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旭晖

香港國際關係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沈旭晖(英语:Simon Shen,1978年11月24日[1][2]),是香港国际关系学者,现职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专任副教授[3][4],曾经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课程主任、同校全球政治经济硕士副课程主任、同校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联席主任[5]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6]、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人等。在学术组织以外,他亦曾任信报主笔(国际),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民族主义与外交、国际反恐中美关系、香港涉外关系等。同时为活跃于香港、中国大陆和美国的民间智库主席及多份报纸杂志的专栏作家

事实速览 沈旭晖 博士 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专任副教授 ...
Remove ads

学术背景

沈旭晖早年就读轩尼诗道官立小学皇仁书院,在校时任职为学生会主席,期间他所制定的学生会选举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曾在会考取得9优成绩[1][7]。1997年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颁发奖学金[8][9],往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系,师从布拉德福德·威斯特菲尔德英语Bradford Westerfield、历史学家史景迁[10],及政治学教授王绍光[11]

2000年,沈取得政治学、历史学文学士及政治学文学硕士学位,另外曾获耶鲁大学政治学系最佳青年学者奖、最佳东亚研究论文奖[12]。毕业后,曾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任职访问学人,任教国际关系及中国政治。2006年获牛津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学位[13]

沈于2003年起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加入其亚太研究所。2006年博士毕业后担任助理教授,2008年成立国际关系研究计划,出任主任[14]。2009年为回应金融海啸,策划并成立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课程,并出任课程代表[15][16]

2009年8月,在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沈获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招揽,任职该校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在任期间,曾参与策划国际研究学士课程,并继续以客席副教授身份统筹上述的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课程[17][18]。其后兼任对外关系统筹主任[13] ,至2012年6月离任[19]

2010年上半年,沈到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担任访问学人,为该所历来最年轻的访问学人[20]

2011年到英国华威大学担任访问学人,于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举办讲座[21],并曾与华威大学Shaun Breslin教授于该智库发表政策报告文章[22]

2011年获中国《南方都市报》颁赠年度学人奖[23]

2011年,获委任为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成员[24]

2012年离开香港教育学院,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出任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课程主任、全球政治经济硕士课程主任、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25][26]

2013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人[27]

2020年,沈旭晖以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人的身份由香港抵达台湾[28]

2021年7月,沈旭晖以1,495万港元沽出其大埔露辉路倚龙山庄29号地下物业;该单位属复式三房间隔,面积约1,551平方呎,外连约439平方呎的花园,售后账面获利562万元。[29][30]

2021年9月1日,沈旭晖于台湾发布社交网站帖文,宣布未来一年将会担任国立中山大学政治所副教授;并指为迎接人生下一页,已经辞去所有在香港的学术机构、公司及团体的董事、职位和持份。沈旭晖更强调今后在香港以外新成立的不同公司和业务,均与香港从前的公司一概无关。[30][31][32]

Remove ads

主要观点

沈旭晖定期于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定期为香港及中国大陆的报章杂志撰写国际关系评论及出版专著,并客串主持电视电台节目评论国际关系(见著作及评论列表)。

他是国际媒体就国际议题相约访问的香港学者,曾接受半岛电视台[33]、美国时代杂志[34]、日本读卖新闻[35]、韩国经济新闻[36]、西班牙埃菲社[37]、中国新华社[38]等访问。

国际及中国外交研究

  • 沈旭晖在《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中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是复合概念,不同利益团体政府知识分子、网络群体、学生等,都能通过参与各取所需,不应只通过他们各自的表面诉求理解。[39]文化评论员梁文道称这概念“让我们看到今天在整个民族主义的浪潮里面,意见不同的人也找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很多外国人所想的那样子很容易失控”。[40]
  • 他在编著《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中提出,中国网民正以公民发声方式,为中国与不同国家的双边关系构成限制,同时亦在过程中扩大自己的公民权利。[41]
  • 他在《亚洲周刊》提出,中国可参考1945-1991年苏联提名其主权内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并存于联合国的案例,让台湾西藏流亡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然后由中国提名它们以“次级主权”身份参与联合国。[42]

威尼斯化/本土国际化

香港社会参与

Roundtable

沈旭晖是香港智库及社会科学网络Roundtable的创会理事会主席(Founding Chancellor)[52],并为其研究所及顾问公司Powersoft Consultancy Limited主席[53],其杂志《Met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督印人。亦为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 被香港舆论称为掀起近年年轻人论政风潮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时与香港政府、北京及民间保持一定关系。[51][54][55]

公职、政府关系及本土政治参与

沈旭晖亦同时担任政府公职,他是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古物咨询委员会香港电台顾问团、吸烟(公众卫生)条例上诉委员会成员之一,[56]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对其赏识并曾为其写序。[57]被委任加入古物咨询委员会时曾受政府收编的争议。[58]

2007年起,星岛日报苹果日报等推测他担任副局长政治助理呼声甚高,称其“政治能量极高,与各种不同政见的人士皆保持良好关系”,[59][60]并称其获包括行政长官曾荫权与民主派等不同人士的认同,[61]2008年,据报他与龚耀辉王兼扬李律仁等曾被招揽成为香港政府副局长政治助理,然均没有接受任命。[62]沈旭晖访问中多次称暂无意从政,除非能促进社会科学,和专业挂钩推动国际视野,[51][63]但在2010年“第四代自问自答”访问中道“要是有一天,我们这类学术背景的人能把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的基本框架带进社会和政府,那自然应正面看待”。[64]与同属Roundtable的特区政府政治助理陈智远为好友。[65]

沈旭晖虽然强调不参与本土政治,但他的文章多次引发论战及影响社会。2010年1月,与社会学者吕大乐就香港第四代参与反高铁示威爆发笔战[66][67][68]。2011年6月,发起800名青年学者,以不符合政治学原则作切入点,联署反对替补机制[69],并于七一游行前夕发表“给林瑞麟的信”详述替补机制种种问题[70],被《香港文汇报》评为“撒豆成兵”。有关方案,最终政府在广泛公众压力下被迫撤回。

2011年11月,为声援林辉等被黄毓民就有关区议会选举的批评,以政治传讯的角度,于Facebook发表五千字文章“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黄毓民”,24小时内被转载超过一千次、“喜爱”超过一千次,黄毓民本人亦留言表示“旭晖兄,多谢赐教,自必痛切反省,重新上路”[71]

2012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期间,发表《致狼书》、《致猪书》、《万言书》[72]一系列长篇文章强调香港核心价值,高调评论梁振英及唐英年两位参选人,但后来因称叶国华是梁振英共产党内的上线,收到恐吓电邮,并在选举后宣布,日后只会专注评论国际事务,不评论本地事务。[73]

2010年4月,获委任为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成员[74]

2010年10月,获委任为公共博物馆咨询委员会成员[75]

2011年1月,获委任为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成员[76]

任职香港大专院校以外,亦为耀华教育管理公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研究及发展经理,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美国雪城大学香港中心客席教授等。[77]

2016年,沈旭晖接受记者专访,他指出北京不习惯间接管治,香港内部有北京“虚权实化”问题,香港最少未来十年不需要他,所以他准备离开香港发展。[78][79][80]

Remove ads

北京关系

沈旭晖定期参与大陆交流合作项目。[81]

2009年10月1日,获邀出席香港特区政府访京国庆观礼团,为212名代表中最年轻成员。[82][83]

政治立场转变

BBC新闻报导,发生于2019年7月21日的元朗白衣人恐怖袭击事件是促使沈旭晖立场转变的原因。沈旭晖在香港“反送中”风波之前,他的政治立场属于“中间派”,以年轻学者的身份,得到政治光谱左中右各方的认同,例如,在2013年他举行的婚礼及宴会,出席者包括了政治立场南辕北辙的人,时任特首梁振英、学运领袖黄之锋、李嘉诚之子李泽阶等政见大相径庭的人物都同场出席。在这场运动中,他成为一个“和理非”的学者,支持以和平、理性、非暴力方式争取香港实行双普选。发生元朗白衣人恐怖袭击事件后,皇仁书院的学生及校友发起登报联署批评与“白衣人”握手的何君尧,本来很少参与联署的沈旭晖签名公开支持。在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中,特首林郑月娥曾提出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并邀请沈旭晖加入,但他拒绝邀请,原因是不觉得加入该委员会能有所作为。沈旭晖在不同的报章撰文及接受国际媒体采访,谈论对香港发生的抗争运动的看法。沈的公司更用大数据方式研究反对政府的年轻人经常使用的“连登讨论区”,并举办研讨会邀请不同政治立场的学者分析“黄色经济圈”。〈愿荣光归香港〉是一首由2019年香港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参与者创作并广为传唱的歌曲,沈旭晖用钢琴弹奏此曲并上载到互联网,被认为一种宣示政治立场的行动。[84]

2025年4月,沈旭晖于社交媒体称杨光为工运领袖,引起非议。

文化生活

沈旭晖也以社会科学学者身份参与文化项目。2007年,与陈志云陈冠希彭浩翔等同获《信报》选为香港“未来十年50大新星”(文化界)。[85]2008年至2010年,曾主持一系列访问“青年公共知识分子系列”和“第四代公式系列”的文章[86],被访者包括大陆学者许知远[87]、作家汤祯兆[88]、艺人周秀娜[89]等,近年担任香港电台举办的香港书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评审。[90][90]

沈旭晖在2025年3月1号联同冯智政等人成立壹玖肆伍国际香港图书典藏馆[91], 以收藏和出版殖民地时代书籍的形式来保育香港历史和文物。[92]

媒体工作及国际评论

2014年2月,出任信报主笔(国际)[93]。2019年8月26日,沈旭晖辞去该职务[94]

香港报章杂志

沈旭晖以每周或每月方式撰写评论文章及散文,发表于香港媒体和其他华文媒体,主要包括﹕

  • 明报》专栏《咫尺地球》(题目多关于国际政治中的范式转移)及思潮版
  • 亚洲周刊》专栏《国际制高点》
  • 信报》专栏《昔日国际都会》(关于香港与国际互动的历史)
  • 免费报纸《am730》专栏《Avantgarde Cafe》(关于国际社会的另类新闻)
  • 茶杯杂志》专栏《Movies and Politics》(关于电影与政治)
  • 香港艺术中心月刊《艺讯Artslink》(关于艺术电影)及艺术杂志《AM Post》(关于舞台剧)
  • 此外不定期为《号外》杂志、消费杂志《Lime》与《Elle Men》等供稿

中国大陆报章杂志

沈旭晖2008年开始为中国大陆报章杂志撰写评论文章,主要包括﹕

电视主持

沈旭晖曾主持的电视国际关系节目包括﹕

电台主持

沈旭晖客串主持的电台国际关系节目包括﹕

个人生活

家庭

沈旭辉为客家人[来源请求],于香港土生土长。沈旭晖为家中独子[96],父母分别支持泛民主派建制派[97],父亲沈俊明退休前曾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教授[97],外祖父为民国时期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家族后人[98],出任该报高层掌管财务[99],母亲亦继承传统为《大公报》工作;其舅公张忠栋及张忠本分别为独派台大历史系教授以及解严后初代台商[100](两人均与张忠谋无关[101])。

沈旭晖于2013年12月1日与吴凯霖(Bonnie)结婚,在香港中文大学行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设宴。婚礼被喻为世纪婚礼,时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前律政司司长黄仁龙等均有出席。[102]二人婚后诞下两名女儿,长女昵称“雪雪”、次女昵称“雪糕”,两姊妹相差两岁。吴凯霖曾任沈旭晖国际关系课的助教,后来,她的兴趣由研究国际关系,转去研究儿童与家庭教育,并修读游戏治疗。吴凯霖著有《跟孩子说OK》。[103][104]

个人兴趣

沈旭晖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8级钢琴造诣,并在学习打鼓。[105]

他热爱电影,近年出版《国际政治梦工场》系列,分析超过一百部电影和国际关系的互动[106]

沈旭晖酷爱卡通人物叮当(哆啦A梦)。他每次到日本,都会购买与哆啦A梦相关的书籍,购买目标由最基本的图册,至行销角度理论的书籍都有,家中亦收藏有大量哆啦A梦的毛公仔及玩具。[107]

逸事

与吕大乐笔战

2010年1月,与社会学者吕大乐香港高铁争议拨款引发严重警民冲突以及不同世代论争,沈旭晖在《明报》发表〈一个学术时代的终结:第四代学者眼中的吕大乐昔日情怀〉文章[108],指吕大乐的学术过时,以旧思维、旧框条、旧人物阅读新世界,之后吕大乐发表〈我的“昔日情怀”〉文章反驳[109],引起笔战。[110][111][112]

“次主权”概念的笔战

2010年8月马尼拉前警员劫持香港旅行团事件发生后,沈旭晖撰文反驳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及节目主持阮次山曾荫权无权致电菲律宾总统阿奎诺三世的观点,并以学术概念“次主权”解释。[113][114]亲共前政协委员刘迺强的恶毒批评指次主权为“假学术”,乃至有分裂中共中央主权推动香港独立之嫌。[115]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争议脱离民情,明显有中方人动员制造事端,庸人自扰。[116]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亲自撰文,形容次主权“用词不当”,但肯定讨论双方“并无分歧”,希望双方终结辩论。[117]论争期间,前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练乙铮[118]、专栏作家陶杰[119][120]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121]、时事评论员黄世泽[122]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123]等人先后撰文支持沈旭晖使用次主权之学术名词,但也有一国两制研究中心[124]和时事评论员王岸然等不以为然[125]

与“MIRROR”的渊源

沈旭晖透露,当他大约于二十年前就读于皇仁书院,当时他和鲁庭晖等同学组识内阁竞选皇仁书院学生会,而他们竞争对手的内阁名称就是“Mirrors”。沈旭晖和鲁庭晖等所属的内阁和由对手12人组成的“Mirrors”内阁展开热烈竞争,最后险胜。对手“Mirrors”内阁的关键人物已于2020年离逝,沈旭晖形容该人物是同届同学最传奇的人之一,例如成为了被各大赌场blacklist的赌神。鲁庭晖当时十分敬重对手,因此对手内阁会的名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鲁庭晖于2018年将旗下12人男子组合歌手团体命名为“MIRROR”,沈旭晖形容这是一种典型旧香港“男人的浪漫”。[126]

著作列表

个人著作

编著

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