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鸥级导弹快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鸥级导弹快艇是一款在1970年代后期,由中山科学研究院与中国造船公司(现名台湾国际造船公司)合作生产,在中华民国海军服役的导弹快艇,经过三十多年使用后,于2012年全数退役[1]。
Remove ads
发展史
海鸥级导弹快艇的基础设计源自以色列航太开发的毒蜂级快速巡逻艇。1970年代台湾从以色列引进了天使一型导弹,中山科学研究院参考其设计后开发出雄风一型反舰导弹,因为导弹快艇在1970年代在海军先进国大行其道,所以中华民国海军也有意发展可安装雄一导弹的快艇。设计天使导弹的以色列航太,曾经在毒蜂级快艇上安装两枚天使导弹进行测试,但以色列海军没有采用这种小型导弹快艇。当年台湾缺乏军用高速艇的技术,故此从以色列购买了两艘毒蜂级快艇,在中山科学研究院协助下,中船公司(即现在的台湾国际造船公司)于高雄厂进行仿造,于1979年完成两艘原型艇。1979年国府为提升国防,发起国人1人捐1元新台币“支持国军整军经武”,当年募得款项有一部分被用作生产海鸥快艇的经费[1]。
1979年5月16日以12艘海鸥级艇成立自强中队,1979年11月16日自强中队扩编成立海蛟大队;随着海鸥级新艇陆续完工成军,1980年10月1日第二中队成立;1981年3月16日第三中队成立,1981年6月1日第四中队成立,1981年8月1日第五中队与支援中队同时成立。海蛟大队下的每一个快艇中队都辖有两个分队(番号为一至十分队),每分队各辖5艘导弹快艇。整个海蛟大队共拥有48艘海鸥级、2艘以色列毒蜂级导弹快艇。支援中队下辖一至五分队,每分队各支援一个中队之保养维修。海蛟大队原尚辖有两艘龙江级巡逻艇,但在1996年此二舰已拨归131舰队的212战队。海蛟大队长为上校编阶,中队长为少校编阶,海鸥级艇艇长则为上尉编阶。
Remove ads
性能
海鸥级导弹快艇采用铝合金艇身,排水量47吨,艇身长75呎、宽18呎,至桅顶高22呎,吃水6.6呎。3部12汽缸MTU331TC92型柴油主机,单机输出2,605匹轴马力,三车双舵,极速达36节,32节巡航速度之续航力为700浬。艇尾装备一门国造T-75 20毫米机炮(1994年后方陆续加装),以及两具雄风一型反舰导弹发射箱,舰桥两侧尚装配有两挺12.7毫米机枪及4管AV-2干扰火箭发射器。射控系统为中科院的海鸥二型射控系统(使用中科院的SPG-21射控雷达),并有Mk35Mod3光学指挥仪,供导弹在发射升空后进入雷达导引阶段前的初期光学导引阶段下使用。
海鸥级的设计源自以色列毒蜂级,排水量不足50吨,虽然航速高,但较经不起风浪,其原始设计是在相对西太平洋封闭及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及红海水域操作,毒蜂级在以色列海军属于高速巡逻艇,同样由以色列航太开发的天使导弹是一款较小型的反舰导弹,以色列航太曾经向以色列海军提议在毒蜂级加装这种导弹,但以色列海军认为毒蜂级的船体太小,不适合作为导弹载台。台湾海鸥级与以色列毒蜂级的船体大小及结构大致相同,但台湾作为导弹载台,在海鸥级上安装两个雄风一型导弹发射箱,然而台湾的操作环境却比以色列恶劣得多。由于台湾位处西太平洋台风带,夏季有台风吹袭,冬季则有强烈季风,台湾周边海域风浪大,海鸥级在后甲板上装有两枚雄风一型导弹,又要加装配合导弹使用的射控设备,艇身的重心比原本的毒蜂级高,耐波性不及毒蜂级,在风浪下颠簸的幅度也较大,操作人员更易疲劳,不利维持战力,在台风侵袭下甚至不能出海。另一缺点是毒蜂级的航程本来就较短,以色列海军只将毒蜂级用作沿岸巡逻艇,台湾海鸥级则要在大风浪的海域操作,艇身要承受更大的浪击及风阻,动力损耗也较大,在实际操作中不易跑出原设计的航速,航程也比在风平浪静的地中海短,只能在靠近根据地的港湾执行任务,也使敌方容易掌握海鸥级的攻击路径及采取反制措施。由于台湾风浪大,艇身更容易出现金属疲劳,维护成本也较高。
因为雄风一型导弹的性能限制,所以海鸥艇的战斗存活性亦受到关注。雄风一型导弹和以色列较早期的天使一型和二型相同,都是采用雷达半主动导向,雄风一型射程不过40公里,没有超视距攻击的能力。当海鸥艇发射雄一导弹后,导弹操作员需要持续使用光学指挥仪追瞄目标,使射控雷达能够持续照射敌舰,直至导弹命中目标为止,射控雷达对敌舰的照射一旦发生中断,雄一导弹便会失去方向,所以海鸥艇不能射了就跑。雄一导弹缺乏自动化的导向能力,极依赖熟练的人员全程操控,而且射控系统每次只能导控一枚导弹。雄一导弹的有效射程短,受导引方式局限,只能够攻击在视线范围内的目标。因为海鸥艇缺乏自卫火力,海鸥艇在发射雄一导弹时可能已要冒着敌火,为了导弹能够命中目标,艇上的雷达必须持续照射敌舰,期间海鸥艇不能采取大幅度的机动回避敌火,所以在挨打下将会陷入被重创也要继续攻击,还是放弃攻击立即撤离的困境。当具备长距离攻击能力的雄风二型反舰导弹测试成功后,海军便规划开发光六导弹艇,将海鸥艇全数淘汰[3]。
Remove ads
编制
海鸥级艇编制乘员军官2人、士官6人(分别是上尉艇长、中尉副艇长、导弹士官长、油机士官长、导弹士、电子士、雷达士、电机士)。海鸥级艇是大部分海军官校毕业生第一次担任舰艇主官的资历,毕业后约4~5年即可当上艇长。
海鸥级艇只有编号而无艇名,编号至"59"号,中间扣除传统禁忌的4、13、22、31、40等号。本级艇最初是称做“FAB”,并将“FAB-XX”的编号以牌子悬挂在舰桥后方的两侧;后改称“FABG-XX”,并将编号以极小的反白字漆于艇艏,另将单独阿拉伯数字编号的大字漆于艇尾;水线部分则是漆成红色。
任务
海鸥级艇除了驻守各军港基地担任快速打击部队外亦分驻在各渔港协助巡防工作,驻守澎湖的第三中队尚且担任反快艇操演的“假想敌中队”。除自制的海鸥级外,海蛟大队尚有两艘以色列制的毒蜂级导弹快艇(FABG-5与FABG-6,主桅为较低的A字型)。因当初中科院在仿制过程当中曾发生问题,所以引进两艘原装货回来研究便留下服役,时至今日两艘毒蜂级都已除役。
此外,海鸥级的两艘中科院原型艇并未真正服役(原型艇的主桅是方柱型,与量产艇的格架型桅杆不一样;并且导弹发射箱的位置也比较靠近艇尾)。
由于当初采用铝合金材质,服役已久海鸥级的艇身已经出现无法修补的金属疲劳,舰身寿限问题海蛟大队面临换装压力。目前取代海鸥级的新船为2009年开始服役的光华六号导弹快艇,已于2011年12月2日完成,全面汰换现有服役逾20年的50吨级、海鸥级导弹快艇3个中队,原有海鸥级导弹快艇2个中队共20艘,则于2012年6月28日除役[2]。
Remove ads
匿踪测试
2011年,53号与59号艇参与中科院匿踪测试实验,53号艇为测试艇,艇身涂上吸波涂料,机枪、雄一导弹与船舱仪器用吸波布料盖住,雷达另经处理;59号艇未改良,为对照组。二艘快艇同日海上测试,先是由海军陆基雷达站观测二艇的雷达轨迹,当雷达从船艉扫描时,测试艇比对照组提早一半时间从萤幕上消失。当雷达改从船艏扫描,测试艇比对照组更晚出现在雷达幕上,而且时有时无,无法确定是否有船。
接下来由另一艘较大型军舰从海上对二艘快艇测试,当二艇航行接近大船时,对照组在10公里外就被找到,测试艇直到肉眼目视距离,才被雷达发现;接着两艇航行远离大船,当肉眼还可勉强辨识时,测试艇已从萤幕上消失,对照组到了10公里外,却依然清晰可见。
艇名由来
当时负责导弹快艇研发专案的蒋小堃透露海鸥导弹快艇命名的由来,当时案子呈到国防部时并没有命名,但国防部认为可以执行的案子,一定要有一个专案名称,并打电话问他。由于当时办公室外的阅览室有一本小说《天地一沙鸥》,刚好被他看到,他就回说用“海鸥”好了,立刻获国防部长官同意而成为专案名称。[4]
意外事件
- 1998年7月11日18:00,FABG-46导弹快艇与其它3艘快艇在澎湖县湖西乡龙门村外海东方约2浬处操演时触礁进水半沉,渔船及保七总队警艇救起13名官兵。[5]
- 2008年10月17日,FABG-3导弹快艇在海军基隆后勤支援指挥部的干船坞内完成例行性检修,驶离干船坞时,未注意航道上原有的用以固定干船坞的钢缆,导致该艇顶端的雷达被钢缆扯断、坠入海中;海军司令部随即要求该艇立即进坞修护,并在最短时间内安装新雷达。当时中华民国国防部军事发言人池玉兰少将说,该事件完全是人为疏失所致,国防部已要求海军检讨,并依规定议处相关失职官员。当时海蛟大队大队长何光伟遭记过并调离现职。海军官员说,该艇进坞时没碰撞钢缆,出坞时却碰撞钢缆,是因为潮差与人为疏失所致[6]。
相关规格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