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广州地铁13号线
2017年开通的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广州地铁13号线是广州地铁的运营中的线路之一,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代表色为橄榄绿。全线均位于地下,现时连接广州市增城区新沙和黄埔区的鱼珠。
13号线被定位为东西快线,与定位为南北快线的3号线一同组成广州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东西南北“十”字型骨干。线路分为首期及二期两段,分开建设。现时首期已建成开通,待二期建成后线路将延长至白云区西部的朝阳,提供一条东西向贯穿广州市区的铁路,同时亦为广州东部以及西部地区的一条快速进城通道,有助加强东西两翼与市区的联系。
Remove ads
概要
首期线路西起黄埔区鱼珠站,出鱼珠站后转向东先后下穿鱼珠木材厂、煤炭厂、省糖铁路支线三条铁路线,再穿越狮子桥涌后沿规划路、海员路向东经乌涌后折向东北,在石化路处转入黄埔东路。然后线路继续东行,穿过双岗村的几处民房,跨过黄埔新港支线铁路线、开发大道立交、金竹山路,折向东北跨过规划东鹏大道立交。再跨过规划罗南路立交折向东接入新塘大道西,之后线路下穿广深高速公路接入新塘大道,过东江大道后折向北,下穿规划地块后线路折向东,在广深铁路与穗深城际铁路相交处设新塘站;之后线路继续向东,大致沿广深铁路南侧的环城路行进,最后线路向东在新沙公路处设终点站新沙站。
首期工程线路长28.3公里。设11个车站,主要功能为加强增城新塘地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首期工程在官湖站南侧设置车辆段一座,设置墩美、南顺两座主变电所。
首期工程的控制中心暂设于官湖车辆段内,计划待二期工程建设后搬迁至由11号线工程负责建设、位于赤沙车辆段内的赤沙区域控制中心[1]。

Remove ads
历史
在1997年的《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最终报告)》中,当时的3号线茅岗立交至新塘一段,即是现时13号线首期的雏型。之后在2003年方案中,1997年规划的3号线成为现时的5号线,依然包含此段。随后2003年方案中,5号线茅岗立交以东路段划为新设的9号线,两线在茅岗立交南边(今鱼珠站)交汇;9号线以东沿荔新大道大幅延长,进入增城市。而当时9号线经中山大道、天河北路行走的路段,则为现时13号线二期路段的雏形[2][3]。2005年的规划方案对2003年方案进行微调,当中9号线与14号线互换编号[4][5]。
进入2008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再次作出变更,原14号线被分拆。棠下至新塘站之间的一段成为现时的13号线,并向东延长至象颈岭(现新沙站);棠下以西路段改为穿过天河公园,转入黄埔大道,然后沿东风路、增槎路延长至凰岗[6][7]。2010年后,线路西端向北延长至朝阳,最终形成现时13号线的走向。
另外,在2008年方案中,13号线会在沙浦(今南海神庙站西侧)分出支线至黄埔客运港,规划将来延伸至东莞并形成广莞城际[8],但后续该方案未能落实,最终该支线被划入5号线,成为其东延段的一部分。
2009年,鉴于穗莞深城际铁路广州一端终点站由鱼珠改为新塘,当局提出以“穗莞深城际铁路广州段连接工程”的名义提前建设13号线一期(鱼珠至象颈岭),以接驳5号线[9];广州市发改委亦曾表态支持先期实施鱼珠至新塘段[10]。惟因线路未获批复,上述想法未能如愿进行。
在2012年,地铁方面鉴于市区段和东部外围地区段客流差异大,曾经考虑13号线在天河公园及棠下之间分拆,让13号线能够分别以两站为终点站兼换乘站,分段运营[11]。后来该方案被取消,13号线不再考虑分段运营[12]。
13号线在最初规划时考虑使用4节编组L型列车进行营运,但后来由于开通初期仅使用3节编组B型列车的3号线和4节编组L型列车的6号线过于拥挤,意味着“小编组高密度”模式无法满足骨干线路的需要,故地铁公司其后对13号线全线重做客流预测,并在正式设计时改为直接使用8节编组A型列车。
2016年,地铁方面预测13号线首期开通后,将会加重5号线本已巨大的客流压力,故将13号线二期天河公园至鱼珠段截出为“首期延伸线”,提前上报审批立项,期望提前建设以分流未来鱼珠站的部分换乘客流[13][14]。但最终该段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现时实际回归为二期的一部分一同上报审批立项,工期亦与二期其它路段统一编排,同期建设。
2017年第一季,二期工程(含首期延伸线)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15]。10月15日,广州市发改委正式批复13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6]。
2012年7月25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开始公示一期工程(鱼珠—象颈岭)环境影响报告[17]。2013年7月29日,环保部正式受理13号线一期工程环评[18]。同年12月16日,广东省发改委正式批复13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
2014年5月7日,十三号线鱼珠至象颈岭左线盾构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地铁13号线路首期工程(鱼珠至象颈岭段)第一个区间隧道顺利贯通。2015年3月28日,东洲站主体结构封顶,成为全线首个主体结构封顶的车站。
2015年4月15日,广州地铁十三号线首期工程夏园站正式施工,标志着十三号线所有车站全面开建。2017年1月19日该站主体结构封顶,历时1年9个月。
2016年9月21日,广州市民政局开始对13号线首期11个车站的初定站名开始公示,6个站名与施工站名不同,其中包括了具有标志性场所指向性的“南海神庙”站。
2017年2月28日,南岗站主体结构实现封顶,标志着十三号线首期全线车站完成主体结构工程。5月23日,夏园站至南岗站盾构隧道完工,标志着十三号线全线隧道贯通。[20]8月5日,十三号线全线电通。8月18日,十三号线全线轨道贯通,标志着十三号线工程已进入尾声。首期全部车站及轨行区已于2017年9月25日从建造事业总部将属地管理权、调度指挥权、设备操作维护使用权移交给营运事业总部,随即进入营运调试阶段。从10月11日开始全线进行营运时刻表演练,不载客试运行。
2017年12月28日,13号线首期正式开通运营[21]。
Remove ads

2017年12月26日,13号线二期工程第一个工点正式动工建设,但直到2019年才全面开工。
2020年6月,二期工程白马岗至天河公园区间右线隧道贯通,这也标志着白马岗至天河公园区间隧道双线贯通,成为二期首个双线隧道贯通的区间[22]。2020年12月30日,庆丰站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成为二期首座封顶的车站[23]。
2022年8月29日,建设六马路站开始进行地铁施工,为12号线和13号线二期最后开工的车站[24]。
2023年11月,冼村至鱼珠段开始铺轨。2024年8月,13号线二期隧道全部贯通[25]。同年9月14日,冼村至鱼珠段实现短轨贯通[26]。同年9月20日,鱼珠停车场完成“三权”移交。2025年1月,计划作为首通段的天河公园至鱼珠段完成通电[27];该段轨道工程后于同年4月2日通过验收[28];同年4月28日,该段轨行区完成“三权”移交[29]。
2025年7月,珠村、棠下以及天河公园站等首批三座车站完成“三权”移交[30]。
截至2025年7月,13号线累计土建进度完成91%。23座车站中,3座已“三权”移交,1座车站机电已完工,16座进行机电施工,3座进行土建施工;全线区间隧道已贯通。凰岗停车场及盖体进行土建及机电施工,鱼珠停车场已“三权”移交。
Remove ads
车站
13号线现时设有11个车站,目前有3个为换乘站。
Remove ads
- 已投入使用
- 鱼珠站:换乘5号线,亦为首期工程之西端终点站。十字相交型换乘,13号线在上,5号线在下。5号线建设时仅预留供4节编组L型车使用的结构,而13号线改为使用8节编组A型车,故动工时对预留结构进行了扩建。
- 裕丰围站:换乘7号线。13号线与7号线为L型节点换乘。13号线在上,7号线在下。
- 夏园站:换乘5号线。两线大致平行,需经站厅换乘。13号线建设时已预留站厅换乘条件。[31]
- 二期换乘站
- 车陂站:换乘4号线,两线大致平行,4号线建设时仅预留在车站北侧新建13号线车站条件,惟现时设计中13号线车站位处4号线车站东北侧,13号线届将设有换乘通道连接13号线站厅及4号线站台,实现两线的换乘。
- 天河公园站:换乘11号线和21号线。三线车站统一设计,同步建成。但将来13号线换乘两线需通过站厅进行换乘。同时该站亦设有与11号线的联络线。
- 冼村站:换乘18号线,13号线的车站位于黄埔大道南侧,与位于冼村路的18号线车站呈L型相交,为站台节点换乘和站厅换乘。
- 花城广场北站:前往体育西路站换乘1号线和3号线。因周边条件所限,预计本站近期将以地面换乘通道和虚拟换乘的方式连接体育西路站[32],地下站内换乘通道计划留待未来车站周边进行旧城改造时再增建[33]。同时,亦可经过体育西路站前往天河路站的通道换乘10号线。
- 建设六马路站:换乘12号线。本站将由12号线统一设计,同步施工,预计为站台及站厅换乘;同时计划在12号线车站设有换乘厅连通5号线淘金站,实现三线之间换乘。
- 纪念堂站:换乘2号线和24号线。2号线建设时未作出预留,预计为站厅通道换乘;而本线建设时已为24号线作出预留,13号线站台设有通往24号线站台的换乘节点[34]。
- 彩虹桥站:换乘8号线、11号线和22号线。三线车站统一设计。13号线与11号线为双岛式站台平行换乘,与8号线为L型站台节点换乘及站厅换乘;而22号线与其它三线为站厅长通道换乘。
- 西场站:换乘5号线,5号线建设时虽未作出预留,但预计建造13号线时将会增建扶梯直接连接两线站台实现换乘。
- 西洲站:换乘12号线[35]。12和13号线两线车站统一设计,12号线站台位于负二层,13号线站台位于负三层,预计为站台T型节点换乘。
- 规划中
Remove ads
13号线首期各站以“粤商珠水”为设计主题,天花采用与灯具一体式设计的镂空式水纹图案装饰,以减少空间压抑感[36]。亦选取南海神庙站作主题车站,展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历史风貌[37]。
行车安排
十三号线目前采取单一线路营运,所有列车皆往返鱼珠站及新沙站之间。高峰期班次为8至9分钟一班。有时间隔会在11-13分钟左右。
乘客量
13号线首期连接黄埔区南部和增城区新塘镇,亦是广州东部连接市区的其中一条地铁通道。沿线均以住宅区为主,仅黄埔区一段沿线附近有工业区分布。客流以来往广州市区通勤的乘客为主。13号线开通时即直接采用8节编组A型列车,沿线原来搭乘公交或BRT的乘客不少陆续转投地铁前往市区,但目前13号线列车仍未算十分拥挤。
车站方面,鱼珠站作为13号线首期开通后与5号线的换乘站,也是沿线乘客进入广州地铁线网的必经之地。早高峰时段来自13号线的客流令鱼珠站的客流急升,车站5号线站台和列车均十分拥挤。且5号线使用的6节编组L型列车,载客量仅为13号线的52.5%,虽然5号线班次比13号线频密近3倍。5号线东延段开通后,开始有乘客通过夏园站换乘5号线,虽然分流了鱼珠站的换乘压力,但13号线依然加重了对5号线的客流压力。预计在来往中心城区的13号线二期通车后,才能有效分流换乘5号线的乘客。
13号线首期开通仅一周的时间,日均客流已达到12.5万人次;更令鱼珠站及邻近的5号线三溪站在13号线开通后的第二个工作周即需要开始实施客流控制措施[38]。在2024年,13号线的日均客流量为12.42万人次[39]。
Remove ads
列车

全线确定初、近、远期均采用六动两拖8节编组A型列车,长度185.6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预计平均旅行速度为52km/h,是广州第一条采用8节编组A型列车的地铁线路。
根据设计年限客流预测和运输能力安排,2019年(初期)配置列车数为136辆/17列,二期将会增购336辆/42列列车[40]。
2015年,首期相关列车合约已被中国中车大连机车公司中标,签订7.4亿元采购合同[41]。
2017年5月18日,首两列列车交付广州地铁[42]。
事故及意外
2020年5月22日,受当天凌晨广州的特大暴雨影响,官湖站、新沙站等站外出现区域性水淹和洪水,洪水倒灌至官湖站、新沙站和官湖至新沙隧道区间、相邻的官湖至新塘和沙村至南岗部分隧道,并导致官湖车辆段无法正常出车[43]。地铁公司在当天早上6时许宣布13号线全线暂停运营,并安排接驳巴士行走于鱼珠至南岗沿线各站[44];翌日增城区部分地面道路积水退去,接驳巴士增加行走南岗至新沙沿线各站。5月29日,鱼珠至沙村段恢复服务[45];6月13日,沙村至新沙段恢复服务,临时接驳巴士亦于同日停止运营[46]。
争议
在本线二期的二次环评公示时,其并未在拥有众多重要机构及住宅区的东风西路—人民路口设站,该处在地铁规划完成后距离周围的地铁站需步行至少一公里,造成较大不便;因此有市民从覆盖范围、未来新线和站间距离[注 1]等各方面,提议在此处增设“广医站”[47]。同时,坊间亦有本线二期增加四站的方案流出,除在广医一带增设的“东风西路站”,亦增设了石门村、棠下西及桃园路三站[48]。但其后获批的二期工可报告中,车站数目仍维持在23站,未增设任何车站。
上述环评公示还显示,本线虽与市区的多条重要线路相交,但未有设置换乘;其中,花城广场北站无法与1、3号线体育西路站,农林下路站无法与5、6号线区庄站换乘;同期规划建设的10号线与本线在中山一立交底相交,但两线均未在此设站,亦无法进行换乘。
在媒体和市民的关注下[49],地铁方面和相关专家回应称,花城广场北站、10号线天河路站均已纳入体育西路区域换乘设计范围,但受车站位置无法变动、技术规定、3号线站后折返线结构、两侧建筑密集等因素影响,花城广场北站来往体育西路站的地下换乘通道暂时无法建设[33];亦有消息指两站将以地面换乘通道进行换乘[32],专家更推托称可换乘两次,经第三条线迂回到达[50]。关于增设车站、农林下路站换乘等问题,地铁方面则未有回应。
在2022年8月的广州轨道交通规划意见征询中,亦有市民提及到此前未有设置的“中山一立交站”。结合当时市区段的建设进度较滞后[注 2],有分析认为在此设站具有可行性,且有望实现与26号线的直接换乘,分担体育西路站周边的交通压力[34]。
未来发展
本条目或章节是关于正在建设或详细规划中的公共运输计划。 |
二期建设路段,即朝阳至鱼珠段,西起白云区朝阳站,沿规划槎神大道行进,随后线路向南接入增槎路,随后向南穿过北环高速公路、西场立交后进入东风西路,经过流花湖公园南侧,下穿人民路高架、盘福立交、解放北路高架,掠过中山纪念堂和广东省政府南侧。随后线路继续沿东风中、东路行走,掠过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北侧,下穿农林高架和梅东路内环高架。随后线路下穿中山一立交后转向黄埔大道敷设,经过珠江新城核心区北缘,向东下穿华南快速干线后在天府路口前折向东北,下穿天河公园。之后线路回复向东,转向中山大道,在茅岗立交西侧转向南到达鱼珠站,接入首期工程与其贯通。二期工程目前作为广州市新一轮轨道交通(2016-2022)建设规划方案的线路之一,已于2017年3月下旬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工程可行性报告亦已于10月中旬获批。2017年12月26日,13号线二期在天河公园站动工。
二期全长33.6公里。设23个车站,主要功能为与首期共同构建城市东西快线,加强城市东西部区域与中心城区联系[15],同时满足中部市区段沿线的全面地铁覆盖。
二期工程将增设两个停车场,分别是位于庆丰站东北侧的凰岗停车场,以及位于鱼珠站西北侧(位于现有鱼珠车辆段南侧)的鱼珠停车场。扩建21号线、11号线天河公园主变电所和11号线彩虹桥主变电所供13号线受流。二期工程亦将增购42列(336辆)列车[51],相关订单继续由中车大连中标[52]。
由于地铁公司预测13号线首期和21号线通车后,将会大幅加重5号线的客流压力。因此,地铁公司决定将13号线二期工程列为优先建设,以求尽快分流5号线的客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