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淡水轻便铁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淡水-小基隆旧庄线淡水-水碓子线,民间合称淡水轻便铁道,简称淡水轻铁,是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州淡水街三芝庄两区曾经存在的轻便铁道线路,由淡水兴业轻便公司建设并运营。[6]。线路总长9.6英里(约15.5公里)[8]。曾经是台湾本岛有纪录位于最北的铁路线路[注 3][9]

事实速览 淡水轻便铁道, 概览 ...

1927年后,由于汽车等先进公共运输工具的兴起,加上轻便铁道的人力、发车、运费等问题,于同年拆除并结束运营[1]。原路廊后成为台2线拓宽的地基,振成兴产淡水自动车部也于1929年起营运“北海公路”客运线路(淡水─石门)取代轻便铁道运输[6]

该线路自通车后成为淡水至三芝之间的货物集散管道,并将沿线腹地所收成之稻米、茶叶、甘薯、柑橘等发送至淡水站附近的清水祖师庙的米市仔[注 4]集散销售,再经由官铁转输至台北内地或中南部。除常规农产品外、沿线特产之相思木、台湾榉木、石灰、花生、竹炭等亦是大宗货物之一。货物发送量于1925年达到高峰的630万斤后逐渐下滑,至1927年裁撤时仅剩436万斤[1][10]

Remove ads

线路

淡水─小基隆旧庄线

Thumb
1921年大日本帝国陆地测量部所绘之两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红线为淡水至小基隆间轻便铁道

线路起自今淡水老街广场附近,沿中山路行走一段里程后转进淡水国小后方绕回至分歧点站后,北沿中山北路一至三段汇入淡金公路,后沿兴仁路、淡金公路进入三芝区淡金路、中山路一段后止于今三芝国小正门前,线路总长9.5英里(15.3公里)[注 5][9],往来所需两小时[11]

早期线路沿当时现有公路旁辟建,因此在线路裁撤后原路廊变为公路拓宽地基[6],现大多数路段属台2线淡水至三芝路廊[9]

线路的官方名称并不固定,有小基隆线淡水线(与水碓子线合称)、锡板线等名称。原是淡水轻铁公司计划中金包里线的一部分,金包里线总计划26.3英里(42.3公里),计划从淡水打通至金包里(今金山区),但当年仅施作9.3英里的路段,成为淡水-小基隆旧庄线。[4][12]

淡水─水碓子线

线路仅有0.1英里的路程,走向不明,与淡水-小基隆线的分歧点约在今日淡水区北新路水碓街口[1]。在1922年以后年报皆与淡水-小基隆旧庄线合称淡水线。在此之前也有水碓子线的官方称呼[13][2]

水碓子─北新庄子线

未成线,年报内称北新庄子线,计划线路共5.6英里(9公里),走向不明。1917年由淡水兴业轻便公司向台湾总督府铁道部申请,并于1919年起动工兴建。然并没有通车营运的纪录,1922年的年报起已未有提及[3][14]

沿革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日本政府制定《轻便铁道补助法》补助民间铺设轻便轨道,台湾总督府铁道部也开放申请民营私设轻便[15]。当年即有日本人岩崎洁治向铁道部提出建置淡水市街至税关一带的轨道,但因为里程太短而未能受铁道部审核通过[1][16]

随后台湾企业家黄东茂连同洪以南所成立之淡水轻铁公司于1914年、1915年间曾向铁道部申请兴建金包里线共26.3英里的路段,并在1915年终获许可开始施工。[17]当时计划总分三期,一期为淡水至小基隆,二期为小基隆至石门,三期为石门至金包里[18]。但最终仅施作了第一期的路段,是为淡水至水碓子小基隆旧庄的线路[4][12]。1917年,黄东茂以淡水兴业轻便公司之名开始了两条线路的营运[8][1],并同时向铁道部申请兴建另一条从水碓子来往北新庄子的线路[3],并曾经于1919年进入施工阶段,但并不清楚为何停工[14]

1918年起,淡水轻便铁道的拥有者从淡水兴业轻便公司转为以黄东茂个人名义管理营运直至1923年[2]。并于1924年由振成兴产株式会社管理直至1927年废除[注 6][1]

1930年所召开的台湾总督府产业调查会曾决议充实地方铁路网,兴建基隆-淡水间沿大屯山峦北麓,共53.1公里的线路以作为大屯国立公园候选地的观光铁路,然后续因大战爆发,此计划并未实现[20]

Remove ads

车站一览

淡水─小基隆线

更多信息 车站名称, 当地地名发音(台湾闽南语) ...
Remove ads

淡水─水碓子线

更多信息 车站名称, 当地地名发音(台湾闽南语) ...

注:轻铁车站因从陋就简,大部分车站名字为当地地名。据1921年的日治两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仅有绘出旧小基隆站的实际位置,其他车站位置皆根据2003年的〈淡水轻便铁道考〉[9][1][6]

参见

外部链接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