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勒泰地区
中國新疆伊犁的地方行政機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勒泰地區(哈薩克語:التاي ايماعى / Алтай аймағы;維吾爾語:ئالتاي ۋىلايىتى,拉丁維文:Altay Wilayiti)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下轄的地區。總面積11.78萬平方公里,佔全疆總面積的7%,總人口67.16萬[1]。地區行政公署駐阿勒泰市解放路341號。人口60.3萬人,其中哈薩克族約佔53%,漢族約佔40%。
Remove ads
歷史
公元前5世紀前後,阿爾泰山為哈薩克地區塞人等部族游牧之地。前三世紀時,伊犁一帶的呼揭部族也可能游牧於阿爾泰山一帶。前176年,匈奴征服呼揭及其旁國,這裏成為「匈奴右地」。48年,匈奴貴胄八部大人起兵叛亂,爭奪王位,匈奴大小單于互相殘殺,逐漸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強部呼衍王的封地即在今阿勒泰地區境內。91年(永元三年)後,北匈奴逐漸西遷,鮮卑人盡據匈奴故地,今阿勒泰地區歸其控制,屬鮮卑右地。東漢末年,鮮卑汗國衰落,原居於此的呼揭復興,漢文史籍稱其為「呼得」。
402年,柔然興起,征服呼得,將游牧於東部天山的古突厥北遷至金山(阿爾泰山)西南,今阿勒泰地區遂為突厥的游牧之地。
突厥汗國於公元552年建立。583年,突厥汗國分裂出西突厥汗國,今阿勒泰地區屬其疆域。605年,鐵勒各部反抗西突厥壓迫,發動起義,推舉薛延陀部首領乙失缽為「野口至汗」(今譯為「額爾齊斯汗」),今阿勒泰地區時為薛延陀部族的游牧之地。615年,西突厥射匱可汗東征鐵勒,乙失缽遂取消可汗稱號,降服於西突厥汗國。
6世紀初,西突厥統葉護可汗雄強,多次率眾東征鐵勒,薛延陀部舉族東遷漠北草原,今阿勒泰地區成為西突厥部落游牧地。651年(永徽二年),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自立,爆發唐朝與西突厥第二次戰役,657年(顯慶二年)由唐朝勝利。其後唐朝開始在阿勒泰地區先後設立沙陀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金附州都督府,分別管理西突厥沙陀部、葛邏祿熾俟部、葛邏祿部。702年(長安二年),武則天設立北庭都護府,今阿勒泰地區歸其管轄。
744年後,阿勒泰地區成為回紇勢力範圍,又於840年被葉尼塞吉爾吉斯人的黠戛斯汗國攻破。924年,阿爾泰山周圍合魯(葛邏祿)、紇里迄斯、黠嘎斯、乃蠻等部族歸附於契丹。
1130年,西遼(喀喇契丹)征服西域,阿勒泰一度成爲其政治重心。1204年,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率兵攻滅乃蠻部,佔領阿爾泰山地區,將其分封給第三子窩闊台,後來被察合台汗國奪取。1399年,蒙古瓦剌(衛拉特)部興起,控制阿爾泰山東、西兩麓廣大區域,今阿勒泰地區成為其中心地區。瓦剌南下四部中,準噶爾部稱霸天山以北,準噶爾汗國在此基礎上崛起。
清朝阿爾泰地區為蒙古阿爾泰烏梁海等部落遊牧之地。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帝國征服準噶爾部後,先設烏里雅蘇台將軍,又設科布多參贊大臣,統轄蒙古草原西部杭愛山至額爾濟斯河一帶的廣大地區。今阿勒泰地區相繼歸其管理。
1868年(同治七年)一度於布倫托海(今福海縣一帶)置布倫托海辦事大臣,次年廢除。1904年(光緒三十年),設科布多辦事大臣,並移駐承化寺(今阿勒泰市城區)辦事,實行科阿分治,此為阿勒泰地區正式建制之始。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分科布多置阿爾泰,以錫恆為阿爾泰辦事大臣,轄蒙古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部、新和碩特部,駐承化寺[2]。
地理
阿勒泰地區位於新疆北部,是一個由哈、漢等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阿勒泰」即「金山」之意。西北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聯邦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阿爾泰共和國相連,東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205公里,此處也是離海洋最遠的難抵極。
阿勒泰地區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區面積約佔五分之四。阿爾泰山主峰友誼峰海拔4374米。阿勒泰地區主要河流均發源於阿爾泰山地。位於地區西部的薩吾爾山脈,橫貫吉木乃縣與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交界處,主峰木斯島山海拔3835米。丘陵主要分布在山麓緩坡地帶和準噶爾盆地東北部,其間礦苗外露,易於開採,是地區主要成礦區域。平原分布在額爾齊斯河河谷、烏倫古河河谷及其他河流中下游。沙漠分布於福海縣、富蘊縣南部及哈巴河縣、布爾津縣、吉木乃縣局部地區。最低海拔317米(富蘊縣三個泉窪地)。阿勒泰地區是新疆豐水區之一。有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吉木乃河三大水系,大小河流共56條。較大的湖泊有烏倫古湖、喀納斯湖、吉力湖等。
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緯度較高,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寒冷氣候,其特點是夏季乾熱,冬季嚴寒,平原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風。年均氣溫0.7℃—4.9℃,極端最低溫度-51.5℃,極端最高溫度42.2℃。平原地區年均降水量131—223毫米,年蒸發量1367—2066毫米,無霜期123—152天,全年日照時數2829—3045小時。
Remove ads
政治
Remove ads
該地全境皆為邊境管理區,非本地居民須辦理通行證件方可前往。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648,173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03,28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4,890人,增長7.44%,年平均增長率為0.72%。其中,男性人口為336,858人,佔總人口的51.97%;女性人口為311,315人,佔總人口的48.0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8.2。0-14歲的人口為133,442人,佔總人口的20.59%;15-59歲的人口為438,963人,佔總人口的67.7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5,768人,佔總人口的11.6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1,705人,佔總人口的7.9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38,306人,佔總人口的52.1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09,867人,佔總人口的47.81%。
阿勒泰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哈薩克族、漢族、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圖瓦人)等36個民族。漢族人口232563人,佔總人口的38.55%;各少數民族人口370720人,佔總人口的61.45%;其中哈薩克族人口328153人,佔總人口的54.39%,回族人口23656人,佔總人口的3.92%,維吾爾族人口8703人,佔總人口的1.44%,蒙古族人口5376人,佔總人口的0.89%。
經濟

2010年全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4.85億元(現價),工農業總產值38.39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361元。經過發展,該區糧食自給有餘,畜牧業大幅度的提高。電力、煤炭、黃金、採礦、毛紡、造紙、製糖、服裝、食品、醫藥、珠寶加工等工業已具有相當規模。
地區境內先後開放了塔克什肯口岸、紅山嘴口岸、吉木乃口岸、阿黑吐拜克口岸。2010年全地區對外貿易進出口額達9163萬美元。
交通
教育
- 阿勒泰職業技術學院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