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诃僧祇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摩诃僧[1],简称《僧祇律》,全名意思是“大众律”,是大众部的戒律书,由东晋法显和尚至中天竺求取。东晋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法显[2] 一同汉译,共40卷。为大众部所传的戒律,其流传经由了27位尊者[3]

Thumb
初期佛教
经典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最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0),中印度昙柯迦罗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戒本》。咸康年间又有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义熙十四年二月法显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摩诃僧祇律》。《僧祇律》盛行于南北朝时期,与鸠摩罗什译出的《十诵律》皆为显学,江南一带多尊崇《十诵律》,关中则多尚《僧祇律》。至隋唐时期,《四分律》盛行,取代十诵律和僧祇律,成为律学之主流。

经录中有时会因为“律分五部”的异说,讹误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为犊子部的《婆麤富罗律》[4][5]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