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朝内阁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内阁
Remove ads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Thumb
北京故宫文渊阁。明朝文渊阁为内阁主要办公场所之一,然当时文渊阁的位置并不在今天的文华殿后方,而是在午门之东,清代内阁大库附近。

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1]。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帝师),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2]。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3]。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4]。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明朝内阁由始至终都不是明朝中枢的一级行政机构,所谓内阁只是文渊阁的别称[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对明朝内阁作出如此评价:“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6]。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7]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8]。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9]

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10],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11]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12]

明成祖靖难夺位后,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人直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侍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13]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谨身殿大学士,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14]景泰年间,王文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15]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16]

Remove ads

内阁列表

成祖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仁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宣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英宗(第一次)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景帝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英宗(第二次)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宪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孝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武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世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穆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神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光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熹宗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愍帝

更多信息 代, 内阁 ...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