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实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宗实录》前九卷《奉天靖难事迹》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间的《郕戾王附录》。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

史料特征

  •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 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实录》正式修成后,卷首列御制序,臣下进《实录》表,纂修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焚其草稿,将誊录的正本藏之内府。嘉靖十三年后,转藏于皇史宬,而将誊写的副本藏之于文渊阁,供后代阁臣、史官修《实录》时借阅参考。
  • 万历中,大学士申时行命诸学士校雠,始转相抄录,各种传抄本才得以流传。其中也出现了卷帙有出入,内容有详略,以及脱落、简错等舛误。今海内外留下的各种传抄本约十余部。

内容

十三朝实录如下,不包括惠帝景帝思宗,原因是:

  1. 明太宗靖难之役后,不承认建文帝的合法性,于是将建文年号统统改为洪武三十二到三十五年;
  2. 明英宗南宫复辟后,不承认景泰帝的合法性,于是干脆略而不提,直到成化年间以《废帝郕戾王附录》附于《英宗实录》里;
  3. 明思宗在甲申之变殉国后,清朝的人有《崇祯长编》[1]和《崇祯实录》等记述崇祯年间的事。[2]
更多信息 顺序, 名称 ...

另外嘉靖年间明世宗亦为其父亲编写《大明恭穆献皇帝实录》五十卷(《明史》称《睿宗实录》[5]),今存抄本第11-50卷于天津图书馆[6],亦不算入《明实录》内。

Remove ads

明实录的出版

长期以来,除了皇帝和少数内阁大臣和修纂后朝实录的史官以外,深藏宫中的《明实录》,天下臣民无由得见。万历十六年,明神宗下令首辅申时行将历朝实录抄录成小型御览本。在重抄中,诸校对、誊录官乘机“于馆中誊出,携归私第,转相钞录”,致使当时抄实录者“遍及台省”。万历二十二年,因修正史,复取出实录,供史臣参考。官员们再次乘机大肆传抄。万历二十四年,由于乾清宫火灾,御览本《明实录》“旧本亡失”,因此神宗皇帝又一次“命内阁誊进累朝《宝训》及《实录》以“补之”。在这次费时二年零四个月的重录中,《明实录》同样被参与抄录的史官传抄出宫外。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抄录活动,实录广泛流传到民间,出现了“家藏户守”实录的局面。甚至还出现有公开销售实录抄本的现象,每部高达“五万缗”。晚明清初,在京师及江南等文化发达地区,许多巨室拥有明代实录。[7]

1941年,梁鸿志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将建文朝史事附入《太宗实录》,并附后人补辑的《崇祯实录》十七卷,计五百册,为其后通用本,但错讹甚多。这是中国《明实录》的第一部印刷本,在此之前所流行之本皆是钞本。

1930年至196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原国立北平图书馆[注 1]所藏的红格钞本《明实录》进行的大规模整理和校勘。此次整理和校勘,以红格本为底本,以广方言馆本、抱经楼本、北京大学本、礼王府本、嘉业堂本、天一阁本、明内阁精写本、梁鸿志影印本、内阁大库清初明史馆钞本等数十种本子为对校本,对《明实录》中的错讹 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校勘,先后有傅斯年、王崇武、黄彰健等专家参加,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此次整理和校勘的结果是影印了经过校勘的本子--台本,和撰成了具有相当分量的《明实录校勘记》。全书计正文一百三十三册、校勘记二十九册、附录二十一册,是为目前最善与最通行之传本。该版本在中国大陆与台湾皆有出版。

最善之本:红格钞本

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实录,都进行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后,实录与宝训[注 2]修完后,即誊写四份,实录与宝训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内阁,大本藏乾清宫,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览。这样,就有正副大小四种本子同时并存,但其内容完全一样,不得有任何错漏。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四种实录皆受不同程度的损破,但一直到乾隆年间,正副大小四种实录绝大部分都完好无损。清初为修明史,遂将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史馆,为便于检阅,明史馆就综合四种本子的明实录重新抄录一本,力求完善,以供修史之用。乾隆年间,明史修成。由于忌讳,《明实录》则变成了禁书,民间的传抄本多收缴焚毁,而史馆的正副大小本,以书册宽大,需挪出以置其他档册。同时因钦定明史已成,而实录又残缺,遂从大学士三宝之请,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将库存明实录及皇帝宝训,共4757本,移出史馆,一并焚毁。此后,就只有明史馆传钞的那部实录为最善之本了。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部实录亦日渐残破。民国年间,实录藏于北平图书馆中,称为红格钞本,其后经过辗转迁移,现在则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

Remove ads

内容问题

明实录在明朝编写,存在隐讳、曲笔,《史乘考误》、《国史考异》等书澄清了许多事实。

近代历史学者吴晗认为,因为《熹宗悊皇帝实录》里记载了冯铨的丑事,冯铨降清以后,凭借职权方便,把记有他丑事的那一部分原本偷走了,故“明实录”的传抄本也缺了那一部分。[8]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content...

参见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