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亚中学
位於香港九龍土瓜灣的津貼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亚中学(英语:New Asia Middle School,简称:NAMS),是位于香港九龙靠背垄农圃道的一所津贴中学。该校为新亚书院迁往沙田马料水,成为香港中文大学一间成员学院后,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在农圃道前书院校址开办的一所非牟利中文中学,以继承新亚书院办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新亚人素质”。
![]() |
现时该校以中文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开办中一至中六级各四班。历任校董会成员包括新儒家哲学家兼新亚书院创办人唐君毅、汉学家余英时、教育家沈亦珍、历史学家孙国栋、新亚书院前院长梅贻宝、资深传媒人香树辉等。
Remove ads
学校行政
该校创办人为史学家钱穆。国学大师牟宗三以及徐复观则为协助创办该校的委员会成员[11]。现时该校由新亚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主办。2007年按《香港教育条例》成立法团校董会[12],以有效地促进校政发展[13]。
于1970至1980年代,汉学家及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5]、教育家吴俊升与沈亦珍[5]、历史学家孙国栋[5]、严耕望与唐君毅[5]、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唐端正[5]、岭南大学前校长陈佐舜[14]、新亚书院前院长梅贻宝及黄国芳、语言学家兼西密歇根大学常务副校长黎天睦、商人许让成[5]以及纺织界人士刘汉栋曾为校董会成员[14]。香港投资银行家及传媒人香树辉及教育界人士刘智辉(1992年起,至2010年代之前为止)也曾是该校的校董[12][15][16]。而从2021年9月起,新亚中学新设第3位副校长岗位。
- 历任校董会主席
年份 | 姓名 | 备注 |
1973年 - 1982年 | 黄国芳先生 | [17],首任主席 |
1982年 - ? | 李祖法先生 | [18],新亚文商书院第二任校监 |
? - 1993年 | 唐端正先生 | |
1993年 - 2001年 | 许涛先生 | |
2001年 - 2010年 | 刘智辉先生 | |
2010年 - 2023年 | 屈启秋先生 | |
2023年至今 | 范少伟先生 |
- 历任校监
年份 | 姓名 | 备注 |
1973年 - 1983年[14] | 孙国栋先生 | 首任校监[19] |
1983年 - 1993年[14][15] | 唐端正先生 | 由校董会主席李祖法委任[20][21] |
1993年 - 2001年[15] | 许涛先生 | |
2001年 - 2010年[22] | 刘智辉先生 | 圣公会曾肇添中学的前校长[23],1992年开始至2010年代担任新亚中学校董[12] |
2010年 - 2023年[24] | 屈启秋先生 | 由校长升任,提早离任[25],与该校前校董庞忆华为同届中学同学[26][27] |
2023年至今 | 范少伟先生 | [28],原圣公会林护纪念中学助理校长及数学老师[29] |
- 历任校长
年份 | 姓名 | 备注 |
1973年 - 1993年 | 许涛先生 | 担任校长早期兼任校内的中文及中国历史科教师[30]。 |
1993年 - 2001年 | 刘焕英女士 | 担任校长前为校内的生物科教师及教务主任[30],首位由主任级教职员直接升任校长的老师。 |
2001年 - 2010年[31] | 屈启秋先生 | 197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历史系[32][33],担任校长前为校内的历史科教师及教务主任。 |
2010年 - 2019年[34] | 黄惠庭女士 | 198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35],担任校长前为校内的中文科教师、副校长及教务主任。 提早退休(53岁) |
2019年至今 | 梁淑贞女士 | 由副校长升任,担任校长前为历史科老师。 |
- 历任外务副校长
年份 | 姓名 | 备注 |
1973年 - 2009年 | 岑冠明先生 | 首任副校长[36] |
2009年 - 2019年 | 梁淑贞女士 | [37][38] |
2019年 - 2021年 | 李慧敏女士 | [39] |
2021年至今 | 吕君研女士 | [40],原为课外活动主任 |
- 历任内务副校长
年份 | 姓名 | 备注 |
1973年 - 2009年 | 黄华占先生 | 首任副校长[36],该校前独立校董[41] |
2009年 - 2010年[38] | 黄惠庭女士 | 该校第二任内务副校长一职本来由该校前训导主任堵绥丰先生出任, 但及后因健康理由辞任,由黄惠庭女士担任副校长一职。[42] |
2010年 - 2014年 | 郑国富先生 | [43] |
2014年至今 | 卓桂瑛女士 | [44] |
- 历任副校长[注 5]
年份 | 姓名 | 备注 |
2021年至今 | 李慧敏女士 | [40] |
Remove ads
学校历史



在1953年新亚研究所成立之后,时任教育司高诗雅访问新亚书院时向钱穆表示希望新亚书院能够开办一所中文中学[45][46]。钱氏到了1958年同意其时有意把益丰搪瓷厂迁址至荃湾的商人,董之英的提议 ─ 设校远市[47]。本来选中荃湾一幅背山面海的地皮(北面向山,南面向海)作为合适地点,属意聘用沈亦珍出任校长[47],并打算向政府申请兴建中学校舍[46][47]。不过因为当时新亚书院校务发展迅速,加上另一参与讨论建校想法的教育家沈燕谋不同意设校于荃湾 ─ 理由为该处仍然是工厂区域[47],学生数目不多[47]。而且居民多为楼宇租客[47],未必可以让校方储够学费用以偿还教育司署借出的贷款[47]。再者政府正准备协调组成香港中文大学,这都令钱穆暂时搁置计划[46]。
1963年新亚书院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成员学院后,书院董事会根据钱穆计划与教育司多次商讨,结果取得一致共识,认为办学不应忽视基础培育,于是建议在新亚书院迁往沙田马料水后,在原农圃道校舍开办一所非牟利的中文中学,使新亚书院的理想,通过新亚研究所和新亚中学两个不同层面的教育发展。
1963年11月26日,新亚中学计划委员会成员钱穆、沈亦珍、吴俊升、董之英以及雅礼协会董事萧约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开办中学的计划[46],向教育署申请注册。当时,因香港中文大学原意希望将校舍按照计划,用作校外进修部(今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校址,迫使政府要求新亚中学要在不足一百日筹备时间之内在九月正式开学,否则校舍会另拨用途。[19]新亚书院前董事长唐炳源(1967年至1971年出任,于洽谈转让合约中途病逝)与继任的董事长李祖法(1971年至1978年)是当时负责与港英政府签订转让合约的人士[48]。
1966年9月,非牟利团体“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学校有限公司”获政府许可注册[49],使新亚中学的筹建工作得以持续进行。学校原拟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学校”[49],该非牟利团体于1967年3月假农圃道新亚书院校舍举行卖物会筹款建校[49],出任赞助人的贤达有一众建校委员会委员、史学家牟润孙、时任新亚书院文学院院长兼英文系主任张葆恒、时任书院商学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张丕介、中国会计教育家杨汝梅、实业家梁寒操、史学家罗香林共11位人士[49]。
1968年,新亚书院校董会改组,并于两年后改选新亚中学计划委员会的成员,将注册校董人数增加至9人[46](包括李祖法、吴俊升、沈亦珍、余英时、唐君毅、黄国芳、刘汉栋、孙国栋以及许涛[50])。未改组前,计划委员会的委员只有李祖法、董之英、唐君毅、罗怡基、黄国芳以及许涛六人[51]。其后,委员会成立非营利组织新亚教育文化会(1970年10月注册之新亚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以满足当年法律的要求,即申请拨地建校的必须是非营利组织。同时,亦能使用新亚书院在农圃道的旧校舍。不久新亚教育文化会办理转移校产和选出校长、校监及九位中学注册校董。直至新亚书院于1973年暑期迁出,旧校舍改建成为中学校舍的规格。[52][注 6]同年9月5日,新亚中学就在新亚书院农圃道的校舍正式开办,隶属于新亚教育文化会辖下教育机构之一。校庆日期为9月28日。而创校成员孙国栋为该校1973至1983年间的校监。
在改建为中学校舍时需要的经费问题上(包括打拆工程、购置中学适用家俱及教具、建筑绘图及划界等工作),新亚书院前董事长兼商人(香港金钱牌热水瓶厂及益丰搪瓷公司创办人)董之英(1965年至1967年)于1960年捐出港币28万元。与此同时,钱穆向教育司接洽贷款112万元以完成改建过程[53][54],并由身兼校董的建筑师伍秉坚负责签则。至于该校与新亚研究所共用部分校舍方面,该研究所早在1950年代随同新亚书院迁址农圃道[55]。但自从香港中文大学于1967年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后,新亚研究所董事会因经费及理念问题反对并入该研究所。港督麦理浩于1973年同情研究所可能退出香港中文大学后,没有校址继续办学,所以就把农圃道校址交给董事会成员。及后新亚教育文化基金会先创立新亚中学,继而再办新亚文商书院(1981年[56]),以承袭新亚书院的教育理想。[57]新亚研究所由1953年办学至今未曾迁离,新亚文商书院亦然[56]。
新亚中学由创校至今一直推行母语教学。1979年9月1日该校由按额津贴中学转为政府津贴中学[12][58]。因为1979年政府有见学生成绩优良,所以邀请该校接受转为全部津贴中学[59],分3年由按额津贴转为全部津贴[50]。
1992年9月,该校改中六预科制度为两年制[15],学生自此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12]。1998年成立了家长教师会[60]。1999年8月10日,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到访该校,并对该校学生的香港中学会考成绩及辨学宗旨查询甚详。在接下来的十年,学校曾被教育局报告连续 8 年(2000年至2008年)评为正增长中学。[61][62][63]

学校虽然没有宗教背景,然而校内早于1999年10月有校友会会长自发发起“新亚中学团契”活动[64],至今仍有聚会。
2008年,新亚中学成立优等生协会(Outstanding Student Association),进行优等生培训计划[65]。2010年10月13日,该校举行了孔子像开光仪式,并邀请了孔子像的捐赠者 ──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担任主礼嘉宾和举行专题演讲[66]。同年起设立“音乐日”,又设“英语大使”向全校学生推广英语活动。就考勤纪录而言,该校早于2010年全面使用智能考勤拍卡系统[67]。
2011年10月该校推行“漂书计划”,透过放置学生及老师选择或捐出的书本入漂书站内,从而推广阅读风气[68][69]。

2012年6月1日,新亚中学时任校监刘智辉与主礼嘉宾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董陈志新博士于学校图书馆内为校舍模型举行揭幕礼,该日同为第35届毕业典礼举行的日子[70]。2012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完结后,该校因为修读人数少的关系停止开办中国文学科[71]。同年9月起,该校学生可以选择穿着新设计或旧款式的黑色的校褛以及四社运动服[12][注 7]。由创校时已设计的蓝色厚校褛则被淘汰。
2016年,时任教育局副局长杨润雄于5月17日到访该校,与学生代表及教师代表会面交流,并就当前教育议题交换意见[72]。校方考虑到保安问题[注 8]便于校舍内安装闭路电视。又因2016年学校的夜班校工友退休[74],而于2017至2018学年起聘用警卫公司负责夜间的校园保安事宜[75]。
2018年5月,有教师向传媒投拆学校教师会向老师收取“病假代课金”,而教师其后需要补回因病缺课的节数。有关款项用于聚会、聚餐、贺金及帛金等福利事宜。曾有资深教师于2017年年底举行的教职员大会中表达反对意见,但教员最终表决后通过维持收费。事件被揭发后,校长黄惠庭否认有份作出决定,并承认此做法沿用多年。教育局接获消息后已促请校方将意见转交教师会以检视安排。[76][77]
2019年2月至6月,校方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艺术系学生以“薪火承传”为主题,在天光道学校外墙绘画有关新亚书院筹建历程的壁画[78]。同年9月至12月,适逢中大新亚书院70周年校庆,新亚书院与此校合作举办“结队向前行-新亚书院七十周年历史展览”,共举办四日的公众导赏活动,并由大学派出的“新亚青年学人”学生大使带领。2021年,校内校园电视台开幕[12]。
Remove ads
学校校舍


该校校址为九龙农圃道6号。校舍占地13,000平方米,面积偌大。[注 9]校舍原属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自新亚书院迁入沙田马料水大学校园后,校舍便成为今日新亚中学的校址。新亚中学现时校舍建于1955年至1956年间[79]。
该校的校舍是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者与香港建筑师学会的创会会长徐敬直所设计。该校没有采用混合“中国式”特征的建筑风格,而是带有现代主义风格,以功能主导,线条简约流畅,重视空间安排,极具特色。[80]校舍自1956年落成至今,保存完好。最初落成之际,只有一幢校舍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圆亭[81],晚间借予联合书院第二分校使用[82]。校舍改建工程后于1976年7月竣工[83],1988年得到教育司署允许把合一道铁丝网校舍围墙改建为石墙[12]。
学校校舍由A座、B座、C座、圆亭以及图书馆大楼组成。在校园的A座旁边有一个全香港中学之中独有的圆亭,原为理学院实验教室,而圆亭上层部分则有2间教室。A座是整个校园建筑群之中最早落成的部分。B座是第二期扩建工程的主要目标,由雅礼协会于1959年概捐18万美元协助兴建而成[84]。C座是第3期扩建工程计划项目。在图书馆大楼内,图书馆于1974年11月展开改建工程[5],与自修室和新亚研究所相连。校园内共有7部钢琴,大半由校友所送赠[注 10]。学校有一篮球场及一红阶砖走廊[注 11]。在校园绿化方面,校园内置有中药园以及温室,皆由园艺组的负责老师规划管理。
校园内的“诚明”花圃有一个文物囊,是于1998年二十五周年校庆时设立的。为使学生在较佳的校园环境学习,该校于2009年起陆续更新不同的设施,如生物室、物理室等。2011年,该校在其校园外墙挂上由钱穆亲自提字的校名。2012年8月,该校在校园外墙及内墙涂上浅蓝色。又更换校园内的桌椅设施以及合一道校门楼梯的红阶砖以防止因地面湿滑而令学生摔倒。2013年,该校为庆祝40周年校庆,设立校史室,位于C座1楼礼堂对面。
Remove ads
该校诚明花圃中的杨柳,又名“钱公柳”,是由该校的创校人钱穆于1965年向香港中文大学请辞后在该花圃作最后演讲后亲自栽种[85],以作纪念。及后杨柳的树干蛀满白蚁和虫,只剩下树根和树皮。几经多番除虫工作,杨柳曾回复原貌。[86]及至2024年,第一代钱公柳不敌虫害和台风吹袭[85],校方决定把它移除。同年7月,在钱穆之长孙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钱婉莅临校园见证下[85],校方重新种植第二代钱公柳[85],又将第一代钱公柳切割打磨砌成为一块纪念牌匾[85]。
此外,学校的羽毛球场上有数棵凤凰木,每逢春天便会开花。惟羽毛球埸上近圆亭的一棵凤凰木因为树干蛀蚀严重,并且有倒塌危险,所以该校已于2017年4月18日跟从验树报告的建议展开移除程序。凤凰木原先位置现为国旗旗杆基座伫立点。
校舍内的设施如下:
|
|
|

该校除一般中学应有的基本设施外,尚有可容纳200余学生的图书馆。该校的图书馆、圆亭与A座大楼为1956年新亚书院农圃道校舍的一部分,是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未搬迁的新亚书院在农圃道兴建新校舍时的建设[89]。馆内分为藏书室及自修室。校方于2005年7月16日在自修室部分为钱穆像进行了揭幕典礼[90]。而铜像的题款人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孙国栋,即是创校时的其中一名校董。
整个图书馆是该校的学习设施,与校内的新亚研究所相通。研究所分为两层,第一层为主要收藏文史书籍及旧文献(部分为一式两份,复本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书,已于1973年后迁出)的图书室[91],而第二层是研究室。该校的图书馆实际上是与研究所的第二层相通。新亚研究所的阁楼部分除了有藏书室之余,亦都有一间房间收藏了唐君毅的藏书以及其生前所用的书桌。
学校资料
新亚人素质[92] |
|
办学团体校董: |
新亚中学继承新亚书院办学精神,恪守该院创办人钱穆发扬中国文化,复兴中国伦理道德的理想。又强调“新亚人素质”。校名“新亚”包含新的亚洲之意。
新亚书院自1955年起征求新校徽[98],其时后为石硖尾徙置区22座天台小学信义学校校长、新亚书院旧生黄祖植负责设计构思[98]。他原模仿古镜背面的图案[98],以汉墓出土石像人物两相对立作为基本式样[98],两个人物中间附上“人文”二字[98],整个校徽形状呈圆形[98]。当新亚书院校董会初审后[98],校董沈燕谋提议根据南宋赵明诚著作《金石录》中的汉墓出土画像石上第2层的孔子见老子图刻像[98],代替黄祖植设计的人物图案[98]。孔子见老子图所指的就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情况[98]。最后新亚书院接纳了沈氏建议的校徽设计,校徽中间改为镶上校训“诚明”二字。而后钱穆跟一众创校校董敲定成立新亚中学细节时,以新亚书院校徽作基础,依照该式样去微调,变成了现时新亚中学的校徽。
“诚明”二字见于《中庸》。
《中庸》:
“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 |
“ |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 |
“诚”是德性行为方面的;“明”是知识暸解方面的。“诚”是一项实事,一项真理;“明”是一番知识,一番暸解。以此两字作为校训,是训勉学生要把为学做人视为同等重要的事业。
该校校歌的作曲者为已故台湾音乐家黄友棣,而作词人则为唐君毅[99]。部分歌词主要参照中国文学作品《礼记》和《论语》。[100]
在刚创校的时代,中一至中三分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合共8班[101],中四中五各有5班(忠、孝、仁、爱、信)分别为文科3班、理科2班。1977年增办中五级分文、理2组[5],该校当时共有34班[5],到了1982年中一年级由8班减至7班[12]。1989年9月年因中三评核试成绩优良,校方获教育署准许转为中一至中五各有6班的平衡班级结构[50],当中中一7班减至6班[102],中四5班增至6班[102],同时中六至中七级各设3班(忠、孝、仁(2文1理))[103],1993年才增设中七年级[50]。随学位减少,初中至中五每级只剩余最多五班(忠、孝、仁、爱、信)加预科年级四班。中一年级自1990年代初减至6班[12],中四年级则由5班增至6班[12]。后因应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的推行,中一级自2011-2012年度起减去信班,各级只余下四班(忠、孝、仁、爱)[68]。自2013至2014年度开始,该校将中四年级的班别名字都更名为信、义、和、平。
现在的中一至中六各有四班。中一至中三级的班别为:忠、孝、仁、爱(A、B、C、D),中四至中六级的班别为:信、义、和、平(E、F、G、H),例如1A为“一忠”、4H为“四平”等。
校方推行多项措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农圃奖励计划”[65]。为使中一学生解决家课上的疑难,该校每年都会举办“中一轻松问功课”计划。为让被记缺点的学生改过自新,又自2001年起推行“销过计划”[104]。该校的陆运会惯常在每个学年的上学期的10月或11月举行。[注 15]每年除夕为该校“文化日”,全校师生均进行课室大扫除,及有写挥春大赛。此外,该校每年都会有杰出学生选举。文教活动亦涵盖历史科,每年举办“成功人物扮演比赛”。[注 16]该校曾在校外连续获7届校际独木舟比赛冠军。学校的剧社自1996年起参加话剧公开比赛[107],曾多次获得校外奖项[108][109]。
该校的奖学金多以纪念参与创校之人士来命名。由1973年至今,绝大部分提供的恒常及已取消的奖学金项目包括[112][113]:诚明奖学金、学艺优异奖学金、最佳进步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杰出运动员奖学金、新亚中学奖学金、协安公司奖学金[注 17]、刘汉栋先生奖学金、李祖法先生纪念奖学金[注 18]、赵冰先生纪念奖学金 、钱穆先生纪念奖学金、孙国栋先生奖学金、唐君毅先生纪念奖学金、张丕介先生纪念奖学金、吴俊升先生纪念奖学金、沈亦珍先生纪念奖学金、彭鉴冰老师奖学金[注 19]、谢婉卿老师纪念奖学金[118][注 20]、岑冠明副校长奖学金[注 21]、黄华占副校长奖学金[注 22]、郑国富副校长奖学金[注 23]、张之慧校友奖学金[注 24]、梁玉宁校友奖学金[120]、黄爱仪校友奖学金[121]、梁家发校友奖学金[121]、许吕锦治女士纪念奖学金、屈晞庭纪念奖学金、梁家发校友服务奖学金[121]、梁家发校友农圃奖学金[121]、芦苇奖学金[121][注 25]、星岛学业成绩最显著进步奖(1989年起、已取消)[122]、余鉴明先生纪念奖学金(已取消)[122]、张楠昌先生纪念奖学金(已取消)[122]、九龙城区杰出学生入围奖(已取消)[122]、母亲节父亲节全校学生征文比赛奖学金(1979年由张威麟捐出,已取消[122])以及孔圣诞暨教师节全校学生征文比赛奖学金(1979年由张威麟捐出,已取消)[122]。
团体组织
社制始于1973年[12],校内设有4个社:
社 | 颜色 |
博 | 紫色(Purple) |
文 | 黄色(Yellow) |
约 | 红色(Red) |
礼 | 蓝色(Blue) |
校友代表 | 绿色(Green) |
该校除了一般学会外,创校初期至2000年代期间只有一个制服团队─九龙第63旅男童军团队(1975年12月成立[83])[12]。现时还设有一个制服团队─红十字青年团 YU 312,于2010年成立。[注 26]
意外事件
- 中七男生轻生
2003年2月23日,该校一名二十岁中七商科班男生洪可斌疑因考试压力大于秀茂坪宝达邨达欣楼住所内吊颈身亡。他被送院抢救后证实不治[126]。校方之后作出善后辅导师生情绪[127]。[128][129][130]
- 中一男生遇交通意外
2008年4月3日4时半,天光道向马头围道方向的交通灯位正值红灯,该校两名分别十三岁姓陈及十四岁姓吴的中一男生不依交通规则穿越车罅横过马路。两人其后遭一辆沿天光道往亚皆老街行驶的空载的士撞倒,陈姓男生头部受伤,胸骨碎裂;而吴姓学生则右脚骨折断[131]。事后时任校长屈启秋在周会上以此意外告诫学生小心过马路。
- 中四女生堕楼
2011年9月27日,该校一名16岁以兼职赚取生活费及品学兼优的中四孝班女生洪恺蔚于凌晨下班回家后,疑欲再外出会友庆祝生辰被家人阻止、沟通出现问题。至清晨就以纤幼尼龙绳绑手,在所住唐楼4楼寓所越窗沿外墙游绳地面,但中途尼龙绳不胜负荷折断,她凌空堕楼,头部重创身亡。于事件发生当日,校方接受传媒采访,并启动危机小组安排心理学家辅导学生。[132][133]翌日,该校一连数天在校内设立大壁报板让学生凭吊悼念。而其朋友在社交网站Facebook成立“为洪同学报上深切的哀悼及祝福”群组。网上亦有创作人凭诗吊唁。
“ | 《沁园春‧洪恺蔚祭秋魂》 阮创庭[134]
长别兰亭,秋风秋雨,愁煞伊人。 凝萋萋荒冢,迷迷烟垒, 欲挥离绪,盈泪霑巾。 问尔何由?含辛茹苦,未报劬劳父母恩。 空余恨,系愁情千缕,遥隔音尘。 谁怜红粉天真,半饷自由换却终身。 念世间无数,悲情离恨, 天涯浓梦,海角轻匀。 来日重回,倾怀细诉,心曲骊歌枕上闻。 相思调,寄一声珍重,寥慰秋魂。 |
” |
- 中四女生感染肺炎
2013年11月,该校一名就读中四年级的女生林纯净证实感染严重肺炎,肺功能只余下三成且呼吸衰竭,情况危殆。由于正值肺炎链球菌传播期,事后该校即时通知卫生署及教育局,并在学校课室消毒。[135]但姓林女学生于2014年4月22日因右边心脏衰竭不治。[136]学校随后安排追思会以作悼念。[137]此前于2013年12月2日,HERO艺人篮球队球员,包括队长艺人许家杰、领队阿感(黎国辉)、周志康、周志文、陈安立、罗天宇、陈伟洪、香港甲一队篮球员司徒伟杰等曾探访该校,并与学校的篮球队进行友谊赛。此举目的在于切磋球技以及为林纯净拍摄短片打气以表关心[138]。
校友
新亚中学校友会于2002年成立,以下为部分校友资料。[119]
- 演艺界
- 李力持(1978年中五、1979年中六):香港电影导演、演员、前仁济医院董之英纪念中学独立校董(2008年起)[139][140][141][注 28]
- 黎继强(1976年中三):香港电影及电视制作人[142]
- 陈伟邦(1978年中五、1979年中六):香港艺术家、前香港正形设计学校校长、香港艺术学院高级讲师及艺术专业文凭课程统筹[121][140][141][143]
- 吴家丽(1978年中三):香港女演员[144][145]
- 叶伟信(1979年中三):香港电影导演[146]
- 陈小春(陈小臻)(1980年至1981年中一):香港男歌手、演员[147]
- 谢君豪(1982年中五):香港男演员[注 29]
- 林远迎(1993年中五):香港男演员[149]
- 洪金泼(1994年中五、1996年中七):香港电视剧导演、编导及监制[150][151]
- 陈罗超(1996年中七):香港电影制片及监制、无限动力创办人兼董事总经理、香港电影发展局委员[151]
- 杨德贤(1997年中五):香港多媒体设计师、2015年“香港十大杰出设计师”及2014年度大中华杰出设计大奖得奖设计师[152]
- 刘俐(2002年中一至2006年中四):前香港女演员[153]
- 曾颂珊(曾慧忯):香港女艺人及模特儿[注 30]
- 韦彤(江怡)(2010年中五):前香港女演员[155]
- 唐诗劲(李洛钧)(2010年中五、2012年中七):香港YouTuber、前毛记电视艺人[156][157]
- 赵颂宜(赵绮琪)(2020年中六):香港无线电视女艺人[158]
- 商界
- 余大弟(1978年中五、1979年中六):前中国飞机租赁(01848)首席风险官及财务官、前南顺集团(香港)(0411)财务总监、前王氏国际高级企业财务副总裁[113][140][141]
- 李鋈麟,BBS,JP(1978年中二辍学):前东华三院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董、比富达资产管理及民惠食品有限公司主席[159][160]
- 招广林(1979年中五):前美维控股资讯科技副总裁[161]
- 李僖昇(1979年中五、1980年中六):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副主管(资讯科技基建)[140][141]
- 李乔明(1982年中五):阳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总经理[162]
- 王正强(1983年中三):香港上市公司科地农业控股(8153)独立非执行董事、香港蔬菜同业联会副会长
- 谭炳棋(1983年中五):美国上市公司 Unity Technologies 业务拓展总监(香港及澳门)[163]
- 杨和新(1984年中六):香港生力啤酒厂高级生产经理[164]
- 黄兆良(1985年中五):服务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创办人、神秘顾客服务协会主席、“微笑企业”筹委会主席、全球微笑报告香港及澳门地区发布者[165]
- 何尉聪(1986年中五):凯西医药首席业务运营官、前诺和诺德大中华区企业副总裁、前葛兰素史克糖尿病业务销售总监[165]
- 袁蔚明(1991年中五):韩国三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第一企划(Cheil)上海分部执行创意总监、前美国跨国广告公司李奥贝纳广告北京分部执行创意总监[166]
- 曹绮微(1991年中六):香港人寿业务总监[166]
- 王竞强(1993年中五、1995年中七):前皓天财经集团财务总监兼公司秘书、前中国置业投资财务总监、前港湾数字产业(合一投资控股)公司秘书、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49][167]
- 端木礼书(1994年中七):华润(集团)财务部助理总监[150]
- 简耀邦(1997年中五):前誉宴集团财务总监兼执行董事 [152]
- 周维临(1997年中五):S.A. Group集团(香港商槿尚国际)创办人[151]
- 祝颖仪(1997年中五、1999年中七):香港尖沙咀凯悦酒店宴会统筹总监[168]
- 范思亮(2000年中七):精进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NiiB)首席执行官[169]
- 公共事业、政治及宗教界
- 罗振南,IDSM(1978年中五):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前入境事务处副处长[170]
- 吕晶器(1978年中五):天主教澳门教区耶稣会前院长、西望洋创作协会会员大会主席、前澳门海星中学校董会主席兼校监以及前澳门利玛窦中学校监[140]
- 罗仁礼,MH,JP:民众安全服务队处长
- 李若愚,JP:前通讯事务管理局通讯事务副总监(广播)与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副专员、前运输及房屋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运输)[注 31]
- 林国辉(1983年中五、1984年中六):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171][172][173]
- 冯传宗(1989年中五、1990年中六):香港公务员总工会主席[174]
- 施能熊(1994年中五、1996年中七、1997年(重读)中七):民建联观塘支部副主席、前观塘区议会启业选区议员[150][151]
- 苏志豪(1994年中五):西九龙总区交通特遣队警员 (于2008年奥运摩托车护送期间殉职[175])[150][176]
- 郭玲丽(1998年中七):香港立法会选举管理委员会界别议员(2022年至2025年)、民建联葵青支部社区主任[177][178]
- 教育、学术及文化界
- 郭永恒(1978年中五):明爱乐进学校校监、前明爱乐义学校校长[170]
- 李北成(1978年中五):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天文学系研究员[140]
- 范少伟(1978年中五、1979年中六):新亚中学第六任校监[179]
- 梁子威(1979年中五、1980年中六):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高级讲师、前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40][141][180]
- 胡国安(1979年中五):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工程学院荣誉客席教授[181][182]
- 余国良(1981年中五):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75][183][184]、前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副所长
- 余国柱(1981年中五):雇员再培训局副行政总监(业务发展及传讯)、前职业训练局副执行干事及前工商管理学学术总监、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前院长[141][185]
- 薛开娴(1981年中六):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金融商业学院高级课程主任 / 学院首席讲师[184]
- 卢曼华(1982年中五):前福建中学(小西湾)校长[162]
- 萧芷苓(1982年中五):前保良局方谭远良幼稚园校长[184]
- 余惠冰(1982年中六):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高级讲师[172][186][187]
- 马木池(1982年中六):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师兼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众史学文学硕士课程总监[172]
- 郑永昌(1983年中五、1984年中六):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副研究员兼科长[172][173]
- 黄惠庭(1984年中六):新亚中学第四任校长[173][188]
- 林仲强(1986年中五):圣方济各大学设计学系系主任暨平面设计高级讲师、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设计学系系主任[189]
- 吴声展(1986年中六):宣道中学校长[189]
- 梁淑贞(1988年中五、1989年中六):新亚中学第五任校长[190]
- 赵志讷(1990年中五):圣方济各大学汤罗凤贤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心理学)[191]
- 李燕琼(1990年中五、1991年中六):香港都会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院副院长(学与教)暨教授、英国国王学院医院 Cicely Saunders Institute 访问学者[192]
- 徐霞(1995年中五、1997年中七):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师[150][151][193]
- 蔡金杯(1995年中五、1997年中七):香港都会大学教与学发展处高级多媒体科技经理[150][151]
- 孔雅欣(1996年中五):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幼稚园校长[167]
- 蒲俊毅(1999年中七):将军澳培智学校校长[194]
- 李伟展(1999年中七):香港教育大学副教务长及科学与环境学系副教授、2024年斯坦福大学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名单入选者[194]
- 刘喜仪(2000年中五、2002年中七):前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人文及语言学部专业中文课程讲师[195]
- 布琮任(2004年中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历史系副教授[196]
- 张誉允(2004年中七):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专任助理教授[197]
- 社会福利、资讯科技界
- 李志雄(1976年离校):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行政会成员与前康复及社区服务服务总监
- 彭威儿(1984年中五、1985年中六):新生精神康复会行政主任、前博爱医院人力资源部总监[165][173]
- 郭义聪(1990年中五):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青年及社区服务总主任、前上水官立中学独立校董[198]
- 王辉利(1996年中五):英国上市网络安全公司 Darktrace香港区技术总监[199]
- 励娜(1996年中七):劳工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社会福利服务从业人员协会会长、第4至第6届重庆市政协委员、2015年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状得主[152]
- 关振楠(1998年中五):加拿大上市信息管理系统公司 OpenText 香港及澳门区销售总监[200]
- 萧倩文(2001年中五、2004年中七):工业伤亡权益会总干事[201][注 32]
- 其他界别
其他资料
- 乐善堂梁𨱇琚书院前任副校长刘添球曾在1982年至1986年间于新亚中学任教中文科[注 33]。
- 已故汉城1986年亚运会香港保龄球代表队领队堵绥丰先生,曾带领队员车菊红于该届亚运取得香港第一面的亚运金牌。他生前在该校任教英文科、任职训导主任,2012年因病去世。[注 34]
- 香港作家、《博益月刊》前主编、《星岛日报》前文化版及专栏版策划及顾问、香港理工大学前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黄子程曾在该校当教师。[20]
- 脑基础学习培训师、脑基础教育学会主席、教育局小班教学学习圈导师及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兼职讲师陈惠良曾在该校任教[138]。
- 香港版画协会主席、艺术家吕慧珠曾为该校的视觉艺术科老师[208]。
- 深水埗桂林街曾有一所同名中学“新亚中学”[209],下设附属小学及幼稚园部[209],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列航飞担任校监。但该校并非隶属现时新亚中学的办学团体 ─ 新亚教育文化基金会,只属列氏在新亚书院迁址农圃道之后,购入桂林街校舍来营办的学校[210]。
- 新亚中学聘用之首位外籍老师为 Mrs. Mary Vanessa Roberts[211][注 35]。第二任外籍老师为 Ms Gae Richards Butler[注 36],第三位为 Ms. Hollie Krysten Ivany[注 37]。现时的外籍老师为 Mr. Dignadice Christian James De Cruzman[注 38]。
- 2013年,该校借出场地予无线电视拍摄电视剧《女人俱乐部》,学校在该剧中命名为“圣罗兰女子中学”[注 39]。2014年,该校再次借出B座校舍予香港电台拍摄节目《我的家庭医生》第七集“飙机”。
参见条目
注解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