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加坡福建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加坡福建话(白话字:Sin-ka-pho Hok-kiàn-ōe,台罗:Sin-ka-pho Hok-kiàn-uē),是通行于新加坡一带的闽语分支,属于闽南语中的泉漳片。语言系属与闽南的泉州话、漳州话和厦门话以及台湾话为同一个分片,并且具有高度相似性。一般而言,新加坡的福建话主要是厦门话(包括金门话),相对台湾话更偏向同安腔。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福建话”(英语:Hokkien)是东南亚华人对闽南语的称呼,新加坡的福建话口音基于同安县(今厦门岛外四区)闽南语口音,融入少许潮州话(亦为闽南语的一支)特色,亦融合部分马来语和少许英语词汇,在语言在语法和语音等方面与闽南的同安话高度相似。
口语上,新加坡福建话与槟城福建话、北马福建话、南马福建话、台湾话同为泉漳混合语。整体而言,新加坡的福建话和同安话非常接近。新加坡人若以闽南语和福建、台湾人士交流,基本上能够互相交流。新加坡的福建话影视作品也能够被福建、台湾观众理解,仅部分非汉语词汇或少数发音若未经学习,难以被解读。
Remove ads
历史
19世纪后新加坡接收大量华人移民,今日新加坡百分之七十八的人口皆为华人,其中又以来自福建泉州与漳州的闽南地区移民为主,他们带入了闽南母语,使得福建话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广泛传播。因为早期未有语言的定名,新马一带华人习惯以祖籍地福建、潮州、广东等地名称呼自己的母语,而闽南人(泉漳人)又是新加坡华人社群来自福建省内人数最多的华人移民,因此将闽南语称之为“福建话”。
19世纪创办的新加坡华人私塾大多以福建话来教授传统儒家经典。到20世纪初叶,随着更多的华校采用华语(标准汉语)为教学语言,华语逐渐取代了福建话而成为新加坡华校的媒介语。
20世纪前半叶,新加坡涌入了大量来自闽南的移民,加快了福建话在新加坡的传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更有效地把讯息传达到华人社区,有许多政治演讲及发表会都是以福建话来进行的。当时的新加坡呈现出一片蓬勃的闽南文化情景,例如福建话讲古、歌仔戏、福建话传媒等。
一般来说,在1979年之前,福建话是新加坡华人社群中的共同语。有许多新加坡的少数民族如马来人、印度人更是以福建话跟新加坡华人进行沟通。
1979年后,新加坡政府开始大力推广华语,以讲华语运动做为先导,对各种汉语变体(汉语方言)传媒进行诸多严格审查及禁播。许多汉语方言传媒都必须搭配华语才可播放上阵。新加坡于1980年代逐步废除华校制度,所有学校都一律采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言,英语成为新加坡最强势的语言。英语的兴起与华语的普及加速了福建话在新加坡的衰微。
Remove ads
现状
现今新加坡华人社群的共同语已被英语和华语取代。虽然新加坡仍然有人讲福建话(尤其是老一辈的华人),但已不像从前那样普遍。
老中青三代中,闽南裔老年人仍具有很强的福建话沟通能力。中年与青年闽南人后裔因受到新加坡实际通用语英语的普及影响,以及讲华语运动的推行,大多已普遍流失福建话的交流能力,尤其以年轻人更为严重。近年来,有部分年轻人因受到英语环境的影响,华语能力也不足。
新加坡无线电视台受政府政策约束,不能播放方言节目,但新加坡有线电视台可播放方言电视剧,闽南语娱乐传媒亦较容易获取,因此仍旧有人会透过它来接触新加坡福建话。有一部分支持热爱自己母语的年轻人也透过网络上的台语传媒来与自己的母语保持接触;相对而言,使用新加坡福建话的电影作品,也能在台湾大受欢迎,代表作即小孩不笨。
与其他地区的“漳泉混合”闽南语的不同
新加坡福建话虽然与槟城福建话、北马福建话、台湾话、厦门话同为泉漳混合语(泉漳滥),但是因为混合比例不同,接触层面也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少词汇上以及语法上的差异。
新加坡福建话有些特殊的闽南语词汇,与闽台区的闽南语有些不同。
注解:台湾有部分地区亦有此类用法。
Remove ads
Remove ads
有些新加坡福建话的词汇和漳泉/台湾词汇相同,但发音不同。
Remove ads
新加坡福建话与其他语言的交融
新加坡是多语国家,新加坡福建话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夹杂许多非闽南语词汇,例如马来语词汇,粤语词汇,英语词汇等等。
许多马来语词汇渗透到新加坡福建话,使得新加坡福建话与泉漳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闽南语有些不同。
Remove ads
有许多新加坡福建话所使用的词汇源自于其他汉语变体词汇。
有许多英语词汇在新加坡福建话广泛使用。这些词汇都跟新加坡周遭的生活有关系。如果新加坡福建人不知道某个词汇的闽南语怎么说,就会以英语词汇代替。
语音
新加坡人讲闽南话时,多多少带着安溪、南安、晋江、同安一带的腔调或者是潮音,同时喜欢加点尾音已被吃掉的英文。惯性上喜欢使用英语连接词then ,后面再加个“hngo”(就是晋江/南安等地喜欢用的那个尾音,第二声)。一般上,新加坡闽南语讲得大都不会太深。
新加坡福建话多数在念读年份或者一些号码时,是文读和白读不分(至少厦门是分的)。比如,“1980年”这个名词中的读法一般上应该是以文读音来读 (一九八空年 it kiú pat khòng nî),但是新加坡则文白不分,直接读成 “一九八空年 it káu pueh khòng nî”。电话号码在台湾一般以文读音来念,新加坡则直接以白读音来念。例如,电话号码在台湾98444678会以文读音来念(kiú pat sù sù sù lio̍k tshit pat),新加坡则以白话读音来念 (káu pueh sì-sì sì la̍k tshit pueh)。
虽然新加坡福建话偏向泉音,但在一些闽南语读音方面受到福建漳南(东山、云霄、漳浦、平和、诏安)闽南语、海陆丰闽南语、 潮州话和粤语广州话的影响。
一些字的韵母在泉州、漳北(漳州市区(龙文和芗城)、龙海、长泰、南靖、华安)、厦门(同安)和台湾地区都读做 "ing" ,可是在新加坡有许多人却读成 "eng"。这跟漳南、潮汕 、海陆丰的读音一致。其中受到来自潮音的影响更为明显,以下可供参考。
一般来说,“我”闽南语读成 guá,但是在新加坡,有许多人则以懒音读成 uá。这也是受到潮语的影响“我 ua2” 。
语法
新加坡福建话和台湾话有些细微的语法差异。例如,如果要问 “你要不要..?”,新加坡福建话一般上会使用 “爱(ai)...莫(mài)?”,而台湾话则会使用“欲(beh)..无(bô)”。 “爱 (ai)”在新加坡福建话里的意思是“要”,而台湾话的“爱 (ai)”则往往是“喜欢”或“必须”的意思,虽然也可以当作“要”解释,但台湾话中,一般会使用“欲(beh)”来表达“要”的意思。
另外,在问问题时,台湾话一般会使用“敢 kám”,意思是“是否”、“是不是”等。“敢 kám”一词源自于漳州话,在台湾话中,是一种较为正式的问问题方式,也较有礼貌。如果是一般非正式的问问题方式,台语则会使用 “无(bô)”置入到句子的尾端(例如华语的 “吗”)。新加坡福建话则很少会使用“敢 kám”,而会使用 "无(bô)"置入到句子的尾端(例如华语的 “吗”)。有时候,新加坡福建话也会受粤语影响,在句子的尾端会直接加个 “meh 咩”。例如,与其说 “是无?(si-bo)”(是吗?),新加坡福建话则会说“是咩(si-meh)”。
新加坡闽南语的古汉语成分
闽南语中有些白读成分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它保留着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一个很大区别,不带唇齿声母f,比如“分”字,闽南话中并不念“fen”,而是念“pun”。此外,闽南语中还完整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宗教,艺文影视和闽南文化


一些新加坡佛堂仍以闽南语来读诵佛经。这些佛经通常备有新加坡式福建话罗马拼音来协助读诵。新加坡的一些基督教教堂仍有闽南语的礼拜。 新加坡的道教团体也经常使用闽南语。
根据周长揖教授的解说,新加坡闽南话的歌谣很丰富。他在新加坡收集到一首(长篇叙事歌谣)“过番歌”,有700多句,中国民间没有这么长的诗歌。从开篇、禀告双亲、夫妻惜别、踏上征途、(涉洋过番、实叻遭遇、槟城险厄、返回唐山、尾声)全面反映了当时去南洋的艰苦生活,也把南洋的风貌表现出来,诗词写得很美,很多闽南话也写的很美,还压韵,这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3]
另外,很多歌谣也很美,比如《雪梅思君》写了对爱情的忠贞。这方面的歌谣太多了,比如爱情诗《针线情》:
你是针,我是线,针线永远黏相倚。
lí sī chiam , góa sī sòaⁿ ,chiam-sòaⁿ éng-óan liâm siòng óa
人讲针补针针也著线,为何放阮咧孤单。
lâng kóng chiam pó͘ chiam hiam tio̍h sòaⁿ, ūi-hô pàng gún leh ko͘-toaⁿ
啊!你我本是同被单,怎样来拆散?
Ah, lí góa pún sī tâng phōe-toaⁿ, chóaⁿ-iūⁿ lâi thiah-sòaⁿ
有针无线叫阮要按怎,思念心情无带看。
ū chiam bô sòaⁿ kiò gún ài an-chóaⁿ, su-liām sim-chiâⁿ bô-tè khòaⁿ
还有《行船歌》有十八节,讲到怎样过南洋,也很生动。
再有像声词歌谣《砰嘭水中流》:
乞涸木为舟,
kih kok bo̍k ūi tsiu
砰嘭水中流,
pin pong chúi tiong lâu
门双划桨,
mn̂g-siang u̍ih-hiúⁿ
咝刷到泉州。
si suit kàu chôan-chiu
新加坡也经常在华人传统节日时主办歌台,例如中元节歌台就经常使用不同的汉语方言如泉漳话,潮州话,广东话等。其中于1960年代,歌台唱福建歌曲已十分受欢迎。新加坡福建金曲歌王陈金浪曾经七月歌台的红牌歌手与主持人。例如,在中元普渡时所唱的歌“陈金浪 -《十殿阎君》”。
早期的新加坡福建戏曲源自于福建泉州高甲戏大约于清末民初传到了新加坡。但1927年从台湾传到新加坡的闽台歌仔戏,由于对白唱腔容易看得懂,在新加坡引起巨大的轰动,遂对新加坡造成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中逐渐取代了高甲戏,成为新加坡福建戏曲的主流。
目前的新加坡福建戏(歌仔戏)的演出主要由历史悠久的“新赛风闽剧团”、“筱麒麟闽剧团”以及两支新生力军“筱玉隆闽剧团”和“爱心歌仔戏团”担任。
新加坡也有一间学校“新加坡戏曲学院”负责栽培本地戏曲人才,包括歌仔戏。
早期方言一向不能于新加坡电视剧播出,但近年新传媒和政府联合制作了多套方言剧,包括《吃饱没?》系列及《好世谋》宣传政府政策。
新加坡福建话电影始于1990年代末,主要由华语电影置入闽南话对白,遂而形成的。其中,由梁智强所导演的钱不够用、小孩不笨等都得到不错的票房,电影所反映的是当时新加坡基层人民的社会风貌。
新加坡电台自1980年代开始禁止使用福建话,但新加坡丽的呼声(Rediffusion Singapore)仍使用福建话,并且在新加坡做了多年的福建话广播,为新加坡福建话的文化流传做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由许淑梅主讲的闽南语讲古广播如《厦语民间故事》在新加坡广受欢迎。
南音最初传入新加坡是1901年时期[4],南来的泉州人创立了许多南音社。目前仅存的南音社有“湘灵音乐社”。
湘灵音乐社成立于1941年,是新加坡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瑰宝—南音与梨园戏的艺术团体。1977年,由已故社长丁马成首倡,湘灵音乐社举办了首届“亚细安南乐大会奏”并推动了当时低迷不振的南音。为加快对年轻一辈的推广与教育,并把南音带进校园合作演出,亦特别出版了两本南音与梨园戏教科书配合教学。[5]
湘灵音乐社在新的接班人丁宏海社长的努力推动下,不断地把南音戏曲事业发扬光大。
白话字足迹

曾经有新加坡闽南人在书写信件时使用“白话字”,例如有一封信是陈嘉庚的堂兄弟陈文学的后代所提供的,完全是用白话字所写的。[6]
新加坡地名
新加坡的汉文国名“新加坡”〔sin-ka-pho〕源自于闽南语对于英语名称“Singapore”的音译。新加坡也有许多地名是源自于新加坡福建话,都代表着闽南语和新加坡的文化渊源。
例子:
1. 宏茂桥 (Ang Mo Kio) 是闽南语“红毛桥”的雅称。“红毛”是闽南语对白人的蔑称,相当于粤语的“鬼佬”。
2. 蔡厝港 (Choa Chu Kang)、林厝港 (Lim Chu Kang) 及杨厝港 (Yio Chu Kang) 中,“厝”在闽南语意思为“房子”、“人口居住地”。
3. 后港 (Hougang) 意思为“河流尽头”,所指河流是实龙岗河 (Sungei Serangoon)。“Hougang”是闽南语“Aū káng”的华语拼音。
5. 中峇鲁 (Tiong Bahru),“Bahru”是马来语“新”的意思;“Tiong”是福建话【冢 thióng】的意思,“中峇鲁”即福建话的【新冢 sin-thióng】。
4. 大巴窑 (Toa Payoh) 在闽南语可解成“大沼泽”。
此外,新加坡许多源自马来文、英文的地名也是采用闽南语音译。
例子:
1. 勿洛 (Bedok):(be-lok)
2. 武吉士 (Bugis):(bu-kiat-su)
3. 武吉巴督 (Bukit Batok):(bu-kiat-pa-tok)
4. 多美歌 (Dhoby Ghaut):(to-bi-ko)
5. 景万岸 (Kembangan):(king-ban-gan)
6. 裕廊 (Jurong):(ju-long)
7. 乌节 (Orchard):(o-chiat)
8. 欧南园 (Outram Park):(ao-lam-hng)
9. 榜鹅 (Punggol):(pong-go)
10. 丹戎巴葛 (Tanjong Pagar):(tan-jong-pa-kat)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