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曾献莹

台灣家庭主流化運動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曾獻瑩
Remove ads

曾献莹(英语:Tseng Hsien-Ying,1976年3月6日),是台湾彰化县出生的政治人物,中国国民党籍,现任台北市第六选区(大安区、文山区)议员[2]国立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企业管理组学士国立台湾大学企业管理学Global MBA硕士。曾担任立法委员赖士葆青年总顾问。曾任台积电工程师,在职期间获得台积电卓越工程师奖,并领有多项专利奖项。曾任台北市大安区龙安国民小学105年度家长会会长[3]、台北市国小学生家长会联合会顾问、第15届理事及该联合会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总召[4]。著有《用对爱之语》、《这样养宠物,家庭超幸福》等畅销书。

事实速览 曾献莹Tseng Hsien-Ying, 选区 ...
Remove ads

经历

早年生涯

曾献莹是家中长子,四岁时父亲病逝,后陆续于台中一中国立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毕业。[5][6]

大学毕业后,于台积电担任工程师[7],曾获得台积电卓越工程师奖项及多项专利奖项。但此时曾献莹自认对人生感到失望[5][6]直到有一天他路过台湾信义会台北真理堂,被门口“诗篇128篇”的文宣吸引,加入教会。[5][6]2003年至2008年间,积极投入教会活动。并于2005年从台积电离职,成为台北真理堂传播部负责人。[5]

公共事务参与

2010年起,曾献莹开始配合教会的理念,全程参与宣传“守约、守贞、守份、守承”等家庭价值观的“活力台湾、幸福家庭、快乐义走”活动。[5][6]

2015年9月,加入信心希望联盟,并于该党担任中执委和家庭政策工作会主委[1],并代表该党参选2016年1月的台北市大安区立委选举[8],以“家庭主流化政策”为主要政见,[9][5][6],但未能当选。[10]

曾任下一代幸福联盟理事长[11][12]信心希望联盟中央执行委员[13][14]。为台湾坚持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的知名人物[15],2018年发起“适龄性平教育公投”与“民法婚姻以外立法形式规范同性结合公投”,最后透过公投绑大选让上述两项公投成案。此后仍持续投入家庭主流化运动的倡议活动[16][17],并在105学年度(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成为台北市国小学生家长会联合会理事、性平教育委员会总召和家长代表,参与家庭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议题。[18]

2022年投入中国国民党台北市议员初选失利后,报请党中央[19][20]无党籍身份参选第六选区(大安文山区)议员。2022年11月,曾献莹最终以第三高票(21,888票)当选[21]台北市议会第六选区议员。

担任台北市议员期间

预防儿少手机成瘾

2023年,曾献莹议员召开记者会公布“2023儿少手机成瘾问卷调查”[22]。表示“男孩子最容易成瘾于网络电玩及网络色情女孩子则是交友与追剧。建议家长要多向孩子表达爱与陪伴,并善用手机管理软件,为孩子设定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上限,并可针对特定程式加以限制。”[23][24][25][26]对此,台湾青年民主协会则举出《Pediatric Research》期刊发表的论文提醒“许多家长认为科技设备干扰社交互动,使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然而,研究认为因果关系明确,反而更可能是父母因为沉浸在科技中,使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行为问题[27]。”

嗣后,台北市议会第14届第1次定期大会质询过程中曾献莹议员提出中国大陆地区针对未成年人的“每周3天”、“1天游玩上限1小时”的“防沉迷”规则[28],请蒋万安市府团队承诺预防儿少手机成瘾,而市长蒋万安承诺将会列为“施政重要的一环”[29]

关注国中会考英听测验公平性

2024年,针对国中会考英语听力测验期间发生设备异常与噪音干扰事件,曾献莹要求教育局强化监考指引,明确规范重新播放时机,避免由监考人员自行判断干扰程度,以维护考试公平。他亦建议中央检讨排考顺序,避免安排于学生情绪较浮动的时段。[30]

关注代理教师压力与支持机制

2025年北市代理教师坠楼事件引发关注,曾献莹呼吁教育局启动心理辅导机制,并指出北市小学高年级导师中代理教师占比高,平均年资短,面临班级经营压力。他建议强化培训与支持系统,保障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31]

幼儿教育政策倡议

2025年,曾献莹针对台北市公立幼儿园招生制度提出改革建议。面对报名人数减少及部分园所招生压力,曾主张引入多志愿填报制度,提升家长选择弹性与就学满意度,并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他亦关注准公共幼儿园招生资讯不透明问题,呼吁市府强化招生资讯整合,协助家长掌握招生期程,减少错失就学机会。[32]

公共安全倡议

2025年,曾献莹针对台北捷运电扶梯通行行为引发争议提出关切。他引用家长与民众反映,指出部分捷运站手扶梯因左右侧通行观念不一,导致推挤或擦撞事件。曾主张北捷应在宣导上明确标示“站稳踏阶、避免走动”,以降低乘客安全风险,避免民众自行判断而产生冲突。[33]

Remove ads

民意代表选举

2022年中华民国直辖市议员及县市议员选举

更多信息 号次, 候选人 ...

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

更多信息 2016年台北市第六选举区立法委员选举结果, 号次 ...
Remove ads

性别议题主张

婚姻定义

2016年12月22日,曾献莹指出有少部分的民众认为不应改变婚姻定义,但可另立法保障同性伴侣在医疗、财产处理上的权益。他认为同性婚姻目前在台湾是零共识议题,呼吁立法院停止审查,将同婚议题交付公投,应给予社会对话的时间与空间,且须提出影响评估报告。[34][35]

2017年3月,在大法官释宪言词辩论前,与多位后同代表召开记者会,表示“同性婚姻修法攸关动摇社会价值观,应该审慎思考”、“社会上仍有许多不同的同性恋生命经历,必须纳入释宪的考量”[36]。曾献莹指出,民法是由立法权依照社会演变跟社会共识所制订,婚姻家庭制度应由全民来决定,若同婚议题仅由几位大法官决定,恐有侵犯人民的权利与立法权利之虞。[37]

家庭定义

在2016年立委选举中,以“家庭主流化政策”做为竞选政见主轴[9][38][39],并推出结合家庭价值推广的桌游[40]、及以“爱我们的家”为主题的草地音乐会[41][42]。主张制定任何政策都应跳脱个人主义,转而进到家庭,考虑政策会不会伤害到家庭,或有无真正帮助到家庭。[43]

教育制度

支持适龄性平教育

曾献莹曾于2016年至2017年间,担任台北市国小学生家长会联合会性别平等委员会总召[44],多次参与家长会、下一代幸福联盟所召开之记者会[45][46],指出目前在校园中出现的许多作为多元性别教育的教材内容为“不当”性平教材,反对现行性别平等教育内容,认为国中小的性平教材中,现在的‘性教育’只有在谈‘性’,但情感、婚姻、性和生育应该是一起谈的[47]

2016年11月26日,以“同性婚姻对我们孩子教育的影响”为题,宣传“尊重同志,但反对同婚、同志教材”的立场,提出两大主张,包括“孩子性倾向会受到文化及教育影响”、“家长对孩子所受教育,有优先选择的权利”。他指出,国中小教材教导的同志观念,会使孩童面临很大的压力,以为不支持同性婚姻就是“恐同”、“基督教霸权”。因此他呼吁家长要团结,争取各级教育机关的教材、性别等委员会的家长席次应达三分之一,以防教材误导、影响孩子的性倾向[48]

2017年8月22日,针对“六成大学生有性经验,且6%男性的初体验发生于国小”的校园问卷调查结果,指出这是因为教科书没有强调从事性行为风险的后果,导致青少年会轻易尝试性行为。目前的性平教育并不适龄,甚至试图淡化性行为伴随的风险。他以国小三年级的保险套课程为例,指出这阶段的孩童身体未发生变化,根本就还不需要用到保险套,并强调教导“正确的性观念”和“懂得尊重他人”是两回事,太早教孩子复杂的性观念,反而会驱使孩子好奇而去尝试性行为。[49]

2018年1月31日,曾献莹发起“适龄性平教育公投”,该公投题目经补正后,主文为“你是否同意在国民教育阶段内(国中及国小),教育部及各级学校不应对学生实施性别平等教育法施行细则所定之同志教育?”[50][51]。曾献莹在发起公投记者会中提出三点公投理由:第一,适龄性平教材符合多数家长的想法,自2016至2017年,全台已有13个县市的市议会提案反对不当性平教材,其中家长对国中小学生接受同志教育的反弹声浪最大;第二,同志教育涵盖多元情欲、性别光谱等内容,不适合心智发展不成熟或身心快速变化的青春期学生;第三,教育部正研拟的12年国教课纲,规划让国小学生,从小认识性倾向、性别认同的多元面貌,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性别混淆的问题。[52]对于曾献莹提出的公投,婚姻平权大平台立法游说经理邓筑媛表示遗憾,她认为就是因为过去未落实性平教育,以及多元性别教育未透过社会教育落实于各个年龄层,才会有团体提出这样的公投。[53]

在公投听证会中,他解释发起公投是为了保护儿少身心发展,他以“性别光谱”为例,指出现行教学内容仅告诉学生可以做变性手术,却没告诉学生“变性是不可逆、高风险、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手术”,并主张“同志教育给台湾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可能为国小学生带来严重性别认同混淆、影响孩童性倾向跟身心发展”。他强调这个公投并不是要霸凌谁或歧视谁,而是期望教育能比照电影分级制度,给孩子最适龄的性平教育,不过实际上的效应却是助长歧视、性骚扰与性侵[54]

家长教育参与权与选择权

曾献莹主张,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内容,有优先选择的权利,他鼓励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事务,若发现不适合的性平教材或课程,可于班亲会或家长会代表会时提出。同时也鼓励家长深入了解国教107课纲,若发现有问题应跟校方和教育主管单位反映。[55][56]

对于家庭教育法的修法方向,主张“家庭教育推展会”应纳入法定家长团体代表,认为“亲师合作才是孩子的福音,没有家长的参与,家庭教育法形同虚设”。他也批评教育部的家庭教育法修正草案不仅未保障家长参与,甚至要把家长移除。[57]他直言“过去教育部推动许多政策跟内容,都遭遇家长强烈反对,希望教育部不要重蹈覆辙。”[58]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