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曼彻斯特
英格兰西北部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曼彻斯特(英语:Manchester, i/ˈmæntʃɪstə(r), -tʃɛs-/[2][3]),即曼彻斯特市[注 1](英语:City of Manchester),是英国英格兰西北部的城市、都会自治市,大曼彻斯特郡的中心城市,英国核心城市。2024年,曼彻斯特人口约为59万人,是大曼彻斯特都市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且是英格兰西北第一多,英国第四多的城市。曼彻斯特是一个典型的英格兰北部工业城市[4],于1853年正式获得城市地位。工业底蕴使工蜂成为了曼彻斯特的象征[5][6],如今蜜蜂也是曼彻斯特的官方标志之一[7]。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5年10月2日) |
![]() |
曼彻斯特建立在厄韦尔河与梅德洛克河汇流处的砂岩陡岸上,其建立肇始于罗马人于公元1世纪在此建立的兵营马穆西乌姆,这座城市也因此得名。此后,本为一座小镇的曼彻斯特随着工业革命而崛起。18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在这座城市萌芽,因市内兴盛的纺织业,让曼彻斯特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迅速城市化,成为全世界第一座工业化的城市[8][9][10]。全世界第一条城际通勤铁路在此诞生,19世纪开通的曼彻斯特运河也让这座城市能够通向爱尔兰海。曼彻斯特此时是棉加工业的中心[8],这便赋予了这座城市“棉都”的称号。曼彻斯特也曾因仓库众多而有着“仓库城市”的别称。在战后,曼彻斯特因工业式微而进入衰落,但随之而来的去工业化和城市改造也让这座城市如今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1996年爱尔兰共和军恐怖袭击事件,曼彻斯特进入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并于2002年主办了英联邦运动会。
曼彻斯特被誉为“北方之都”[11][12][13][14],是英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其多项指标均名列英国第二,仅次于首都伦敦,尤其是在其经济、艺术、文化、科研、交通运输、媒体和体育地位上。如今的曼彻斯特大学及其前身见证了原子的裂变,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式电脑的诞生以及石墨烯的发现。步入21世纪,曼彻斯特的发展愈发强劲,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与伯明翰竞争英国第二大城市这一头衔的资本[15][16]。自2022年起,曼彻斯特也是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的世界级城市榜单中唯一获评任一Beta级别的英国城市[17]。
曼彻斯特南临柴郡平原,北东两侧背靠奔宁山脉。其市中心西侧与索尔福德隔河相望,与之构成了共同的建成区[18]。曼彻斯特历史上是兰开郡的一部分,并在20世纪跨过默西河,将河南原属柴郡的郊区,如怀森萧,纳入市内[19][20]。1974年,曼彻斯特与周围市镇联合组成大曼彻斯特郡,成为该郡的一个都市自治市,曼彻斯特与其中的斯托克波特、泰姆赛德、奥尔德姆、罗奇代尔、贝里、索尔福德和特拉福德接壤。“曼彻斯特”一名有时也用来指整个都市区、或整个都市郡[21][22][23]。整个大曼彻斯特的市区总人口在英国排名第三。
Remove ads
名称
曼彻斯特(Manchester)一名是来自于拉丁语古名 Mamucium,或者其变体 Mancunio。普遍认为这些名字是从一个更早的凯尔特布立吞语的名字拉丁化而来的)[24][25][26],其词根是**mamm-,意思是“乳房”,对应曼彻斯特建立在一座如乳房形状的山上的特点[27][28]。但一说曼彻斯特一名可能是来自于**mamma(“母亲”),源自当地的一尊河流神祇。这两个词根仍能在当代的凯尔特语言中找到,例如爱尔兰语中 *mam 意为“乳房”,但同样的词在威尔士语中意思则是“母亲”[29]。名字的后缀 -chester 则是来自于古英语的 ceaster(指古罗马城塞,其本身也是来自于拉丁语 castra 的借词)[27][28]。古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迎来尾声时,当地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个后缀来描述一些与罗马军事驻地相关的地方了[30]。根据中世纪时的一些早期记载,曼彻斯特当时名为 Mameceaster[31]。
Remove ads
在英语中,曼彻斯特人称作 Mancunian(s),或源于曼彻斯特维多利亚时代的拉丁语名 Mancunium[32]。在威尔士语中,曼彻斯特则称为 Manceinion。如今曼彻斯特又常缩略为MCR 或 Manc;有时也包括不太常见的 ‘Manny’,但这个名字在当地人看来有冒犯的意味[33]。MCR 是一个曼彻斯特较为正面的简称[34],同时也是“曼彻斯特城区” (Manchester city region) 的缩写[35][36],此简称也具有一些官方使用的案例[37]。曼彻斯特具有许多与其工业革命当中的地位相关的昵称,包括“仓库城市”(warehouse city)和“棉都”(cottonopolis)。如今曼彻斯特也被广泛称为“北方之都”(capital of the North)[11][12][13][14],反映了曼彻斯特在英格兰北部的重要地位。
如今,曼彻斯特在各个地区的中文名均为“曼彻斯特”,包括粤语以及两岸三地以及新马的华语。在中华民国前期,此市曾一度称为“曼哲斯特”[38]。如今在华人群体当中,有时也会将曼彻斯特简称为“曼城”[39][40][41],但这个名称较为非正式,且通常是曼彻斯特城足球俱乐部的简称。
另外,尽管“曼彻斯特”一名狭义上仅指代大曼彻斯特郡下辖的曼彻斯特都会自治市[21],但在官方、民间等的场合下,近年来将曼彻斯特一名用于周边更广区域的案例也屡见不鲜[36]。例如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部(“曼联”)实际上位于曼彻斯特周边的特拉福德,以及一些名义上位于曼彻斯特的外国领事馆实际上也位于周边地区。另外也有官方层面上的“曼彻斯特城区 (Manchester city zone, Manchester city region)”“曼彻斯特邮区 (Manchester post town)”[22][23][36]等案例。这些案例当中,曼彻斯特一名所涵盖的范围明显大于其实际的市区范围[注 2]。
囿于曼彻斯特独特的棉纺织业历史在工业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曼彻斯特”一名有时也用来修饰其他具有相似发展历程的城市。例如印度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达巴德也因而被称为“印度的曼彻斯特”[42],芬兰坦佩雷也有着“芬兰的曼彻斯特”[43]或“北方的曼彻斯特”[44]之称。日本大阪也常被形容为“东方的曼彻斯特”(日语:東洋のマンチェスター),两城也因纺织业和工业结缘,于2025年成为了姊妹城市[45][46]。
Remove ads
历史
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前的铁器时代,今曼彻斯特境内最初居住着一支凯尔特人部落,称为布里甘特人。他们的据点横亘整个英格兰北部。居住在今大曼彻斯特郡境内的肥沃低地内的布里甘特人部落,中心据点位于曼彻斯特市中心的一座砂岩露头上,此处如今坐落着曼彻斯特座堂[47]。

曼彻斯特的建城史肇始于公元前一世纪所建立的古罗马兵营,即此后的城堡。位于如今曼彻斯特市中心,厄韦尔河[48]支流梅德洛克河流经的这片区域,位于罗马人的两处重要城池(即如今位于切斯特和约克的两座罗马古城德瓦和埃伯拉肯)之间的交通要道。为防范凯尔特人对于这两座罗马城池的侵扰,罗马将领阿古利可拉于公元79年占领了该地,并建造了名为马穆西乌姆[译名请求]的兵营。马穆西乌姆依山傍水,坐拥天然的地理优势,易于防守[31]。此后,曼彻斯特境内便持续有人居住[49]。城堡在整个古罗马时期重建多次,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来往柴郡和约克郡的交通枢纽。
罗马人在不列颠尼亚的定居活动约于三世纪终止,位于马穆西乌姆的平民聚落或于三世纪中叶废弃,但该堡垒可能维持着小规模驻军直至三世纪末或四世纪初[50]。直至工业革命之前,城堡遗址一直保持荒废。如今在城堡的原址凯瑟菲尔德仍可见其遗迹,其地基仍清晰可见。该遗址于1984年首次面向公众开放[51],其位于如今的丁斯盖特火车站周围,如今是一处遗址公园。

自罗马人撤离后,从中世纪早期直到诺曼征服的这段时间之内,曼彻斯特的腹地从凯瑟菲尔德逐渐偏向厄韦尔河和厄尔克河的汇流处[8][52]。公元六至十世纪,诺森布里亚、麦西亚王国、威塞克斯王国等王国在英格兰西北部的纷争使得曼彻斯特的归属几经易手。已知在六世纪晚期至七世纪前半叶,曼彻斯特属于诺森布里亚王国[52]。在这段时期的某一个时间点,曼彻斯特境内挖掘了一道名为尼科沟(Nico Ditch)的沟渠。关于沟渠何时建造、由谁建造以及为何建造,历来众说纷纭。其作用可能是用于划界、亦或是用于抵御维京人的入侵[52][53]。这道沟渠横贯整个曼彻斯特境内,其部分节点在英国属于在册古迹,如今在曼彻斯特的一些地方仍能见到尼科沟的遗迹。
中世纪,曼彻斯特的中心位于如今的曼彻斯特座堂周围[54]。根据《末日审判书》,曼彻斯特及今大曼彻斯特郡大部当时隶属于索尔福德百户区(或称索尔福德郡),其占地约350平方英里(910平方公里)[31],但人口仅有约3000人,境内的教堂也仅有两座(一座坐落于如今曼彻斯特座堂的位置,另一座则在阿什顿安德莱恩[55][56])。如此地广人稀,足以看出曼彻斯特当时的荒废[56]。在如今维多利亚火车站和如今座堂之间的切塔姆音乐学院原址,曾建有一座城堡,可俯瞰厄韦尔河和厄尔克河[57][58]。虽然城堡本身当时平平无奇,但是在1215年,城堡由当地的封建领主改建为一座城堡宅邸,作为庄园的政治中心[54][59]。1422年,当时的封建领主下令在教堂原址建造了一座学院教堂,并在约一个世纪后竣工,是为此后的曼彻斯特座堂。原本的封建宅邸成为了神职人员的住处,并于1653年被棉花商人汉弗莱·切塔姆收购[31][48]。其院内现存切塔姆音乐学院以及著名的切塔姆图书馆。
Remove ads

商业造就了曼彻斯特的历史地位[60]。在中世纪,曼彻斯特的商业逐渐发展,早在1282年就有了关于曼彻斯特境内存在市场的记载[61]。1301年,曼彻斯特获御准成为一座集市镇(market town),逢礼拜六开市[62],每年可以举办一次节会。在约14世纪时,弗拉芒人开始在曼彻斯特定居。他们多以纺织为生,生产羊毛布、亚麻布并进行贸易。羊毛贸易加快了曼彻斯特工商业的繁荣,奠定了曼彻斯特的纺织业基础[63],也是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城市的滥觞。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贸易的开辟也提高了羊毛制品的利润。后来,棉花(以及粗布[64])也逐渐进入了市场。十七世纪,大量弗拉芒人涌入曼彻斯特,促成了纺织业的建立和发展,使曼彻斯特得到进一步开发[65]。纺织业的发展以及曼彻斯特与伦敦城的连接使其一度成为清教徒的领地,使其因而在议会与国王的冲突当中同情议会派。1642年,保皇派意图占领当地的一个弹药库,随之而来的冲突使得一名纺织工人遇害,亦被一些人认为是英国内战的首位伤亡。因此,亦可以说因此曼彻斯特在英国内战史上也具有重要位置。
1820年的油画《克萨尔高沼风景》,朝向曼彻斯特方向,约1820年。此时远处仍是农村用地。可以观察到两张图中的厄韦尔河
一幅1852年的油画《从克萨尔高沼眺望曼彻斯特 》,从中可以看到曼彻斯特密集的纺织品工厂
曼彻斯特的发展与棉花密不可分,这可从其维多利亚时代的称谓“棉都”看出。从十四至十八世纪,棉制品在欧洲的纺织品贸易中一直处于抬头的趋势,曼彻斯特也成为了在周边城市的纺织品贸易中占绝对优势的交易地[8]。自十八世纪起,工业革命使得曼彻斯特成为当时纺织业的中心地带之一。曼彻斯特以及周边的兰开郡南部、柴郡北部地区依山傍水,潮湿多雨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得当地十分适宜建造蒸汽动力的纺织厂[31]。因此,当时绝大部分的棉纺织业都集中在该区域,曼彻斯特也一度曾是最为高产的棉花加工中心[66],市内纺织厂众多。曼彻斯特缘之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的城市[67][9][10],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产品市场[8][68]。“曼彻斯特”一词在国际上甚至也成了纺织品的代名词。

此时,曼彻斯特亦是分销中心,市内遍布重要的仓房用于转运工业品。1729年,一家商品交易所开通[69]。许多大型仓库也在同一时期开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让曼彻斯特成为“仓库城”。1736年,厄韦尔河和默西河的通航使曼彻斯特的船只能够通航至海边的码头。英国首条完全人工开凿的运河——布里奇沃特运河(Bridgewater Canal)亦于1761年开通。水运的发展大大提升了煤炭的运输效率,削减了棉花的运输成本。
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曼彻斯特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使得许多工人从英国各地以及爱尔兰涌入该城市务工,期间曼彻斯特历经飞速发展[70][71][72]。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采用蒸汽动力的客运铁路──利物浦和曼彻斯特铁路启用,亦加速了该城的发展。囿于其发展的迅猛,于1835年时,“曼彻斯特无疑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也成为了最伟大的工业化城市”[68]:原本为棉花产业所制造的机械,后来也因制造业的广泛发展而精细化、多元化,原本仅生产衣物漂白剂和染料的化工业也扩充至其他领域。银行业和保险业也逐渐兴起,支撑了商业的发展[73]。
Remove ads
作为资本主义的中心,19世纪的曼彻斯特见证了许多围绕着民生、工人权益,以及呼吁获得更多政治代表的示威运动[74]。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曼彻斯特的地位,但曼彻斯特却仍施行落后、封建的庄园制度。早在大约1720年代,小说家笛福就曾将曼彻斯特形容为“英格兰最大的区区一座村庄 (‘the greatest mere village in England’)”[75][76]。有看法认为,笛福也影射了曼彻斯特当时在政治上落后尴尬的地位,表示了他对这座远大于许多城市的重要集镇不具城市地位的质疑[77]。笛福身处曼彻斯特时,当地人口已有2万人,但在十九世纪初期,曼彻斯特的人口随着棉产业的勃兴增长至近8万人[31]。进入十九世纪,曼彻斯特的人口于几十年间一度膨胀了25倍[78],并于1850年增长至30万人[60],1861年增长至35万人[79]。
Remove ads
彼得卢屠杀始末

纺织品贸易的衰退以及工人的待遇,也让当地的许多人日渐不满于该城的政治现状,纷纷要求投票权。这一系列不满促成了1817年的“毯子游行”,当时示威者主要是兰开郡的织布工。此后,示威于1819年演变为血腥冲突。8月16日,一场大规模示威于圣彼得广场举行,有5–6万人参加,其诉求包括要求当局给予曼彻斯特在下议院的代表权。而当局却对这场民主化运动进行了镇压:骑兵冲进示威人群冲杀,导致18死600-700伤[80][81]。这场惨绝人寰的事件后来以圣彼得广场和临近发生的滑铁卢战役为名,称为“彼得卢屠杀”;英国著名的报纸《卫报》(时称《曼彻斯特卫报》)也缘此诞生。
彼得卢屠杀作为一场对示威游行的血腥镇压影响深远,在曼彻斯特广受纪念。如今,彼得卢甚至被当今的一些政治评论家称为“曼彻斯特的天安门事件”[82][83]。彼得卢事件一度叫停了改革,但示威者的诉求最终几乎都得到了满足[84]。庄园制度终于1846年才被自治市镇当局终结[85];曼彻斯特最终于1853年获得了城市地位[77]。
为了不使那些⋯神经脆弱的老爷太太们看到这种随着他们的富贵豪华而产生的穷困和肮脏⋯很少能由此看出工人区的真正面貌。⋯但是我毕竟还没有看到过一个地方,像曼彻斯特这样有系统地把工人阶级排斥在大街以外⋯。然而,曼彻斯特在其他方面比任何一个城市都建筑得更不合警察的规定,⋯而是更偶然地堆积起来的。当我连带考虑到资产阶级那种热心的保证,说什么工人生活得很好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些自由派厂主⋯对该市的这种可耻的建筑体系并不是完全没有责任的。
⋯如果想知道,一个人在不得已的时候有多么小的一点空间就够他活动,有多么少的一点空气⋯就够他呼吸,有什么起码的设备就能生存下去,那只要到曼彻斯特去看看就够了。⋯所有这些都只是工业造成的,而如果没有这些工人,没有工人的贫困和被奴役,工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想知道,一个人在不得已的时候有多么小的一点空间就够他活动,有多么少的一点空气⋯就够他呼吸,有什么起码的设备就能生存下去,那只要到曼彻斯特去看看就够了。⋯所有这些都只是工业造成的,而如果没有这些工人,没有工人的贫困和被奴役,工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 | 此章节需要扩充:工会政治等自由派政治 (2025年10月5日) |
十九世纪早期的曼彻斯特也见证了许多左翼政治思潮和运动的产生与发展[78]。空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促成了曼彻斯特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曼彻斯特萌芽,亦孕育了工党以及妇女参政论[86]。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十九时期前半叶旅居曼彻斯特,其人生大半都在曼彻斯特及其周边度过[87]。1844年,恩格斯根据自己在地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影响深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书中批判了工业化,将这座城市形容为一座“工业化的地狱[64][78][88]”。在此期间,马、恩二人于切塔姆图书馆会面。
1903年,著名的女性投票权运动家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在曼彻斯特领导创建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寻求以激进方式谋求妇女参政权。
Remove ads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1日) |
1853年,曼彻斯特市内的棉纺织厂达到了空前绝后的108座[66]。此后,曼彻斯特周边的其他城镇如博尔顿、奥尔德姆先后取代曼彻斯特纺织业中心的地位。金融业亦逐渐取代纺织业成为曼彻斯特的支柱产业[66]。1894年,曼彻斯特运河正式开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二的棉花均在曼彻斯特及周边地区进行加工[8][76]。此后,战争使出口受到挑战,同时由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棉产业也开始发展,曼彻斯特的纺织业进入了迅速衰退[76][89]。曼彻斯特的人口于1931年达到顶峰,当时城市范围内总共有76万人。同时,全球范围的大萧条使曼彻斯特的经济开始衰退,其工业开始受到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彻斯特经历动员。期间,曼彻斯特的重工业设施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1945年,第五届泛非大会在曼彻斯特召开,揭开了非洲前殖民地国家独立的序幕。
战后的曼彻斯特虽然工业式微,但其仍旧保留着区域主要城市的地位,甚至一跃成为“英国第二城”之一[15],并通过2002年其承办的英联邦运动会巩固了这一地位。
Remove ads
近年来在曼彻斯特发生的大事件包括:
- 1985年8月,自曼彻斯特起飞,飞往克基拉岛的英国空旅航空28M号班机发生空难,致55死15伤。
- 1996年6月,因北爱尔兰争端,临时爱尔兰共和军在曼彻斯特策划了爆炸案,致212人受伤。
- 2017年5月,当地时间晚间22:33分,在曼彻斯特竞技场举行的美国歌手爱莉安娜·格兰德演唱会期间发生了恐怖攻击事件,造成平民23人死亡[注 3]64人受伤[90][91]。
- 2022年10月,在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门外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外交官员打人事件,其中领事郑曦原甚至亲自殴打示威者[92][93]。
- 2025年10月赎罪日期间,曼彻斯特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针对犹太人的恐怖袭击事件。一名男子在曼彻斯特一座犹太教堂实施袭击,造成3名犹太人死亡,3人受伤[94][95]。
政治

曼彻斯特的市政工作由曼彻斯特市议会负责,但其部分职权,例如交通、可持续发展议题,许多由大曼彻斯特联合管理局(英语:GMCA)行使,或者受其监督。市议会的总部位于坐落在阿尔伯特广场的市政厅,但实际上如今曼彻斯特市议会工作是在坐落在西部圣彼得广场上的曼彻斯特市政厅扩建进行的。2018年,该市全境划分为32个选区,每个选区可选举3名市议员。
与伦敦类似,主要被称为“曼彻斯特市长”的人物实际上是大曼彻斯特都市郡的市长,该职务自2017年正式创立以来一直由工党兼合作党籍的安迪·伯纳姆担任。另外,与直选的大曼彻斯特市长不同,曼彻斯特市长是虚位职衔,亦非民选职务,主要扮演礼仪性的角色。2025年当前,曼彻斯特的市长暨第127任市长是工党党籍的 Carmine Grimshaw 市议员[96]。
在英格兰共和国时期,1654年,曼彻斯特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下议院席位,由当地一名克伦威尔的亲信查尔斯·沃斯利代表。但在1660年君主制复辟后,由于曼彻斯特同情议会派的立场,该席位又遭褫夺。从1660年直至1832年的接近两个世纪,在威斯敏斯特始终没有能够代表曼彻斯特的议员。后来,直至1832年的改革才改变了曼彻斯特等的新兴城市的政治现状,市民于同年选举了两名国会议员。
在威斯敏斯特,曼彻斯特与其他北方城市类似,属于政治光谱中偏左的城市,素来是工党的大本营。2024年以来,曼彻斯特全市在下议院共划归6个选区,(在2023年的选区改组前为5个),由以下六名国会议员代表:
英格兰的行政区划较为错综复杂,但总体上可分为大区、郡区级(包括郡级和区级)、教区级三个级别。曼彻斯特于1853年获得城市地位,但顾名思义城市地位仅是一个地位,“城市”本身并正式的行政区划。如今从行政区划上看,曼彻斯特是西北英格兰大区大曼彻斯特郡当中的一个都会自治市镇,下面不设正式的行政区划,但下属1个民政教区,即曼彻斯特机场(原灵韦机场)的所在地灵韦[98]。因历史原因,城镇区域几乎不设民政教区[99]。
曼彻斯特市是大曼彻斯特下属的10个都会自治市镇之一,属于一个区级的行政区划。1972年的《地方政府法令》引入了都市郡的概念。同时于1974年,以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为中心,原属兰开郡东南部、柴郡东北部,以及西约克郡西部的一小部分区域成立了新的大曼彻斯特郡。同年,灵韦机场的所在地灵韦被划入了曼彻斯特[100]。灵韦原本是柴郡下的一个乡郊地区,此前属于巴克洛[译名请求][101]。2011年,灵韦的人口为103人[102];其具有独立的教区委员会(也称堂区委员会),名义上由5名委员代表,但该委员会并未实际运作[98]。


历史上,曼彻斯特是兰开郡的一部分。从11世纪诺曼征服直至到19世纪设立联合救贫区以来,百户区一直是英格兰一个主要的行政单位[103],是郡以下的行政区划,下辖各个教区。根据1086年由征服者威廉下令完成的普查《末日审判书》,曼彻斯特当时隶属于索尔福德郡,或称索尔福德百户区,是兰开郡下的一个次级行政区划。现曼彻斯特市北部当时属于曼彻斯特古教区,似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建立,其辖区大致包括曼彻斯特市中心、默西河以北的地区,以及索尔福德市中心。其中,现今的曼彻斯特市中心一带当时位于其中的曼彻斯特镇区。 尽管如今位于市中心的民众难以注意到这两座城市的界线,但仅一河之隔的索尔福德如今与曼彻斯特却为两座不同的城市,此诚不失“英格兰最为稀奇的一个反常之处”[63]。相传古时一位诺曼贵族一笔便将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分离开来,但显然,并非索尔福德被从曼彻斯特分了出去,反而是当时贫瘠的曼彻斯特,及其地位卑微的领主被从索尔福德分了出去[104]。但纵然索尔福德百户区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便是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索尔福德却成了百户区的司法中心[64]。后来,曼彻斯特单独成立了自己的联合救贫区,与一衣带水的索尔福德分道扬镳[105]。

自1301年至1359年,曼彻斯特镇曾是一个自治市镇。曼彻斯特于1838年获得皇家特许状,重新成为自治市镇[19],此时其范围首度扩张,将休姆、梅德洛克河畔查尔顿以及以北的奇塔姆山等地吸纳进曼彻斯特境内。直至1846年,曼彻斯特境内的市政多掌握在庄园主手中,但随着曼彻斯特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口增长,自治市镇当局开始接管一些与社会福祉相关的市政职能。随着1853年曼彻斯特重获城市地位,曼彻斯特的市域再次向周围扩张:布拉德福德、哈普莱、鲁斯霍尔姆,乃至莫斯赛得和威辛顿的部分区域现纳入了曼彻斯特境内。
1889年,曼彻斯特与兰开郡的一些大型城镇一同成为了郡级自治市镇,脱离了郡政府的管辖[19]。此后,从1890年代到1930年代,曼彻斯特开始了进一步城市化,此后曼彻斯特开始从市中心不断向南扩张,早就了如今狭长的市辖区。此时,周边的许多村庄已纳入了曼彻斯特市域,例如查尔顿-哈迪等地,最南端包括迪兹贝里和威辛顿,其区域几乎囊括了整个教区的区域。自1931年,曼彻斯特的市域越过了默西河,进入了柴郡境内,将南端的诺森登等3个镇区纳入了市内,并将这片广袤优美的市南郊区命名为怀森萧[19][20]。最终,在1974年大曼彻斯特郡成立时,曼彻斯特市内除了新纳入的灵韦以外,不具有其他的行政区划。
地理

曼彻斯特坐落在英格兰西北部的一处盆地上,位于首都伦敦西北大约260英里处,历史上划归兰开郡。其南临宽阔的柴郡平原,东、北两侧濒临纵贯英格兰北部的奔宁山脉;其西界索尔福德、特拉福德,东南方邻近斯托克波特。曼彻斯特地势尤为平坦,整座城市的海拔平均为35至42米,市内的最高点是位于城北的希顿公园。其城市化程度高,从曼彻斯特的地图上可观察到曼彻斯特狭长的形状,其市中心将整个城市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市中心位于城北,M60
M56 两条高速公路从城南穿过。全市绝大部分用地均为建成区,本市绿地很少。从城东的山丘上可远眺到该城规模壮大的天际线,从市区的高楼上亦可俯瞰城外的山脉及沃野。
身为世界第一座经历工业化的城市,曼彻斯特的发展仰赖于其地理条件。曼彻斯特以西濒临利物浦,向东靠近多山、盛产煤炭的谢菲尔德,与这两座城市的距离均为53.6公里。囿于其坐落在两城中点的特性,曼彻斯特的发展仰赖利物浦的出海口及谢菲尔德的煤矿,这也造就了从曼彻斯特至利物浦发达的交通体系。两市之间开行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内陆的曼彻斯特与濒临爱尔兰海的利物浦港口亦有运河相连。如今位于索尔福德的码头区曾几何时便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内陆港。
曼彻斯特的邮区编号的开头为字母M,电话区号为0161。曼彻斯特市中心主要包括皮卡迪利,纺纱场,丁斯盖特-凯瑟菲尔德,安考茨,北角(Northern Quarter),NOMA 等地区;传统上梅德洛克河是市中心与市南的边界。曼彻斯特市境内包括以下区域: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1日) |
曼彻斯特市内欠缺大型河流,但遍布众多小型河流及人工运河。其市中心有厄韦尔河穿城而过,两条支流梅德洛克河和艾尔克河[译名请求]也在此汇入该河。曼彻斯特位于艾威尔河的左岸,与邻市索尔福德隔河相望。源自斯托克波特的默西河穿过曼彻斯特南部,传统上是兰开郡与柴郡的界河。
曼彻斯特被称为“雨城”,是以阴暗多雨著称的城市。气候潮湿,属于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市的平均年降水量为831.2毫米,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小,常在1个小时以上,而鲜见几分钟的倾盘大雨。在冬季是全国积雪最少的城市。
经济
![]() |
![]() | 此章节需要扩充: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方面 (2025年10月5日) |

作为全球第一座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在英国具有很高的经济地位,是全英国经济总量仅次于伦敦的城市,也是英国经济的第二极。2023年,曼彻斯特[注 15]的GDP约为380亿英镑,人均GDP为£65,592[116]。曼彻斯特的人均GDP从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内成长了44%,是英国主要城市当中增长最高的城市[117],总体GDP则是在12年内成长了88%[116],经济前景较好。作为北方经济引擎计划的核心,曼彻斯特是英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上具有战略意义[118]。
曼彻斯特全市的经济状况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当地包括一些全国最为富裕和最为贫困的社区[119][120][121]。多元匮乏指数[译名请求]是英国一个根据七项指标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匮乏度的指数[122]。其中,2019年,曼彻斯特在全英格兰329个自治体中多元匮乏指数排名第6。当地聚集了许多在全英格兰前10%贫穷的地区;全市有43%的地区都被划这个梯队当中[123]。在该指数的七项因素当中,曼彻斯特在犯罪率上的匮乏度排名是全英格兰最高;在就业上则是全英格兰第8高[123]。在2021年的全国普查当中,全市16岁以上人群就业率仅53.5%[124]。
自2022年起,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 (GaWC) 将曼彻斯特划为Beta-级别[17],与西雅图、温哥华、里昂[117]、青岛等城市相仿,是英国仅有的Beta级别的城市。根据该榜单,曼彻斯特也是英国在该榜单上全球影响力第二高的城市,仅次于Alpha++级别的伦敦,高于Gamma级别的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以及Gamma-级别的爱丁堡。
作为石墨烯的诞生地,曼彻斯特市内的两所大学所在的大学走廊区域囊括了整个地区50%的研究与创新设施,为其贡献了生命科学领域50%的商业活动[125],带动着整座城市的高新技术和材料科学领域。

人口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1日) |
曼彻斯特的人口构成极为多元化,是一个由大量移民组成的城市。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市白人人口仅占居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2021年这一数据降低到仅56.8%。2021年,曼彻斯特全市31.8%的居民出生自海外,比2011年上升了6.8%[127]。在该市出生于外国的人口当中,巴基斯坦出生的居民最多,有30,750人[127]。
曼彻斯特在经历工业革命时发展的同时,大量来自邻近乡郊和不列颠群岛其他地方的乡下人到曼彻斯特寻求工作。尤其是在1840年代中后期,因为爱尔兰发生严重饥荒,大量爱尔兰人到只有一海之隔的曼彻斯特城做工。这批爱尔兰移民和他们的后裔持续在曼彻斯特城有其影响力。例如每年3月该市会举办大型巡游,庆祝爱尔兰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现时曼彻斯特及索尔福德约35%人口均有爱尔兰血统。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2日) |
由于其移民众多,曼彻斯特市民谙94种语言,其中除英语外,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包括乌尔都语、阿拉伯语、波兰语、华语、旁遮普语、西班牙语、孟加拉语等[127]。2021年,除英语外,曼彻斯特主要使用乌尔都语的民众最多,有1.75万人[127]。
英语方面,曼彻斯特则通用的曼彻斯特方言,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北部方言。与其他北部方言类似,其包括首音/h/的脱落,/ʌ/与/ʊ/的同化等特征,另外其较为明显的特征也包括词尾/ɪ/的发音(如happy)讹变成/ɛ/(如let),语尾的/ŋ/音(如bang)演变成/ŋɡ/,以及爆破辅音的塞音化等,例如 sorted 中 t 的脱落变化成声门塞音的特点/ʔ/等。曼彻斯特方言中一些独有的词汇包括 sound(不错)、buzzing(高兴)、sorted(搞定)等。
有说法认为曼彻斯特方言是英国“最友好的方言”[128]。流行文化中,曼彻斯特方言较为著名的案例是电视连续剧《加冕街》中人物的口音。绿洲乐队的主唱连恩·盖勒格也具有曼彻斯特口音。
![]() | 此章节需要扩充:亚裔等少数民族群体 (2025年10月5日) |
该市主要的非白人少数族群包括黑人、南亚裔和华人。除华人外,曼彻斯特的传统上的少数族群聚居区包括奇塔姆、鲁斯霍尔姆、莫斯赛得等地区[129][130]。
自20世纪以来,不断有中欧及东欧移民大批移居到曼彻斯特地区,他们主要为犹太人。包括曼彻斯特以及索尔福德及普雷斯特维奇在内的地区共有40,000犹太人聚居,构成了伦敦以外英国最大的犹太人社区。
曼彻斯特具有大量华人人口,其中主要包括华人移民和曼彻斯特各个高校的华人留学生人口。2015年,曼彻斯特市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有3600人,占全英中国留学生的三分之一[131]。与英国的其他城市相比,华人移民曼彻斯特相对来说更晚,曼彻斯特的中国人聚居区也相对较新。曼彻斯特中国城的所在地坐落在波特兰。
根据202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曼彻斯特是全英华人人口占比及华人人口总数最高的单一管理区[132]。现时,曼彻斯特华人人口总数为13,539,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4%[132]。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2日) |

建筑
曼彻斯特市内的建筑可以粗略分为中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和现代建筑三个时期。滥觞于产业革命的曼彻斯特运河密集,且遍布各种高架桥、铁路,又因其密布的仓库建筑而获得了“仓库城市”的美誉。与其他城市相比,市内罕有中世纪甚至乔治时代的古老建筑。但曼彻斯特市内却遍布了如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哥特式建筑、维多利亚及爱德华式建筑等的十九、二十世纪新兴古典建筑。 步入21世纪,尤其是在经历了二战期间的轰炸和爱尔兰共和军带来的破坏后,曼彻斯特的市容迎来了巨大改变。另外,大量在1960年代前兴建的楼房都被拆毁,以新式建筑物取代,而旧厂亦改建为住宅公寓。市内建造了许多现代建筑和摩天大楼,成为了曼彻斯特的天际线。
-
维多利亚浴场外侧
-
1899年竣工的约翰·莱兰兹图书馆是曼彻斯特一栋I级登录建筑
-
曼彻斯特维多利亚火车站的其中一部分楼面,1909年建造。在其外部清晰可见“兰开郡和约克郡铁路”字样
-
1910年竣工的兰卡斯特大楼是曼彻斯特的一栋典型仓库建筑
-
于1938年竣工的曼彻斯特市政厅扩建,其周边是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这栋楼的建成比曼彻斯特市政厅本体晚大概61年
交通
曼彻斯特利物浦路车站的今昔对比,1833–2019年
曼彻斯特在铁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830年开放的利物浦和曼彻斯特铁路是铁路客运的诞生地。曼彻斯特的第一座车站利物浦路站于当年开通,并于1844年结束客运服务,1975年正式结束货运服务。如今,利物浦路站站房以及其周围的仓库是曼彻斯特科学产业博物馆的一部分。

曼彻斯特市内如今仍有15座仍在使用的客运火车站,索尔福德市的索尔福德中央站也处于曼彻斯特市中心附近。自1960年代起,一些不太重要的火车站陆续被关闭,例如曼彻斯特中央站,该站站房如今被改造成一个会展中心。现在市中心只有2个主要干线火车站:
曼彻斯特维多利亚站和
曼彻斯特皮卡迪利站,连接曼彻斯特和英国大部分地方;它们与
曼彻斯特牛津路站和
丁斯盖特火车站共同构建了曼彻斯特火车站群,车票实现互通。自2005年起[134],从大曼彻斯特郡前往曼彻斯特火车站群的任何一座车站,可凭车票免费在Metrolink位于市中心的Zone 1任意一站免费换乘[135][136]。
曼彻斯特最重要的两个车站皮卡迪利站(左)和维多利亚站(右)
皮卡迪利火车站是目前曼彻斯特最为重要的火车站,于1842年通车,原名曼彻斯特伦敦路站,后于1960年改为现名。皮卡迪利站是英国国铁西海岸主线上的重要车站,是伦敦以外全英国第二繁忙的火车站,2023/24年度,该站旅客吞吐量达到了2千5百万人次,在伦敦以外仅次于伯明翰新街站。正在兴建的2号高速铁路原定将会在二期工程接驳至
曼彻斯特机场站,并由此通过地下接驳至皮卡迪利站,但2023年,高铁2线二期遭时任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取消[137]。2025年现今,如今曼彻斯特暂无兴建高铁的计划。

曼彻斯特是全国对私家车依赖程度最低的城市,其2014年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仅为24.3%[143]。然而,由于大曼彻斯特建成区的密集程度,曼彻斯特仍是欧洲道路较为拥堵的城市[143]。2014年,有研究指出曼彻斯特是伦敦以外英国最为拥堵的城市[144]。2022年,汽车仍是曼彻斯特市内主要的出行方式,在总出行人次总量中占比约六成[145]。
曼彻斯特市内共有三条高速公路,其中包括服务大曼彻斯特的外环线 M60,以及从前者连接至机场的
M56,和市中心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高架线路
A57(M) ,又名“曼彻斯特道”。A57(M)也与
A6 及
A665 共同组成一条内环路,环绕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的市中心。
M60 是全英国除伦敦以外唯一具有独立编号外环高速公路的城市,也是英国唯一的完整环线高速公路,共有27条交流道。其全线均位于大曼彻斯特建成区之内,提供了较为便捷的郊区至郊区通勤,市内段于诺森登东西贯穿曼彻斯特。M56与M60相连,并沿威森萧穿过曼彻斯特机场,贯穿市南郊。M60也连接一些其他服务曼彻斯特的主要高速公路,包括
M6、
M61、
M62和
M66。

曼彻斯特的公共交通主要包括公交汽车、出租车、轻轨和共享自行车等的交通方式。曼彻斯特的公共交通由大曼彻斯特交通局(TfGM) 营运。
曼彻斯特市不具备地下铁路系统。在曼彻斯特建造地铁的计划最初源于上世纪60年代将维多利亚和皮卡迪利(时称伦敦路站)的两所火车站通过地下贯穿的构想。由于经费原因,在曼彻斯特境内建造地铁的构想则改为建造成本更加低廉的轻轨。
大曼彻斯特营运的轻轨名为Metrolink,于1992年正式开通。Metrolink包围着曼彻斯特的市中心,将整个都市郡与曼彻斯特连接起来,其中很多线路的轨道都是由曼彻斯特的许多废弃铁路改建的。Metrolink目前共有8条线路99个车站,是全英国最发达的轻轨系统,且仍在陆续扩张中[146]。最新的线路开通于2020年,通往特拉福德中心站。Metrolink未来计划了多条延伸线,其中包括轻轨-火车系统的引入[147]。在2021/22年份,该轻轨的乘客数量共有2千6百万人次,这一数字在2023/24年度增长至4千2百万人次[148]。
自2019年起,Metrolink实行分段计费,将整套系统分为 Zone 1 至 Zone 4 四个区域,是除了首都伦敦以外唯一分区计费的捷运系统[118]。Metrolink是一个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网络;所有线路均经过曼彻斯特市中心;市中心全域位于Zone 1,只可在此区域换乘。市中心的四座火车站目前有三座可以换乘Metrolink系统,可凭有效火车票在十座 Zone 1 车站之间免费换乘[136]。其中,丁斯盖特-凯瑟菲尔德站和
科恩布鲁克站[译名请求]两个相邻的站可换乘9条线路当中的8条线路[注 19]。
99座车站当中,42座位于曼彻斯特市内,包含10座Zone 1车站。曼彻斯特市内有18座车站处于Zone 2以外,均在南郊的机场线和
东迪兹贝里方向的
南曼彻斯特线上。


整个大曼彻斯特具有极其发达的公交线路网,街头随处可见标志性的双层巴士。其中,曼彻斯特市中心-斯托克波特方向的192路被誉为全国最繁忙的公交线路[149]。位于曼彻斯特市中心,距离皮卡迪利火车站仅200米的皮卡迪利花园是曼彻斯特乃至整个都市郡的公交枢纽。曼彻斯特全市共有1路,2路两条供游客和通勤者免费乘坐的公营公交线路,称作 free bus[注 21],位于市中心区域。


1986年,曼彻斯特境内的公交开始私营化[145]。尽管目前曼彻斯特市内的公交车多为私营,但2021年以来,曼彻斯特的交通呈现出愈发整合的趋势,并最终计划于2023年实现公有化[145]。2018年,当局提出了名为“蜜蜂网络”的构想,将曼彻斯特的公共交通整合,谋求建立一个与伦敦媲美的庞大公共交通体系[150]。自2025年起,由 Bee network 运营的公交车开始出现在街头,颜色为标志性的亮黄色[151]。其规模可与伦敦的红色公交车相媲美。Bee network 旗下包括 Metrolink 以及此前多个营运公司负责运营的公交车,共用同一计费体系,可使用免接触式支付[152],且计划扩展至共享自行车[151]。
曼彻斯特市内亦有于伦敦出租车类似的黑色哈克尼出租车,亦有许多的私人或网约车可在优步等平台预约乘用。截至2025年,注册于市内的哈克尼车共有1059辆,私人或网约车共有2977辆[153]。目前除伦敦以外的英格兰其他地区,对于各类出租车的注册权仍在各市镇政府层面。大曼彻斯特交通局对哈克尼出租车尚无统一管辖权[153][154],且存在许多网约车为了逃避监管,会在其他监管宽松的地区(例如伍尔弗汉普顿)登记注册,并于异地运营的问题亟待解决[153][155]。
1910年和2009年的牛津路(同一路段),其中可见牛津路上的地标之一金普顿钟塔酒店
牛津路(英语:Oxford Road)是纵贯曼彻斯特的一条主要道路,主要是南北走向。进入市中心,牛津路北段称为牛津街(英语:Oxford Street)。经过曼彻斯特大学进入鲁斯霍尔姆后,南段改称为威姆斯洛路(英语:Wilmslow Road)[注 22]。牛津路沿线分布着许多历史地标建筑,其本身也是曼彻斯特的地标之一。这条路将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都会大学等院校构成的大学城沿线分成两半,因此该路段也称“大学走廊[156]”或“牛津路走廊[157][158]”,是整个大曼彻斯特经济上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158]。每年共有7万多名本科生在此区域学习[158],其中许多学生都居住在路南边的法洛菲尔德[159]。

牛津路于18世纪曾是曼彻斯特通向牛津的重要道路,因而得名。这条路的部分路段曾是A34的一部分。如今牛津路是曼彻斯特市内最为重要的干道之一。虽然这条道路本身不甚宽广,但穿梭于这条道路上的众多公交车,全英国规模数一数二的两所大学所带来的庞大的学生人口,以及道路上分布的诸多公共设施、剧院、餐厅及咖啡馆,却造就了庞大的通勤需求。如今自梅德洛克河以南,牛津路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火车站、曼彻斯特都会大学、曼彻斯特水上中心、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皇家医院、怀特沃斯公园,以及咖喱一英里,向南通向古老的学生居住区法洛菲尔德[159]。

牛津路纵然狭窄,但却构成了一个约5.5英里长的公交车走廊,00年代,一些说法将牛津路称为“全欧洲最繁忙的公交车道”[160][157],但此观点近些年也受到一些质疑[161]。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牛津路就十分拥挤[162]。如今在牛津路走廊路段,除夜间以外限行机动车[163],且每隔至多4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经过[161]。
曼彻斯特是2024年“欧洲自行车之都”,是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164]。自行车是很多人首选的出行方式。2017年,牛津路上敷设了荷兰式的专用自行车道,近年来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次在牛津路上骑行[157]。仅2023年10月某日就有创纪录的7千人次在牛津路上骑行[164]。
2021年,牛津路沿线上开始出现私营的共享自行车系统[157]。2025年,全市共有1千多辆共享自行车,目前主要是与Starling银行合作运营[151][165]。曼彻斯特目前尚未具备政府性质的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但目前有最终将共享自行车也囊括进 Bee network 的计划[151][152]。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1日) |
曼彻斯特国际机场 (MAN) 位于市南部的郊区灵韦,原名曼彻斯特灵韦机场。灵韦机场于1938年开通,并于1975年改为现名。曼彻斯特机场如今是英国第三繁忙的旅客机场。曼彻斯特机场是伦敦以外最繁忙的机场,机场营收也是伦敦机场之外的两倍。2005年机场客运量已达2210万人次,有90多家航空公司,直达180多个城市。
曼彻斯特机场主要服务大曼彻斯特郡、柴郡以及北威尔士。机场沿线的曼彻斯特机场站交通枢纽可接驳铁路、轻轨和公交。曼彻斯特机场承办大量的国内航线和前往欧洲的专线,覆盖点包括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德国的汉堡、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希腊的雅典等等,此外长途直飞地点则包括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迈阿密、拉斯维加斯、多伦多、大马士革、迪拜、多哈、卡拉奇、新加坡,而香港航线则在2014年12月复办。如今,曼彻斯特机场有着名为曼彻斯特航空城的开发计划[118]。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1日) |

曼彻斯特具有较大规模的水上运输体系。工业革命为曼彻斯特留下了广阔的运河网,其中包括曼彻斯特-博尔顿-伯恩利运河、罗奇代尔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尽数通向大海。1724至1734年,默西河和厄韦尔河之间的运河网陆续开通。1776年,布里奇沃特运河开通。1893年,曼彻斯特运河开通,当时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河系统。位于索尔福德的曼彻斯特港也随之开通,并最终于1982年关闭。如今大部分运河皆用作娱乐用途。曼彻斯特地区也有很多的人工湖泊,环绕着该市的小河。
社会

![]() | 此章节需要扩充:科学技术、医疗、传媒、宗教 (2025年10月1日) |
曼彻斯特是欧洲学生最多的地方之一。曼彻斯特市内具有三所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皇家北方音乐学院都位于市中心的南面,组成一个巨大的校区,被牛津路这条全欧洲最繁忙的道路分成两半。其中,曼彻斯特大学是全英国最大的全日制大学,于2004年秋天由原先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科技大学组成。
![]() | 此章节需要扩充:医疗、警察 (2025年10月2日) |
左:插有大曼彻斯特郡旗的埃克尔斯糕
右:现代改良版本的曼彻斯特挞
右:现代改良版本的曼彻斯特挞

曼彻斯特当地主要偏好外食。曼彻斯特市内食肆、酒馆众多。早在1553年就有关于曼彻斯特酒馆众多的记载。如今,当地历史悠久,较有名的一些酿酒厂品牌包括 J.W. Lees、Joseph Holt's等。当今,其多元化的人口结构也使市内饮食包罗万象。位于鲁斯霍尔姆的咖喱一英里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南亚餐馆集落[166],其中坐落着许多南亚菜和中亚、中东菜食肆的中心。曼彻斯特唐人街境内亦有许多中餐馆。战后的移民潮也带来了如加勒比菜、非洲菜等少数民族饮食;市北部的莫斯顿里[167](Moston Lane)便集中着很多非洲餐馆,有“小拉各斯”之称[168]。2025年,米其林指南收录了12间位于曼彻斯特境内的餐馆,其中两家为米其林一星餐馆[169]。

曼彻斯特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本地特色食品是一种名为埃克尔斯糕的小点心[170],是一种加仑子馅的酥皮小馅饼,来自索尔福德的埃克尔斯。自1979年,曼彻斯特本地的一家糕点厂开始制作埃克尔斯糕,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Real Lancashire,在曼彻斯特深受喜爱,如今远销欧美[170]。曼彻斯特也是Vimto的发源地。Vimto是一种莓果味碳酸饮料,发明于1908年。因其含糖量高,契合穆斯林在斋戒月期间的饮食习惯,因此风靡西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等地的伊斯兰教地区。在阿拉伯国家,Vimto已有一百年的饮用史[171]。
实际上起源于曼彻斯特的饮食种类不多。以曼彻斯特为名的菜肴包括曼彻斯特蛋和曼彻斯特挞。曼彻斯特挞是于1860年代由比顿夫人发明的一种使用酥皮为底,加入果酱的卡仕达挞。这种甜点首次记录于比顿夫人的《家政书》中,当时的名字是“曼彻斯特布丁”[172]。曼彻斯特挞曾在战后至八十年代作为学校午餐在当地风靡一时[173][174]。曼彻斯特蛋则是在苏格兰蛋的肉末外皮中加入兰开郡当地的黑布丁的一道创新菜式,于2010年在当地一家酒馆发明[175]。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2日) |
曼彻斯特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曼彻斯特晚报》,创立于1868年,是英国历史悠久、最具影响的地方性报纸[131]。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10月2日) |
约从1993年开始,酿酒厂对酒吧,会所,俱乐部的投资,加上本地组织对活动的支持,使曼彻斯特的晚间经济增长明显。市中心有多于500家持牌经营的娱乐场所,可容纳超过25万游客,典型的周末晚有11-13万游客,共带来约一亿的年收入和12,000个就业岗位。

曼彻斯特被形容为“北方的同性恋之都 (gay capital of the north)”[176],境内性少数群体较多。2021年,英国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人口普查中鼓励民众自愿提供其性取向信息。根据该此人口普查显示,曼彻斯特市内16岁以上人口大约有6.67%自认为非异性恋[177]。换言之,曼彻斯特市内自认为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等性取向的居民大约有3万多人;其比例远高于整个大曼彻斯特郡的平均值3.72%以及全英格兰的平均值3.2%[177][178]。曼彻斯特的性少数群体主要集中在市中心以及法洛菲尔德[177]。
阿兰·图灵是曼彻斯特史上最著名的LGBT居民,其事迹对当地的同性恋权益亦有深远影响,也是曼彻斯特与LGBT运动的象征之一[179][180]。1951年,他在牛津路上结识了阿诺德·默里,两人开始交往。当时在英国,同性性行为违法,归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罪行。隔年,图灵与男伴的关系败露,图灵被捕入狱并被强制进行“矫正治疗”,并于1954年被发现在家中疑似自杀身亡。图灵之死被视为英国当局对同性恋的迫害[181]。在曼彻斯特,呼吁为图灵及所有受迫害的男同性恋者平反的运动从50年代直到2013年图灵获得身后赦免、以及2017年图灵法案通过为止。时任曼彻斯特威辛顿议员的约翰·里奇被视为推动为图灵平反运动的领导者[182][183]。
曼彻斯特同志村一隅,2018/24年。可见运河街林立的酒吧,红砖墙上的运河街路牌以及下方的彩虹色涂鸦,意为“欢迎来到曼彻斯特同志村”
曼彻斯特性少数群体文化显赫。曼彻斯特市中心内具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同志村 (Gay Village)。该市每年八月下旬举行“曼彻斯特骄傲游行”。这场从1980年代开始的运动,已发展成每年数以万计的人参与的大规模骄傲游行[184]。曼彻斯特的同志村以运河街为中心,是英国诸多的“同志村”之一,位于曼彻斯特中国城以南,牛津路以北,其东侧靠近皮卡迪利火车站[185]。根据2021年全国人口普查,同志村所在的皮卡迪利和安考茨区域非异性恋的占比最高,占16.96%,该区域共有1692人自认为异性恋以外的其他性取向[177]。

2004年,曼彻斯特的同志村已经被形容为“欧洲最成功的同志村[186]”。起初伴随着二战战后水运和棉产业的衰退,原本的运河街在1960年代日渐衰退。令曼彻斯特发迹的纺织厂如今人去楼空[76],原本的工业区逐渐变成一个红灯区[187]。由于此处是荒废的工业区,又靠近火车站,使其成为了夜晚供性少数群体幽会的绝佳场所[188]。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曼彻斯特同志村。1990年代起,位于运河街的同志村已初具规模,也是在这段时间起同志村首度获得了来自当局的支持。位于在委员会对基层设施的投资下,开了英国第一个同性恋超市。该区域陆续出现了许多同志酒吧和俱乐部,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2024年,曼彻斯特市议会发布了《曼彻斯特同志村行动计划[185]》,以期推动保护曼彻斯特同志村的文化传统。
曼彻斯特的性少数文化随着1999–2000年期间首播的电视连续剧《同志亦凡人》而搬上荧幕。这是一部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拉塞尔·T·戴维斯根据自己在曼彻斯特同志村的生活经历启发,而创作了一系列影视作品之一。后来他也创作了其他相关剧目如《青瓜》和《香蕉》。
文化
![]() |
![]() | 此章节需要扩充:音乐、文学、艺术、博物馆 (2025年10月5日) |

曼彻斯特是一座颇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城市内随处可见城市的象征工蜂,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工业底色及团结精神[7][76];并随着2017年的事件迅速成为了市民团结的象征[6][189]。2019年推出的宝可梦系列游戏剑/盾中,以蒸汽机和工业革命为主题、遍布运河与红砖建筑的“机擎市(日语:エンジンシティ, Motostoke)”便致敬了曼彻斯特的工业精神及其历史[注 23][190][191]。这座工业城市历经战后的转型,如今也以其在音乐和体育上的造诣闻名于世。

在古典乐方面,曼彻斯特本地的管弦乐团有哈雷乐团和 BBC Philharmonic。在流行音乐上,起源于曼彻斯特的乐队包括欢乐分队,绿洲乐队等。
1980年代,曼彻斯特经历了一个以另类舞曲为代表的,充斥着摇头丸和夜总会的疯狂时期,名为“Madchester”,期间见证了诸如 New Order 的乐队的兴起。Madchester一词本身是Manchester和mad的混成词。
曼彻斯特主要的博物馆包括曼彻斯特大学所拥有的曼彻斯特博物馆,内有人文、自然和考古学的共450万件藏品,是全英国最大的大学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为一尊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名为Stan。曼彻斯特市内其他著名的博物馆还包括科学和产业博物馆,足球博物馆和人民历史博物馆。曼彻斯特周边的索尔福德码头区域还包括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即皇家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北馆。

曼彻斯特是以足球闻名的城市。曼彻斯特市内主要的足球俱乐部包括曼彻斯特城(Manchester City FC),简称“曼城”。在2003年伊蒂哈德球场落成以前,曼城的主场位于缅因路球场,如今已经被拆除。共有两所主要的足球俱乐部是以曼彻斯特命名的,其中除了曼彻斯特城外,还包括曼彻斯特联(Manchester United)[注 24]。曼城和曼联之间的球赛称为曼彻斯特德比(Manchester derby),两场球队之间的第一场比赛早在1881年就举行了。

曼彻斯特曾在1996年和2000年两度竞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曼彻斯特北部的曼彻斯特竞技场(Manchester Arena),是曼彻斯特参与竞标的主要资本。该体育场后来用于举办2002年的英联邦运动会。曼彻斯特竞技场内总共能容纳2万多人,曾一度是全欧洲最大的室内体育设施[注 25]。曼彻斯特市内还具有曼彻斯特水上中心(Manchester Aquatics Centre),是一所主要的游泳馆,位于曼彻斯特市南两所主要的大学之间。
为举办英联邦运动会,曼彻斯特市内还建有一些其他的体育设施,其中包括曼彻斯特市球场(City of Manchester Stadium),也就是曼城的主场伊蒂哈德球场(Etihad Stadium)。球场所在的布拉德福德区域包括Sportcity,是为承办英联邦运动会而建设的一片区域。伊蒂哈德球场附近也包括一座于2024年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的新室内体育场,名为Co-op Live[192]。该体育场的容量超过曼彻斯特竞技场,为全英国乃至全欧洲最大的室内体育设施[193]。
-
Manchester Velodrome是国家自行车中心的一部分,位于SportCity,与曼城球场相邻
-
位于伊蒂哈德球场周边的 Co-op Live 室内竞技场,于2024年落成
-
位于牛津路的曼彻斯特水上中心
著名人物

出生于曼彻斯特的名人包括:
- 托马斯·德·昆西(1785-1859),作家,散文家
-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1818-1889),物理学家,一系列热力学效应的发现者
- 约瑟夫·汤姆孙爵士(1856-1940),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艾米琳·潘克斯特(1858-1928),政治家,女性投票权活动家
- 大卫·劳合·乔治(1863-1945),威尔士裔自由党籍英国政治家,一战时期英国首相
- 阿瑟·哈登(1865-1940),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詹姆斯·查德维克爵士(1891-1974),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安·毕肖普(1899-1990),生物学家
- 安东尼·伯吉斯(1917-1993),作家,《发条橙》作者
-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1929年),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 大卫·华纳(1941-2022),演员
- 迈克尔·伍德(1948年),历史学家,作家,纪录片制作人
- 伊恩·柯蒂斯(1956-1980),欢乐分队乐队主唱[11]
- 安迪·吉布(1958-1988),澳大利亚歌手
- 诺尔·盖勒格(1967年),绿洲乐队吉他手[11]
- 连恩·盖勒格(1972年),绿洲乐队主唱[11]
- 韦斯·布劳恩(1979年),曼联前球员
- 丹尼·维尔贝克(1990年),布赖顿球员
- 马库斯·拉什福德(1997年),足球运动员
国际关系
曼彻斯特目前与三座城市互为正式的姊妹城市[194]。他们分别为:
此外,与曼彻斯特缔结“友谊协定”的城市包括:[194]
名义上,曼彻斯特设有16个国家的正式领事机构,以及12个国家的名誉领事办公处[注 28][198]。曼彻斯特的领事馆规模是伦敦以外英国最大。曼彻斯特市境内的正式领事机构包括:
匈牙利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 Portland St, M1 3BE
葡萄牙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 Portland St, M1 3BE
波兰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Manchester One, 51 Portland St, M1 3LD
伊拉克共和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 Norfolk St, M2 1DW
意大利驻曼彻斯特领事馆:58 Spring Gardens, M2 1EW
西班牙驻曼彻斯特领事馆:55 Brown St, M2 1YB
罗马尼亚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9 Cooper St, M2 2FW
爱尔兰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4th Floor, 17 Marble St, M2 3AW
土耳其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4 Oxford Court, M2 3WQ[199]
希腊共和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2nd Floor, 37-43 King Street, M2 7AT[200]
巴基斯坦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37 Dickenson Rd, M14 5JB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71 Denison Rd, M14 5RX
位于其他地区的领事馆列表 |
另有一些名义上设在曼彻斯特,实际上位于其周边其他市镇的领事馆,包括: |
相关条目
- 大曼彻斯特郡
- 大曼彻斯特交通局
- 曼彻斯特Metrolink
- 曼彻斯特市中心
- 索尔福德
- 英国第二大城市
注解
- 包括发动自杀袭击的杀手。实际受害人22人。
- 布莱克利和米德尔顿南选区于2024年才设立。在选区改组之前,该议员任原布莱克利和布劳顿选区议员(在2010年前为曼彻斯特布莱克利选区)。
- 本项目下所列的各个区域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不具行政功能,因此每个地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该市全境划分为32个选区。表格中人口普查的数据是来自各个选区的数据。
- 曼彻斯特机场的所在地。
- 曼彻斯特机场数据,海拔69米,普通数据取自1991~2020,极端数据取自1949~2004年,降雨天数取自1981~2010年
- 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一系列线路视作1条线路。
- 距Metrolink同名车站450米
- 黄线不经过这两站。但由于黄线基本与绿线共线,因此实际上若当天所有线路均在运营,从这两个车站乘车依旧可以不换乘一次抵达任何站点
- 2020年根据官方用图仿制。其中的内容,如营运时间,未必是最新,且未必完全反映如今的运营状况
- 在2018年前称 Metroshuttle。在品牌重组前还包括3路,但在2018年后随之废止。
- 为方便起见,以下将这条线路统称为“牛津路”。
- 不包括举办足球比赛的露天体育设施
- 实际上在特拉福德
- 实际上在泰姆赛德
参考文献
- Aspin, Chris. The Cotton Industry. Aylesbury: Shire Publications. 1981: 3. ISBN 0-85263-545-1.
- Beeton, Isabelle. The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 1861 [3 August 2024].
- Cooper, Glynis. Salfor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The Breedon Book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ISBN 1-85983-455-8.
- Farrer, William; Brownbill, John (编). Townships: Manchester (part 2 of 2). The Victori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Lancaster. – Lancashire. Vol. 4. University of London. 2017 [1911]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 Fitzgerald, Paul. Remembering Peterloo in the 21st Century. Poole, Robert (编). Return to Peterloo. Manchester: Carnegie. 2014: 195–201. ISBN 978-1-85936-225-9. OCLC 893558457.
- Frangopulo, Nicholas. Tradition in Acti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Greater Manchester County
. Wakefield: EP Publishing. 1977. ISBN 0-7158-1203-3.
- Gregory, Richard (编). Roman Manchester: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s Excavations within the Vicus 2001–5. Oxford: Oxbow Books. 2007. ISBN 978-1-84217-271-1.
- Hall, Peter. The first industrial city: Manchester 1760–1830. Cities in Civilisation.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8. ISBN 0-297-84219-6.
- Hartwell, Clare. The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of Chetham's School and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300-10257-7.
- Hylton, Stuart. A History of Manchester. Chichester: Phillimore and co. Ltd. 2003. ISBN 1-86077-240-4.
- Kidd, Alan. Manchester: A History
. Keele: Kee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1-85936-128-5.
- McNeil, Robina; Nevell, Michael. A Guide to the Industrial Archaeology of Greater Manchester (PDF). Association for Industrial Archaeology. 2000 [2025-10-01]. ISBN 0-9528930-3-7 (英语).
- Mills, A.D. A Dictionary of British Place-Name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7 November 2013]. ISBN 0-19-85275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October 2013).
- Nevell, Mike. Tameside Before 1066. Tameside Metropolitan Borough Council. 1992. ISBN 1-871324-07-6.
- Pevsner, Nikolaus. Lancashire,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uth.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9: 265. ISBN 0-14-071036-1.
- Poole, Robert. Peterloo: the English uprising (First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pp. 345–352. ISBN 978-0-19-878346-6.
- Reid, Robert. The Peterloo Massacre. William Heinemann. 1989. ISBN 978-0-434-62901-5.
- Rogers, Nicholas. Halloween: from Pagan Ritual to Party N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8. ISBN 0-19-51689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 Rowley, Trevor. The English landsca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20. ISBN 1-85285-388-3.
- Beckett, John. Inventing and reinventing the modern city: the 2012 city status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Urban History. 2014, 41 (4): 705-720; p. 709 [2025-09-30] –通过JSTOR.
- Breeze, Andrew. Manchester's Ancient Name. The Antiquaries Journal. 2004, 84: 353–357. ISSN 0003-5815. S2CID 163005777. doi:10.1017/S0003581500045893.
- Joseph, S. Gordon. MANCHESTER AND SALFORD—THE CORE OF A CONURBATION. Official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1960, 23 (5): 201-206 [2025-10-02] –通过JSTOR.
- Letters, Samantha. Gazetteer of Markets and Fairs in England and Wales to 1516. British History Online. 2005 [200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12).
- Slack, Paul. Review: Elizabethan Manchester by T. W. Willa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81, 86 (2): 388 [2025-09-30]. doi:10.2307/1857473 –通过JSTOR.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