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欧盟关系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华人民共和国—欧洲联盟关系(常被简称为中欧关系或欧中关系)建立于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欧洲联盟最大贸易伙伴[2],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3]。
![]() |
自2019年3月以来,欧盟一直将中国称为“沟通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体制性对手” [4][5]。 2020年12月,欧盟和中国宣布达成一项于2013年首次启动的投资协议,即《中欧全面投资协定》[6]。 2021年3月,有报导称,鉴于中国对欧洲议会议员、欧洲委员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和欧洲智库实施制裁,该交易能否在欧洲议会获得批准存在严重疑虑[7][8]。2021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在经济战略领域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计划。同月20日,中欧投资协定因中国新疆人权问题和中国对欧洲人士的制裁,被欧洲议会无限期冻结[9][10]。欧盟对中国实施了武器禁运和多项反倾销措施。
Remove ads
政情比较
Remove ads
历史
冷战后,发展同欧洲关系不是中国外交的重点。相比之下,中国倾向发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同其他亚洲国家关系。然而由于经济交流增加,并且双方都开始致力于建立多极化世界体系,中欧关系发展迅速。尽管有欧盟对中国武器禁运,欧洲领导人仍积极面对中国。中国经济增长,其中的市场令欧洲的资本家垂涎,而中国企业家也积极开拓欧洲市场。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16]1975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英国保守党上议院领袖卡林顿等时称:现在人们有一个概念,说什么叫战略武器,如像只有核武器是战略武器;我们看这个概念不一定准确;如果是那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战略武器了;恐怕常规武器也是属于战略武器的战争;我们对欧洲的团结、欧洲的强大是采取积极态度的;欧洲本身的团结、欧洲本身的强大,不单对苏联是一种制约力量,而且同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也需要欧洲本身的团结;所以,我们积极评价你们通过公民投票留在了共同市场;西欧还需要在联合的道路上前进,这当然是困难和复杂的,但看来必须走这一条路[17]:41。
1978年12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法国外贸部部长德尼奥时称:中国同法国等西欧国家间的合作,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需要与欧洲合作,也可以说,欧洲也需要与我们合作,相互需要;当然放宽一点说,如果中国、欧洲、日本、美国几家合作好一点的话,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稳定就很有益处[17]:198。
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分别建立外交关系[16]。
欧盟对中国兴趣巨大,因此1990年代欧洲政府频繁访华。中国欧洲的贸易增长高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985年的143亿美元增长达1994年的456亿美元,翻了两倍。[18]现时,中欧贸易额每天15亿美元。[19]然而同期中欧的军事政治合作进展甚微。[原创研究?]
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中欧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6]
2018年10月16日,欧盟海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次举行联合军演。演习在吉布提军事基地举行。阿方索·佩雷斯·德南克拉雷斯海军少将表示,目前正在为与中国海军未来的演习做准备[20][21]。
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在《欧盟—中国战略展望》中承认中国是合作伙伴的同时首次称中国是系统性竞争对手。[22]
中国向受COVID-19大流行影响的欧盟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物资[23][24]。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何塞普·博雷尔警告说,存在“地缘政治因素,包括通过旋转,慷慨政治争夺影响力。”博雷尔还表示,“中国正在积极宣传,与美国不同,它是一个负责任和可靠的伙伴。”[25]2020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欧洲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在对华关系上表示[26],“欧洲是参与者,不是竞技场”。2020年12月,欧盟宣布原则上缔结《全面投资协定》。一些分析师表示该协议可能会损害与美国的关系。
2021年,立陶宛和中国在台湾和人权问题上的外交争端蔓延到欧盟其他国家,当时中国禁止进口含有立陶宛零件的商品,这可能会破坏共同市场的综合供应链。 欧盟驻华大使尼古拉斯·查普伊斯支持立陶宛,并试图代表立陶宛进行干预。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称中国政府的举动“史无前例”。 德国、法国和瑞典的主要公司都受到了禁令的影响[27]。德国工业联邦协会将禁令描述为“毁灭性的乌龙目标”[28]。然而,2022年,德国商会警告立陶宛,如果与中国的关系得不到改善,德资工厂将被关闭。
2021年4月2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向欧盟27国的领袖致函,内部报告指出欧盟和中国有根本分歧,包括经济制度、全球化管理、民主及人权等[29]。报告认为中国政府过去两年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统治下趋向专政,进一步加强控制国内社会以及打压新疆、西藏和香港,为中欧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报告亦关注南海的和平稳定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30][31]。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称,中欧关系不应隶属于任何大国关系;欧美关系变化不应影响中欧关系,更不应以牺牲对华关系为代价[30]。
2021年5月,彭博新闻社分析,欧盟采取更强硬态度面对北京,与中国关系急转直下,向美国阵营靠拢。[32]5月4日,欧盟首席贸易代表证实欧盟方面已经暂停认可中欧投资协议的程序。[33]5月15日,欧洲议会议员米克·华莱士表示,欧盟应该在对华关系上保持独立自主。华莱士认为,欧洲人太听任自己被美国人摆布,并批评欧盟缺乏独立性、力量及领导力。[34]
2022年4月,暂停两年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以线上视频方式再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进行视频会谈,双方就俄乌战争,中欧投资协定问题、欧洲对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洽谈[35][36]。
2023年2月16日至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派团赴匈牙利、德国、欧盟和北约总部举行机制性对话磋商。[37]
2022年12月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访华,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38][39]
2023年4月5日,法国总统伊曼努尔·马克龙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一同访华,冯德莱恩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40][41]
2023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周六与法国经济财政部长布吕诺·勒梅尔会晤时表示,中国希望法国能够帮助“稳定中欧关系的基调”[42]。
2023年10月12日至14日,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邀请,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暨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何塞普·博雷利访华,并举行第十二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43]
2023年11月24日中国宣布从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马来西亚六国试行入境15日内免签政策[44]。
2023年12月7日,第24次中国—欧盟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主持,这是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线下举行的中国—欧盟领导人峰会,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米歇尔和冯德莱恩举行会晤[45][46]。
2024年3月18日至19日,中欧举行金融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和欧盟委员会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联盟总司长约翰·贝里根共同主持[47]。
2025年4月11日,欧洲理事会发言人表示,计划7月下旬本应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欧盟领导人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计划到访北京与习近平面谈。[48][49]
2025年5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互致贺电,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50]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证实,经双方商定,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51]中方欢迎欧盟领导人适时联袂来华举行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还将举行战略、经贸、绿色、数字等高层对话。[52]
2025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亲自向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雅·卡拉斯透露,由于担心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中国,中国不会让俄罗斯输掉与乌克兰的战争[53]。
2025年7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54]
Remove ads
贸易

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55][56],而在2020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57]。大多数的贸易来自工业及加工货品。2009及2010年,欧盟出口中国货品总值增至38%,至于中国出口欧洲增至31%。[55]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欧洲之间大幅提升了的铁路货运量。据日本时报报道,2014年至2017年,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货运列车数量增长了近12倍,达到3673列,其中三分之二的列车目的地是欧洲。2018年前8个月的货运量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货运量。是有日本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记者表示,“一带一路”为日本和韩国的大型航运商提供了第三种选择[59]。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60],但协定因中国新疆人权问题和中国对欧洲人士的制裁,在2021年5月被欧洲议会无限期冻结[9]。
202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盟从中国进口商品3835亿欧元,比上年增长5.6%;向中国出口商品2025亿欧元,增长2.2%[2]。
2021年3月30日,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合金型材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从21.2%到32.1%不等[61]。
2021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扩大至2,490亿欧元。[62]
2023年8月,欧联委员会副主席兼贸易专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称“中欧贸易关系非常不平衡。中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而且中方的开放程度与欧盟方面的开放程度并不相同”。[63]中国回应称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结果,指欧盟收紧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是造成贸易不平衡的直接原因,认为欧盟若要解决贸易不平衡,就不应指责中方,而应取消对华出口限制。[64]
2023年,欧洲进口的新电动车中,8%是中国的品牌[65]。9月13日,欧盟高级官员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展开调查[66]。中国商务部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67]10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国商务部再度表示强烈不满。[68]2024年7月起,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暂时征收最高达25%的额外关税[69]。中国就欧盟电动汽车临时反补贴措施在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70]
2024年10月4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补贴国内电动车产业造成不公平竞争,经过长达一年的反补贴调查后,欧盟成员国表决批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除了现有的对中国新能源车征收10%关税外,欧盟委员会还可以随时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35%的反补贴关税。[71]10月8日,中国商务部决定对从欧盟进口的白兰地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税率从30.6%到39%不等。从10月11日起,进口欧盟白兰地的经营者必须向中国海关缴纳相应保证金。[72][73]。10月31日,欧盟以应对中国政府大规模公共补贴为由,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征收额外的附加费,从10%的税收基础上加收最多达35%的附加费,即加征最多45.3%的关税。[74]11月15日,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75]2025年7月5日起,中国要求欧洲白兰地出口商提高对华出口价格,否则会被征收最高达34.9%的反倾销税。[76]
在美国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全球开展关税战的情况,2025年4月8日,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事务的委员马罗斯·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举行了视频会谈,就市场准入和电动车最低售价启动谈判。[77][78]
2025年7月8日,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演讲时指出,中国现在对欧盟有极大的贸易顺差,并将此现象归因于目前中国政府大规模的补贴与欧盟企业进入中国所面临的较高的难度,因此欧盟要求中国政府让欧盟企业与中国企业能公平竞争,并放松对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79]
太空合作
202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欧洲太空总署和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高能天体物理的X射线天文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80]。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能针对软X射线开展快速时域巡天监测,以帮助科学家系统性地发现和探索宇宙高能暂现天体,特别是更暗弱、遥远或稀有的剧变天体。
协议
中欧关系始于1985年中欧“贸易与合作协议”。从2007年起,双方开始谈判提升关系到新的合作伙伴层面,目前已经有20多个项目的谈话和协定签署,涉及环保、教育等领域。[81]
纺织品冲突
1995年乌拉圭回合《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规定,将于2005年1月1日取消这类配额。欧盟和美国的生产商发出了风暴警告,要提防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大潮,欧盟委员会5月27号宣布,要求与中国就T恤和麻纱两类纺织品进口问题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进行正式磋商,从而启动了有关的“紧急特保”程序。[来源请求]
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当有世贸成员国提出与中国就某种商品的贸易进行谈判时,双方的谈判期为15天,中国应自愿将两项产品的出口增长控制在7.5%以内,否则欧盟将单方面采取限制行动,星期五是欧盟和中国谈判的最后期限。[来源请求]
武器禁运

中欧关系一个争议的焦点便是欧盟对中国武器禁运。[原创研究?]
作为对1989年六四事件的回应,欧盟基于1998年《欧盟国家武器出口行为准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武器禁运。但由于具体规定含糊不清等原因,所谓的禁运并不彻底。[84]
但自2000年之后,一方面一些欧盟成员国由于希望从中国争取销售市场而提出解除禁运,支持者包括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他认为禁运未能反映出现时的地缘政治;另一方面,同样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的美国担忧,欧盟解除对中国武禁后,会产生技术转移,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力增强。
新疆人权问题
2021年3月22日,欧洲联盟联合美国、英国、加拿大宣布因维吾尔族人权问题对4名中国官员,包括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前政法委书记朱海仑,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王明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中国新建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君正,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厅长陈明国与1个实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实施制裁,而中国政府则对中国作出种族灭绝指控的10名欧洲国家人员,包括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团长包瑞翰、欧洲议会议员米高·盖勒、欧洲议会人权小组副主席拉斐尔·格鲁克斯曼、伊尔汗·库楚克、米里亚姆·莱克斯曼、荷兰议会议员舍尔德·舍尔德玛、比利时议会议员塞缪尔·科格拉蒂、立陶宛议会议员多维尔·萨卡利埃内、德国学者郑国恩、瑞典学者叶必扬和4个欧洲实体欧盟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实施制裁作为反制[85][86][87][88]。由于不满反制裁,欧洲议会临时取消了一个有关中欧投资协定的审议会。路透社认为,中欧双方互相施加制裁后协定命运堪忧。[89][90]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表示,“若有人执意要搞对抗,责任所在,不敢有负国民,别无选择,惟有奉陪。”[91]法广称不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北京罕见地强硬做法,等于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92]
2025年4月30日,中国解除对五名欧洲议会议员实施的制裁。[93]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