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曼彻斯特
英格兰西北部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曼彻斯特市(英语:City of Manchester),即曼彻斯特(英语:Manchester),是英格兰的城市,都市自治市,位于西北英格兰区域,人口约为55万人,是曼彻斯特都市圈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且是英格兰西北第一多,英国第五多的城市。
![]() |
Remove ads
曼彻斯特在工业革命史中有着重要位置。十八世纪,资本主义在这座城市萌芽,让本是农村地区的曼彻斯特经历急速发展并成为全世界第一座工业化的城市。全世界第一条城际通勤铁路在此诞生。因市内兴盛的纺织业,曼彻斯特在工业革命期间曾因仓库众多而闻名于世,使其获得了“仓库城市”的别称。曼彻斯特在科学技术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成立于2002年的曼彻斯特大学及其前身见证了原子核物理学的诞生,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式电脑以及石墨烯的发现。
曼彻斯特被誉为“北方之都”[2][3],是英格兰北部一个极其重要的城市,尤其是在其经济、艺术、文化、交通运输、媒体和体育地位上。步入二十一世纪,曼彻斯特的发展愈发强势,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与伯明翰竞争英国第二大城市的地位的资本[4]。
1974年,曼彻斯特与周围市镇联合组成大曼彻斯特郡,成为该郡的一个都会区。“曼彻斯特”此名常用来指整个都市区。整个大曼彻斯特的市区总人口在英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伦敦。
Remove ads
名称
有一种说法是,曼彻斯特(Manchester)一词来自于 Mamucium,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乳房形状的山”。曼彻斯特如今的名字便是由这个词加上“caester”(起源于古拉丁语名“Castra”)而演变而来的。如今,曼彻斯特又通常简称为MCR。
英语中,曼彻斯特人为Mancunian(s),简称Manc。这有可能是来源于维多利亚时代,曼彻斯特获得的新的拉丁语名称Mancunium[5]。
历史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历史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3年3月29日) |
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前,曼彻斯特本是由布里甘特人居住,他们是不列颠铁器时代占领如今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凯尔特人分支。
公元79年,罗马将领阿古利可拉在艾维尔河的支流梅德洛克河附近建造了一座名为Mamucium的兵营,用以保障通往如今坐落在切斯特和约克的两座重要城池之间的通路不受凯尔特人侵扰。这座兵营,即城堡,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来往柴郡和约克郡的交通枢纽。“曼彻斯特”一名便是由城堡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在整个古罗马时期,这座城堡被重建了多次。如今,该城堡仍旧坐落在原址,其所在的区域称作卡斯尔菲尔德。
罗马人离开后,曼彻斯特本土的发展逐渐偏移到了艾威尔河流域。1215年,当地的居民在这片区域建造了一座基督教教区教堂。这个教堂后来成为了曼彻斯特座堂。
中世纪时城堡荒废,约14世纪时,曼彻斯特成为弗拉芒人的社区。他们多以纺织为生,生产羊毛布和亚麻布,亦开始棉织品贸易,此后曼彻斯特成为一个市集。这也奠定了后来曼彻斯特成为工业城市的基础。

工业革命期间使曼彻斯特自十八世纪起成为工业城市,大量纺织厂在此设立。此时,曼彻斯特亦是分销中心,多间重要仓库在此设置。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之启用,亦加速了这城市的发展。
自二十世纪初因经济大衰退,曼彻斯特的工业开始受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彻斯特的重工业设施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1945年,第五次泛非大会在曼彻斯特召开,揭开了非洲前殖民地国家独立的序幕。
战后的曼彻斯特工业开始式微,但曼市的大城市地位依旧不变。
战后在曼彻斯特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

政治

曼彻斯特于1853年获得城市地位。曼彻斯特的市政工作由曼彻斯特市议会负责,但其部分职权,例如交通、可持续发展议题,许多由大曼彻斯特联合管理局(英语:GMCA)行使或受联合管理局监督。市议会的总部位于坐落在阿尔伯特广场的市政厅,但实际上如今曼彻斯特市议会工作是在坐落在西部圣彼得广场上的曼彻斯特市政厅扩建进行的。
2018年,该市全境划分为32个选区,每个选区可选举3名市议员[注 2]。另外,与直选的大曼彻斯特市长不同,曼彻斯特市长(英语:Lord Mayor)是虚位职衔,亦非民选职务。2022年,曼彻斯特的市长暨第124任市长是工党党籍的 Donna Ludford 市议员。
曼彻斯特历史上是兰开郡的一部分,但随着其城市发展,在十九世纪也获得了一些来自柴郡的土地(默西河以南的土地均是来源于柴郡)。如今的曼彻斯特是大曼彻斯特都市郡的其中一个都会自治市。

与伦敦类似,主要被称为“曼彻斯特市长”的人物是大曼彻斯特都市郡的市长,该职务自2017年正式创立以来一直由工党兼合作党籍的安迪・伯纳姆担任。
在英国下议院而言,曼彻斯特市内被划为5个选区,由五名工党国会议员代表。
Remove ads
地理

曼彻斯特位于一块盆地,位于首都伦敦西北大约260英里处,其东北两侧有蔓延整个英格兰北部的奔宁山脉包围。曼彻斯特地势平坦,整座城市的海拔平均为35至42米,市内的最高点是位于城北的希顿公园。内城区大部分是楼房,从许多高大建筑物楼上可以看到广阔的荒野。反之,从城东的山丘上也可以眺望到曼彻斯特引以为傲的天际线。另外,曼彻斯特市内也具有多条溪流。艾威尔河便是曼彻斯特的一条主要河流,曼彻斯特市中心位于河的左岸,梅德洛克河和艾尔克河也在此汇入该河。艾威尔河也是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两市的边界。
身为世界第一座经历工业化的城市,曼彻斯特的发展仰赖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其西邻利物浦,向东靠近谢菲尔德,与这两座城市的距离均为53.6公里。囿于其坐落在两座城市的中点的特性,曼彻斯特的发展仰赖利物浦的出海口及多山的谢菲尔德生产的煤矿。这也造就了曼彻斯特发达的运河体系,将位于内陆的曼彻斯特与利物浦的海港相连,如今位于索尔福德的码头区曾几何时便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内陆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便是自曼彻斯特开往利物浦的。
曼彻斯特的南面则是柴郡平原,城南另有发源自斯托克波特的默西河流经该城,其周围地势尤其平坦。传统上,默西河是兰开夏和柴郡两郡的边界,这也意味着其南部的土地均是从柴郡而来。曼彻斯特市中心西部与索尔福德市中心接境。曼彻斯特西南方为特拉福德,东南方则是斯托克波特。
Remove ads
从曼彻斯特的地图上可观察到曼彻斯特狭长的形状,其市中心将整个城市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传统上,市中心与市南的边界是梅德洛克河。
曼彻斯特的正式名称为曼彻斯特市[注 6]。在行政区划上,曼彻斯特属于大曼彻斯特郡的一个自治市,功能上是一个整体,但与大曼彻斯特郡的其他自治市不同,曼彻斯特市下方不设任何正式分区。本项目下所列的的各个区域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不具行政功能,因此每个地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下列地区位于曼彻斯特市境内。其中,曼彻斯特市中心包括皮卡迪利,纺纱场,丁斯盖特-卡斯尔菲尔德,安考茨,北角(Northern Quarter),NOMA 等地区。曼彻斯特中国城和被称为 Gay Village 的运河街均位于市中心境内。
曼彻斯特被称为“雨城”,是以阴暗多雨著称的城市。气候潮湿,属于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市的平均年降水量为809毫米,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小,常在1个小时以上,而鲜见几分钟的倾盘大雨。在冬季是全国最少积雪的城市。
人口
曼彻斯特的人口构成极为多元化,是一个由大量移民组成的城市。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市白人人口仅占居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2021年这一数据降低到仅56.8%。该市主要的非白人少数族群包括黑人、南亚裔和华人。除华人外,曼彻斯特的少数族群主要集中在奇塔姆、鲁斯霍尔姆、莫斯赛得等地区。
由于地处英格兰中北部,曼彻斯特在经历工业革命时发展的同时,大量来自邻近乡郊和不列颠群岛其他地方的乡下人到曼彻斯特城寻求工作。尤其是在1840年代中后期,因为爱尔兰发生严重饥荒,大量爱尔兰人到只有一海之隔的曼彻斯特城做工。这批爱尔兰移民和他们的后裔持续在曼彻斯特城有其影响力。例如每年3月该市会举办大型巡游,以庆祝传统爱尔兰天主教节日圣帕特里克节。现时曼彻斯特及索尔福德约35%人口均有着爱尔兰血统。
另外,自20世纪以来不断有中欧及东欧移民大批大批的移居到曼彻斯特地区,他们主要为犹太人。包括曼彻斯特以及索尔福德及普雷斯特维奇在内的地区共有40,000犹太人聚居,构成了伦敦以外英国最大的犹太人社区。
曼彻斯特具有大量华人人口,其中主要包括华人移民和曼彻斯特各个高校的华人留学生人口。根据202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曼彻斯特是全英华人人口占比及华人人口总数最高的单一管理区。
现时,曼彻斯特华人人口总数为13,539,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4%[18]。
经济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3年3月29日) |
约从1993年开始,酿酒厂对酒吧,会所,俱乐部的投资,加上本地组织对活动的支持,使曼彻斯特的晚间经济增长明显。市中心有多于500家持牌经营的娱乐场所,可容纳超过25万游客,典型的周末晚有11-13万游客,共带来约一亿的年收入和12,000个就业岗位。

地标
曼彻斯特市内的建筑可以粗略分为中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和现代建筑三个时期。滥觞于产业革命的曼彻斯特运河密集,且遍布各种高架桥、铁路,又因其密布的仓库建筑而获得了“仓库城市”的美誉。与其他城市相比,市内罕有中世纪甚至乔治时代的古老建筑。但曼彻斯特市内却遍布了如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哥特式建筑、维多利亚及爱德华式建筑等的十九、二十世纪新兴古典建筑。步入21世纪,尤其是在经历了二战期间的轰炸和爱尔兰共和军带来的破坏后,曼彻斯特的市容迎来了巨大改变。另外,大量在1960年代前兴建的楼房都被拆毁,以新式建筑物取代,而旧厂亦改建为住宅公寓。市内建造了许多现代建筑和摩天大楼,成为了曼彻斯特的天际线。
-
维多利亚浴场外侧
-
1899年竣工的约翰·莱兰兹图书馆是曼彻斯特一栋I级登录建筑
-
曼彻斯特维多利亚火车站的其中一部分楼面,1909年建造。在其外部清晰可见“兰开郡和约克郡铁路”字样
-
1910年竣工的兰卡斯特大楼是曼彻斯特的一栋典型仓库建筑
-
于1938年竣工的曼彻斯特市政厅扩建,其周边是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这栋楼的建成比曼彻斯特市政厅本体晚大概61年
曼彻斯特中国城的所在地坐落在波特兰。
位于市中心的运河街有一个同性恋社区,名为Gay Village,在委员会对基层设施的投资下,开了英国第一个同性恋超市。新的酒吧和俱乐部陆续开在这区域,每周末吸引2万游客。从1991年开始,每年八月还举行骄傲游行“Manchester Pride”。
牛津街在经过梅德洛克河后改称牛津路。牛津路贯穿由三所大学组成的一个庞大校区,在经过曼彻斯特皇家诊所和怀特沃斯公园后,这条路在此向南更名为威姆斯洛路。另外,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南亚餐馆集落的 Curry Mile 坐落在鲁斯霍尔姆的怀姆斯洛路上,其中坐落着许多南亚裔和中亚、中东地区的食肆[19]。
这条路虽然狭窄,但却构成了一个约5.5英里长的公交车走廊,常被誉为全欧洲最繁忙的公交车线路。
社会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3年3月29日) |
曼彻斯特是欧洲学生最多的地方之一。曼彻斯特市内具有三所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皇家北方音乐学院都位于市中心的南面,组成一个巨大的校区,被牛津路这条全欧洲最繁忙的道路分成两半。其中,曼彻斯特大学是全英国最大的全日制大学,于2004年秋天由原先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和曼彻斯特科技大学组成。
交通

曼彻斯特在铁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830年开放的利物浦和曼彻斯特铁路是铁路客运的诞生地。
过去50年市中心几乎被一大打火车站包围,但现在市中心只有2个主要干线火车站:曼彻斯特维多利亚站和曼彻斯特皮卡迪利站,连接曼彻斯特和英国大部分地方。市中心还有几个小车站:牛津路(Oxford Road)车站、丁斯盖特车站和邻近索尔福德市的中央站。
服务曼彻斯特的主要公路是高速路M56、M6、M61、M62和M66,大部分皆连到绕城高速公路M60。

曼彻斯特的公共交通由大曼彻斯特交通局(英语:Transport for Greater Manchester, TfGM)营运,下方主要包括公交汽车、出租车、轻轨和共享自行车等的交通方式。尽管目前曼彻斯特市内的公交车多为私营,但近年来,曼彻斯特的交通呈现出愈发整合的趋势。2018年,当局提出了名为“Bee network”的构想,将曼彻斯特的公共交通整合,谋求建立一个与伦敦媲美的庞大公共交通体系[20]。
位于曼彻斯特市中心,距离皮卡迪利火车站仅200米的皮卡迪利花园是曼彻斯特,乃至整个都市郡的公交枢纽。整个大曼彻斯特具有极其发达的公交线路网。其中,曼彻斯特市中心-斯托克波特方向的192路被誉为全国最繁忙的公交线路[21]。曼彻斯特全市共有1路,2路两条供游客和通勤者免费乘坐的公营公交线路,称作 free bus[注 10],位于市中心区域。
曼彻斯特市不具备地下铁路系统。在曼彻斯特建造地铁的计划最初源于上世纪60年代将维多利亚和皮卡迪利(时称伦敦路站)的两所火车站通过地下贯穿的构想。由于经费原因,在曼彻斯特境内建造地铁的构想则改为建造成本更加低廉的轻轨。
大曼彻斯特营运的轻轨名为Metrolink,包围着曼彻斯特的市中心,将整个都市郡与曼彻斯特连接起来,其中很多线路的轨道都是由曼彻斯特的许多废弃铁路改建的。Metrolink目前共有8条线路99个车站,是全英国最发达的轻轨系统,且仍在陆续扩张中[22]。在2021/22年份,该轻轨的乘客数量共有2千6百万人次。

位于市南部郊区的曼彻斯特国际机场乃英国第三繁忙的旅客机场,有机场火车站直通铁路。2005年机场客运量已达2210万人次,有90多家航空公司,直达180多个城市。长途直飞地点包括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迈阿密、拉斯维加斯、多伦多、大马士革、迪拜、多哈、卡拉奇、新加坡,而香港航线则在2014年12月复办。另外还有大量的国内航线和前往欧洲的专线,覆盖点包括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德国的汉堡、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希腊的雅典等等。
尽管曼彻斯特作为一个不具有主要河流的内陆城市,但其仍具有规模较大的水上运输体系。工业革命留下的一项遗产是广阔的运河网:曼彻斯特-博尔顿-般利运河、诺治迪尔运河、曼彻斯特运河,全通向大海。时至今日,大部分运河皆是用作娱乐用途。曼彻斯特地区也有很多的人工湖泊,环绕着该市的小河。
文化
曼彻斯特是一座颇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城市内随处可见城市的象征工蜂。

![]() | 此章节需要精通或熟悉音乐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在古典乐方面,曼彻斯特本地的管弦乐团有哈雷乐团和 BBC Philharmonic。在流行音乐上,起源于曼彻斯特的乐队包括欢乐分队,绿洲乐队等。
1980年代,曼彻斯特经历了一个以另类舞曲为代表的,充斥着摇头丸和夜总会的疯狂时期,名为“Madchester”,期间见证了诸如 New Order 的乐队的兴起。Madchester一词本身是Manchester和mad的混成词。
曼彻斯特主要的博物馆包括曼彻斯特大学所拥有的曼彻斯特博物馆,内有人文、自然和考古学的共450万件藏品,是全英国最大的大学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为一尊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名为Stan。曼彻斯特市内其他著名的博物馆还包括科学和产业博物馆,足球博物馆和人民历史博物馆。曼彻斯特周边的索尔福德码头区域还包括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即皇家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北馆。


体育
曼彻斯特是以足球闻名的城市。曼彻斯特市内主要的足球俱乐部包括曼彻斯特城(Manchester City FC),简称“曼城”。在2003年伊蒂哈德球场落成以前,曼城的主场位于缅因路球场,如今已经被拆除。

共有两所主要的足球俱乐部是以曼彻斯特命名的,其中除了曼彻斯特城外,还包括曼彻斯特联(Manchester United),是世界顶尖、英国最高水平足球联赛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参赛俱乐部,其卫冕英超冠军的次数高达8次之多[注 11]。曼城和曼联之间的球赛称为曼彻斯特德比(Manchester derby),两场球队之间的第一场比赛早在1881年就举行了。
曼彻斯特曾在1996年和2000年两度竞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曼彻斯特北部的曼彻斯特竞技场(Manchester Arena),是曼彻斯特参与竞标的主要资本。该体育场后来用于举办2002年的英联邦运动会。曼彻斯特竞技场内总共能容纳2万多人,是目前全欧洲最大的室内体育设施[注 12]。
为举办英联邦运动会,曼彻斯特市内还建有一些其他的体育设施,其中包括曼彻斯特市球场(City of Manchester Stadium),也就是曼城的主场伊蒂哈德球场(Etihad Stadium)。球场所在的布拉德福德区域包括Sportcity,是为承办英联邦运动会而建设的一片区域。该区域内也包括一座正在建设的新体育场,名为Co-op Live,预计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25]。在该体育场落成后,它的容量将会超过曼彻斯特竞技场,将成为全英国乃至全欧洲最大的室内体育设施。
曼彻斯特市内还具有曼彻斯特水上中心(Manchester Aquatics Centre),是一所主要的游泳馆,位于曼彻斯特市南两所主要的大学之间。
-
伊蒂哈德球场
-
Manchester Velodrome是国家自行车中心的一部分,位于SportCity,与曼城球场相邻
-
阿联酋航空老特拉福德是位于老特拉福德的一座板球场,自1864年起是兰开郡板球队的主场
著名人物

出生于曼彻斯特的名人包括:

- 托马斯·德·昆西(1785-1859),作家,散文家
-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1818-1889),物理学家,一系列热力学效应的发现者
- 约瑟夫·汤姆孙爵士(1856-1940),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艾米琳·潘克斯特(1858-1928),政治家,女性投票权活动家
- 阿瑟·哈登(1865-1940),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詹姆斯·查德威克爵士(1891-1974),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安·毕肖普(1899-1990),生物学家
- 安东尼·伯吉斯(1917-1993),作家,《发条橙》作者
-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1929年),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 大卫·华纳(1941-2022),演员
- 迈克尔·伍德(1948年),历史学家,作家,纪录片制作人
- 伊恩·柯蒂斯(1956-1980),欢乐分队乐队主唱
- 安迪·吉布(1958-1988),澳大利亚歌手
- 诺尔·盖勒格(1967年),绿洲乐队吉他手
- 连恩·盖勒格(1972年),绿洲乐队主唱
- 韦斯·布朗(1979年),曼联前球员
- 丹尼·维尔贝克(1990年),布赖顿球员
- 马库斯·拉什福德(1997年),足球运动员
国际关系
曼彻斯特目前与两座城市互为正式的姊妹城市[26]。他们分别为:
此外,与曼彻斯特缔结“友谊协定”的城市包括:[26]
曼彻斯特市内设有许多国家的领事馆,其中主要包括:
匈牙利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 Portland St, M1 3BE
葡萄牙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 Portland St, M1 3BE
波兰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Manchester One, 51 Portland St, M1 3LD
伊拉克共和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 Norfolk St, M2 1DW
意大利驻曼彻斯特领事馆:58 Spring Gardens, M2 1EW
西班牙驻曼彻斯特领事馆:55 Brown St, M2 1YB
罗马尼亚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9 Cooper St, M2 2FW
爱尔兰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4th Floor, 17 Marble St, M2 3AW
奥地利驻曼彻斯特领事馆:3 Hardman St, M3 3HF
巴基斯坦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137 Dickenson Rd, M14 5JB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71 Denison Rd, M14 5RX
位于其他地区的领事馆列表 |
另有一些名义上设在曼彻斯特,实际上位于其周边其他市的领事馆,包括: |
相关条目
注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