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帕劳
大洋洲島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8月1日) |
约3,000年以前,来自菲律宾的移民最先在这里定居;直到约900年以前,当地人种都属于尼格利陀人。群岛在16世纪初被欧洲人发现,1574年成为西属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被击败;1899年,根据德国-西班牙条约,群岛被出售予德意志帝国,隶属于德属新几内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劳被日本帝国海军占领,随后被国际联盟交由日本“委任统治”(日语:委任統治/いにんとうち inin tōchi),归入南洋诸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事的一部分,美军与日军在此进行过多次小规模战斗,包括主要的佩莱利乌战役。1947年,帕劳同其它几个太平洋群岛一起成为美属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的一部分。根据与美国之间的《自由联合协定》,帕劳在1994年完全独立但和美国保持自由联系[7]。
Remove ads
历史


随着18世纪起英国商人开始频繁造访帕劳,西班牙于19世纪加强对帕劳的影响。1898年,帕劳以帕拉欧斯(Palaos)的名义派出一名代表参加菲律宾第一个争取独立的革命会议马洛洛斯会议。同为西属东印度与菲律宾都督府的一部分,帕劳为加罗林群岛中唯一有权派出代表的地区。会议也表明若帕劳寻求自治则会予以支持。[8]1899年的《德西条约》中,帕劳作为加罗林群岛中的一部分被西班牙卖给了德意志帝国,成为德属新几内亚的一部分。德国于统治期间,在帕劳开始了椰子与树薯的农业栽培,并于安加尔进行磷酸盐矿的开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德国统治的加罗林群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正式将德属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委任日本进行托管,成为日属南洋诸岛的一部分。日本将南洋厅与帕劳支厅的中心设立于科罗尔。大量的日本人移入帕劳,使得帕劳支厅的人口约3/4为日本人。在日本的统治下,展开了帕劳的学校、医院与道路等基础建设。1920年代的科罗尔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市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劳成为日本1941年入侵菲律宾的重要基地,该战役推翻了美属菲律宾自由邦并于1943年建立日本控制的菲律宾第二共和国。[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盟军攻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佩莱利乌战役中于1944年从日本手中获得了帕劳,当时有2,000多名美国人和10,000名日本人被杀。1945年至1946年,美国重新取得菲律宾的统治权,并透过马尼拉治理帕劳。然而在菲律宾独立后,美国的西太平洋行政中心转移至关岛。1947年联合国正式以联合国安理会21号决议授权美国以太平洋群岛托管地进行托管。
1979年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的4个区域同意组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然而帕劳区与马绍尔群岛区拒绝加入。帕劳于1978年开始寻求独立,并获得了菲律宾、中华民国与日本的支持。1981年1月1日成立帕劳共和国,并制定禁止贮藏及携入核武之“非核宪法”。
1986年美国以15年内分期提供4亿5千万美元经济援助及准许其独立为条件与帕劳签订为期50年之“自由联合协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依据该协定帕劳享有内政自治权并得与他国政府、区域暨国际组织签订条约及协定,涉外事务需与美方进行协商,国防亦由美军协防,美方还有权派遣核子军舰及军机至帕劳领域,且无义务承认或否认在帕劳部署核武;此一条件有违帕劳宪法中“非核条款”,故要求帕劳暂时冻结此一宪法条款。此协定先后7次遭到帕劳公民投票否决,直至1993年11月第8次公民投票始获通过,帕劳遂于1994年10月1日正式独立。
Remove ads
史前遗址
最早期的帕劳人可能来自波里尼西亚和亚洲。从该地各家族的起源传说可以看出,帕劳人可能混杂了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里尼西亚的人种。因此帕劳人在严谨的定义上,并非归属于密克罗尼西亚人。
这个岛群早期被认为是“黑色群岛”,在澳大利亚在线图书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可以找到早期的地图和村落的描绘,也可以找到早期科罗尔州大酋长Ibedul有着纹身和耳洞装饰的照片。
近年的研究中,从14C的定年结果和出土的考古证据,把这个岛群的历史带到了新的面向。在岛上发现的墓葬遗址显示,帕劳应该是整个大洋洲最早具有丧葬仪式的地方。但是对于帕劳人何时定居在此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公元前2500年,另一个则是公元前1000年。
在爪哇,这个远古时期跟帕劳有贸易往来关系的地区,曾经发现了佛罗勒斯人。2007年,有考古学者在帕劳的洛克群岛发现了疑似佛罗勒斯人的矮小体型的人骨遗留[10]。这个发现可能会推翻以往的假设,但是目前这个研究发现仍有争议。
几千年来,帕劳有着发达的母系社会,一般认为是从爪哇迁移来的族群所带来的制度。传统上,土地、货币、跟头衔都由母系传承。氏族所有地由女性的族长掌管并传给第一个女儿。但是当代也有实行父系传承制度,这是在日本殖民帕劳时所传入该社会。在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政府试图把土地重新分配转为个人所有权,并意图革除旧有的制度。现在这些法律的冲突仍在许多家族中上演。
Remove ads
政治
帕劳总统为是帕劳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每四年由帕劳人民选举产生。现任总统为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Jr.),于2021年1月21日就任,任期4年。[11]
外交
截至2019年,帕劳共和国已与90个国家及政治体建立外交关系,详见帕劳建交列表。并在美国华盛顿与纽约、中华民国(台湾)、日本、菲律宾等地设立外交代表机构;中华民国、日本、美国及澳大利亚也在帕劳设馆,并派驻大使。
帕劳共和国与日本关系密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劳曾被日本帝国海军占领,随后被国际联盟归入日治南洋群岛。日本战败,帕劳独立后,曾选出日本裔的中村国雄任该国总统。
帕劳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于1999年年底建交,双方紧密友好的外交往来。2017年12月30日帕劳总统表示,目前并不打算改变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2025年4月10日帕劳总统惠恕仁表示,帕劳不会屈服于中国大陆的外交压力,会继续做为台湾的盟友,不会轻言改变。他说:“我们认为可以用这个原则来看,即一旦结婚,就永远在一起,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until death do us part)。”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帕劳无外交关系[12]。 2019年,两国间进出口贸易总额约1,900万美元[13]。目前中国大陆无直飞帕劳的航班,游客可通过香港、澳门、首尔、台北等地中转前往帕劳[14]。传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17年禁止旅行团到帕劳观光,有分析称目的是施压中华民国邦交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予以否认[15]。
行政区划


帕劳全国共分为16个州。除了最大的主岛群分成14州之外,余下的堡礁以南北再分为2州。这16个州名称如下:(以英文字母排列)
地理


帕劳由一个大堡礁和无数小岛和较少堡礁构成。主岛本身其实也由多个小堡礁构成,较大的有安加尔、Babeldaob(Babelthuap)、Koror、Peleliu。亦因为当地有大量珊瑚,故其有大量是由海洋生物的尸体沉降累积而成的石灰岩,甚至成为其附近雅浦岛,雅浦岛石币的制作原料。全国有三分之二人口在旧都科罗尔居住。主岛群以北是Ngeruangel和Kayangel。主岛以西是Rock Islands,无人居住。西南部距离主岛群约600公里的西南群岛,也是帕劳的一部分。
以下是帕劳和其他地区的距离:
帕劳的气候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平均温度约28.9℃。全年皆为雨季,平均全年降雨量为380厘米,平均湿度为82%。虽然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到10月,但这段期间也经常阳光普照。帕劳偏离台风主要路径范围,因此鲜少受到热带气旋影响,仅有2013年台风海燕以极高强度直袭帕劳,所幸未在当地造成严重伤亡。
生态
在帕劳,热带雨林覆盖大多数的岛屿,有黑檀木、孟加拉榕树、面包树、椰子树、露兜树等,这些热带雨林形成绿意盎然的树海。同时帕劳还有野生红树林与热带大草原生态可以探访。
帕劳海底生物形形色色,场面壮观包括超过1,500种的多样鱼类、700种的珊瑚和海葵。其他值得一看的景观尚包括巨型蛤蜊、海龟、蝠𫚉鱼、灰礁鲨、海蛇、海牛等。靠近陆地之处,有入海口附近的鳄鱼、大蜥蜴。此外,尚可看到数十种鸟类、果蝠在洛克群岛的聚居地、在Angaur岛的猿猴、一些无毒的蛇类、小型蜥蜴及其他昆虫,而且在帕劳的陆地上,没有任何有毒的陆生动物。
帕劳政府指定了洛克群岛中7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作为海洋生态保护区,禁止民众进入,以充分保护海龟与海鸟的生态环境。
2020年1月1日起帕劳政府为了保护珊瑚礁与海洋生态,禁止使用有害珊瑚礁的防晒乳。
经济
旅游业是经济的支柱,除此之外还有农业和渔业。在2000-2001财政年度,约有共50,000外国人来帕劳经商或观光。政府是本国最主要的雇主,但国家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尽管如此,人均国民收入是菲律宾和大多数密克罗尼西亚国家的两倍。帕劳的旅游市场正在倾向于吸引更多来自东亚的游客,并希望外国投资可以帮助他们兴建更完备的基础设施。
人口
当地居民约20,000人,其中大部分为帕劳土著,属密克罗尼西亚人。少数族裔有来自菲律宾为主的亚洲人和少量欧洲人。三分之二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当中天主教徒占大多数,其余的信奉其他新教派系。除了基督教外,当地一种叫Modekngei的地方宗教也十分流行。
帕劳现存三种土著语言,帕劳语、松索罗尔语(Sonsorolese)和托比安语(Tobian)。其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帕劳语,许多老年人也会说日语[17]。
教育
交通

帕劳全国共有3个机场,分别位于主岛、佩莱利乌和安加尔岛上。其中帕劳国际机场为唯一的国际机场,位于主岛南部,埃拉伊州境内。
节日及假日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