ...

命名

“峦大”一名来自布农族峦社群(布农语:Takbanuaz)的祖居地(布农语:Asang daingaz)——峦大社(布农语:Asang Banuaz,日语:ランダイ社),该部落位于浊水溪上源支流的郡大溪峦大溪流域。

西峦大山位于峦大社的西侧。为了与郡大溪、峦大社东侧的东峦大山区别,将“峦大山”冠称“西”成为“西峦大山”。

邢天正的《台湾高山明细表》记录峦大山的别称为阿洛瓦山(郡群布农语:'Ahlua),原意是“蚂蚁窝”,但林文安认为阿洛瓦山指的是清水山

地理

西峦大山属于玉山山脉北端的郡大山列,为该山列第一座超过海拔三千米的山峰,北侧连接治茆山,南侧连接金子山清水山郡大山、远方连至玉山,西侧为陈有兰溪溪谷,东侧隔着郡大溪溪谷与中央山脉东郡山汇北侧的东峦大山对望。

地质

郡大山列相同,由西至东依序有十八重溪层达见砂岩玉山主山层佳阳层,均为古近纪地层。[2]

生态

植物

西峦大山的原始林相多样,有栲属栎属柯属乌心石樟属孟宗竹箭竹红桧扁柏峦大杉红豆杉铁杉云杉等等。林业开发后,多植人造柳杉[3]

日本植物学家早田文藏、博物学家森丑之助、台湾总督府技师稻村时卫于1908年来到峦大山区采集植物,命名了许多台湾特有植物,如峦大杉峦大秋海棠峦大越橘峦大紫珠峦大花楸峦大雀梅藤等等,其中除了峦大杉以外,种小名均为“randaiensis”。[4]

此外,人伦工作站(峦安堂)曾经是牡丹花的培育基地。

动物

哺乳类有山羊山羌水鹿等;鸟类可见蓝腹鹇台湾山鹧鸪台湾噪眉小卷尾台湾紫啸鸫。目前西峦大山以东的郡大溪流域属于丹大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

林业

日治时期,峦大山区域先后吸引民营伐木业者“鹿岛组”、“藤田组”、“樱井组”开发。[5]战后由林务局接收,扩展成为峦大山林场以及峦大林区管理处所辖之峦大事业区。[6]

登山

历史纪录

日治时期的首登纪录在1908年(明治41年)2月,台湾总督府伊藤太右卫门等人进行森林调查,并完成首登。1962年(民国51年)6月17日,谢永和林文安蔡景璋、沈送来、陈铜、李德芳与东埔原住民史进等背夫,由郡坑溪口入山,经峦大山林场的集材场、索道站,夜宿海拔约2400米的第三号工寮,翌日10时登顶。

旧路线

1980年代以前,峦大山林场伐木业发达,有运材用的人伦林道从陈有兰溪桥入口沿着西峦大山西北棱线蜿蜒而上,直到37.6K、西峦大山东侧、海拔约2600米的旧人伦工作站。因此当时的登山客可以开车至旧人伦工作站,再从土地公庙峦安堂旁边的登山口上攀,轻松登顶西峦大山,来回仅需一、两个小时,十分方便。然而历经九二一大地震贺伯桃芝等台风摧残后,人伦林道20K以后的路段已经坍方中断,此路线已经不可行。[7]

主流路线

2002年出现一条新的主流攀登路线,它以人伦林道17.1K处新人伦工作站(有水源)的闸门作为起点,沿着西峦大山的西北棱线一路上攀,途经一处森林营地、一处瞭望台营地(瞭望台已倒塌)、2830峰后登顶。此路线全程约7.4公里,高程差1500米,来回须十小时左右。[7]由于路程遥远,如果采取单攻(单日往返)的话,对体力要求很大,所以山友常用华语谐音“膝软”或台语谐音“失恋”(sit-loân)、“死人”(sí-lâng)来戏称西峦大山。[8]

经治茆山的新路线

近年来又出现另一种“怀古”登山路径,可以顺便拜访峦安堂治茆山。从浊水溪上游南岸的双龙部落(布农语:Ishingan)起攀,循双龙林道走至尾端,横切到人伦林道45K处、治茆山与西峦大山鞍部的停机坪(有水源,此处也是前往治茆山的叉路)。之后,沿着人伦林道前往37.6K的峦安堂,走旧路径登顶西峦大山,再沿传统路线下山。此路线通常需要2–3天。[9][10]

参见

  • 郡大山列
  • 峦安堂
  • 峦大社
  • 峦大山林场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